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国土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讨论稿)(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规划国土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讨论稿)(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武汉市规划国土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讨论稿)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武汉市规划国土局通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局各部门的网络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规划国土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和政务公开化,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电子服务渠道。特别是“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数字武汉”、“数字规划”和“数字国土”工程,构建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促进了规划国土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本局实际,提出“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国土信息化发展规划。一、“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十五
2、”期间,按照2000年全局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四化”要求,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建成了三个层次的网络体系“十五”期间建成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一是联接市局机关、分局、事业单位、开发区分局以及远城区规划国土管理部门的全市规划国土政务内网;二是与武汉市市委、市政府,湖北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上级和业务主管部门联接的电子政务外网;三是联接Internet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网。“十五”期间局系统共投入约2000多万元加强了硬软件配套建设,目前共拥有计算机1000余台套,打印机、绘图仪等外设400余台套,ARCGIS、MAPGIS、ORACLE等大型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软件,网络存储总量达
3、10T。2003年我局作为全国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单位,在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网监部门指导下,开展了等级保护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安全措施,改善了网络运行环境。(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全局得以广泛应用“十五”期间,我局逐步实施了以“政务公开、分段办理、计时限时、计算机支持”为主要特征的窗口服务制工作模式,开发了涵盖规划国土管理全部内容的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了规划国土二级管理一体化电子审批,实现了全局系统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建成了“规划国土政务管理信息平台”。为贯彻行政许可法,还开发了内部业务管理运行和督察子系统,建立了审批时限的督办机制。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4、实现了管理和工作模式的革命性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001年我局获得国家建设部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三)各项专题系统及应用系统取得丰硕成果城市规划方面,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辅助设计信息系统,规划道路与市政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建立了交通规划数据信息库和交通预测模型。土地管理方面,建立了全市现状数据库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和更新调查项目的工作组织和成果应用被国土资源部称为“武汉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地定级估价系统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城市勘测方面,建立了涵盖了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下管线以及工程勘察等专题的基础地理信
5、息系统,“天汉”系列基坑软件设计系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处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建成GPS连续运行多基准站系统,为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自动化奠定了基础。规划国土综合管理方面,完成了数字武汉城市空间数据集成建库工程,建立了规划国土管理综合应用与决策支持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四)建成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受到领导和社会好评规划国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是我局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服务的一个平台,2004年度列入武汉市政府科教兴市目标,是武汉市电子政务工程“十项重点应用项目”之一,系统以“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为核心,包括大屏幕公示、触摸屏查询、语音信箱等公众服务子系统,向社会提供多层面、全方位、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
6、。2001年开通了“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国际互联网站,2004年进行了全面改版,建立了网上“二室二厅一站”,建成并在全国首创了“在建项目查询”、“四线控制规划查询”、“规划拆迁信息发布”等有特色的精品栏目,规划国土信息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五)“数字武汉”研究建设初见成效我局根据市领导2000年“以市规划局为主,先起步地理信息网建设,为全市的建立做准备、试点、先行”的批示精神,启动了“数字武汉”研究建设工程,提出了“数字武汉”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工作思路,开展了“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了“数字武汉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开展了其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六)信息
7、化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一是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取得进展,编制了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分类与编码方案、武汉市规划国土局依法行政手册;二是对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多源、多尺度数据的采集、集成和有效利用等技术问题;三是对规划国土管理信息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信息共享的规则。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目前我局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局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畅通,各类业务软件平台的应用系统覆盖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数字武汉建设研究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我局引领全市“数字武汉”建设,构建起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即数据管理中心,政务
