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二五公路技术政策(发文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十二五公路技术政策(发文稿)(1).doc(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辽宁省十二五公路技术政策(发文稿)(1).精品文档.辽宁省“十二五”公路技术政策(发文稿)辽宁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二一一年二月目 录1 总 则12 养护评价及决策分析22.1 检测评价22.2 决策分析43 新建、改建工程73.1 技术等级及线形73.2 路基工程83.3 路面工程123.4 桥涵工程183.5 隧道工程213.6 公路交叉224 大修工程244.1 一般要求244.2 路面工程254.3 桥涵工程275 中修工程286预防性养护工程297小修保养307.1 路基养护307.2 路面养护317.3 桥涵养护317.4 隧道养护3
2、27.5 渡口和浮桥养护327.6 公路绿化32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348.1 交通安全设施348.2 沿线服务设施379 保障措施379.1 公路信息化379.2人才培养389.3 机械化装备3910 附 则41辽宁省“十二五”公路技术政策1 总 则1.1 为了推动我省普通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公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使公路交通状况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便捷的公路交通条件,制定辽宁省“十二五”公路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1.2 本技术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3、、以提高为主;路网完善和维护相结合,以维护为主”的原则,切实提高我省公路网整体状况和服务水平,初步实现普通公路交通现代化。1.3 本技术政策着眼于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我省“十二五”普通公路网规划,服务于我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经济战略,为我省“十二五”普通公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1.4 积极实施路网结构改造工程、安全保障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加强科学养护,加大预防性养护,强化桥隧养护,基本实现我省普通公路周期性和预防性养护的良性循环。1.5 我省普通公路建设养护应贯彻落实“安全、舒适、和谐、美观、经济、耐久”理念,提高公路建设养护的内
4、在质量和外在形象,进一步拓展公路服务功能,实现公路与人、自然环境的和谐。1.6 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步规范并出台地方性标准,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我省普通公路建设养护的科技含量。1.7 我省普通公路建设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复杂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小修保养、预防性养护、中修、大修、改建和新建工程六类。 1.8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我省县级(包括县级)以上普通公路。2 养护评价及决策分析2.1 检测评价2.1.1 公路技术状况的检测包括路面、路基、桥隧构造物和沿线设施四部分内容,干线公路具体检测指标及检测频率见表2.1.1,县级公路检测频率可适当放宽。其中,路面结构强度为抽样
5、检测指标。路面损坏状况检测、路面平整度检测宜采用自动化的快速检测方法。表2.1.1 公路技术状况检测指标及频率表 检测频率检测内容路面损坏(PCI)路面平整度(RQI)抗滑性能(SRI)路面车辙(RDI)结构强度(PSSI)路面PQI沥青一级1年1次2年1次2年1次2年1次抽测二、三、四级1年1次2年1次水泥混凝土一级1年1次2年1次2年1次二、三、四级1年1次2年1次砂石1年1次路基SCI1年1次桥隧构造物BCI采用最新桥梁、隧道、涵洞技术状况评定结果沿线设施TCI1年1次2.1.2 公路技术状况的评价采用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包含路面(PQI)、路基(SCI)、桥隧构造物(BCI)和
6、沿线设施(TCI)四部分内容,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具体标准见表2.1.2。表2.1.2 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等级及分项指标表评价等级优良中次差MQI及各级分项指标9080,9070,8060,70602.1.3 桥梁检测依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分为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经常检查应每月不少于一次,汛期及技术状况为四、五类的桥梁每半月检查一次;双曲拱桥、三类以上石拱桥、冲刷严重的浅基础大桥每周检查一次。定期检查应每年进行一次。依据定期检查资料对桥梁进行一般评定,确定桥梁的技术状况等级(见表2.1.3)。评定为四、五类的大中型桥梁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及能力的单位做特殊检查。对大中桥的定期检
