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化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市场化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等教育市场化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摘要:本文从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微观经济学作用机理入手,分析了市场机制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时的有效性,然后对市场机制可能失灵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这种失灵提出了一些看法。文章开头先对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之间的区别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这些前提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对今后改革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微观经济学一、高等教育市场化前提问题分析 在进行这篇文章的主题论述之前,有必要将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作一下界定和描述,便于确定文章论述的范围和前提条件,以免
2、引起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议。教育的层次和高等教育的性质定位 一般而言,教育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这种教育主要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成;第二个是实用教育,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就属于这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以哲学为代表的纯精神领域的教育。所谓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既包括教育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又包括第三个层次的内容。高等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需要,又要关注人类纯精神领域的研究,还要进行各种知识的基础研究。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既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又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高等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之间的区别如果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就意味着商品化
3、、利润化和规模化,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就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教育看成一个简单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而教育的结果具有更高学识和能力的学生也仅作为一个商品来看待,这是不人道的,至少是不符合人性的。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人们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本人是反对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办的。对于高等教育,它既有满足社会各个职能部门的需要,从而创造利润的需求,即有其商品化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大学被称为“象牙塔”,作为社会思想道德和伦理的中流砥柱,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高地,毫无疑问,也有其非商品化的一面她追求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所谓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强调要根据市场
4、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免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当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物质财富时,大学就开设相关专业提供之;当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精神财富时,作为人类精神高地的大学就提供之。在很多时候,社会的这两种需要不能绝对分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失,此时,大学就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这样看,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培养多少,现在市场经济时代,就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调控人才培养的结构。计划和市场只是配置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大致而言有以下三种
5、:一种是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可以从事复杂的工作,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一种是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地位,可以获得他人的尊敬和赞赏,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社会,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财富;另一种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人格更丰满和获得一种高级的精神上的愉悦感。就我国目前来说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和动机,是第一种。下文中的分析,也基本上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入手。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其它两种动机在这个模型中,暂忽略不计。二、高等教育市场化微观经济学机理分析 下面将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教育资源
6、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陷。(一)市场主体及经济行为分析 高等教育的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一般的市场只有两个市场主体,即买方和卖方。而高等教育的市场却有三个市场主体:学校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学生高等教育的直接需求方,企业高等教育的最终需求方。学校面临的成本收益函数收益函数:校:每个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及政府对每个学生的补贴额:学生数量成本函数:校M:学校固定资产的折旧费M: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对教师支付的工资总额(对单个教师支付的工资越高,代表教师的水平越高,而学校的师资力量也越强)边际成本和收益函数:校校/校(M)/学校的行为决策:当校校时,学校会增加招生人数当校=校时,学校的招生规
7、模不变当校校时,学校会增加招生人数当校=校时,学校的招生规模不变当校校时,学校将减少招生规模学生面临的成本收益函数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C生()():每年所缴学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贴现率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预期收益:生()()()()()():可以预期的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年收入:可以预期的年限(即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年时间内)学生面临的机会成本:生生()()()():不接受高等教育预期的每年的年收入学生的决策行为:当生C生生时,则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当生C生生时,则不会接受高等教育企业面临的成本收益函数(新增加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雇员后)成本函数:企:支付给新增雇员的报酬收益函数(由新招收的雇员的学识和能
8、力等因素决定):企f(,):雇员的学识:雇员的能力:其它外部因素其中,雇员的学识和能力又和其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年限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关,表示为:f(,T,)A= f2(,T,):其它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性格等企业的决策:若企企,则招入该学生若企企,则不招入该学生(二)市场各主体的相互关系利益相关的综合体从上面的各个市场主体的成本、收益函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学生和企业间的利益是戚戚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极强的内部联系,如:生和校相关,企和未来的生直接相关,而校则和企戚戚相关,也和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利益相关的综合体。这从下图可以看出: 图解:实线供给循环:学校招收学
9、生接受各个专业的高等教育,企业接纳毕业生工作,学生从企业中获得劳动报酬虚线需求循环:企业需要某种专业的人才,学校开设该专业并招收学生,学生获得市场信息,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获得工作通过对上图中的供给与需求循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循环:恶性循环:当某种专业类型的人才超过市场的需求时,企业支付给学生的薪水就会减少,这种信息传递给等待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也就不愿意接受该种类型的教育,或者对这种教育的支付意愿较小,从而导致学校获得的学费收入减少,学校提供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就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使该专业学生素质下降,进而使得这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良性循环:由
10、于某种人才奇缺,企业为该类人才愿意支付较高的薪水,这会引导学生努力去接受该专业的高等教育,对这种教育的支付意愿也较高,则学校也会因之而开设该专业的教学,同时也有资金提供较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进而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为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企业也可以支付更高的薪水。可以从下图来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各种情况:用一个复合的坐标系体现他们之间的这种利益相关性(由于利益与成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里仅用收益曲线来分析): 图解:企、生、校之间是正相关的。如:当企变大时,使得生也变大,进而使校也变大。校变大后,会使得教学质量提高,然后再通过教育的投入产出函数(假设为线性的)影响
11、企。如图虚线所示。这样一种相互影响能否达到平衡取决于投入产出函数的斜率K,当K大于K0(如K1)时,是一个收敛的循环;当K小于K0(如K2)时,是一个发散的循环。只要市场存在着相关的需求,这两种循环都不可能无限的进行下去,原因在于,当这种循环进行到一定的程度,随着市场的各生产要素的组合结构的变化以及各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的变化,会使得K逐渐趋向于K0,进而达到平衡,循环终止。除非这样的市场根本就不存在(在下文中将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在市场信息完全、市场调整机制足够灵敏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的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但在现实中,常常会面临信息不充分和市场调整速度过慢的问题,这将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三