8、管理平台、数字武汉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和规划国土公众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国土信息化技术体系,成为服务武汉城市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政务公开、提供便民服务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虽然全局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不小进展,但离领导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迫切解决。一是局系统各单位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单位之间的硬软件环境、技术水平和投入情况参差不齐。二是已建立的各类信息系统应用尚不充分,系统应用深度和覆盖面均有欠缺,使信息系统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信息共享和交换尚有不足,“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四是信息化建设人才不足,特别是分局和远城区局的信息化专门队伍尚不健全。二、“十一五”信息化
9、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数字武汉”建设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数字规划”和“数字国土”,加快推进规划国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规划国土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政务公开化以及服务社会化水平,提高规划国土行政审批效能和服务能力,为武汉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二)建设方针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加强全局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组织和规划,全面推进信息共享,为规划国土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信息化技术在全市规划国
10、土系统各部门得到广泛应用,使我局信息化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国同行业的先进地位。具体目标是: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政务公开化以及服务社会化,即:1电子政务系统在全局行政和业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行政审批效能大幅提高,全局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2全局信息网络资源系统得到高效利用,建立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分发和服务机制,实现全局信息共享;3充分整合规划国土和相关各类信息资源,建立规划国土决策模型,开展空间数据仓库建设,基本实现决策智能化;4深化“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依法适时公开规划国土政务信息,推进公众参与,适应社会对规划国土信息的需求;5推广数字武汉地理空间信息
11、在全市各行业的应用,整合全局力量,促进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市场的发展,促进地理空间信息市场化。四、“十一五”信息化工作任务“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项工程、三个系统、四个体系”,具体如下:(一)“一个中心”:建立完善规划国土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中心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构架与核心,由覆盖全市规划国土系统数据库、数据库运行环境和相应的网络系统组成。数据中心是我局数据存储和管理中心,对各类规划国土数据进行有效存储、管理、运行和维护;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为规划国土电子政务平台和各类政务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提供运行环境;是信息共享交换服务中心,在上级政府、同级政府部门间实现各类数据的交
12、换。(1)管理与维护数据中心运行环境。随着数据资源、用户需求的增加和技术发展,对运行环境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保证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更新和数据使用等功能的正常发挥。(2)建立完善数据中心管理制度。包括系统管理、数据汇交、数据接收、数据安全、设备管理、文档资料管理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强化制度措施,逐步形成权威的规划国土数据统一接收入口和发布出口。(3)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使用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标准的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服务等事务处理技术。遵循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可扩展标记语言等有关标准提供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实现异构系统环境下的信息共享。(4)逐步建立信息目录、定
13、位体系。按照有关标准和程序,运用搜索技术、导航技术,建立信息目录和检索系统,实现对分布式的信息进行统一检索和定位,逐步形成信息的联合目录体系,有效实现信息共享,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5)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和服务体系。建立由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发布服务标准以及信息交换服务平台组成的信息交换和服务体系,提供包括信息检索、信息交换和信息发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6)开展对异构信息的整合。通过采用标准化语言、方法和服务,在信息基础架构平台上进行信息整合,并加载搜索、访问、分析、内容控制等增值服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7)加强对各类规划国土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制作和生产内容丰富、形
14、式多样的各类数据产品,提供以信息为基础的各种增值信息服务内容,使之既成为规划国土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又满足全社会对信息更深层次的需要。(8)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局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按照要求建立与部、省、市的信息交换接口。应用流量工程、网络协议分析、应用协议分析、网络设备性能监测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网络系统的可信、可控、可管理程度。建立数据异地备份系统,保障系统安全。(9)完善网络安全攻防子系统,保护网络层的安全,提高客户端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性。按照国家和全市统一要求应用PKI/CA系统,为规划国土电子政务的各级业务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传输提供安全技术保障。(10)逐步开展规划国土数据仓库
