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战略部署、政府工作重点和市场主体行为导向,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一、立足新起点,开启现代化绍兴建设新征程“十三五”时期,是绍兴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面对新形势、新目标,必须团结一心、凝心聚力,立足新起点、构筑新优势,开启建设现代化绍兴新征程。(一)现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发展
2、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除进出口总额等个别指标外基本实现(见表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600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进出口总额300亿美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15年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45.2%,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
3、务业得到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城市化水平达到62.5%,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顺利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绍兴中心城市由“一市一区”变为“一市三区”,全市域“一个中心、二大组群、三条轴线”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在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2015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836元、2582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21缩小到2015年的1.81。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全市域基础设施日益完
4、善;中心城市“一环六横八纵”快速路网加快推进,县域城市、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公路、杭甬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迪荡新城基本建成、镜湖新区加快崛起、滨海新城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图 1-1:“十二五”期间建成通车的嘉绍跨江通道生态环境逐步趋好。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合治”等工作,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全面提高。生态竞争力
5、、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表1 绍兴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注:1.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2015年预计分别完成“十二五”期间省下达指标:12.6%、15.8%、17.9%、14.5%;3.2015年为预计数。(二)发展环境从国际看,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
6、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对绍兴开放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新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基本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国家大数据、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新战略、新目标相继提出并全面实施,对绍兴继续走在前列提出了新要求。从市内看,嘉绍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绍兴的交通条件和区位
7、优势得到根本性改变,区划调整为绍兴大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经济结构的调整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绍兴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必须看到绍兴发展的短板,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增长动力后劲不足;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有待提升,城市融合度不够、空间结构亟待优化、集聚优势远未充分发挥,辐射力带动力不够;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和巨大社会消费潜力还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和高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质量与老百姓的要求和期望相距甚远,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综合判断,未来五年,绍兴经济发展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发展路径的转型期、大城市建设的关
8、键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开放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开拓绍兴发展新境界。(三)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
9、念,按照“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着眼全市域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中心城市集聚提升和新型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绍兴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贯穿以下基本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来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民办与公助深度融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
10、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把人力资本投资摆在优先位置,用创新创业增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激励高端人才创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坚持协调发展。以市域统筹、城乡统筹为导向,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统筹、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全市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城乡资源高效流动,各主体利益和谐统一,形成市县联动、以城带乡、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互促共进,全市域整体发展效益最大化。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11、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城乡建设和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推动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绍兴建设。坚持开放发展。以国际化为导向,实施新一轮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开放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构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体系,更加注重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度接轨上海,融入杭州、宁波都市圈,全力增强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12、人民共享,使全体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品质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品质之城”注入新内涵,使绍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和谐包容、百姓安居乐业。(四)主要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今后五年,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确保超额完成已经确定的“四翻番”目标,经济年均增长7.5%左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以上,综合实力全国同类城市排名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
13、质生活,积极构建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着力提升产业品质、生活品质、环境品质。具体目标是:产业更具竞争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更具竞争优势,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8%以上,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更具影响力。中心城市深度融合,诸暨城镇组群集聚辐射能力增强,嵊新城镇组群实现协同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户籍
14、人口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市、一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一批秀美富裕魅力的美丽乡村。特色文化、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环境更具吸引力。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地表水劣V类水质全面消除,全市主要河流、重要水体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PM2.5浓度明显下降,县级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高到85%以上,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市。人民更具幸福感。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创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
15、善,居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和8.5%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68400元/年、38500元/年,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低保水平逐年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率先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社会治理更高效,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表2 绍兴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注:1.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2015年预计分别完成“十二五”期间省下达指标:12.6%、15.8%、17.9%、14.5%;3.2015年为预计数。二、
16、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构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新型工业化,突出绿色、高端、智能、高效,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绍兴行动计划和“互联网+”计划,统筹绍兴产业布局,重点提升发展“八大产业”,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形成以互联网新经济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一)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绍兴现有和潜在优势,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努力提高信息经济、文化旅游、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比重,将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