7、查将逐步实行专业化检测,由专业队伍来完成检测。表2.1.3 桥梁技术状况等级分类表评价类别一类二类三类四、五类全桥结构技术状况评分Dr8860,8840,6040备注:Dr60的桥梁,并不排除其中有评定标度Ri3的部件,仍有维修的需要。2.1.4 隧道检查依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根据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别检查的结果,按表2.1.4的规定分为三类判定。日常检查的频度应不少于1次/月,定期检查的周期1次/年。当日常检查的判定结果为B时,应进行监视、观测或作特别检查;当特别检查或定期检查的判定结果为B时,应做专项检查。表2.1.4 隧道日常、定期和特别检
8、查结果的判定评定分类检查结果S情况正常(无异常情况,或虽有异常情况但很轻微)B存在异常情况,但不明确,应作进一步检查或观测以确定对策A异常情况显著,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应采取处置措施或特别对策2.2 决策分析2.2.1 我省县级以上公路大部分为沥青路面,技术等级以二级公路为主,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相关要求,二级公路的技术状况评定以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和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为主要指标,沥青路面养护对策应依据分项路况评价结果,同时参考公路等级和交通量等因素综合评定。沥青路面养护对策见表2.2.1。1 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优、良,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也评价为优、良
9、的路段,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路面破损进行小修,可适当进行预防性养护。2 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或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中的路段,宜进行路面预防性养护。3 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差,或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次、差,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60的路段宜进行局部补强、路面中修。4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60的路段应进行大修或改建。表2.2.1 沥青路面养护对策推荐表评定等级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强度系数PSSI路面状况指数PCI养护决策方案优909090日常养护良80,9080,9080,90小修保养、单(双)处中70,8070,8070,80封层
10、类预防性养护次60,7060,7060,70局部补强、组合封层、中修罩面差606060大修或改建2.2.2 不同类别桥梁应采取不同的养护对策。一类桥梁Dr88的应进行日常养护;二类桥梁60Dr88的应进行小修保养;三类桥梁40Dr60的需进行中修维护,应进行交通管制,限载、限速通行;四、五类桥梁Dr40的需安排大修、加固或改建,应及时封闭交通,搭设施工便桥、便道或安排绕行路线,保证通行。各类桥梁养护对策见表2.2.2。 表2.2.2 桥梁养护对策推荐表评价类别全桥结构技术状况评分Dr养护决策方案一类88日常养护二类60,88小修保养三类40,60中修四、五类40大修、加固或改建2.2.3 桥梁
11、改造方案的经济决策原则,以总效益最高或费用最低为基本目标,以改建或加固可能投入的资金额度作为约束要求,择优决策改造方案。满足以下条件的可改建:1 2030年桥龄,加固费用超过新建费用的50%,加固后寿命低于设计寿命60%的桥梁;2 3040年桥龄,加固费用超过新建费用的40%,加固后寿命低于设计寿命40%的桥梁;3 40年以上桥龄,加固费用超过新建费用的30%,加固维修后寿命低于设计寿命30%的桥梁。2.2.4 隧道养护应依据不同判定类别采取相应对策(见表2.2.4),当检查结果为B时,应进行监视或观测;当检查结果为1A时,应准备采取对策措施;当检查结果为2A时,应尽早采取对策措施;当检查结果
12、为3A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对策措施。表2.2.4 隧道养护对策推荐表判定分类检查结论B结构存在轻微破损,现阶段对行人、行车不会有影响,但应进行监视或观测1A结构存在破坏,可能会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应准备采取对策措施2A结构存在较严重破坏,将会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应尽早采取对策措施3A结构存在严重破坏,已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必须立即采取紧急对策措施3 新建、改建工程3.1 技术等级及线形 3.1.1 新建公路应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要求确定建设标准和技术等级;改建公路可根据交通量调查和预测情况,结合旧路线形指标合理确定技术等级和设计方案。3.1.2 交通量较大的干线、县级公路以及对区域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
