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辨析 概莫能外 疲惫不堪B傲游 扣人心弦 偷工减料C靡烂 五彩斑斓 恻隐之心D蛰居 舍身取义 提纲挈领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那林间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栩栩如生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大学毕业合影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C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七月流火”,天气异常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D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大约有一万件行李丢失
2、,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B快餐食品大多含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西式快餐更是如此,长期食用将使人在体内过多蓄积脂肪而发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危险C荷塘里,数万株荷花面向朝阳,吐红摇翠,清香远溢,招引白鹭、鸳鸯等频频光顾,蔚为壮观D在校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昨天都同校长热情地进行了交流5下列汉字中,没有会意字的一组是()。A缺 地 武B暂 样 头C浅 有 感D利 赏 教6下列作家不属于边塞诗人的是()。A高适B岑参C李贺D王昌龄
3、7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粲登楼赋B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D严羽白石道人诗说8下列作家不属于“语丝派”成员的是()。A周作人B林语堂C孙伏园D郁达夫9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B沙汀南行记C路翎财主底儿女们D卢新华伤痕10下列有关欧美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毕达哥拉斯B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C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是红字D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是为了
4、达到不需要教”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B我国传统的蒙学教材“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C国文百八课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编写的开端D我国的语文课,1949年后才定名为“语文”此前名为“国语”或“国文”12下列选项中,对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演变历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教学大纲修订时期B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C课标时期、新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教学大纲修订时期D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后课标时期13缺14学生到初中毕业时的识字量、课外阅读总量、诗文背诵量应该达到()。
5、A2500个左右、100万字以上、60篇(段)B3000个左右、200万字以上、100篇(段)C3500个左右、400万字以上、240篇(段)D3500个左右、500万字以上、300篇(段)15在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表明真正的阅读理解是()。A模式化的B标签化的C陌生化的D个性化的二、文言文阅读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19题。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
6、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功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累迁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滑州。河啮韩村堤,夜驰往,督兵为大埽【注】,至旦堤完。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
7、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进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拜参知政事。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帝悟,为下诏谕中外。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康靖。(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一,有删改)16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2分)洞庭贼数邀商人船
8、数:河啮韩村堤 啮:17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2分)而吏以不中程 以:秋、夏水溢,岸辄圮 圮: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19选文主要刻画了李若谷的哪些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2021题。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9、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游过一条条河,穿过一片片戈壁滩,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
10、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
11、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
12、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
13、、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
14、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20课前,有同学向老师提问: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一辆破旧的汽车”。上课后,教师组织讨论,后进行总结,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做总结陈述。(7分)21如果把这篇文章作为九年级的课文,你认为此文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哪些价值?请简要分析。(8分)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片段,回答22-23题。(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师:有这么一篇美文,我们得有味地朗读,它是文言文,首先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些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
15、,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音需要拉长,哪几个字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教师范读)生:(齐答)“念、盖、但”。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生齐读课文,模仿教师的语音处理方式)师:读出一点味道了。(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生
16、轻声朗读)师:味道更浓一点了。(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
17、也没有睡觉。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生:怀民和自己一样。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谢谢你。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一句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生:我觉得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
18、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师有感情地诵读,生再齐读课文)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
19、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生:需要。(学生一起小声地说)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生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
20、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后一句,抒
21、发夜游感慨。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生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
22、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生6: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后一句为抒情。师:嗯,很好。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三段。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
23、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屏幕显示生齐读)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22评析这位教师的朗读教学意识、朗读教学具体做法和效果。(7分)23评析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的切入点和点拨艺术。(8分)五、作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通常情况下。在公共场合,人往往怯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当然也会有不对的。从众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理论上看,服从大众和集体,不失为一种使个体更合群,也更安全的策略。从众让秩序和习惯得以长久地维持,但
24、是社会也往往因此错失许多纠错、改革、创新的机会。请你思考:就社会需要而言。质疑是否比遵从更有价值?用一句简短的话回答这个问题,并以这句话为标题,举出与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有关的例子来论证你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2【答案】A。解析:B项,“傲游”的“傲”应改为“遨”;C项,“靡烂”的“靡”应改为“糜”;D项,“舍身取义”的“身”应改为“生”。3【答案】D。解析:A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不能用于形容自然风景。B项,“行云流水”通常比喻诗文纯任自然,毫无拘执。句中用“行云流水”形容时间的流逝,不妥
25、,可改为“白驹过隙”。C项。“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而句中表达的意思是天气炎热,故用于此处不妥。D项,“惨淡经营”意为苦费心思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地从事某项工作或事业。句中运用这一成语形容在人手不足的困境中维持航空公司的日常工作,恰当。4【答案】C。解析:A项,状语位置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修饰的动词应该是“承办”而不是“宣布”,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放在“宣布”的后面。B项,成分缺失,“增加”的应该是“得糖尿病的危险”。D项,语序不当,“昨天”这一时间状语应该放在“在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前面。5【答案】B。解析:A项,“缺”“地”为形声字,“武”为会意字;B项,三个字
