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市规划设计院二00八年八月第一章 概述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产生了城市急剧膨胀、人口剧增、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等问题,于是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便成了许多城市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形象、品位的常用手段。 城市旧城之所以要改造,并非仅仅是房屋破旧,而是有内在的城市发展综合需要。一般来说,现在的旧城即为原来的整个城市,原有的居住、商业、行政、工业等各种城市功能都集中在旧城内。过去在经济水平和城市道路交通方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旧城作为城市中心区对于生活和工作仍相
2、对方便;旧城作为城市有机体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核心,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具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旧城的这种强“磁场”作用,对其本身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非常有益。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除了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外,更为严重的是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同时自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批租重大改革后,旧城的土地
3、使用和功能配置要受级差地租的支配,也需要进行优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旧城改造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过程,也是按照土地级差地租优化配置旧城土地资源的必然。显然,改造旧城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改造危旧房屋并不是改造旧城的着眼点,而是突破口,即通过旧城改造调整原来不尽合理的用地结构,增强旧城在整个城市的功能作用,实现旧城土地的最大价值。而针对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就是依托于改造功能之上的一种城市环境艺术创作,是在城市规划对城市总体、局部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用景观美学艺术和方法对城市空间体形的再塑造。第二章 设计总则一、设计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
4、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山区县城总体规划和老城区板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范围内现状环境条件和人文背景,将城区发展理念和特色建设目标,具体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上,并通过与相关规划研究和专项规划的协调与整合,提出城市特色塑造的规划指引。 二、设计依据 1、山区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2、山区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市城市规划设计院)3、山区县城规划建成区控制性规划(*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
5、93年) 8、山区县老城区实测1/1000地形图 9、现场踏勘、调研获得的其他资料 三、规划目标 将山区县老城区建设为服务周边地区的商业金融、文化休闲中心,使之成为兼具居住、行政办公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城区。通过规划设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之既延续山区老城的文化特色,又体现出山区发展的时代气息,让市民宜居宜业,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城市环境。四、设计思路 本次规划设计从老城区城市功能的分析和特色要素的挖掘入手,按照宏观城市特色规划定位;微观城市特色实施措施的思路,提出本次规划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右: 五、设计理念 “记忆之邦”延续城市肌理、文脉,保留城市记忆 老城是一个城市发展历史
6、最悠久的地区,记录着城市的过去,演绎着城市的现在,孕育着城市的将来。这里保留有城市传统的街道尺度、建筑格局,是一个城市最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区,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注意对传统街道尺度、建筑形式、体量的延续,以及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以最大程度的延续城市肌理和风貌。 “活力之城”提升城市环境、设施,注入发展活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逐渐出现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衰退,我们在针对老城的城市设计中注意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同时,改善生活环境,注入与老城相容的现代生活元素,使其本身保持