13、的路线,可通过改建提高技术等级。改建工程量特别巨大的山区公路,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提前下,局部越岭路段可暂时维持原状,重要干线在经济技术论证后可以采用隧道方案通过。 3.1.3 新建公路选线应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全面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等情况,避免诱发新的灾害发生;注意与沿线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动态设计,做到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环境。 3.1.4 新建、改建公路线形设计要充分结合地势地貌,合理选用技术指标,避免追求高标准,减少山体削坡对植被的破坏;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迁、少占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旧路
14、的资源效益。 3.1.5 新建山区公路选线不宜采用沿溪线方案;现有沿溪线经常发生水毁的路段应结合工程改建(或大修)局部改线,尽量避免人为压缩河道,防止今后重复水毁。3.1.6 同一路线没有重大交通量变化,技术等级和路面宽度变化不宜过于频繁,每段路线长度不宜小于5km。确需变化时,不同等级、同一等级不同宽度路段衔接时应设置过渡段,起终点应设置在村镇、主要交叉口等交通量发生明显变化处。3.1.7 一级公路、城市出口路与二级公路衔接长度不宜小于150m,不同宽度二级公路之间、二级公路与其它低等级公路衔接长度不宜小于100m。3.2 路基工程3.2.1 新建、改建各级公路设计速度、路基、路面宽度应按照
15、表3.2.1有关规定执行。 1 一级公路和大中城市出口路横断面型式推荐采用一块板,设计速度可采用80或60km/h; 2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可采用80或60km/h,旧路改建受地形、特殊地物限制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路段可采用40 km/h; 3 新建、改建二级公路交通量较大、具有集散功能的路段及村镇路段路面可适当加宽,标准参见表3.2.1;4 二级、三级公路改建时,对于个别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路段应设置相应的限速和警示标志。表3.2.1 各级公路路基路面宽度公路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设计速度(km/h)80608060403020车道数44222222路基宽度(m)24.523.016.51
16、3.5/12/1013.5/12/1010/8.57.56.5路面宽度(m)2321.51512/10.5/9.012/10.5/8.58.5/7.06.56.03.2.2 确保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 的安全高度。1 各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2 山区公路水毁易发段,线位受限、无法改移时,应对现有路基按照提高一个等级设计洪水频率进行设计,适当抬高路基并加强水毁防治,设置必要的排水、防护设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确保路基安全。3.2.3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各级公路新建及改建加宽部分土基回
17、弹模量应不小于30MPa,其中新建一级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应不小于40MPa。3.2.4 公路改建加宽部分与原有路基之间应保持良好衔接,加宽侧原路土路肩部分应挖除,原路硬路肩强度不足时应作补强处理,高填方等路段要做好压实,消减新旧路基拼接拓宽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3.2.5 积极推广应用路基冲击碾压技术,加速土基沉降固结,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一般适用于高路堤、路床、填挖交界路基的冲击增强补压,土石混填、填石路堤等的分层填筑冲压,以及旧沥青路面加宽部分的增强补压。3.2.6 路基综合排水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兼顾行车安全、经济实用、和谐美观因素,沿线排水设施要形成通畅的综合排水体系。
