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doc(10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精品文档.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 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一、专业建设背景1(一)社会背景1(二)行业背景2(三)人才需求分析2二、建设基础3(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本,设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3(二)坚持工学结合,深入实践“前校后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3(三)建立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4(四)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课程改革建设成效显著5(五)重视教材建设,教师教科研成果丰硕5(六)
2、教学管理严格,考评机制健全6(七)工学结合有序开展,社会服务成绩突出6(八)办学声誉良好,学生的双证书率和就业率较高,毕业生成绩斐然6三、专业建设思路7四、专业建设目标7(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7(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7五、专业建设内容9(一)进一步深化“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9(二)完善弹性教学模式,探索适应寒区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0(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10(四)师资队伍建设15(五)教学实验实训建设20(六)科研、教研24(七)社会服务25(八)专业群建设26六、预期效益27(一)对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
3、检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起示范作用27(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27(三)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27(四)加强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7(五)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28七、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28(一)组织保障28(二)制度保障29(三)资金保障29(四)行业企业合作保障29八、专业特色29九、资金使用明细30十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进度表33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项目建设方案责任系部:道路与桥梁工程系项目负责人:王连威(教授、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工程师)项目组成人员:沈艳东(副教授,一级建造师、试验检测工程师)、姜志青(副教授,
4、试验检测工程师)、崔岩(教授、试验检测工程师)、申建(讲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试验检测工程师)、张立华(高级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裴一用(高级工程师)、孙福森(高级工程师、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试验检测专业开办于2006年,依托于道桥工程技术专业。以社会需求为依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定以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毕业生面向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监理和公路养护与管理单位,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路基、路面、桥涵、附属构造物等)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工作、施工管理、概预算与招投标、进度控制、合同管理、施工放样、计量结算、工程资料整理、
5、现场监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和养护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逐渐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明确要求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十二五”期间是我院规划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适应性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和
6、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凸显改革与发展主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促进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的建设,势必为吉林省和全国道路建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专业建设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交通建筑业已逐步走向国际化。国内交通建筑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加速,进行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交通建筑企业向现代化和民营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组织结构。因此交通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各种类型、不同企业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复合型
7、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出“上手快、能力强、干得好”的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培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参与未来市场人才竞争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行业背景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交通发展水平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吉林省目前GDP总量在全国排第19位,高速道路里程仅为1000余公里, “十一五”规划开局以来,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加大了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全省县(市)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800公里,同时市政工程建设、轨道工程建设等亦
8、是建设的大发展时期。道路交通将为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为到2020年建成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道路运输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图1-1 吉林省高速道路路网规划(三)人才需求分析吉林的经济发展需要交通建设作为保障,交通建设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交通建设专门人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交通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覆盖岗位较窄,人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等问题相对滞后于我省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据2010年底的统计,在吉林省约19万交通职工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6万人,专业技术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员比例为11%,具有中级职称资格人员比例为28%,
9、非交通类专业比例高达56.8%,与发达国家在工人中具有30%高级工的比例相差甚远。“十二五”期间,我省人才资源将以每年5.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中交通建设方面的人才总数将达到5万人以上。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本省及全国交通基础建设各施工单位、各市(州)交通局、公路管理局、交通管理及社会服务各行业等相关部门,未来对从事道路建设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以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长春市政建设集团、吉林省建工集团这三大企业为例,到2015年专门人才比例要从目前的55%左右提高到85%以上,所需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就达4500人左右,其中
10、试验检测人才比例达到55%。目前,吉林省各高职院校中唯独我院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方向)专业,作为交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远不能满足我省交通建设需要。以本专业建设为龙头,并更好地带动专业群的发展,将更好地满足我省及其他相关省份交通建设行业交通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二、建设基础(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本,设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于2006年依托有50年办学历史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创办并开始招生,几年的发展已经成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专业之一。以道路工程专业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丰富的办学和管理经验
11、。现有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目前,该专业在校生有300余人;现有专兼职教师16名(专职教师12名,兼职教师4名)。其中交通运输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专业带头人1名,学院骨干教师8名,交通厅、建设厅厅管专家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11人,占69%;中级职称4人,占25%;初级职称1人;“双师素质”教师13人,占81%;研究生学历12人。(二)坚持工学结合,深入实践“前校后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传承、改革、创新”的原则,以“教化、示范、养成”为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工学紧密结合,面向行业,瞄准市场,与服务区域的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优质实训平台