17、的新引擎。信息经济。以应用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信息产业放大效应,大力实施信息经济“1446”工程,基本形成以新一代基础设施为支撑点、以纺织大数据示范应用为突破口、以智慧应用和产业融合为主要抓手、以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为重点、以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信息经济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信息经济成为绍兴市发展新动力。文化旅游。以“文化+”的理念,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与城市、时尚、创意、科技、金融、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力争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促进绍兴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启动建设文化
18、产业园、文化小镇等一批发展平台。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发展,加快建设绍兴旅游学院,培育房车旅游、背包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大力发展古城旅游、水城旅游、古镇古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四季仙果体验旅游,按照“两江一河一古城”的架构,重点凸显古城文化旅游,推进柯岩、会稽山、兰亭、十里潜溪、滨海等旅游功能区建设,深入推广“老绍兴、醉江南”旅游形象品牌,形成一批全市域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力争把绍兴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完善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向民间开放。到2020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2%以上。先进装备制造。把握“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发挥绍兴制造业优势,围绕
19、“装备成套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目标,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医疗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等九大特色领域,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集群化水平。生命健康。顺应大健康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浙江省万亿级健康产业培育机遇,以“生物医药、智慧医疗、高端器械和研发”为引领,按照“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要求,重点发展健康服务,积极发展健康生产,建设集健康生产、健康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同时,创新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分享经济和云计算产业,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加强与军企深度
20、对接,着力在引进军工优质资源项目、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推进重点产业“民参军”和“军转民”等方面有新突破,积极争创全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二)提升发展优势产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为导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加快整合产业链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巩固高端纺织、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造、现代住建产业的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推动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提升“绍兴制造”综合竞争力。高端纺织。以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重点发展新型
21、功能性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品、时尚服饰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纺织产品。其中印染产业按照“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以标准管控为核心,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提升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化工材料。以生产节能化、工艺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为目标,以新材料、精细化工、基础化工为主要方向,突破重点领域,延伸产业链,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化工材料产业体系。金属制造。以产业高端化、精密化、数字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新材料应用、新领域应用、区域产业链配套等细分产业,推动金属制造产业提档升级。现代住建。深化“三试点”工作,重点打造建筑业“三个现代化”:住宅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商业
22、模式现代化,推动现代住建产业加快发展,走在前列。历史经典产业。突出绍兴特色,提升发展彰显绍兴传统的黄酒、丝绸、珍珠、茶叶、香榧、兰花、书法、越窑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不断增强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发展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力争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8%以上,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双轮驱动的格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培育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业设计基地、金融集聚区、总部
23、基地等建设,提升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竞争力,加强研发、检测、信息、培训、物流、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促共进发展格局。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形成地区服务业品牌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突出“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高品质”发展,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做强“绍兴服务”品牌,提质发展健康服务、现代商贸、社区服务和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提供持续动力和有力支撑。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顺应科技发展
24、、产业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应用“互联网+服务业”,引导消费需求。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品牌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发挥试点、示范项目带动作用;加大力度推广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认证,强化企业服务质量意识。加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组织实施服务业“三个一批”(一批重点集聚示范区、一批重大项目、一批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引导全市25家左右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开发、运营、招商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区域商务环
25、境等,促进集聚区提质增效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加强服务贸易基地建设。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百项千亿”(100个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工程,注重加强项目前期谋划、招商引资、协调推进、要素保障等工作,切实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分层分级推进全市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做优做精做强,形成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绿色、安全为总目标,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强镇、生态循环农业等载体,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一体、精细精准精品并举,大力发展品质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
26、展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全市建成功能区面积100万亩。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积极发展旱粮生产,努力培育旱粮产业。建立健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建设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深化农气合作会商机制,提升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的能力,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年产175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50%左右。推进农业产业化。做优精品农业,重点发展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
27、、水果、香榧等主导产业,发展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的块状产业,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加快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深化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到“十三五”末争取全市外拓面积800万亩以上,外拓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领域的“电商拓市”、“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
28、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集聚区和强镇建设。开展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要素集聚、层次提升、产业延伸,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推进现代农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培育现代特色农业强镇,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实现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度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养生、教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到2020年,培育10个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农业强镇。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农业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发展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三五”期间,争取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示范主体90个。组织实施农业“两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率先在“两区”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1”和清洁化生产、生态化发展。(五)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坚持“总部引领、四大带动”,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大总部经济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推进镜湖新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