18、 1 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路基排水可采用散排水(即无边沟原则),结合沿线排水设施,确保排水通畅。 2 结合外业调查通过水力水文计算确定各种排水设施的流量、断面形式、几何尺寸和固化材料。 3 纵向排水距离过长,公路改建(或大修)时应增设涵洞,加密横向排水,加大边沟断面尺寸,防止路面冲刷;4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提倡结合地形地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设计。一般路段设置土边沟,与沿线排水设施形成综合排水体系;村镇路段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板、浆砌片石(或卵石)、水泥稳定粒料砂浆抹面、砖块砂浆抹面等固化边沟,形式可根据地形、降雨强度等因素采用矩形、梯形、U型或浅碟式等;也可结合城镇
19、建设采用暗排水、明暗结合等。山区公路纵坡大于4%、坡长大于300m的岭道路段应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和水流量等进行专门设计,可采用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或卵石)、铺筑草皮、水泥稳定粒料砂浆抹面、砖块砂浆抹面等固化边沟,形式可根据地形、降雨强度等因素采用矩形、梯形或浅碟式等,并与其它排水、防护、安全设施一并综合设计。3.2.7 高填方、岭道路段及横向排水断面大的一级公路、城市出口路,根据需要可采用平卧式(或抬起式)路缘石,配合泄水槽集中排水,减少水流对路基的冲刷。1 路缘石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标号不小于C30),也可采用切面花岗岩。2 泄水槽可根据路基高度及当地降雨强度灵活设置,采用水泥混凝土(标号
20、应不小于C30)预制或浆砌片石砌筑,出口水流较大时应设置成“倒凸”型开口,外口净宽1m,槽身净宽不小于0.5m,沟底进行铺砌。3.2.8 加强路基综合防护,搞好山区公路灾害防治,推行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等多种防护形式综合利用,保证路基稳定。同时,兼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美观、和谐的路域环境。 1 沿河路基受水浸淹和冲刷的路段,应合理设置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丁坝、顺坝等导流和防护构造物,并满足稳定性、冻胀和冲刷要求。 2 地质不良路段,尤其是山区深挖路堑的上边坡,要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调查,坡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坡面应稳定,避免由于地质情况不明盲目施工造成滑坡、塌方等路基病害。 3
21、 在不稳定的上下边坡,通过栽植适合当地生长的灌木、乔木等植物防护,结合其他排水和工程防护措施,逐步稳固边坡,避免滑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3.2.9 挡土墙、石笼、边沟、植物防护等排水防护设施要充分利用当地卵石、砂砾、片石以及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种、树种等资源,合理降低工程造价,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3.2.10 新建、改建公路宜避免路基、路面工程当年连续施工,以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对路面质量的不利影响。3.3 路面工程3.3.1 各级公路新建、改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执行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施工执行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有关技术规范规定。3.3.2 重载车辆较多的路段要详细进行交通量和交通组
22、成调查分析,轴次换算要考虑重载车辆因素,确保累计当量轴次计算科学合理。3.3.3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3.3.3.1 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的原则,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尝试推行强基薄面路面结构,提高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工程造价。3.3.3.2 沥青路面面层设计1 面层可采用改性沥青砼、普通密级配沥青砼或SMA路面,严禁采用沥青碎石。 2 二级(含二级)以上公路、大中城市出口路路面可采用双层摊铺,上面层应采用改性沥青砼或SMA路面,其中一级公路应满足抗滑和车辙要求,硬路肩部分可不设上面层,也可视交通量大小,上面层进行分期修建;半刚性基层
23、路面结构设计应考虑面层和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 3 三级以下公路(含三级)路面结构设计可不进行层底拉应力验算,面层采用普通沥青砼、改性沥青砼(或SMA路面)单层摊铺,半刚性基层厚度应不小于20cm。3.3.3.3 沥青路面透层设计 1 沥青路面透层应采用慢裂快凝的乳化沥青或高渗沥青,严禁使用热沥青代替。2 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贯入式面层,应喷洒透层。 3 在综合考虑施工能力和路线交通量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倡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碎石封层、稀浆封层等作为联结层或下封层,增强层间结合,减缓路面反射裂缝,避免出现推移等早期病害。3.3.3.4 沥青路面基层设计1 基层可采用半刚性结构,大力推广水泥稳定砂砾、