7、长久的生命力。 “和谐都市”建设历史与现代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宜居城市 该地区的城市设计以旧城现状为依托,充分尊重历史,讲求新老建筑有机结合,讲求旧城与周边地区的有机融合,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历史空间和现代空间的和谐;改造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旧城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宜居城市。 “文化山区”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展现山区文化底蕴 作为规律,城市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发展,因此,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是城市发展的有利支撑。本次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区历史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并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从建筑和空间上加以落实,展现山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章 山区旧城区现状分析一、规划区
8、区域历史概况 山区县位于?省北隅,东邻蕉岭,西靠寻乌,南接梅县、兴宁,北连武平,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居南岭山脉之阳,为韩江发源地之一。城镇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末年中原名士程旼举家迁居大柘坝头,至明末开设集市,1954后成为县政府所在地。至2006年,城市建成区已达6.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约87.2平方米。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以平城中路为中轴线,沿道路红线两边进深20m250m,总面积约42.1公顷。该片区域大致位于整个城市建成区的中心地带,在城市职能分工中主要承担商业服务和居住的功能。 二、土地利用现状 从本区域现状总用地构成来看,建设用地种类多,其中居住用地(22.35公顷,占总用地53.09%
9、)所占比例最高,公共设施用地(6.75公顷,占总用地16.03%)和道路交通用地也较多,说明该区域主要性质是城市的居住及服务用地。而对于这样一个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地区,社会停车和公共绿地比例偏少,甚至没有一处集中的社会公共停车场,机动车辆基本都是占道停放。另外,各种建设用地混杂,少量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混杂于居住区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从现状的开发建设情况来看,规划区内土地基本处于已开发建设状态,密度虽大,但容积率仍较低,各街区内部分布有大量13层的民居。区域内各地块的开发程度也不均匀,有些地块开发程度较高,建设质量较好,如规划范围的东北片和沿街部分,其他部分土地则布局杂乱、道路
10、不成体系、建筑质量较差。三、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现状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山区县第一小学、中医院、影剧院、文化宫及一些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类设施,公共设施的性质以服务于老城及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其中,影剧院和文化宫由于修建年代久、外形破败、规模小等原因,已不能满足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在老城之内也难以扩大其用地范围,因此,未来可结合整个县城统一考虑,将其迁往城市其他地区。商业服务类设施在本区内分布较多,这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老城已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其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但老城内商业服务设施基本沿街分布,大型商业空间不足,现状用地西南角有一座新改造建设的
