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80885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试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三语文试卷.精品文档.高三语文试卷命题人:徐凤仙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汉学不是我本人的研究专业,但是从人文学术的角度看,对话精神应当是所有人文学科包括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所共同持守的内在品质,同时这也是人文学术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命意。一个和谐的

2、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而不同文化所包含的诸多相似元素,早已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基础。正如学者们曾经追索过的,孔夫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许多文明中都可以找到共通的表述。比如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有言:“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苛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释迦牟尼同样“咀己比人”,他说,“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是;故不杀人,亦不使人杀人”。基督教主张“爱邻如己”“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伊斯兰教也强调“你自己喜欢什么,你就该稀罕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你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3、”。一言以蔽之,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音,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不同的文明历千年而不泯,必有其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寓含其间的,是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一个和谐的世界,可以表征于同嗜、同听、同美;而一个和谐的世界之所以然,却又恰恰是存在差异和不同,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不同产生和谐”之说,中国的先贤先哲们也有相同的论述。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孔夫子说的“和而不同”。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亦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不同”之“和”,还可以表述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总之在中国古代贤哲的眼中,失去

4、了多样性的世界必将是死气沉沉。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人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进而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论述对象的本质规定在清晰中往往又带有某种模糊。但这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却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从不同导致的互补与和谐。在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原则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惟我独尊的权力话语、或者任何一种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都已经无法描述文化共生中的多元品格。赫拉克里特的名言“不同产生和谐”与中国古人的思想息息相通,如果逐字翻译

5、,也许可以说是“在不同之中有最美的和谐”。这与“和而不同”同样肯定了“差异”和“共识”的两极,也同样针对着消灭“差异”的霸权主义和拒绝“共识”的文化自闭。“汉学”之为谓,本身就是以差异为前提,本身就启发着文化间的共识和对话。差异成全着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多样世界才可以和谐、共融、互动、相生,才可以通向普遍的价值理想。汉学如是,文化如是,世界亦当如是。一个和谐的世界,还必须是一个对话畅通的世界。但是对话的前提是“让他者成为他者”,而不是强使他者作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对话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应当是返诸己身,从文化间的对话导向文化内的对话,乃至在他种文化的眼中,更

6、充分地揭示自己,从而相互丰富。因此,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以此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知识学的对象和想像的他者,更是积极从事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同时,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他者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因此,汉学的意义既在于海外学界的长期努力,也在于中国学人的积极回应。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

7、传统和思想的底蕴。1. 作者认为汉学研究应当持守的内在品质是: (2分)2. 对“文明共通”理解有误的是:( ) (2分)A. 不同的文明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不同的文化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这是今天各文化间对话的基础。B. 寓含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元素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使不同的文化历经千年而不灭。C. 儒学思想和佛学、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教义都有共通的表述。D. 儒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与基督教的“爱邻如己”的主张相同。3.你认为本文的核心思想是: (2分)4.通读全文,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的三大要素是:(3分)5.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阐述一下“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4分)

8、6. 举例说明,“对话”对当今世界的具体表征和意义。(3分)二、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1)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不是独立存在的芦苇,而是由芦苇组成的那一片风光。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放弃了写作,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2)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对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

9、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3)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4)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

10、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5)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6)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的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呜叫。它们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

11、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 (7)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8)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问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

12、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10)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目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与上帝遭遇,于是他紧紧地握着上帝的手,所有的问题豁然中开,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11)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7.分析第段地

13、作用。 (2分)8.简要说明第段划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9. 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4分) 10.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是:( ) ( ) (6分)A. 从文章来看,帕斯卡尔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的精神家园没有束缚。B. 第段中,“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正是作者驰骋思想的切入点。C. 第段中,作者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在芦苇地的情感与见闻。D. 本文情感真挚,将芦苇比作帕斯卡尔,以物喻人,以托哀思。E. 作者认为人应当从浮华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意义,智慧地把握生命节奏。F. 本文集结议论、记

14、叙、说明、描写与抒情为一体,体现“情理并重,语言大气”的特色。11. 结合全文,帕斯卡尔的“芦苇地”蕴含了他哪些思想?(4分)12. 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为:( ) (2分)A. 帕斯卡尔和芦苇地 B.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C.我的芦苇地 D.会思考的芦苇 三、 古诗词默写(8选6)13.1) 墙角数枝梅, (王安石梅花)2)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3) 借书满架, (归有光项脊轩志)4) 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6) 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7) 余霞散成绮,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8) 独学则无友, (礼记)四、 古诗词赏析登

15、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 萧德藻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14“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鹤雀楼中的“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的“凭轩”句和萧诗的“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由无限美景引起的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同题而作,都借登楼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16、。 D杜诗以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作结,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收尾。16你更喜欢哪一首诗?请选一角度,说说你的理由。(4分)_五、 阅读下文,完成1721(17分)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

17、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注解:相传古代坚守承诺的人。17.解释加点字(4分) 咸谗陈平( ) 召让魏无知( ) 请封输官 ( ) 尽护诸将( )18. 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2分)A. 其中未必有也 B.平反复乱臣也 C.信者固多心乎 D.臣裸身来19. 以下“之”所

18、替代的对象不同的是:( ) (2分)A. 今日大王尊官之 B.愿王察之 C.汉王疑之 D.顾大王用之20. 翻译(6分)1. 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2. 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21. 从汉王的前后言行来看,分析他的性格特点。(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13分)蜃说 (宋)林景熙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

19、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22. 解释加点字(2分)第见沧溟浩渺中 ( ) 极公输巧不能过( )23. 本文中提到了汉书,它是东汉 所著的我国第一部 体断代史,而笔谈就是北宋 所著的梦溪笔谈 (3分)24.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20、:( )(3分)A. 海市蜃楼出现在庚寅年初的一天下午,海中突然涌现几座山,前所未见,令人惊讶。B. “海市蜃楼”虽然汉书笔谈均有记载,但还是亲身经历,我才相信。C. “海市”出现时,大海中峰峦叠嶂,忽隐忽现,台榭城郭变化多端,连檐牙都清清楚楚。D. “海市”到下午3至5时才慢慢消失,大海又恢复平静。25. 作者先引用汉书,后引用笔谈,其作用是:1) 2) (2分)26.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七、 作文(70分)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热闹的聚会后,沉静下来,会觉得那沉静格外的清澈,觉得热烈也美,沉静也美。 爬山回来,冲把热水澡,觉得那水从身体里蒸发出来,觉得爬山也享受,洗澡也享受。 有时欢乐与哀愁也是如此,哀愁时感到欢乐真好,欢乐时感到哀愁也有一种觉醒的滋味。 觉醒的滋味随时都在,就像阳光每天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