24、水泥石灰稳定砂砾、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稳定碎石、级配碎石等基层结构;逐步推行柔性与半刚性、柔性与半柔性以及全柔性结构在路面基层的应用。2 水泥稳定砂砾、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稳定碎石等半刚性基层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或底基层。 半刚性基层分两层摊铺时,水泥剂量原则上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上层为3.54%,下层为44.5%。 采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时,需严格控制砂砾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掺配碎(砾)石或破碎大块砾石改善砂砾级配。 3 级配碎石基层可显著减少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应采用骨架密实型或连续级配型,积极推进级配碎石在重要干线公路路面基层、上基层或过渡层的应用。3.3.3.5 沥青路面垫
25、层设计1 新建公路及改建加宽路段应设置垫层,厚度一般应不小于20cm,并应满足防冻设计要求。 2 垫层应采用天然砂砾、石渣、矿渣等透水性、水稳性好的材料。 3.3.3.6 特殊路段路面设计 1 矿区路、通往建筑材料产地公路的路面结构应进行专项设计。 2 重载车辆多、上下行车道交通量不对称的路段应对双向车道采取不同的路面结构设计。 3 纵坡大于4%的岭道路段应进行特殊路面结构设计,面层可采用贯入式或上拌下贯结构,或增设碎石封层、稀浆封层等改进面层和基层的层间结合,避免出现面层推移。 4 重载车辆多的干线平交道口和急弯路段弯道内侧加宽部分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厚度应不小于24cm,下设不小于2
26、0 cm半刚性基层,路段长度一般以20-100m为宜。3.3.4 路面材料应用1 大力推进SBS改性沥青砼、SBR改性沥青砼、橡胶沥青砼、高模量沥青砼、SMA路面、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等材料和工艺在沥青路面工程的应用。 2 SBS改性沥青砼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适当改善低温抗裂性,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适用于我省各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上面层。 3 SBR改性沥青砼具有较好的低温抗裂性及抗水损害性,适用于沈阳、铁岭、抚顺、本溪、丹东等我省东部和北部较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上面层。 4 高模量沥青砼(普通沥青砼中加入外掺剂或低标号沥青)可有效减少夏季高温沥青砼应变,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适用于我省南部地区重载
27、车辆多干线及重要县级公路或长坡、陡坡路段的下面层。 5 SMA路面是具有良好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性和抗滑性的断级配沥青路面,适用于我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的上面层。 6 橡胶沥青砼,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延缓反射裂缝等路用性能,同时能显著降低路面行车噪声,适用于我省干线公路上面层。 7 普通沥青砼可用于干线及重要县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下面层或一般县级公路4cm厚(包括4cm)以上的单层结构。3.3.5 路面材料要求 1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做好料场调查,并对相关路用材料质量、规格进行试验检测,提出明确技术指标。2 沥青混合料用沥青(包括各种改性沥青、乳
28、化沥青的基质沥青)应采用90号A级或B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贯入式路面应采用130号石油沥青。3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细集料、填料规格质量应符合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粗集料宜采用碱性碎石,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填料应采用矿粉。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应不小于4级,否则应采取掺加石灰、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改进措施。4 各种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及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必要时改性沥青混合料应进行车辙试验、水稳定性检验、低温弯曲试验。5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经过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标准配合比要在目标配合比的510%的范围内浮动,否则需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施工
