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监测方案.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施工监测方案.精品文档.目 录1. 工程概况3 1.1概况3 1.1.1钟楼街站概况3 1.1.2府西街站概况3 1.1.3钟楼街站府西街明挖区间4 1.2地层分布情况4 1.3水文地质概况7 1.4周边环境8 1.4.1钟楼街站8 1.4.2府西街站9 1.4.3钟-府明挖区间10 1.5工程难重点102.监测工作目的和依据11 2.1监测目的11 2.2监测依据113. 监测范围及监测等级12 3.1监测的范围12 3.2监测等级124监测对象及项目设置125.监测点的布设13 5.1监测点布设原则13 5.2控制点埋设13 5.3基坑施
2、工各监测项目监测点(孔)的布设15 5.5监测点保护措施24 5.6.现场巡查25 5.6.1 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巡查宜包括下列内容:25 5.6.2 周边环境现场巡查宜包括下列内容:25 5.6.3现场巡视检查特点26 5.6.4安全巡视检查技术要求266.监测方法和精度28 6.1基准点的设置28 6.1.1水准网的布设28 6.1.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29 6.2沉降测量30 6.3水平位移测量31 6.4围护体水平位移(测斜)31 6.5支撑/结构应力/土压力监测33 6.6坑外水位量测34 6.7监测精度357.监测频率358监测项目控制值及预警机制37 8.1监测项目控制值37
3、 8.2预警机制389监测信息的处理4110监测信息的反馈4111.现场监测项目组基本情况41 11.1监测人员配置41 11.2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及性能4212.监测项目的管理42 12.1监测质量管理42 12.2安全文明管理44 12.3监测应急预案45 12.4安全文明管理46 12.5劳动保护4613. 附件471. 工程概况1.1测区概况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11标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区段沿解放路南北走向敷设,共设钟楼街站、府西街站及钟府明挖区间。1.1.1钟楼街站概况钟楼街站为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一般车站,位于解放路、开化寺街和水西门街交叉口处,沿解放路南北向布置。车
4、站起点里程为YCK24+002.095,终点里程为YCK24+222.095,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CK24+084.095,车站总长220m。车站采用地下两层双柱三跨的结构形式。车站主体标准段高13.67m,宽22.1m,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厚约3.5m,结构底板埋深约17.17m。车站南北两端区间隧道均采用盾构法施工,两端设置盾构端头井,端头井宽度27.5m,南端端头井覆土厚度3.3m,底板埋深约16.97m,北端端头井覆土厚度3.6m,底板埋深约17.27m。在车站两侧共设4个出入口,车站两端于西侧各设置1组风亭。车站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车站标准段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0mm地连墙+3道内
5、支撑(第一道为混凝土支撑,其余为钢支撑)形式。根据设计文件,本基坑为变形控制一级基坑,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坑等级划分要求,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 1.1.2府西街站概况府西街站位于解放路与府西街交叉路口,本站为2号线与6号线换乘车站,2号线车站沿解放路南北向敷设于路口南侧,车站总长220m。府西街站采用地下2层双柱三跨的结构形式。车站长度为258m,总高13.39m,标准宽度22.1m,结构底板埋深约16.89m,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3.5m,盾构端头段大端宽度26.85m,小端宽32.4m,底板埋深约17.90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包括1个临时口),1个预留出入口,1个疏散出入
6、口及2组风亭。车站采用明挖顺做法(半幅铺盖)施工。车站标准段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0mm地连墙+3道内支撑(第一道为混凝土支撑,其余为钢支撑)形式。根据设计文件,本基坑为变形控制一级基坑,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坑等级划分要求,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 1.1.3钟楼街站府西街明挖区间钟楼街站府西街明挖区间位于鼓楼街与钟楼街之间,沿南北走向敷设于解放路,基坑总长255.58m,标准宽度11.1m,结构底板埋深约16.4m。盾构加宽段宽度11.3m,底板埋深约17.30m。标准段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0mm地连墙+3道钢支撑形式。根据设计文件,本基坑为变形控制二级基坑,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