26、都为形声字;C项,“浅”“感”为形声字,“有”为会意字;D项,“利”为会意字,“赏”“教”为形声字。6【答案】C。解析:高适、岑参、王昌龄都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李贺是中唐时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不属于边塞诗人。7【答案】D。解析:白石道人诗说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诗歌创作理论著作。8【答案】D。解析:“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刘半农、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D项,郁达夫是“创造社”的成员。9【答案】B。解析:南行记是著名作家艾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0【答案】A。解析: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11
27、【答案】C。解析:文选型语文教材是指以所选范文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而国文百八课则是以文话为中心,依据文体构建单元体系,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以理论、运用为序将知识系统化、操作化的语文教材。故C项“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说法有误。12【答案】B。解析:语文在我国独立设科以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演变历程为: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13缺14【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有关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指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背诵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
28、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5【答案】D。解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内容。二、文言文阅读题16【参考答案】17【参考答案】以:以为由;圮:坍塌。18【参考答案】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缴。如今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来看待,恐怕正直的人都没办法自立了。19【参考答案】选文刻画了李若谷性情率直、公正廉明、不畏权贵、爱民如子的品质。三、教学设计题20【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一辆破旧的汽车”是整篇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既起到了首尾呼应、深化情感、
29、引人深思的作用,也能使文章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一辆破旧的汽车”还构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象征着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21【参考答案】九年级的学生刚刚迈人向成熟时期转变的阶段,渴望独立,对远离家乡的远方世界充满理想性、梦幻性的期待,急于脱离家长的管束、家庭的保护,因此对“离家一思家”的情感转变不太容易体会和把握,对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悲剧性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困难。而曹文轩的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意义深刻,通过流畅、形象的文字表现出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归乡,即使归乡却依旧有“无家可归”之感的种种情状。将“离乡人”微妙而又真实的矛
30、盾心理以极其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来。这对引导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理解“离家一思家”的特殊情感,让他们能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并思考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家园之思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之情,有着极为有效的作用。四、案例分析题22【参考答案】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活动达到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一文言文的朗读教学目标。其朗读教学活动具有以下两个主要优点:教师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活动充分的意识。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形式与内容均十分丰富的语言学习、技巧习得、智能发展、思维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充分即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
31、用语文的规律知识。案例中的教师,在朗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范读、教师评价为辅助,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言文朗读中语气、语调的处理,体会思考作者情感的变化发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检与思考中掌握文言文朗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有感情地读,而且能够带着探索精神去读。教师具有强化层次朗读的意识,避免文言文教学中单一地为读而读的教学方式。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简单的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出声”而朗读,而是通过分层推进式朗读,以读促思,以读梳情,从而关注对文本的体味,领悟文言韵味。案例教学的朗读活动分为四步: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
32、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如此层层推进,从文言文朗读的节奏、语速,到体会文言中的意境,再到感受文言作者的情感,逐步深入,将学生引入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心境,为后文的教学奠定基础。23【参考答案】案例中教师以课文变形作为课文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所谓课文变形,结合案例来看,即课文段落划分。这是课文内容及结构分析的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案例中教师却创新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课文变形分析(三种段落划分方法),切入对课文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引导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入分析文本,进而在梳理了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巩固了文章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
33、项内容的旧知。案例中教师的点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a点拨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课文文本分析时,没有直言划分段落而是以“课文变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点拨学生主动思考,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对课文进行文段划分。b点拨并非一味否定,重在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没有直接否定位提出“四分法”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对第二位提出不一样的“四分法”的学生的补充说明以及“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来明确正确的分法,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思路,又保护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五、作文题24【参考范文】勇于质疑。拒绝盲从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
34、疑则大进。”不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只有在质疑声中才能不断前进。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便会如同衰草般一日日枯萎下去: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只会在历史长河中裹足不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了质疑精神,亦必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永无生机,腐烂、变质、发臭。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质疑之声,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来荡开这潭死水。质疑是社会前进的驱动力。“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华盛顿曾如是说。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三千年前,孟子的“民贵君轻”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等
35、人质疑承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拉开了清廷垮台的序幕时至当代社会,我们也不乏这样的勇于质疑的“国家的良心”。他们都是响当当的质疑者,正是他们的质疑。才促成了改革与创新的形成。他们的质疑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质疑是通向真理的奠基石。达尔文,一位被宗教界称为怪物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他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并且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证实了这一观点,勇敢地发表出来,终帮助世人从教会的谎言中走出来,为后世生物学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达尔文的质疑起点颇高,也许是我们目前无法企及的,但我们却可以从质疑身边的事物开始,比如陈旧的观点、过时的知识。只有这样,
36、通往真理的大门才有可能向我们敞开。质疑是发展创新的必经路。曾经的“山寨”变成了“品牌”,曾经的“中国制造”逐渐转变为“中国创造”。借鉴与模仿,致敬与抄袭,有时未必泾渭分明。但真正敢于质疑的人,往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创为己任。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笃信“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他敢于质疑,坚持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理解人生;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称赞“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背后推助他的正是持续而连贯的思考力。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齐白石则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们的创作观看似迥异,内在逻辑实则一致,即鼓励创新,而不能止步于遵从,要敢于质疑并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拒绝盲从。这,才是身为未来希望的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