15、建设研究,开展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实践,为决策服务,深化标准、策略、政策和机制研究,形成数据资源丰富、制度标准健全、安全保障完备、服务质量可靠的规划国土数据资源体系。(二)“两项工程”:金土工程和城市数字化工程1金土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统一要求,“金土工程”从2005年开始启动,计划至2010年。结合我局实际,我局“金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以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线,有效集成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监察、遥感监测、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信息系统,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形成高度集成的网络化耕地保护业务运行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耕地
16、保护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对耕地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占补、结构调整和违法用地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以全市地籍权属调查为契机,建立武汉市地籍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2)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储量管理系统、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有效集成其他矿政业务系统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形成高度集成的网络化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业务运行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调控。(3)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建立武汉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开展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灾害综
17、合区域分析与预警信息系统、野外应急调查数据传输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防灾预案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数据库、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灾害反馈数据库、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等建设,基本形成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4)基本形成政务监管信息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根据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土地市场监测,矿山环境监测,矿产资源市场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土资源信息监测体系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野外地质调查等外业调查核实手段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借助以统一的数据中心和统一的网络为核心的国土资源信息高速传输与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上联动耕地保护监管系统
18、、矿产资源国家保障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在政务管理过程中对国土资源动态变化的及时反应、科学决策和动态跟踪的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以上述“三大系统”为核心的国土资源“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政务监管信息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2城市数字化工程“十一五”期间,继续深化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格化的多级城市信息的采集、处理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实现空间信息、人口、社保等信息的整合,为城市规划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人口普查、社会服务、社会安全、商业服务等领域提供先进的管理和应用平台,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1)研究网格环境下的信息采集
19、和管理机制研究,建立基于网格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研究市区街社区网格单元的分布式环境下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管理机制。实现多级信息处理、调用机制,实现人口、社保等社会经济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集成。 (2)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三)“三个系统”1协同办公系统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形成基于统一技术框架的开发、运行与维护模式
20、。针对规划国土电子政务建设内容与建设目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打破原有针对某一业务领域需求独立建设应用系统的模式,建设并推广基于搭建、配置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模式,把独立的业务应用及数据库等建立和集成到一个可管理的环境中。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的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机制,统一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统一业务规则管理机制和可视化集成的管理平台,形成规划国土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的技术框架和运行环境及统一的系统开发维护的标准规范,推动规划国土电子政务建设的规模化发展。(1)大力推进规划国土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的使用。加强全局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局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业务审批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专题应用系统等,逐步实现
21、全局公文审批流转、业务审批和会议的电子化和智能化,做到统一管理平台、信息网上传递和无纸审批。(2)加强远城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协同办公系统和实施网络远程报建。(3)建立机关综合事务管理系统,实现机关后勤保障、内部事务管理的信息化。(4)加强与领导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换,通过建立外延式的协同信息系统,交换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和规划国土管理需要信息,发挥规划国土信息的龙头作用,实现政府决策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2政务公开与服务系统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和完善规划国土信息公众服务和反馈平台,以“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网站基础,整合全局网站资源,形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用、共同维护的规划