7、测技术规范基坑等级划分要求,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1.2地层分布情况标段位于太原盆地北端,属汾河东岸I级阶地区。根据钻探揭示,地层分布较为稳定,本区间均为第四系(Q)地层覆盖。地表多为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黏质粉土、粉质黏土、砂(粉)土及上更新统(Q3al+pl)粉质黏土、砂(粉)土、圆砾土等组成。按岩土层层序,从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1-1:杂色、褐灰、灰黑色,形成于宋明时期,结构松散,成分复杂,规律性差,均匀性差,表层由砖块、灰渣、炉渣、煤渣、白灰、混凝土块、碎石块等建筑垃圾组成,下部为炉灰渣、黏性土、砖瓦屑、白灰,
8、局部含有机质,期间充填黏性土。该层土均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强度较低。为级普通土。采用大容重法测试该层土平均容重为17.21KN/m3(详见附表18),轻便触探平均击数为32击。层厚2.8-10.0m,埋深为自然地面2.8-10.0m,层底标高774.37-781.59m。素填土1-2:以褐黄色粉质黏土为主,含有白灰、煤屑、砖屑等,局部夹杂粉土、粉细砂等,以稍密为主,局部松散,具高压缩性。为级普通土。层厚1.8-5.3m,层底深度6.6-11.8m,层底标高774.37-781.59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黏质粉土、粉质黏土、粉细砂、中砂黏质粉土2-3-1:黄褐色褐黄色,
9、以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潮湿,夹有多个粉细砂、粉质黏土及薄层透镜体,含氧化物,偶见小角砾,压缩系数为,平均值为0.33MPa-1,具中压缩性,标贯击数为3-10击,平均值为5.6击。为级普通土。层厚0.8-6.8m,层底深度3.00-11.70m,层底标高770.48-777.84m。OCR为0.831.24,该层土为正常固结土。粉质黏土2-2-1:浅灰色-灰褐色,软塑-可塑,夹有粉土、粉细砂透镜体,含云母、腐殖物等,偶见圆砾,压缩系数为MPa-1,平均值为0.41MPa-1,具中等偏高压缩性。标贯击数为3.0-9.0击,平均值为5.8击。为级普通土。 OCR为1.02-1.24,该层土为正常固
10、结土。层厚0.5-6.8m,层底深度4.00-19.0m,层底标高764.87-778.14m。2-3-1黏质粉土及2-2-1粉质黏土本次OCR为0.931.02,表明该两层土为正常固结土。两层土的静力触探锥侧阻力厚度加权平均值1.0MPa(详见附图5静力触探成果图)黏质粉土2-3-3:浅灰色灰褐色,以稍密-中密,饱和,夹有多个粉细砂、粉质黏土及薄层透镜体,含氧化物,偶见小角砾压缩系数为MPa-1,平均值为0.21MPa-1。标贯击数为8-19击,平均值为14.9击。为级普通土。OCR为1.07-1.15,该层土为正常固结土。层厚0.5-7.0m,层底深度10.1-25.6m,层底标高755.
11、49-770.42m粉质黏土2-2:褐灰色,以可塑为主,局部可见软塑(I,:0.67),夹有粉土、粉细砂透镜体,含云母、腐殖物等,偶见圆砾,压缩系数为MPa-1,平均值为0.29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击数为3.0 -19.0击,平均值为11.5击。为级普通土。层厚1.4-10.5m,层底深度7.2-18.6m,层底标高762.01-771.28m。粉细砂2-4:褐灰色,饱和,以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夹粉土、中砂透镜体或薄层,偶见圆砾,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级配不良,压缩系数为 MPa-1,平均值为0.12 MPa-1。标贯击数为7-35击,平均值为24.7击。砂中石英含量约
12、为59.7%。为级松土。层厚0.5-14.7m,层底深度15.7-31.5m,层底标高752.58-768.37m。中砂2-5:褐灰色,饱和,以中密为主,局部密实,夹有粉质黏土、粉土、粗砂透镜体,偶见圆砾、角砾,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颗粒级配良好,压缩系数为MPa-1,平均值为0.14MPa-1。标贯击数为9-50击,平均值为28.4击。砂中石英含量约为58.84%,为级松土。层厚2.3-17.9m,层底深度26.3-37.1m,层底标高751.88-772.57m。粗砂2-6:灰褐色,以密实为主,局部中密,饱和,该层分布不均匀。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颗粒级配较差。为级松土