11、官田广场,景观、环境良好,其商业空间具有客家特色,是该区的亮点之一;此外,工商街内原山区集贸中心市场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许多菜农商贩随意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景观与交通安全。 四、城区建筑质量现状 规划区内建筑按修建年代、结构强度和立面装修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建筑是指近期(1990年代后)新建、装修好、结构强度好的低层或多高层建筑,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二类建筑指修建年代较久(1950到1990年代)、尚能正常使用、质量和装修一般的低层建筑,包括居住环境差、外形破败的废弃砖瓦房。老城区内整体建筑质量较低,二类建筑较一类建筑占多数,我们对这些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建筑进行分析归类,分
12、别采取拆除新建与改造更新的整治方式,完善区域景观形象。从本区不同质量建筑的分布来看,老城内新旧建筑混杂,沿街建筑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立面较新,与街区内部的老建筑形成明显对比;规划区北半部分整体建筑质量较南半部分要好,因此这次规划重点整治的区域主要在南部。 在针对现状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规划区内共分布有4栋围龙屋,对于代表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围龙屋,我们采取了更为慎重的研究态度。通过现场踏勘,我们发现其中3栋围龙屋均较破旧,从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规模性等方面比较而言,只有山区县第一小学旁的围龙屋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且保留了原有的风水堂,能完整反映出传统客家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五
13、、道路交通现状 山区老城区现状已形成以环城路和平城中路为主骨架的道路结构,但比较缺乏对外联系的纵向次干道,而且许多城市支路达不到车辆通行要求,导致老城内道路交通网络联系性不强,横向主干道内交通得不到有效分流,这种情况对于环城路尤其明显;而且老城区处于山区县城的中心地带,整个城区的纵向联系因为老城的割断,只能从外围绕远路通行。 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整个老城内缺乏静态交通设施,导致了目前的社会车辆主要以路边停放为主,在现有道路路幅不宽的情况下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老城的交通拥堵,对老城的环境和形象也造成了破坏。此外,由于山区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即汽车客运站)位于老城之内,诱发了对外交通的人流、车流涌入老
14、城,增加老城的交通压力,使老城不堪重负。 六、城市景观意象现状 空间肌理特征的变化对城市设计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山区老城呈现明显的宜居型城市景观意象,建筑体量、街道空间尺度宜人。虽然大部分新建建筑的地域传统特色不突出,但部分街道、骑楼和客家民居依然展示出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和地方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山区县城的粤东地区客家特色。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新的和老的建筑依然保留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主要可以从窗花、屋顶及屋檐样式中看出来,它们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山区现成的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 通过对传统街道尺度的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宜人空间的街道,其两侧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大约是1:1;而在环
15、城路和平城中路,街道两侧的行道树上还饰有大量的红灯笼等喜庆元素,烘托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进一步的设计改造过程中,我们把这些原有特色融入设计之中,将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客家特色作为此次规划的重点之一。第四章 旧城改造规划一、改造策略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必须慎重,因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积淀。因此,本次城市设计本着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发展的原则,采取“减法加法”的改造方式,其改造模式分三步: 第一步:减法 即通过建筑质量评价,拆除价值低下的建筑,将其开辟为公共活动空间或绿地。 第二步:加法 根据功能和城市空间形态要求,加建一部分新建筑,保持老城的城市肌理。 第三步:调整 根据功能要求和发展
16、要求调整部分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二、整治分区规划 通过对规划区内现有建筑层高、质量、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将现状开发程度较高,功能设施较为完善,建筑质量较好,与城市风貌较协调的区域划为原状保留区;将现状开发程度较高,建筑年代较短,与城市风貌不相协调的区域划为保留协调区;将现状开发程度较低高,功能设施不完善,建筑质量低下,土地利用率低的区域划为拆除新建区。规划决定对不同区域内的建筑采取有区别的改造方式。 1、原状保留区 主要位于站前路以东部分,站前路以西中医院附近和官田广场周边也为原状保留区。对保留区内除个别影响整体建筑采光和防火间距要求的低层建筑规划建议予