22、国土网站群系统。向社会和决策管理部门提供形式多样、实时快捷的信息服务。(1)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对网站的形象、功能、结构、栏目、内容进行规范,制定相应标准。为社会获取政务公开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导航与检索政务信息服务,逐步形成集各类政务管理与服务信息于一体的、统一的“一站式”规划国土政府门户网站体系。(2)逐步建立规划国土专业服务网站。通过行业网站或专业服务网站,加强规划国土国情、国策和国法的宣传教育、普及规划国土相关学科知识与文化,增强全社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意识。(3)建立与完善信息分析、发布体系。通过建立反映规划国土管理和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体系,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规划国土核心指标及相关
23、信息,为全社会了解和关注规划国土形势提供窗口,为提高规划国土管理决策水平提供信息。(4)利用规划国土网站体系推进政务信息开发利用。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以规划国土网站体系为平台,增加政务信息公开查询和网上办事功能,充实网上信息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网上申报、电子信访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5)推进多元化的规划国土信息服务。采取有效措施,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终端,满足社会对规划国土信息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利用广播电视普及、方便的优势,开展规划国土信息广播电视点播服务;利用手机电话灵活、快捷的优势,开展规划国土短信定制服务;利用报刊杂志专业、可信的优势,开
24、展规划国土信息定期发布服务。因地制宜,建立触摸屏、大屏幕、电子阅览室、网络视频会议,提供规划国土信息查询服务、演示服务和远程会商服务。3动态监管系统为加强建设工程的批后管理,保证规划国土信息的现实性,要建立以“3S”技术为核心的规划国土动态监测系统,实时地对重要区域、重要类型的城市建设和国土资源进行监测,实现对建设活动的有效控制和规划国土利用的监控管理。(1)建立建设工程动态监管系统,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落实。以城市空间地理管理平台为依托,以协同办公系统审批信息为基础,以遥感影像监测和日常建设项目巡视处置等图形、图象、文字多媒体信息为支撑,建立建设项目动态监管系统,直接为建设项目验收和违法项目处
25、理服务。(2)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管系统,维护土地的依法使用。以遥感影像监测和土地资产利用、登记信息为基础,将不定期大范围土地监测和日常土地业务管理、土地巡查相结合,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管系统,实现对未批先用、批少多用、擅自改变用途等土地违法案件基本信息、处置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将土地违法控制在萌芽状态。(3)建立建设和设计单位城信档案管理系统,维护城市建设秩序。以建设单位资质和设计单位资质信息、信誉信息为基础,建立违法设计项目和违法建设项目数据库,采用不断完善的城信评价体系,建立建设和设计单位城信档案管理系统,从规范企业信用的角度,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监管力度。(四)“四个体系”1数字化规划编制体系建
26、立数字化规划设计体系,用5年的时间建立数字化规划设计平台,实现从CAD到GIS的转换,实现传统规划到数字规划的跨越。(1)组织实施规划设计成果的建库和更新机制。对城市规划设计成果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再利用,并建立数据的更新机制,保障规划成果的更新。在数据建库的基础上,形成规划设计成果的“一张图”,保证从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尺度更新的最新规划成果。(2)积极推进多层次、多角度的数字规划引擎的研制工作。以当前各类规划辅助设计系统为基础,引进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城市规划方法等重要学科、理论、方法,在传统的规划辅助制图、指标计算等功能的基础上中增加层次分析法、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功能为规划提
27、供各类分析决策工具,为量化规划奠定基础。(3)基于在数字规划引擎下的各类城市规划专题研究。充分利用数字规划引擎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广泛开展城市生态的敏感度、人居居住环境评估等专题的研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成果科学性、客观性。(4)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编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交通规划编制效率和水平。借助卫星定位、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完善交通规划基础数据信息库。在深化EMME/2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引进TRANSCAT、Vissim等交通分析软件,开展交通规划专业软件与GIS技术的研发与整合,完善交通规划辅助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同时,按照武汉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进程,以
28、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平台,以城市交通信息网格化为突破,联合相关力量,逐步建立面向公众、与相关子系统衔接良好的、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提高城市交通运作水平。2数字化勘测生产体系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基础,促进信息技术在勘测生产中的应用;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拓展基础地理信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依托网络平台开放、便捷的特征,加快基于网络的现代勘测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建立数字化勘测生产体系。(1)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下,构筑一个合理、开放并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制订空间数据交换共享的实施办法。(2)完善空间定位基准,为基础设施建设提
29、供可靠的定位服务。改造和完善武汉市城市坐标系统,改善和提高测量控制精度。进行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的全面建设和开发,推广应用领域,提高测绘生产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效率,推动勘测生产流程的再造。(3)实施全覆盖战略,填补基础地理信息资料的空白,建立多源、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态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4)开展基础地理信息自动、半自动缩编处理技术研究和基于不同的航测及卫星遥感影像的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的研究,形成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快速采集、更新技术路线,建立基础地理信息采集、更新、建库和分发机制。(5)加快勘测电子档案分类标准的研究,建立适应数字化勘测生产的档案资料管理
30、模式,实现业务办公和档案管理一体化。(6)开展城市信息网格管理技术、GPS空间定位与电子地图的集成应用等重点技术的研究,改造勘测产品结构,延伸勘测生产的产业链。(7)开展武汉市建筑结构与地基基础协同分析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物沉降、地基基础应力与变形资料、岩土资料的分析,提出适合武汉地区的协同分析方法和地区岩土计算参数;开发协分析计算工具软件,建立武汉市的协同分析方法。(8)以3S技术为核心,建设具有4D数据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武汉市电子地图门户网站,建立中心城区地壳形变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形变监测体系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测绘保障体系,形成地理信息产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防灾、救灾提供全