13、。层厚2.03.4m,层底深度20.521.2m,层底标高761.83763.84m。砾砂2-7:灰褐色,以密实为主,局部中密,饱和,该层分布不均匀。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颗粒级配较差。为级松土。层厚2.1-3.6m,层底深度18.621.6m,层底标高764.9763.56m。圆砾土2-8:灰褐色,稍湿,密实,砂砾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有砾石,磨圆度好,含少量卵石(钻孔揭露最大卵石粒径约35mm),颗粒级配良好,粒径一般为15-25mm, 级硬土。层厚0.703.1m,层底深度17.234.60m,层底标高747.11764.57m。(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粉
14、质黏土、黏质粉土、粉细砂、砾砂,圆砾土粉质黏土3-3:褐黄色褐灰色,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夹有粉土透镜体,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压缩系数为MPa-1,平均值为0.28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击数为20-26击,平均值为24.3击。为级普通土。层厚1.9-14.2m,层底深度29.3-49.7m,层底标高729.98-747.94m。黏质粉土3-4-1:灰褐、褐黄色,中密,很湿,含腐殖物、氧化物等,压缩系数为MPa-1,平均值为0.25MPa-1,具中等压缩性,为级普通土。层厚1.8-2.7m,层底深度33-45.2m,层底标高735.7-748.08m。粉细砂3-5:褐灰色,中密,饱
15、和,夹粉土、中砂透镜体或薄层,偶见圆砾,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级配不良。为级松土。标贯击数为31-49击,平均值为40.7击。层厚1.4-4.2m,层底深度33.5-53.3m,层底标高733.80-744.28m。砾砂3-8:灰褐色,中密,饱和,该层分布不均匀。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颗粒级配良好。标贯击数为16.0击左右。为级松土。层厚:0-2.0m,层底深度:41.0m,层底标高:742.28m左右。圆砾土3-9:灰褐色,密实,饱和,填充物为粉质黏土、粉细砂。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颗粒级配良好。该层分布不均匀。为级硬土。层厚4.0 -5.2m,层底深度4
16、4.0-48.7m,层底标高736.34-739.50m。1.3水文地质概况(1)地下水类型本次勘察测得的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位于杂填土,埋深1.44.1m,水位高程介于779.8782.8m。(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主要由大气降水(年平均降雨量448.3mm(2001年2011年)和河流侧向以及东部山体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以人工抽取地下水及侧向径流补给给汾河为主。(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根据山西省太原市地下水动态观测报告,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为枯水期,7月9月为丰水期,年变幅水位约为1.0m。本次勘察处于丰水期。水流方向为东北到西南方向。1.4周边环境1.4.1钟楼街站钟楼街站
17、位于解放路、开化寺街和水西门街交叉口处,现状道路位于太原繁华地段,过往车辆较多,交通繁忙。(1)地下管线情况钟楼街站车站范围内沿解放路、钟楼街均分布有较多管线,主要控制性管线是解放路上1300x1400雨水管渠(埋深4.15m)、DN400雨水管(埋深4.1m);开化寺街和水西门街上DN600热力管(埋深5m)、DN600雨水管(埋深4.05m)等。施工期间需对车站开挖轮廓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迁改或悬吊保护。(2)邻近构建筑物情况钟楼街站路口各个象限建筑物密集,路口东北象限建筑物有少量的退红线,其余象限建筑物基本紧贴红线或超出红线布置,影响车站附属建筑设置。站位西南侧为水西门2号楼住宅(一层底
18、商)。水西门2号楼是砖混结构,地上6-7层,地下1层,基础为浅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11.63m。东南侧为水利厅宿舍(一层底商)、鸿宾楼和太原市清真寺。水利厅宿舍为砖混结构,地上5层,地下1层,基础为浅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21.88m;鸿宾楼为砖混结构,地上2层,基础为浅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13.96m;太原市清真寺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核心保护范围距车站主体最近为24.44m。东北侧为新星大世界和1座6层住宅(一层底商)。水新星大世界为框架结构,地上5层,地下1层,基础为条形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19.44m;6层住宅为砖混结构,地上6层,地下1层,基础为浅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18.