12、、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一)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在前面的高等教育的性质中已经谈到,高等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别是涉及到第三个层次的教育领域时,其公共物品的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趋于无效。此时,上面所分析的恶性循环,就极有可能发生:选择从市场主体企业开始,由于它招收的雇员所所创造的效益有一部分不能归他所有,而为他人或全社会所有,但是他却要为此支付全额的成本给雇员支付全额的工资,则成本会远远大于收益,因此,企业不会招收此学生,或者只招收极少量的学生。此时,就极有可能陷入如前所说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该专业的高等教育规模逐渐萎缩。但是,社会显然是需要该专业的知识
13、的,如是没有人去从事各种科学知识的基础性研究,则我们的社会将会停滞不前,将会使得全社会的总收益越来越小,势必会影响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对策:对付这种失灵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出面干预,维持相关专业的师生人数从事科研,以保证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总是对那些私立大学明贴暗补,就是这个原因,此外还有社会各界名流的大量捐赠。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得以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以下几种对策可供考虑:首先,对那些具有外部效应的专业进行转移支付,例如对哲学、伦理学、理学等一些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补贴,如设置高额的国家奖
14、学金,以降低C生;或者直接对高校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S校。以此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和教学质量。其次,对于那些具有公益性的企事业单位予以财政支助,使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水平,从而保持一定的规模和对雇员支付足够高的薪水。(二)信息传递与调整机制的滞后如前所述,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市场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相关的信息要能够在企业、学生和学校之间充分而迅速的传递;二是市场的调整机制要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条件往往难以达到,常常会导致高等教育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小于求,很难达到均衡;而一旦市场供求不平衡,高等教育市场的各方又很难作出快速的反应。原因
15、在于:1.信息的获取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学生要获取目前市场上各种专业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的难易程度,可获得的薪水的高低,以及各个大学的教学质量等,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甚至有时候不可能获得;而企业要鉴别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的学生的素质比较高,也要花费一定的成本。2.市场各主体作出相关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判断哪些人才需要,哪些不需要比较容易,并且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采取相关的行动,但是高校要作出相关的调整就不太容易了。开设一门专业或取消一门专业,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老师和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由于学生在学校通常要学习四年,而市场的需求又是瞬息万变的,某个专业在学生
16、入学的时候非常紧俏,可等到毕业时,市场需求却趋于饱和。对策:解决这个问题,关健在于是否能在高校、学生以及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将产、学、研紧密的联系起来。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能够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 准确快速地反应各学科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如紧缺或饱和。2)及时反应用人单位对学科专业需求及其更新。3)反应各大学生源的报考和录取比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专业质量及办学水平,同时对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具有很高的价值。4)及时反馈毕业生工资市场价格信息,可以较早地预测未来对高校各相应学科专业的市场需求。四、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
17、式,学校的办学经费、课程设置、实习就业安排以及招生规模等基本上由政府一手操办,学校的管理机构只不过是政府命令的执行者。这种传统管理体制适应了计划经济时代对管理模式的需求,在那个时代运行很有效。可是随着全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全国经济发展的进步,这样一种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来。在1997年扩招之前,大学生招生规模比较小,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学生的预期收益很大,这导致非常多的人都想入大学,“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现象很突出;97年之后,每年都在扩招,且扩招的幅度很大,这一方面是为了想以此来提高国民素质,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可是,几年之后,
18、这些大学生毕业以后,却又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更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招生规模扩大了,可是相关的投入却没有随之增长,表现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的落后,教材陈旧,课程的设置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所学非所用;如此等等。政府的表现捉襟见肘,非常被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来实现。一国的高等教育只有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使得她自身得以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发达国家的现实和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政府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改革的步伐还是太慢,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与高等教育属性相近的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结合上文的经济学理
19、论分析,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允许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高校与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2.转变政府的职能角色,从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角色转换成高等教育的监管者,所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事项,全部交给高校自行管理。3.遵循“谁获益,谁付费”的原则,对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补贴。4.建立一个高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5.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个人贷款制度,以解决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注释:有人将高等教育归为准公共物品一类,所谓准公共物品,是界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兼有二者之特性的物品。这里的企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一般的企业单位,也
20、包括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n值的大小取决于薪水的高低,个人心理可以承受的年限以及风险的大小、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个人的预期等因素,比较主观,因人而异,不太容易确定。这两种循环无论从那一方开设入手都可以,但是根据本文的题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要求,选取市场的需求方即企业作为起始方。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过多,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从而使得用人单位可以支付较少的工资;另一种是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企业会减少某一类型人才的聘用,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的收入预期降低。事实上,这种企业应当是一种非盈利性企业,或为NGO的范畴,或为公共事业部门。参考文献:1 周游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教育经营中
21、国高等教育市场化透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 邓周平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操作设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3 赵玉凭浅析高等教育的必然走向市场化雁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 刘克宽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运作规范参加爱德基金会赴美考察团考察述评泰安师专学报第23卷第4期5 万力维高等教育产业化概念辨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 方名兴,宋开文浅析高校扩招中的负面影响武汉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7 王德宠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卷第2期8 姜学勤,张云高校扩招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年3月第3卷第1期9 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三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10 彭拥军,晏新能高校扩招要防止文凭疾病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6期11 陈维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政府行为的调整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12 武毅英明晰产权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3期13陈学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4期1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年12月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