29、时要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用以检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拌和机的各种传感器应定期检定,冷料仓数量应满足配合比需要。3.3.6 半刚性及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应采用中心站拌和及专业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切实提高基层施工的均匀性、平整度和强度。 1 双层式半刚性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下层碾压达到要求后,可立即摊铺上层,严格控制作业段长度,确保在初凝前施工完毕;下层也可采用平地机摊铺,但应控制混合料离析和平整度,避免出现粗集料“窝”(或“带”)。2 半刚性基层分两幅(或多幅)摊铺时,宜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前后相隔约510m同步摊铺混合料,并一起进行碾压,减少纵向接缝。分幅施工时,纵缝应垂直
30、相接,严禁斜接。3.4 桥涵工程3.4.1 各级公路桥涵设计执行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规定;施工执行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3.4.2 特大桥、大桥设计应做好地质钻探和水文水力计算,结合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抗洪抗灾要求等因素,兼顾桥梁所在处河流、地质、地貌、气象资料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3.4.3 各级公路上的特大桥、大桥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进行抗震设计,中小桥可只进行抗震措施设计。3.4.4 跨越特殊地区(如泥石流地区、水库地区、潮汐河段和岩溶地区等)桥梁的
31、桥位选择和结构形式应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3.4.5 干线、县级公路大桥净宽应与路面同宽,位于平原区的大桥净宽原则上不小于9m;中小桥全宽与路基相同。城镇行人密集区桥梁宜设置人行道。3.4.6 各级公路特大桥、大桥设计时,应采用公路-级的汽车荷载。3.4.7 200m以上大桥推荐上部采用连续结构,提高行车舒适性。3.4.8 桥涵工程应采用技术成熟、结构安全、容易施工的桥(涵)型,提高抗灾能力。1 优先采用桩基础梁(板)式桥结构,提倡连续结构,严禁采用双曲拱、二铰拱等淘汰桥型;2 跨径大于(或等于)16m的梁式桥应采用预应力结构; 3 中小桥应采用标准跨径,推荐工厂化预制,生产水泥砼应采用强制式
32、拌和设备(或拌和机),严禁采用滚筒搅拌机。4 山区县级公路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可修建钢筋砼或片石砼拱桥(修建斜拱桥时应采用钢筋砼结构),但应按高一级的设计洪水频率进行基础冲刷验算。3.4.9 桥梁工程应进行防护综合设计。1 防护工程严禁采用干砌片石结构,大桥锥坡基础及其设计水位以上2m部分应采用稳固的防护型式,避免垮塌;2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丁坝、石笼、护坡、锥坡、河底铺砌等调治构造物,确保桥头引线和桥梁不受水损害;3 小桥涵迎水面翼墙长度应顺路基方向单侧不小于5m。3.4.10 桥面铺装应考虑防渗及层间结合紧密等因素。1 水泥砼铺装不宜采用泵送,标号应达到C40以上,钢筋网应采用12螺纹钢,间
33、距为10cm15cm(纵横),厚度应不小于8cm,顶面做好凿毛处理;2 特大桥、大桥防水层应采用改性沥青碎石封层,中小桥推荐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改性热沥青或橡胶改性乳化沥青; 3 沥青砼铺装层宜与桥头引线路面面层厚度一致,其厚度应不小于5cm。3.4.11 各级公路特大桥、大中桥应根据结构形式设置桥面连续和毛勒式伸缩缝。安装前,植入预埋筋;施工时应先铺路面、后做伸缩缝。3.4.12 各级公路特大桥、大中桥泄水孔应采用方形、直筒的立式侧向排水孔。3.4.13 各级公路特大桥、大中桥及10m以上小桥应设置钢筋砼墙式护栏(标号应不小于C40),10m(包括10m)以下小桥设置栏杆,有条件的可采用
34、美观通透的方钢护栏,山区桥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护栏。3.4.14 干线公路桥梁墙式护栏及栏杆底座内侧应采用花岗岩块石贴面。 3.4.15 特大桥、大中桥应设桥头搭板,搭板下面应采用水泥稳定砂砾(或碎石)等半刚性材料填筑;引线填土高度达到3m以上、常年水流的桥梁宜设置泄水梯道和人行步道。3.4.16 涵洞应坚持因地制宜、利于排水、便于养护的原则,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如所处地势允许,涵洞应优先采用暗涵,推荐采用板涵,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圆管涵。涵洞的形式和跨径(或孔径)须经水文计算确定。3.4.17 桥梁(或涵洞)台背应采用砂砾、碎石等透水性材料进行换填处理,并进行分层填筑,分层碾压,避免桥