17、以拆除,其他建筑维持原貌,即主要采用“减法”的改造方式。 2、风貌协调区主要位于环城路和平城中路沿街部分。考虑到这两条街道的临街建筑界面完整、立面较新,除几栋年代较久的破旧建筑予以拆除外,其他建筑按协调改进的思路对其改造。规划采用“穿衣戴帽”的整治方式,改造建筑的立面色彩、屋顶、窗户样式等,即直接采用第三步的“调整”改造方式。 3、拆除新建区主要位于平城南路以东地块和松塘街周边。该区域建筑布局零乱、外形破败,采光、防火全都达不到相关要求,且配套设施不完善,整体上影响了城市风貌景观,规划采取整体拆除重建,即采用先“减法”后“加法”的改造方式。 三、用地布局调整 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要以旧城功能为依
18、托,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之初,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原有旧城用地进行了适当调整。原有沿街商住用地和街区内部居住用地继续沿用其功能;结合城南片区新区开发,将山区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山区县影剧院和工人文化宫移至城南,原有用地改作商业金融公共服务之用,加大老城区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使之与上一层次城市规划对旧城的功能定位相一致;针对老城区缺少公共绿地和社会停车场的现状,将破旧民居拆除后改作绿地或社会停车场;此外,对混杂于居住区内的零散工业则将其全部迁出老城。 调整之后,居住用地为12.1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28.93%;商业金融用地15.1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6.01;行政办公用地0.80公顷,占
19、总建设用地的1.90;医疗卫生用地0.60公顷,占1.42;道路广场用地9.22公顷,占21.88;市政设施用地和绿地分别为0.25公顷和3.90公顷,占0.59和9.26。 本次规划十分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进一步完善老城区的各种设施以提升老城的服务功能。 四、分区城市设计1、平城中路以南,36米主干道以西部分 该部分用地性质混杂,且整体建筑质量较差,除用地西南角官田广场、山区县财政局、山区县邮政局和在建的飞龙小区需保留外,其他部分采取拆除新建的改造方式。该地块共分两部分进行城市设计,规划12米道路以北作为商业金融用地进行开发,其他部分规划为居住小区。 商业金融地块城市设计:规划
20、通过特色商业功能和城市文化功能的植入,提升旧城区的文化品位,促进山区旧城的振兴,因此该地块成为本次规划和城市设计的重点。规划利用原官田广场良好的景观、休闲购物环境与客家特色建筑,在平城中路南侧山区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至新华街地段用双鱼吐珠的形态意象,设计了平城双鱼广场商业步行街,进一步提升该休闲购物区的规模聚集效应;该广场以鱼的形态,隐喻年年有余、富足安康,又以鱼体的曲线变化,创造出活泼的商业休闲空间,使之成为城市的客厅;该步行街在建筑设计上传承了客家风格,使该区具有良好特色景观环境,延续地方文脉。整个规划通过进一步打通由官田广场至双鱼广场的内街,重新设计沿街建筑,形成一条12米宽的步行景观轴线
21、,在步行景观轴线向双鱼广场自身轴线转换处设置老城的地标建筑,结合休闲广场的设计,形成该处的景观节点,通过地标建筑形成历史建筑风貌与城市现代建筑风貌的有效过渡,达到新旧建筑界面的协调统一;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轴线由双鱼广场继续向前延伸,最后到达城市公园,构成连续的步行系统。康居小区地块城市设计:体现和谐、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休闲、舒适和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康居小区,构建高标准的理想家园。 以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下的多层住宅开发为主,通过现有土地的批租,以促进旧城改造中资金链的良性循环。2、平城中路以北,站前路以西部分 该部分用地分三大块进行设计。 环城路和新岭路沿街部分:基本保留该部分现有沿街建筑
22、,改造其临街立面,通过屋檐、窗户和立面色彩的规划设计,使其整体协调统一。 平城中路以北平岗路以西部分:该部分用地除临街四栋新建8层和一栋7层商住楼原状保留外,采取新建居住小区的改造方式,最大程度释放该片土地价值。小区以多层住宅开发为主,建筑风貌注意与原有建筑相互协调。 平城中路以北平岗路以东部分:该部分用地采取协 调整治的改造方式。保留地块内新建的7层住宅、山区 小学五栋教学楼、凯旋商业中心、中医院和现状较好的一处围龙屋; 扩大现有革命烈士陵园用地,建成一处城市公园;沿街部分开发为商业店铺,地块内部开发为住宅,新建建筑要与原有建筑相互协调;现状保留的围龙屋采取修缮更新的保护策略,通过功能质换作
23、为社区服务中心,使传统文化建筑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3、站前路以东部分 该片是整个老城区开发建设情况较好的部分,除沿街建筑采取立面更新的改造方式外,内部大部分建筑采用原状保留的改造策略,对于个别违反消防要求的低层建筑,规划予以拆除;其中,原山区旅社地块同时出现建筑破败和市场用地供应不足的问题,规划决定拆除山区旅社改建为集贸市场,市场上面开发为住宅楼,解决供需矛盾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该处土地价值;用地南侧鱼塘处改造为城市公园,同时配建部分停车场,改善城区静态交通设施不足的现状。五、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 针对老城区内现有交通问题,结合整个山区县城的整体道路网布局,规划未来老城区仍以环城路、平城