19、30m。西北侧为长青超市和1座6层住宅(一层底商)。长青超市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主体6层,地下1层,基础为桩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15.36m;6层住宅为砖混结构,地上6层,地下1层,基础为浅基础,距车站主体最近为12.00m。钟楼街站建筑物情况 分布情况建筑物距车站主体距离m水西门2号楼6层居民楼11.63水利厅宿舍5层居民楼21.88鸿宾楼2层楼13.96太原市清真寺24.44水新星大世界5层楼19.44东北侧6层住宅楼18.30长青超市6层15.36西北侧6层住宅楼12.001.4.2府西街站 府西街站涉及的主要道路是解放路和府西街,两条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府西街规划道路红线宽50m,
20、已于近两年翻修,但并未完全实现规划,为双向11车道,解放路规划道路宽50m,为双向6车道;车站所处位置道路车流量较大,交通繁忙。(1)地下管线情况府西街站所处地下管线较多,主要的管线有:沿府西街方向敷设的110kv电缆、DN600供热管、360250电信管沟、700800雨水管。其中,沿解放路方向敷设的雨水管管内底埋深为3.15m对车站埋深有一定影响。施工期间需对车站开挖轮廓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迁改或悬吊保护。(2)邻近构建筑物情况站位周边部分建筑侵入道路红线或紧贴道路红线,影响车站的附属设置。路口西南象限为6层外文书店,距离车站结构最小净距为8m,解放路西侧有多幢6层砖混结构住宅,一层为底商
21、,距离车站最小净距5m;解放路东侧有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宿舍等多幢6层砖混结构住宅,一层为底商,距离车站最小净距11.4米。府西街站建筑物情况分布情况建筑物距车站主体距离m6层外文书店8西侧多幢6层居民楼5东侧多幢6层居民楼11.41.4.3钟-府明挖区间明挖区间涉及的主要道路是解放路,解放路为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宽50m,为双向6车道;车站所处位置道路车流量较大,交通繁忙。(1)地下管线情况主要控制性管线是解放路上1300x1400雨水管渠(埋深4.15m)、DN400雨水管(埋深4.1m)、DN600热力管、110KV高压线缆。施工期间需对开挖轮廓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迁改或悬吊保护。(2)邻
22、近构建筑物情况基坑周边部分建筑侵入道路红线或紧贴道路红线。具体构筑物与基坑关系详见下表:明挖区间周边建筑物情况分布情况建筑物距基坑主体距离m3层五一百氏金店22西侧多幢6层居民楼22东侧多幢6层居民楼12.715.31.5工程难重点(1)本标段均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明挖法大跨度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高。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是施工成败的关键,是本项目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2)施工范围内主要控制性管线较多且埋深较浅,对基坑开挖施工影响较大。(3)车站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环境保护等级高,钟楼街站主体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深基坑开挖后所引起的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对周边建筑物、管线、道路等影响较大。
23、严格控制基坑变形和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2.监测工作目的和依据2.1监测目的在基坑工程施工期间,对基坑围护体系、基坑周边保护对象、地下管线、建(构)筑物进行变形监测,为施工提供及时有效监测信息,指导施工,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1)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及支护体)变形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被保护对象的变形以及其它与施工有关的项目或量值进行测量,以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变化情况,是本工程实现信息化施工的主要手段,是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2)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建筑物、管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测数据。是设
24、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3)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4)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5)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及监测的经验。2.2监测依据本工程监测工作执行的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和文件:序号名称备注1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有关设计资料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B-2007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9其他国家相关技术规范3. 监测范围及监测