35、头跳车现象的发生。3.4.18 干线公路严禁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3.5 隧道工程3.5.1 加强经济技术论证,科学合理修建隧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3.5.2 一级公路新建隧道可采用上下行方案,隧道净宽依据交通量预测合理确定,洞内应采用单向横坡;二级(包括二级)以下公路新建隧道净宽应不小于10.5m,洞内应采用单向纵坡;地下水发育和长隧道、特长隧道可采用双向纵坡。3.5.3 隧道位置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根据路线走向、地形地质、岩石节里发育程度、垭口标高、开挖深度等情况合理确定进出洞口位置、洞门型式及仰坡、边坡的防护形式,尽可能减少破坏山体地貌自然景观。3.5.4 初期支护形式和衬砌
36、厚度应采用理论计算和经验类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充分作好地质钻探,避免因钻探频率不足而发生穿越断层、溶洞等地质不良地段;对处于不良地质地段作好超前地质预报,尽量减少隧道长度确定不准、频繁变更的现象发生。3.5.5 洞身墙体应采用防冻防水瓷砖贴面,高度一般为2.53.5m。3.5.6 洞内路面短隧道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长隧道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温拌阻燃沥青混凝土路面。3.5.7 长度大于100m隧道应设置照明设施,并做好洞口与洞内段的光线亮度过渡。3.6 公路交叉3.6.1 逐步解决交通繁忙公路平交改立交问题,确保公路畅通。交叉公路当预测交通量折算小客车年平均日交通量超过10000辆时,宜修
37、建立体交叉,其型式应进行技术论证确定。3.6.2 对原有公路铁路道口进行平交改立交时,干线及县级公路宜选择公路上跨铁路型式;公路如需下穿铁路时,应有效解决排水问题。3.6.3 严禁天然气输送管道、输油(水)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3.6.4 平面交叉设计应兼顾以下因素:1 应综合考虑公路网现状和规划、地形和地物等因素,合理确定平面交叉的位置;2 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交通量、地形、用地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合理确定平面交叉型式; 3 平面交叉选型和设计中,应优先保证主要公路或主要交通流的畅通,尽量减少冲突点,缩小冲突区,并分散和分隔冲突区; 4 相交公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段宜采用直线,保证
38、安全所需的各种视距。当采用曲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纵面应力求平缓,并设置符合交叉处立面所需的纵坡。3.6.5 平面交叉间应有满足交织长度、视距、转弯车道长度等的最小距离,一般不小于150m。各级公路平面交叉(包括出、入口在内)的间距应不小于表3.6.5的规定。表3.6.5 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公路等级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公路功能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干线公路集散公路一般值最小值间距(m)200010005005003003.6.6 公路平面交叉可采用渠化交叉和非渠化交叉。1 干线与干线公路交叉、干线与二级以上公路的主要平面相交,应做渠化设计。渠化设计路面结构与干线公路路面结构相同。2 其他各级公
39、路相交可采用非渠化平面交叉。应规范并减少(或合并)主线与乡、村级砂石路面公路、通往自然屯道路的道口数量,做到平顺衔接。被交叉路线应进行硬化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0m。当被交叉道路为土路面时,应采用3cm沥青砼(或4cm沥青贯入)、15cm半刚性基层及15cm垫层进行硬化,也可采用30cm厚砂石路面。4 大修工程4.1 一般要求4.1.1 现有公路标准基本满足通行能力的路线可进行大修,维持原路技术等级、路面宽度,恢复路面原有强度。4.1.2 旧路大修要充分利用旧路平面线形,但路基宽度不得小于原路宽度,纵断应做适当改善调整,对碎坡过多、路基高度不足等路段要结合路面结构设计一并调整到位,满足现行规范要
40、求。4.1.3 旧路大修时,对于线形超标、引线与桥隧等构造物存在不利线形组合或设计速度发生变化等重大交通隐患路段,应结合改造一并处理到位。对于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无法改造到位的,应设置相应的警告、警示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并通过曲线内侧加宽车道、接长涵洞、削坡、清理弯道内侧树木、开挖视距台等措施提高视线通透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行车安全。4.1.4 旧路大修设计时,应调查原路面现状,做好各种病害钻芯、检测和强度实测,并对旧路破损程度进行分段评价,分析路面破损原因,因路制宜分段设计,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科学确定路面结构,切实降低工程造价。4.1.5 各级公路路面大修路段路基、路面宽度按照本技术政策表3.