12、。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既锻炼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依托学院1992年成立的公路工程监理公司,本专业所在系教师、学生能直接参与实际监理工作,近年来累计完成监理工作80多个合同段。依托学院1992年成立的公路勘测设计院,本专业所在系教师、学生直接参与勘察设计工作,累计达4000余人次,师生都在真实的环境中顶岗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18年来,公路勘测设计院累计支付给学生实习津贴30余万元,完成道路勘测设计1500多公里。依托2002年成立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站,本专业所在系师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试验检测,学生累计参与1500人次,近年来工程检测100
13、多个合同段,累计支付学生津贴10万余元。试验检测专业成立后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这些企业,学生参加监理、公路勘察设计、试验检测等实习实训活动,自2006年招生以来,累计支付学生津贴8万余元。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在企业定岗实习,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践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以来为吉林交通建设集团、长春市政建设集团、吉林广信等订单式培养工程人员80人。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完善“实践教学+项目(工地)+服务”、“专业+公司”、“实践教学+科研项目”等多样化的弹性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施工季节到工地参加生产实践,停工季节回
14、校参加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学生既能挣工资以工助学,又能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企共同合作,教师到企业施工一线或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及毕业答辩,近年来教师远赴甘肃、河南等地进行毕业答辩与指导,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保证了学生顶岗作业,解决了企业人员紧张、短缺的状况,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三)建立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依托行业发展的优势,成立了“一院一站一公司”及“六室”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一院”即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勘察设计院,学生可
15、以参与外业勘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内业设计中的辅助设计等;“一站”即吉林育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站,具有国家市政工程甲级试验检测资质及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能够承担市政工程及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任务,在完成试验检测任务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实践环境的场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完成每一个项目(大二、大三的学生均有机会参与);“一公司”即吉林路顺公路工程监理公司,具有公路工程乙级监理资质,能够承担一级及以下等级公路的质量监督、进度及造价的控制等。利用试验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及演示实验来完成课间实验项目。既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实习场所,同时也为吉林省的道路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持。2003年至2010年
16、学院累计投入500多万元资金用于补充、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此外,设计院、监理公司、检测站作为本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补充教学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7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基地,同时为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场所,为其毕业后即顶岗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四)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课程改革建设成效显著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依据市场设专业,对接企业定课程,对接岗位练技能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
17、改革理论教学,实施模块式应用性教学体系。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共同提高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按照突出专业性、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创新,明确所设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目标、边界和接口。依据工程生产一线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行业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重组或整合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规范、新标准等现代科技含量,强化施工,改善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并按照“针对工程要求,强调技术应用、跟踪现代科技、探索课程整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建立由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拓展与创新三个
18、模块组成的应用性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化课程标准,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逐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近几年来,进行了10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6年公路养护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公路工程地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测量技术、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结构设计原理等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道路建筑材料、工程力学、桥涵设计、公路工程技术、公路工程造价等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工程测量技术、全站仪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基础工程等课件获吉林省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等。(五)重视教材建设,教师教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由专业教师主编主审的本专业高职高专教材达23部,参编高职高
19、专教材多部,创下了同类专业编写高职高专教材全国之最。其中由姜志青老师主编的道路建筑材料、齐丽云老师主编的工程地质、王连威老师主编的城镇道路与市政工程、罗奕老师主编的建筑力学教材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姜志青、刘松雪主编的教材成为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超过10万册的全国优秀教材。此外,本专业教师还承担了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其中,省、院级教研、科研课题多项,如:王连威主持研究稳定土加固剂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沈艳东主持研究的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基层使用性能研究、沥青路面重复利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等教研、科研课题,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在学术论文方面,本
20、专业教师近两年在国内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了科研、教研论文50余篇。(六)教学管理严格,考评机制健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督导为核心,建立了领导听课制度、教研室活动制度、专业带头人选拔制度、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教学环节建设,建立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建设的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七)工学结合有序开展,社会服务成绩突出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教师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培训服务,多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省内多家施工企业(吉林省省交通建设集团、吉林中盛路桥公司,吉长高速公路公司、延边州交通局、吉林省高建局、长春市政集团、延边路桥公司等