25、等级3.1监测的范围(1) 建(构)筑物沉降监测项目监测范围取基坑边缘两侧各2H(H为基坑开挖深度)范围 。(2)地下管线仅对污水、雨水、上水、燃气等刚性、压力管线进行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监测范围取基坑边缘两侧各2H范围。(3) 地表沉降监测范围取基坑边缘两侧各2H范围。(4)车站基坑全部开挖面及支护体系。3.2监测等级根据设计文件,钟楼街站及府西街站均为变形控制一级基坑,明挖区间为变形控制二级基坑;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坑等级划分要求,本标段所有基坑监测等级均为二级。3.3 监测范围及监测等级监测项目的设置取决于工程本身的规模、施工方法、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根据本工程设计资料的
26、相关要求,参照相关规范,本着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遵守工程施工的规律,选择可靠的监测方法与合理设置监测项目。本方案拟设置的主要监测项目如下: 围护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围护顶部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支撑轴力监测;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 地表沉降监测; 管线沉降监测; 建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基坑内、外观察。4.监测点的布设4.1监测点布设原则本工程基坑施工监测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的相关规定以及设计相关要求进行。本方案中测点布设所遵循的原则具体如下表所示: 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项目布设原则围护体水平位移监测沿基坑每30m布设一个测斜孔,
27、墙体测斜与围护墙体同深围护顶部水平位移/沉降监测1. 沿基坑每15m布设一个; 2. 局部重要部位加密(基坑阳角部位)支撑轴力监测1.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 沿基坑每30m布设一组,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对钢筋混凝土,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宜少于4个;4.钢筋混凝土支撑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钢管支撑采用反力计测试,监测点应布置在钢管支撑非活络头端头。立柱竖向位移基坑中部及多根支撑重合处、地质条件变化处地下水位监测沿基坑每30m布设一组地表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28、,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30m一个 ,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管线沉降监测测点间距15m。有多条管线时根据情况综合确定监测点。刚性压力管线宜布设直接点,可采用窨井、阀门等管线设备布设直接测点。地下电缆接头、端点、转弯处布设监测点建筑物沉降监测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立柱承台处4.2控制点埋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地下管线、围护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4.2.1水准网的布设基准点选择:利用太原轨道交通控制点作为监测基准点,并和施工单位统一高程系统。工作基点在施工单位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水准基点,其数目不少于三个,并定期检核。当工程中出
29、现意外情况,需对突发的急剧沉降的目标进行监测时,若设置上述水准点己来不及,可在已有房屋或构筑物上设置标志作为临时基准点,但这些房屋或构筑物的沉降必须己趋于稳定。水准点埋设技术要求:水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包括埋深)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不少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的范围)尽量远离道路、铁路、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振动的影响;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l00m,以保证监测精度;.避免将水准点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本标段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8个,编号为BM1BM8。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联测周期一个月一次。具体布设个数将根据现场条件确定4.2.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30、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太原轨道交通施工坐标系统,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并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定期进行联测,联测时间间隔仍为1次/月。本标段水平位移控制点计划布设8个,编号为P1P8,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施工前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5.3基坑施工各监测项目监测点(孔)的布设5.3.1围护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车站主体基坑围护测斜的设置是在基坑开挖阶段对围护体纵深方向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控的