41、2.1有关规定执行。4.1.6 原有二级公路9m、12m、15m非标准宽度路面大修时,可维持原路路面宽度。4.1.7 各级公路路面大修时,路基排水、防护设计和施工应按照本技术政策3.2.6、3.2.7、3.2.8、3.2.9有关规定执行。4.1.8 各级公路大修(或改建)下穿跨线桥时,应确保桥下净空高度满足要求,一级、二级公路净高应不小于5m,三级、四级公路净高应不小于4.5m。4.2 路面工程4.2.1 各级公路路面大修时,路面结构应按照旧路补强理论进行设计,路面面层、透层、基层、特殊路段路面设计和施工以及路面材料应用、路面材料要求应按照本技术政策新建、改建工程中路面工程部分有关规定执行。4
42、.2.2 旧路大修在确定路面设计方案时,应考虑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再生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再生技术,充分利用旧路资源,避免生态环境破坏,降低工程造价。4.2.3 公路大修可利用现有旧路面层或基层材料,添加水泥、泡沫沥青、乳化沥青等添加剂实施旧路就地冷再生技术。 1 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适用于二级以上(包括二级)公路的底基层和二级以下公路基层。2 公路改建、大修时,旧路面层超过10cm,可对旧路采用乳化沥青(或泡沫沥青)实施就地冷再生方案,作为新路面的柔性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参照沥青碎石的有关规定执行,旧路混合料不符合级配要求时应掺配碎石,厚度一般为1015cm。因该技术造价较高,
43、可在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在重要干线公路改造时应用。4.2.4 大修路面设计应根据旧路检测和评价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垫层。1 补强路段旧路状况较好的可不设垫层;2 调拱找平、顺适纵坡等应采用透水性、水稳性好的材料;3 越岭挖方段、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出现翻浆等严重病害或路基高度不足、局部排水不畅路段应增设透水性垫层,厚度不小于20cm,并通过设置盲沟等措施横向将水排出路基外,避免路面出现唧浆、推移等早期病害。4.2.5 旧路大修(或改建)时,旧路面层具备条件时应加以回收利用,进行厂拌再生。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环保节能、充分利用旧路资源、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可用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下面层。4.2.6
44、 旧路面层可进行厂拌再生的应全部破除加以利用,不能利用的要部分破除原路面层,增强新路面的水稳性,其中岭道路段应全部破除。4.3 桥涵工程4.3.1 干线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采用低栏或护轮带的中、小桥宜更换为钢筋砼墙式护栏及栏杆。4.3.2 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桥梁沥青铺装层破损严重时,应铣刨后再行摊铺,不得增加桥面恒载。沿线桥面铺装、伸缩缝存在质量隐患的要一并改善到位。无铺装及防水失效的石砌拱桥,拱内应换填透水性材料,并增设钢筋混凝土铺装层和防水层。4.3.3 现有桥梁不满足要求的宜通过加宽、加固等手段充分利用。1 原有桥梁使用状况良好,荷载标准为汽-20、挂-100(或汽超-20
45、、挂-120)的特大桥、大桥,可以继续利用;2 荷载标准达不到汽-20、挂-100的特大桥、大桥,本着先干线、后县级的原则进行提载加固,宽度达不到要求的加宽加固应同时完成;3 无加固利用价值且为淘汰桥型的特大桥、大桥应限载通行,择机改建;4 中小桥达不到荷载等级要求或宽度达不到要求的,应结合路线大修(或改建)一并完成。4.3.4 鉴定为危桥的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梁板类桥可采取体外预应力、变换体系结构、粘贴钢板、碳纤维等加固技术;拱桥可采取增大截面法等技术进行加固,加固提载原则上一次完成。5 中修工程5.1 交通量不大,路面有中度病害的旧路面,可采用罩面、就地热再生、嵌入式封层等方式进行路面中修。施工前应对原有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理,翻浆路段应按原结构和材料进行路面恢复。5.2 摊铺罩面适用于路面整体强度较好、局部补强后的路段中修。可采用单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加改性沥青摊铺、双层沥青砼或上拌下贯等方式;摊铺可采用普通沥青砼、SBS改性沥青砼、SBR沥青砼、SMA路面等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应洒布粘层。5.3 沥青贯入式路面适用于县级公路路面网裂较重路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