21、)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15年来,设计院为吉林省交通行业提供道路勘察设计技术500余次。监理公司为吉林交通行业质量监督80余标段,检测站为吉林交通行业试验检测路段100余标段,带动吉林交通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吉林同类学校提供了示范。(八)办学声誉良好,学生的双证书率和就业率较高,毕业生成绩斐然专业教师张洪滨、王连威、崔岩等为吉林省交通厅、建设厅厅管专家,在吉林省交通行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张洪滨老师为全国路桥工程学科委员,王连威老师为全国路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路桥专业学科带头人。目前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共有学生2400余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700余人
22、,到目前为止已全部与用人单位签约。多年来学生双证书获得率为100%,毕业生初次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平均起薪达1500余元,对口就业率95%。据毕业生追踪调查,8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是交通系统内的长期用人单位,体现了行业办学的蓬勃生命力。学院因此被誉为“吉林交通人才的摇篮”、“公路建设的黄埔学校”表21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表年度2009年2010年2011年就业率(%)959696我院实行“双证书”制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一过程作为一个正常的教学环节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都与职业技能鉴定及人才培养
23、目标挂钩,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双证书”制度的实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已达100%。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遍布省内各地,广泛分布在公路、市政等道路桥梁施工一线,在我省道路交通建设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我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我省交通系统领导岗位和业务骨干的就占了80%以上。为我省乃至全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以“上手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良好的职业道德”多年来一直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三、专业建设思路以吉林省交通建设及相关行业对
24、试验检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在交通、轨道、土建等建设企业施工一线具有独立进行施工及检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上,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训基地为纽带,以校企互利共赢为目的,着力办学机制体制创新。在交通职教集团的框架下,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市场调查与分析,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商培养协议,共定培养计划,共管培养过程,共享培养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利益约束的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实施和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加强质量管理建设,完全进行
25、五个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建设本着突出优势、体现特色、协调布局、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按专业对接产业的具体思路,以交通基本建设产业和吉林省吉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专业人才培养主线,以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以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全面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学院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专业围绕产业各环节建设,以产业各环节技术为导向,发展和完善专业的构成。以交通职教集团为平台,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校企共赢为目的,继续深化“校中厂”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共建体现“教
26、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考虑寒区特点的分段实施”的弹性教学模式;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注重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对接;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成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全方位实施“合作育人”,达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使专业建设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条件优良,在全国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
27、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突破口,开展订单式培养,全面推行开放办学,着力进行课程、教材、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吉林交通发展前景,把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供示范的国内知名专业,成为吉林乃至东北地区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途径有效带动同类专业发展。该专业建设目标的拟定,充分考虑了吉林省“十二五”期间交通网络建设的发展背景,并对道路桥梁工程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充分调查和研究,结合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现有的建设基础、设备情况、师资水平等条件,进行了细致的
28、项目分解,其指标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具体目标如下:1、进行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建设,2011年成立了道桥工程分院理事会,加强学校与企业对接,通过道桥工程分院理事会,深化校企合作,将学院和企业密切结合起来,为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合作育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将产业需求纳入专业设置中,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人才储备做贡献。2.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27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将校园教育与产业对接、适应目前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毕业生符合目前产业需求;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关系,深化
29、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将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参与,以四项核心能力和现场教学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为前瞻,注重工作过程、工作案例制定专业课程新标准,构建课程新体系。4.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经过三年的建设,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改革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的省级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从企业引进专业带头人1人,使专业带头人达到3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2人,引进骨干教师2人,使专业骨干教师达到1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
30、%以上。5.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系部建立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机构,以系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与合作企业经理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和工程技术人员为组员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并随时根据工程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强调内涵建设(文化、质量、特色和效益),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6.改(扩)建校内外实训中心: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
31、接,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巩固现有27家校外实训基地,新建稳定校外实训基地10家;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仿真环境的建设力度,实验实训中心在现有基础上预计再投资200余万元,扩大规模和功能,建成服务吉林交通建设的,集施工、试验检测、服务为一体的,为企业培训员工服务的实习实训中心。7.加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教研科研能力:发挥学院教学和师资优势,利用企业环境训练条件,互设基地。学院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企业在学院设立职工培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将实习过程和企业生产结合起来,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作为实习的课题,在进行实习的同时解决企业的问题。与吉林省交通科研所和国家设在吉林省的“冻胀重点实验室”
