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_1.pdf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7379949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_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_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_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_1.pdf(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教材简析】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 利用感官观察 8 种常见的物体, 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l.聚焦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 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 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

2、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 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2.探索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 引导学生对 8 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接着, 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 4 幅图分别提示了 4 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

3、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 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 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学情分析】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

4、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 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 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 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 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 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 所以本

5、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 物体具有形状, 大小, 轻重等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2. 科学态度目标3.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5.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教学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

6、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 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3.个人: “轻重”两字打印【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 5 分钟)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 课本等, 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 并板书 “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二、探索 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 10 分钟)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 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 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 认识 8 种常见的物体。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

7、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三、探索 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 18 分钟)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

8、重” ,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扶:抽 2 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四、研讨(预设 7 分钟)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征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闻:有气味、无味摸:粗糙、光滑掂:较重、较轻谁轻谁重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2 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并且

9、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 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 就很难用感

10、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 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 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

11、物体的轻重, 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 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 1 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 3 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聚焦概念二、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看一看、说一说1、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2、小熊和小猴谁轻谁重?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明: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情境图, 让学

12、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谁轻谁重,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初步感受天平原理)1、把语文书托在一只手上,数学书托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比一比,语文书和数学书谁比谁轻,谁比谁重。2、把语文书托在一只手上,另一只手上的数学书换成笔盒。再掂一掂、比一比,语文书和笔盒谁轻谁重?(说明: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体验由于比较标准的变化,谁轻谁重具有相对性。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要求学生说清楚谁笔谁轻、谁笔谁重。)3、比一比自己的书包和同桌的书包谁轻谁重。小结:通过用手掂一掂我们可以感受物体的轻重。三、作交流、探究发现教师出示大小轻重相当的苹果和梨各一只,让学生:1、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

13、重?2、掂一掂:谁比谁轻、谁比谁重?(因为两个水果的大小轻重相差不大,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也可能是“苹果比梨重”这三种情况,由此产生矛盾。)3、想一想:想什么办法判断苹果和梨究竟谁轻谁重?分小组讨论,体会借助工具比较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在分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予以简洁说明:如轻声说话、注意倾听他人说话等。)4、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结果最直接的办法是用秤称, 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下方法可供参考:a、用橡皮和尺子做一个简易跷跷板,一边放苹果一边放梨;b、利用一桶水,把苹果和梨同时放进水里,看哪个下沉得快;c、用两

14、根同样长的橡皮筋绑在苹果和梨的柄上,用手提一提,看哪根皮筋拉得长;d、把苹果和梨各咬一口,看哪个水分更充足(学生的回答是饱含童稚、丰富多彩、充满想象与创意的。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可贵的创造精神。)5、教师用天平进行反馈验证。总结: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方法,学习数学就要这样积极思考。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就是“秤”。这是一架天平,(出示天平),我们来看看梨和苹果究竟谁轻谁重(教师操作)。四、形成应用,巩固提高。教材 p21 练习 1 和 2,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评价。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3 课

15、,学生在第 2 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 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 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 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 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 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

16、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 ,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 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 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

17、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给物体分类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4 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18、,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教材中提示

19、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 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学生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 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 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

20、对物体进行分类。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 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观察一瓶水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5 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

21、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2 观察比较水、 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 3 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教材在活动 1 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 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 活动 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学生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 4 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

22、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 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 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 如无颜色、 无气味、 会流动、 透明等。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4在教师指导下能

23、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器材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6 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

24、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 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 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

25、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 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 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 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21cnjy【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

26、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 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 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 、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

27、趣。 21cnjy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学生分析】经过本单元前 6 课的学习, 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 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 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 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

28、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与木块、 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 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

29、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

30、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仓鼠(活体)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2 (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 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1) (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 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

31、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 (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 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 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

32、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校园里的动物 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学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

33、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放大镜(每小组 1 个) 、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 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2追问: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我在校园的 .见过.的句式)3 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 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4 (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

34、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6交流汇报。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三、寻找动物的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看看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2我们可以去观察一种动物 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 、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35、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学难点: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蜗牛(活体) 、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一、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

36、家开始尝试饲养。2布置过程。(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二、引入1谜语导入。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二、 仔细观察蜗牛教师强调观察要求。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

37、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给动物建个家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教学难点:尝试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蜗牛、微视频、课件等。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

38、栏一、聚焦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 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4问题研讨。(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

39、间。(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3)要保持潮湿。(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二、探索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观察鱼 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 、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

40、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教学难点:尝试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准备: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一、聚焦新课1课件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 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

41、探索鱼身上的秘密。(板书:观察鱼)二、观察描述鲫鱼(一)观察与画鱼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 ,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教师提示: (1) 从侧面观察鱼, 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42、。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仓鼠(活体)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一、

43、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1 同学们, 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2 (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 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1) (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 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4) 同学们真厉害, 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 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 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