24、中路和站前路为主骨架,形成“三横五纵”的道路网系统。具体的改造措施有: 、理顺三条城市纵向的主次干道,疏通部分城市支路,以加强道路交通网络的联系性;其中,位于老城中间的36米(道路控制红线)主干道沿站前路段由于两侧建筑较新,拆除难度大,近期控制宽度20米,待远期城市交通流量增大、两侧建筑拆除时机成熟时进一步扩大道路宽度。、针对老城区交通通行需要和宜人街道尺度、景观之间的矛盾,明确道路功能分工,将横向联系更强的环城路规划为交通性干道,而将同样是老城内横向次干道的平城中路规划为生活性干道,从而指导进一步街道断面和街道空间的设计,保证老城交通联系需要和宜人街道空间的要求同时得到满足。、由新岭路、平岗
25、路、平城南路等五条道路形成的不规则型交叉是随城市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来,在以人行交通为主的时代该交叉口能充分满足通行上的需求;但随着机动车时代的到来,这个交叉口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次规划通过调整平城南路的走向,使之变成垂直交叉,从而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需要。d、结合平城中路以南的成片拆迁改造,对平城中路由新华街至站前路段进行裁弯取直,以改善道路的通行条件,满足现代城市道路线型美观、流畅的要求。、静态交通规划 由于老城缺乏停车设施,导致机动车辆随意占道停放。本次城市设计结合旧城改造后的用地调整规划了三处社会停车场:一处位于平岗路左侧,利用破旧民宅拆除后的用地进行建设,可服务周边小区居民和进入双鱼广
26、场商业步行街的购物者;一处结合山区水上公园布置,成为老城内城市公园的一部分;还有一处结合环城路北侧沿街建筑的改造进行建设。 规划社会停车场用地总面积约5670。 、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光靠拓宽道路宽度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许多城市的经验表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运营成本、运载能力、人均道路占用、人均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比个体交通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在老城区的规划范围内,我们结合新岭路路口和平城北路路口两处公共绿地规划两处远期建设的公交停靠站,通过公共交通的引入,使老城区现有的道路尺度仍能满足城市远期发展的需求。4
27、、步行系统规划 城市步行系统为行人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环境,是人们体验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城市空间的一项公共设施,更是支持零售商业并带来城市空间活力的元素。 本次城市设计结合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改造平城中路断面,留出较宽人行步道,局部地段利用沿街骑楼和传统的巷道空间,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串联起老城内主要的绿地开敞空间和商业区。在步行走廊的空间设计上注意道路小品、建筑景观的规划,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步行连续空间。第五章 详细设计导则一、旧城区的街道空间设计 1、环城路 未来环城路在老城区内主要分担横向的交通功能,因此其街道空间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道路本身的通行能力。在现有道路红线难
28、以拓宽的情况下,应加强其交通标识线和人车分隔带的改造:道路两侧的停车带应予与取消,以保证机动车辆的通行;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间的绿化带仍以行道树的种植为主,不提倡采用花坛等绿化隔离方式。道路两侧的建筑立面、广告色彩力求简洁明快,以塑造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形象。2、平城中路 平城中路定位为老城区内主要的生活性干道,是城市生活展示的主要场所,其街道空间的设计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主。道路中间隔段设置减速带,使车辆自动放慢通行;道路两侧可多布置一些街道小品、休息座椅等生活性设施;绿化形式提倡花坛与行道树结合,行道树树枝上可加挂一些红灯笼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道路两边的建筑立面、色彩宜丰富多变,以营造浓厚的城市
29、生活气息。3、纵向36米干道(站前路)出于整个山区县城的交通联系需求,沿站前路需建设一条36米城市主干道。该条道路应体现城市快速交通干道的景观特质,在现状基础上多增加一些路灯等道路设施,丰富道路绿化种植,街道尺度首要考虑满足车辆的通行顺畅。 4、步行街 规划结合平城中路山区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搬迁建设一条商业步行街,让现代休闲购物方式更好的融入老城生活。步行街的空间设计既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时代气息。具体处理上可在建筑材料、地面铺装、绿化小品等方面多采用现代处理方式,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尺度处理方面多体现山区的地域性和文化性。5、城市支路及巷道空间 老城区因其历史积淀形成了独有的小支路和