31、需要,一般沿基坑围护每30m左右设置1个测斜孔,基坑阳角处加密,测斜孔深度与围护深度一致。埋设:在地连墙施工时,将外径70mm、内径59mm的PVC测斜管用铁丝绑扎在设计位置的钢筋骨架迎土面一侧,管顶、管底均密封,接头处用套管衔接并用自攻螺丝拧紧,同时用胶布封闭,随钢筋骨架下在地连墙成孔内,顶部用配套的塑料盖保护。绑扎完成的测斜管底部、顶部均略短于钢筋骨架长度20cm左右。测斜管内的十字导槽必须有一组垂直于基坑边线。5.3.2墙顶水平位移/沉降监测墙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基坑边每15m布设一点,基坑阳角处加密,原则上有测斜孔处必须设置墙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埋设:按照设计要求,墙顶水平位移
32、与墙顶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点,不再另行埋设。在圈梁浇混泥土前在测斜孔旁植入钢筋或则用冲击钻在预定位置处钻孔后直接打入钢筋,并在顶部刻上“+”标记作为平面位移使用。5.3.3支撑轴力监测车站主体基坑采取第一道砼支撑加二道钢支撑做为支撑体系。本监测方案拟沿基坑纵向每30m(明挖区间15m)左右布设一组支撑内力监测点。测点尽量靠近围护体系测点,以形成监测断面,利于监测数据分析。测试元件选择:本标段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筋应力计和反力计。砼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弦式钢筋应力计作为测试传感器。钢筋应力计的安装:在绑扎支撑钢筋的同时将支撑四边中间位置处的主筋切断并将钢筋应力计焊接在切断部位,并且安装在整个砼支撑的1
33、/3处位置,在浇筑支撑砼的同时将应力计上的电线引出至合适位置以便今后测试时使用。钢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弦式反力计作为测试传感器。反力计安装:(1)采用专用的轴力架安装架固定轴力计,将轴力计圆形钢筒安装架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固定头断面钢板焊接牢固,电焊时安装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2)待焊接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螺丝(M10)把轴力计固定在安装架上。(3)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钢板对上,中间加一块250mm250mm25mm的加强钢垫板,以扩大轴力计受力面积,防止轴力计受力后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4)将读数电缆接
34、到基坑顶上的观测站;电缆统一编号,用白色胶布绑在电缆线上作出标识,电缆每隔两米进行固定,外露部分作好保护措施。2)埋设技术要求(1)安装前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如果不符合应重新标定或者然后另选用符合要求的轴力计。(2)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在钢支撑在吊装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防止在吊装过程中损。伤电缆。水位孔埋设示意图回填泥球透水段PVC管回填黄砂注:轴力监测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为了得到稳定的监测数据,监测时间要选在同一个时间段。5
35、.3.4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孔沿基坑周边每30米布设一点,深度20m。埋设:坑内外地下水位观测孔采用采用50mmPVC管材料,采用钻孔法埋设。钻机成孔至设计深度后清孔。水位孔底部以上2m处安放PVC透水管,在其外侧用滤网包好(滤网段一般不短于2m)。然后逐节将水位管插入孔内至设计深度。在透水管的深度范围内回填黄沙,保持良好的透水性,其他段采用回填土或泥球将空隙填实。埋设好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是否完好,24小时后可进行水位测试。水位管上下管口用盖子盖好,防止堵塞、地面水进入孔内。5.3.5地表沉降监测地面沉降点设置在离围护墙外1m左右,平面位置与墙体测斜孔对应。一般沿基坑边线每15m左
36、右布设1组地表沉降点。每条剖面线测点间距围护体距离分别为1m、4m、9m、14m、19m。注:如若受现场条件限制无法布设沉降剖面线,则该剖面线作相应调整。埋设方法:在布设地表深层沉降监测点时必须先用小钻机破除路面结构硬壳层而成孔,然后再采用25mm螺纹钢作为沉降标杆,将螺纹钢标杆打入深入原状土60cm以下,沉降标杆外侧采用内径大于13cm的套管保护。保护套管内的螺纹钢标杆间隙用黄砂回填。套管顶部设置管盖,管盖安装须稳固,与原地面齐平;为确保测量精度,螺纹钢标杆顶部应在管盖下2cm;深层监测点埋设结构如右图所示。 5.3.6管线沉降监测根据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材、接头形式、埋深等条件,在基坑开
37、挖前布设好管线沉降监测点。刚性管线测点间距1520m,柔性管线测点间距不大于25m。埋设:对各类地下管线的监测点应尽可能采用直接监测点对其进行监测,在现场条件受限制的时候也应采用设置模拟监测点对其监测。直接监测点:刚性管线有条件的地方应埋设包裹点,开挖土体暴露管线,将钢片包裹在管线上并焊接好测量标志,伸出地面,回填土后做好保护井。柔性管线或无条件做包裹点的管线可将监测点直接布设在地下管线地面标志物如阀门井、通气孔等设备上,代替直接点。模拟监测点:在管线近基坑一侧打孔至其深度以下约30cm,浇入混凝土并插入顶部焊有圆头测量标志点的钢筋,顶部伸至地面,做好保护井。如无条件打孔浇混凝土,需将顶部焊有
38、圆头测量标志点的钢筋打入地下管线地面竖向投影位置上方一定深度,作为间接测量标志点。埋设也可参照地表沉降点的埋设方式。由于施工场地周边道路下的管线均需随施工布局进行搬迁改排,管线监测点也需根据管线具体搬迁情况布设。管线监测点具体的布设需通过召开管线协调会,征求有关管线主管单位意见后确定。对于有压管线、沉降敏感的管线尽量布置直接点,保证管线的安全。布设示意图分别如下 5.3.7坑内立柱沉降监测坑内土体开挖后,坑底土体会产生回隆,并带动立柱桩一起向上位移,如隆起量过大,会引起支撑的失稳;为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立柱的垂直位移变化情况,掌握基坑支护系统的稳定性,了解基坑施工对立柱的影响,我们将对坑内立柱的
