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系列解读文章之一2009-04-14来源: 观念转变推动汽车产业大发展吴松泉、黄永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的产销规模、市场需求结构、产业管理体制、产业发展定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汽车已经大规模进入家庭,产销规模已经居全球第二位,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回顾过去,可以发现,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观念转变。这三次观念转变,明确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使汽车工业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以来汽车产业经历“三次观念转变”第一次观念转变是“要不要
2、发展轿车工业”,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1981年开始,“中国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如何发展轿车工业”成为政府和汽车行业争论的焦点。国务院有关部门,不少省、市以及许多汽车企业、研究机构纷纷组织分析论证,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讨论,献计献策。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都在积极筹划上轿车项目。1984年78月,中央两次开会讨论轿车工业发展问题。1987年8月,国务院确定了轿车工业发展战略,并决定建设三个大型轿车生产基地。第一次明确了轿车工业的战略地位。随后出台的有关产业规划、政策,围绕发展轿车工业,建立起包括本土化、厂点审批、产品认证、结构调整等在内的产业管理政策体系,为汽车工业加快
3、发展建立起必要的政策基础。通过这次观念转变,初步建立了我国轿车工业基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第二次观念转变是“轿车是否需要进入家庭”,时间是本世纪初。当时,汽车主要是由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集团用户购买,个人购买比例极低。而且当时很多人反对轿车进入家庭,有人认为轿车代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些人也担心轿车普及会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交通等问题。1994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鼓励汽车消费的原则。在汽车进入家庭这一问题上,各方争议很大。2001年3月,轿车进入家庭终于被写入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这直接带动了汽车产业和消费政策的全面调整。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产业管
4、理制度,清理限制汽车消费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包括汽车税费、品牌销售、召回、配件供应和维修、二手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道路交通安全、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加油站等一系列与汽车消费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轿车进入家庭”的观念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我国汽车产业连续七年的高速增长。第三次观念转变是“汽车在扩大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间是2008年底。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扩散,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13%快速下滑到2008年第4季度的6.8%。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能力已明显减弱。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的情况
5、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从2008年10月开始,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重点是扩大内需。汽车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汽车是扩大内需中与房地产并列的重要商品,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共识。因此,国务院首次明确: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这种描述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中是破天荒的,实际上也最终明确了汽车作为普通消费品的定位,预示着我国将加快步入汽车社会,也预示着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将逐步改善。目前,各部门、各地区正按照国务院要求加紧制定和实施有关细则,为促进汽车消费、实现汽车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汽车产
6、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推动汽车产业升级的综合措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发布实施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简称规划),目的是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规划的定位是汽车产业综合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着力发挥汽车产业拉动内需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此前酝酿十余年旨在鼓励汽车消费的汽车消费政策虽有两次出台良机,但由于各部门无法达成一致而夭折。1980年初中央决定建立轿车工业时,关于轿车消费主要考虑公务车、出租车及出口,没有考虑私人购车。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的“鼓励个人购买汽车”虽然
7、没有落实的细则,但是对突破私家车禁区具有重大观念上的意义。七年后,“国家十五规划”把“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个表述纳入其中。随后,中国轿车市场消费进入“井喷”时期,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势不可挡。总体而言,中国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之后就会进入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时代,中国大众汽车消费的进程已经启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估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政府关注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汽车社会,下一步应从长期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政府的产业管理模式和制定发展战略。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解决体制上的制约问题解决外部需求问题对汽车产
8、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汽车产业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因素,相关各方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解决。首先,税制不合理诱发各地出台不合理的限制汽车消费措施。我国目前的税收是生产性税收制度,这种税收制度安排的纳税环节对地方保护主义具有激励导向。目前,我国对汽车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主要征收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车购税、车船税,前三种税收在总额中占绝大部分,且主要在生产企业所在地征收,车购税是在上牌环节征收,车船税为地方税,额度较低。消费税和车购税为中央税。增值税、所得税为中央、地方共享税。这种税收体制导致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冲动,有保护本地企业的内在动力。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导致的后果是:一
9、方面,地方政府对汽车工业发展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对汽车消费设置重重障碍,各种限购措施和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其次,多头管理,管理模式落后。我国现有的汽车产业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侧重于产前管理,主要是通过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以此来限制生产者数量,缺乏科学的退出机制。由于上述不尽合理的税制诱导,汽车行业散、乱局面依然严重。这种管理模式虽有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现状的合理一面,但一个明显的弊端是忽略了产中管理和产后管理。其中,在产中管理方面,生产一致性检查的力度不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在产后管理方面,缺乏消费氛围的建立、消费环境的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政府政绩中的“消费指数”考核指标等。我国管理汽
10、车产业的部门众多,由于行业管理职能分散,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权衡各方面利益。在汽车产品认证方面,工信部“公告管理”、质检总局“强制性认证”、环保总局“环保认证”并存。从内容和形式来看,公告和3C认证及“环保认证”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多头管理使认证型式繁多,不仅增加了政府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更增加了企业负担。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统一管理汽车行业、具有本行业最高法律效力的车辆法。车辆法缺失导致汽车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无法科学明确地界定各部门的职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职能部门争权夺利。因此,规划中明确提出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对道路机动车辆的设计、制造、认证、注册、检验、缺陷管理、维修保养、