30、城市巷道,在老城的改造过程中,我们无需一味的求宽求直,对通车要求不高的地区,我们可以尽量维持其原有尺度;但结合老城建筑许多只有一个立面即沿街立面的实际,对没有处理过的山墙面加以绿化修饰,以种植爬山虎等藤蔓类植物为主,使其空间更具人性化。 二、旧城区建筑景观设计 为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参照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我们提出“文化建筑”理念,开展“坡屋顶运动”。为实现这一理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新建建筑,要将“坡屋顶”作为一项基本设计原则,并予以实施;二是在协调区内保留建筑,推行“平改坡”,为原有建筑“穿衣带帽”,使旧建筑焕发新颜。 建筑景观是旧城区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其建筑风貌控制应坚持“整体提升、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打造重点地段、精品建筑。为此,我们将城市建筑风貌控制分重点地区和一般风貌控制区域。1、重点地段、精品建筑 重点地区主要包括重要节点、临街地段特色街区以及山区商业步行街。 重要节点建筑:是老城区重要空间节点的地标性建筑,可采用高层、大体量的建筑形式,在不影响大环境的前提下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风格,彰显时代感和特色性。重要临街建筑:是老城区主要空间轴线两侧的临街建筑,主张采用低层或多层,且应强调沿街建筑整体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及与街面空间的协调和整合,为行人创造一种连续的亲人尺度。 商业步行街区建筑:步行街区建筑应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和地域文化
32、特色,创造具有明显建筑风貌特征的特色街区,建筑高度、色彩、屋顶和窗户样式应与现状官田广场上的商业建筑形成对话,底层建筑采用“骑楼”形式,形成完整的“街廊”形态。 2、一般风貌区 除重点地区外,老城内一般风貌区实行整体风貌控制,主要通过“坡屋顶运动”和街区内建筑的高度、空间形态、色彩、符号的规划控制,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城风貌特征。 一般风貌区内新建建筑应强调与原有建筑相互协调,沿街新建商业建筑层高基本控制在4层以下,新建住宅以7层为主,其他公共服务类建筑也应控制在24米以下;建筑外形以灰瓦白墙为主,商业建筑可以红、赭为参考色,居住和办公建筑可以米黄、灰为参考色。 三、生态绿化体系设计 针对旧城缺少
33、公共绿地的现状,我们在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增加公共绿地的面积,以提高老城的绿化覆盖率。 具体的措施有:1、结合现状汽车运输公司旁的鱼塘新建一座城市公园,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鱼塘水体;2、利用现状革命烈士陵园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城市公园,并保留原有的亭子和纪念碑;3、加强三条主要道路的沿街绿化,环城路和36米主干道以行道树种植为主,平城中路采用行道路与花坛相结合的方式;4、利用现状街道两旁的小空地和旧城改造过程中拆迁出来的空地插建一些点状、块状的街头绿地,美化道路景观,也便于居民共享。通过“点”、“线”、“面”三种绿地建设方式,并利用“线”即沿街绿化串联起“点”和“面”,形成连续、完整
34、的生态绿化系统。 绿化设计原则:1、对于两处公园绿地,是 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地带和主要的亲水空间, 也是区域的主要旅游资源,力争创造成自然和 充满活力的绿化空间;绿化设计应着力体现其 观赏功能,充分考虑对人流的吸引,并适当增 加休闲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依据现状土地的 高差,创造平缓起伏的地形,形成开敞的草坡, 地被植物应选用多年生的草种,如富贵草;树 种应选用选用树冠大而华美的常绿及落叶乔木,如香樟、银杏、月桂等,孤植为主、群植为辅,提供适当面积的树荫并对空间进行局部限定;公园入口注重与城区重点地段的视线要求和交通联系。2、道路绿化主要用于分隔、限定道路红线内不同车辆的运动空间,并为行人和骑自
35、行车者提供必要的树荫,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行道树应选用树冠较大的常绿或落叶中高乔木,采用间距 68m 的列植;花坛隔离带内应种植适当修剪的低矮花灌木,形成绿篱,以强化道路的方向感,局部地段可辅以草本植物,如花卉、草坪;道路交叉口处绿化种植应注意保持视线通畅。3、街头块状广场绿化设计以高大乔木种植、花坛及硬地为主,通过选用适合孤植的常绿及落叶乔木,注意季节色彩的搭配,确定适当的栽植密度及树池箅等处理手法,结合其他环境要素如座椅、喷泉、矮墙等,形成视野开阔、动静分区、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四、城市地标设计 城市地标是一个地区有别于其他一般建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明显的地区指向性,能突出反映城市的性