39、沉降进行监测。埋设:用冲击钻16的钻头在立柱桩顶成孔,然后打入长7公分的带帽铁钉作为监测点。5.3.8建筑物监测5.3.8.1建筑物沉降监测监测范围内的各建筑物,测点布置前必须会同业主、工程监理、建筑权属等部门对建筑物的原始状态进行普查、标记、拍照登记备案。测点一般布置在建筑物外墙边角、承重墙等变形敏感部位布设监测点,一般间距为1015m,每边上至少有两个监测点。每幢建筑物上一般至少在四个角部布置4个观测点,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布置6个或更多测点。埋设方法:如右图所示,与建筑物物业、业主相关单位沟通协商同意后,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孔与测点四周空隙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
40、度一般为0.51米左右,以方便观测准。监测点保护:对测点须作明显标志,并且进行编号,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破坏。5.3.8.2建筑物裂缝/倾斜监测建筑物发现裂缝,为了了解其现状和掌握其发展情况,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建筑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组,具体按现场情况而确定,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采用直接量取方法量取裂缝的宽度、长度、观察其走向及发展趋势。埋设方法:在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在上面刻画十字线或中心点,作为量取其间距的依据。监测点埋设稳固后,量出两钉子之间的距
41、离,并记录下来。以后如裂缝继 续发展,则钉子的间距也就不断加大。定期测量两钉子之间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即可掌握裂缝的变化情况。1、裂缝位置:根据设计图纸,借助钢尺、相机进行调查,记录裂缝位置。2、裂缝长度:用钢尺进行测量。3、裂缝宽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当建筑物出现裂缝或出现较大差异沉降时,除了进行裂缝观测外,需对该建筑物进行倾斜观测。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再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即倾斜测量主要是测定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偏移值的测定一般采用全站仪投影法。5.4监测点数量统计表钟楼街站主体结构施工监测点(孔)统计如表序号监测项目
42、测点数量测点构成埋设方法1围护体水平位移22孔PVC测斜管绑扎/钻孔2围护顶部水平位移/沉降34点水准钉钻孔3支撑轴力监测11组钢筋计44只轴力计22只焊接4立柱隆沉8组8个水准钉钻孔5地下水位观测16孔PVC水位管钻孔6地表沉降监测170点测量剖面34组钻孔7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直接点和地表模拟点8建筑物沉降监测97点挂钩钻孔府西街站主体结构施工监测点(孔)统计如表序号监测项目测点数量测点构成埋设方法1围护体水平位移24孔PVC测斜管绑扎/钻孔2围护顶部水平位移/沉降38点水准钉钻孔3支撑轴力监测10组钢筋计44只轴力计22只焊接4立柱隆沉9组8个水准钉钻孔5地下水位观测19孔PVC水位管钻孔6
43、地表沉降监测190点测量剖面38组钻孔7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直接点和地表模拟点8建筑物沉降监测68点挂钩钻孔明挖区间施工监测点(孔)统计如表序号监测项目测点数量测点构成埋设方法1围护体水平位移21孔PVC测斜管绑扎/钻孔2围护顶部水平位移/沉降35点水准钉钻孔3支撑轴力监测11组轴力计33只焊接4立柱隆沉9组9个水准钉钻孔5地下水位观测16孔PVC水位管钻孔6地表沉降监测175点测量剖面38组钻孔7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直接点和地表模拟点8建筑物沉降监测75点挂钩钻孔5.5监测点保护措施保护描述测点类型保护措施测斜孔由于施工的工期较长,为确保测斜孔不被破坏,我们将采取以下保护措施:、请参建各单位共同配合
44、,做好测斜管的保护工作。、为防止异物落入孔内,每次测试前清除孔口周围杂物,测量完毕封堵孔口。、在凿除墙顶,制作圈梁和第一道砼支撑阶段,我们将全程跟踪,以免测管被人为破坏。、装有测管的钢筋笼吊装阶段,我们将全程跟踪,直至吊装工作完全结束。墙顶水平位移/沉降监测点必须在测点附近设立明显标志以免场地内施工机械将测点破坏。支撑轴力监测点轴力计安装好后,须注意传感线的保护,禁止乱牵,并分股做好标志;钢筋计焊接过程中须用湿布包裹钢筋计,避免高温导致内部元件失灵,安装完毕后应注意日常监测过程中的传感线的保护,并分股做好标志。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水位孔埋设后应注意施工期间的保护,必要时加工刚性孔盖,对水位孔进行保
45、护,日常监测后应及时盖好顶盖,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地表沉降监测城市地下管线监测点应尽量避免布设在机动车道内,否则给测点保护、日常观测将带来很大的难度,如必须布设到此类位置时应把测点加工到路面以下并加盖保护。坑内立柱沉降监测此项目监测点因为其悬空的特性,一般很少被破坏。5.6.现场巡查5.6.1 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巡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施工工况1)开挖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自稳性,渗漏水量大小及发展情况;2)开挖长度、分层高度及坡度,开挖面暴露时间;3)降水或回灌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及设施运转情况;4)基坑侧壁及周边地表载、排水措施及效果,坑边货基底有无积水;5)支护桩(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明显沉陷,基坑侧壁货坑底有无涌土、流砂、管涌;6)基坑周边有无超载;7)放坡开挖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