11、报废回收等全过程进行法制化管理。再次,国企体制阻碍行业整合,诱发地方保护。“散、乱”是汽车行业多年来一直未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汽车企业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一般都是地方的支柱性企业和利税大户,由于汽车产业链条长,对产值、税收、就业等带动明显,地方政府都极力支持本地汽车企业的发展。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虽然实现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解决了出资人缺位问题,但是政企不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二是不同地区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涉及复杂的地方利益调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难点。三是为保护和
12、扶持本地区的企业,很多地区实施或明或暗的地方保护措施。目前,应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文件要求,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调整和改革力度。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既是中央的既定战略方针,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存在着许多层面制约消费的因素,必须通过加大对“体制、机制和税制”的不断改革,得到完善。我们坚信,通过第三次观念转变,必然推动各项
13、改革的进程和步伐。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系列解读文章之二2009-04-14来源: 结构调整是汽车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刘 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旨在稳定汽车消费,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而结构调整是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结构调整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经济发展表明,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调整是为了发展,当产业结构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时,为使国民经济更趋合理地快速发展,就
14、应适时进行结构调整。而科技进步加快了结构调整的进程。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新的产业领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驱动力的作用,直接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离不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既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进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高效率、高质量地满足人们对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和更新的需求。结构调整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汽车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中产生了组织结构不合理、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过分依赖引进等深层次矛盾,同时还面临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
15、。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调和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凸显,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此,需要抓住契机加快结构调整。总之,结构调整是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应结合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思想开宗明义,明确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素质;以
16、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结构调整应遵循下列原则: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对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第二,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区分轻重缓急,注重标本兼治,重点缓解已经日益尖锐化的结构性矛盾,使结构调整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问题。第三,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坚持依法管理,
17、加强政府引导。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严格执行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和安全等技术法规;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如何落到实处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以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结构调整的推进器,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以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为重点,以法制化管理为保障,才能保证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落到实处,切实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第一,以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线,带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开发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领域的结构调整。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素质。制定支持汽车企业重组的政策措施,其中将企业兼并重组投资所得税前列支,减免
18、有关兼并重组的契税,是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关键激励措施。此外还要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以技术创新为着眼点,加快技术开发结构的调整。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品资源,开发新产品。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开发和制造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内的汽车新产品和关键总成。支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产业化、内燃机技术升级、先进变速器产业化、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以及独立公共检测机构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
19、部件技术中心建设。第三,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小排量汽车为突破口,促进市场结构的调整。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出台针对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消费的财税支持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提高小排量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激励政策的支持下,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第四,以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研发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车身总线、数字化仪表等电子控制系统,以及六档以上的手动和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和无级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产品。第五,以法制化管理为保障,全面改革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和税制。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对道路机动车辆的设计、制造、认证、注册、检验、缺陷管理、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全过程进行法制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机动车辆管理法规体系;改革汽车行业管理机制,规范产品认证型式,科学合理地制定统一的申报、审查、公布和监督程序;强化对汽车生产一致性的监督管理;启动对产业有重要提升和保护作用的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抓紧制修订新能源汽车产品标准、试验方法;落实汽车整车(含摩托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研究制定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生产企业向相关产业转型的鼓励办法。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