36、格,彰显城市发展的生命力。 本次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的地标式建筑位于原山区县影剧院,该处位于拆除新建区的中心地带,旁边有需保留的八层新建商住楼,因而地标建筑的风貌更易与周边建筑协调;且该处靠近山区商业步行街,是老城未来最具活力的区域,也是反映城市风貌的主要窗口,将其设置在该处,使新老建筑相容共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老城区建筑层数多在七层以下,为了使地标建筑与整体城区风貌协调,规划建议将其控制在16层;建筑色彩应追求清新明快的视觉感受,建议采用冷色和浅灰色系的颜色,不宜大面积采用明亮耀眼的色彩;建筑材料鼓励使用透明浅色玻璃、彩色涂料,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使用面砖外墙饰面。 五、照
37、明控制、街道家具及户外广告设计 1、照明控制设计导则 照明是对现代城市环境 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 对城市夜景的塑造起到关键 作用。山区旧城照明设计应 以人体尺度为依据并强调其 形式与周围建筑及环境相协 调,灯光的色彩应柔和;公 共建筑应采用泛光照明,避 免大面积勾勒轮廓线;夜景灯光渲染应与建筑性质相协调;行政、办公建筑避免使用霓虹灯;照明应突出重点,重要建筑应在照明上得到强调,同时须强调整体色光的和谐;照明的地面设施,应安装在基地界线以内,且不影响建筑外观;单幢建筑的泛光照明应能突出重点,如建筑的顶部、主要的立面线条等,而不宜采用通体照明,尤其不宜对现有玻璃幕墙采26 用泛光照明。街头绿地
38、与公园内,可设灯杆低于2.5m的小型庭院灯;花坛内设置高度低于lm的桩灯。 2、街道家具设计导则 街道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组成元素城市的“道具”,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特征。宜人的街道家具设计除满足使用功能和材料要求以外还必须建立新的设计观念。 a、环境的和整体的观念 街道家具与室外空间环境的关系随人类生活的扩大和观念的变革,变得越来越密切。与环境和谐、协调是街道家具设计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建立环境的和整体的观念有助于在室外空间中对街道家具进行统一和系统的处理,使之对室外空间的性质加以诠释,并对室外空间的景观环境意象加以突出刻划和对整体环境功能加以安排。 街道家具的设计在
39、景观环境有关元素组合的整体结构下,可以结合环境氛围的不同要求利用其形式、色彩、质地等设计要素进行特别的处理和安排,使局部的景观环境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成为显眼的定向参照物城市景观环境的“记忆”,为整体景观注入新的生机,使之具有特征和个性。当然其特征和个性的取得还在于从环境的、整体的观念出发,结合不同的功能需要,确定街道家具适宜的造型、色彩、材料、尺度等等。 b、文化的和社会的观念 家具是人类文化积淀的载体之一,街道家具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将起到传递社会文化脉络和承载景观环境的地域特征的作用,因此街道家具的设计应建立文化的和社会的观念。街道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应在符合形式美的根本原则的基础
40、上保护城市历史传统风格、地域特性。街道家具的设计元素可以从城市中传统的样式、地方风格、材料特征、城市色彩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城市“原型”中去发掘,使城市景观环境发展的连续性内在结构和本质秩序得到维护与完善,赋予城市景观环境新的生命,使其本身成为传递地域特征意象,反映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吸纳新文化的精神和能力的载体。 当然在街道家具设计中,人的因素是第一因素,人的行为和人的需求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街道家具供人们观赏、休息、谈话和思考是其主要的功能,因此具体设计时根据环境特点及使用者的主要要求,还应考虑结合其安设位置、数量等以及依据人的环境行为特点,进行街道家具的设计。 3、室外广告设计导则
41、室外广告包含建筑裙房广告、霓虹灯、橱窗、道路广告等。室外广告物的秩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道地区的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劣。室外广告物应在地区的用地结构分区指导下,并按广告物规模的大小,有秩序地设置:(一)未经批准不得在人行道上设置户外广告;(二)严格控制在建筑物屋顶、墙身等部位设置商业广告;(三)在主要街道两侧新建大型建筑物需要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的,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四)经批准在人行道上设立的单立柱式广告牌设置高度不得低于2.5米,商业橱窗广告的设置应与店面比例协调,制作规范,并经常保洁和修饰,常年保持整洁美观;(五)各种广告标志的设置,均不得影响视线和阻碍交通,不得影响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破坏树木和园林绿地,不得影响市容观瞻;(六)沿街门头招牌标志,提倡一店一匾,实行统一规格、统一标准,保证整体协调,一门多店的,应选用一块牌匾多个名称的门头招牌;(七)单位和业户不得在市区主要道路两侧的巷口设置招牌;(八)广告的尺寸、高度、比例、造型、色彩和亮度等应与街道和建筑环境相协调。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