31、方位、多层次、可视化的信息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3土地资产经营数字化体系加大土地资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土地资产管理与交易行为的数字化处理与市场分析。(1)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建立起全市土地资源储备数据库,以图形、数字、文本等形式反映出我市土地利用、储备的动态信息,准确、客观、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武汉市土地资源现状,并将相关数据整合到市局“数字武汉空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中,以实现与市局数据的共享,争取5年内,能通过市局系统全面查询土地储备资源相关信息。(2)建立“全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信息系统”,系统将涵盖全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等信息,以图形、数字、文本等形式反映出
32、我市土地利用、储备的动态信息,能准确、客观、全面、翔实地反映武汉市土地资源的现状,并实现对全市土地资产运营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为进一步高效、合理的利用全市土地资源提供数据分析。(3)建立“武汉市土地价格指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武汉市基准地价标准”、“最低地价标准”,为武汉市土地价格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源。(4)建立和完善“土地交易信息平台”,加强对土地交易工作的宣传、策划及推介。通过网络媒休贴近市场,准确、及时、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发布信息。结合交易中心内部办公自动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逐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与远程办公,全面、科学的掌握所有业务相关数据,为土地资产经营工作的开展提供
33、决策依据。4规划国土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已有全局数据共享规则的基础上,充分开展调研论证,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分配方式,遵循经济规律、采用市场化办法统筹推进全局信息资源共享互惠。以此为基础,整合全局力量,加大宣传,促进全市空间地理信息市场的发展,推动全局信息产业化步伐。(1)在规划国土数据交换中心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加强整合,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形成以全局信息采集为依托,以武汉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与服务为基本业务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中心,成为面向全市空间地理信息应用的专门机构。随着数据中心业务的不断拓展,逐步实现与银行、财政、税务的电子汇兑结算,逐步实现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远程用户定制服务。
34、(2)加强协作,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共赢机制,促进基础地理信息的开发利用。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应急地理信息平台以及基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积极推广地理信息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效益。(3)在通过加强规划设计信息化建设,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化。联合各方资源,对信息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与新技术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各界,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更广泛的社会效益。五、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
35、程,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信息化建设。针对机构改革情况,局和各单位均要进一步健全充实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各分局信息化人员的指导、管理力度,各分局要关心支持派驻信息化人员的工作,加强监督,使信息化工作人员切实发挥作用。(二)完善信息化各项制度加强规划国土信息管理、信息公开与发布、信息安全等共享政策研究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监督、管理、经费使用等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条例,数据汇交、数据管理、数据运行和维护、数据更新等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信息公开与发布
36、制度。制定政务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发布与服务、信息交换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制定信息分类分级、数据加密与保护、数据备份等数据安全制度。建立和完善涉及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入侵、防病毒、防窃取、防盗版等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是长效投入,需要经费支持。要积极开辟多种资金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资金来源,确保稳定可靠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要建立信息化专项经费,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保障工作落实。同时还要利用科研项目等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拓信息产业化道路
37、,积极筹措资金。(四)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实现信息化“十一五”计划、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十一五”期间,要把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实施科研项目密切结合,达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抓好,通过制订有力措施,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支技术精、能力强、效率高的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队伍。要注重规划国土管理部门人员的信息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规划国土管理部门人员的计算
38、机应用水平,使规划规划国土信息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五)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研究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应用基于3S技术的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快速采集、处理与整合多分辨率、多尺度规划国土信息并实现可视化,促使调查评价成果的表达更加全面、实用和科学化。要加快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与推广GPS/PDA、无人飞艇、GPS动态导航服务系统,以及集3S技术为一体多源野外数据获取等高效、实用的野外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现势性的规划国土信息,把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数字工作方式,要加强对信息化科研项目的管理,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提升技术,把握进展,获取实效。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