32、合作,组织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中心,与我院设立的寒冷环境数据技术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共同构成寒冷环境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示范基地。实现横向科研课题4项,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技能鉴定900人,与企业进行人员技术交流50人次,并根据公路、轨道、建筑等行业实际建设情况,继续为吉林省及国内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监理和实验检测等方面提供试验咨询和技术服务。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标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目标,加强就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建设、产业需求、企业人才储备做出贡献。五、专业建设内容(一)进一步深化“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
33、作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探索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制度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的主要代表组成,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对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进行论证,评议专业建设项目并提供决策建议,建立适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机构:组 长:孙福申(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所长 教授级高工)副组长:王连威(道桥系主任 交通部专业带头人 教授)成 员:裴一用(吉林同济结构公司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邵泽红(吉林广信集团 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34、沈艳东(道桥系副主任 副教授)申 建(桥梁教研室主任 讲师)崔 岩(道路桥梁工程系实训中心主任 教授)张立华(道路教研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姜志青(桥梁教研室 副教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1)制定创新办学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2)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根据实际行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完善弹性教学模式;(3)以工程过程为导向对试验检测专业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4)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和监控制度;(2)建立并审核具有企业特色的有关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的管
35、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奖学金评定制度,建立与之配套充分体现企业管理模式的考核办法。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长效运行机制。(二)完善弹性教学模式,探索适应寒区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双方参与、双向互动的校企合作方式,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企业对人员的需求,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统一、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统一、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统一,达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以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为基本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建“三对准、三
36、合一、三结合,多技能、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具有北方寒区特点的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弹性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实现学生双(多)证就业。指导委员会通过调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为基本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实现学生双(多)证就业。弹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根据东北气候特点,每年5月-10月六个月为施工高峰期,企业对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的特点,打破每年1-2月和7-8月寒暑假放假,3-7月和9-12月进行教学常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每年5-10月施工有利时机,将全部实训内容都安排在这一阶段,
37、将理论教学和假期安排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之间,设计了“四段教学、四轮实训、分段实施” 的具有寒区试验检测人才培养特点的弹性教学模式。(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1.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1)目标以行业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试验检测技能培养为主线,基于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要求与过程,开发以培养施工质量检测能力为平台,服务于道桥、轨道、建筑等行业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构建流程组建专业建设开发团队,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对技术人员在道桥、建筑等行业所从事的岗位群进行专项调查分析,获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准确
38、数据,按照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确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职业行动领域,结合人才培养基本素质要求确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学习情境。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3)课程设置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以道路与桥梁工程为载体,把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程调整为四项基本能力一项拓展能力,根据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构建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服务能力模块”,“拓展与创新模块”四个模块结构,同时单列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课程。(4)课程类别重点是开发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实践性课程,抓好实验、实
39、训、实习三个环节,目前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在未来三年将要达到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60%以上,并且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5)课程范型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课程范型方面采用根据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特点的“教学内容模块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课程范型。通过2年建设,计划建成优质核心课程7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省级优秀课程标准2门,院级优秀课程1门。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按照“逆向推定”的思路,即以社会调研引领、企业参与、毕业生追踪调查参证、专业指导委员会把关,一定岗位群,二定岗位能力(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
40、能力结构)、三定主干专业课程模块。在工作任务引领下,将相关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整合、归纳、融合,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以期达到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同时将职业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将鉴定内容渗透教学内容,做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3教学方法手段按作业过程重构模块化专业课程结构,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开展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内容大量融入真实的项目、实例、职业规范和程序,强调“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并且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与合作企业资源,结合行业发展及实际情况,部分教材采用教师自编,以及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41、合编。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套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制定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从而更真实地反映教学的能力目标,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也采取院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5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相关配套教材学院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思路,在此思路的引导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以及进行配套教学。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家和行业相关的职业标准,内容应按照现行标准、规程,并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联系,加快知识更
42、新,与现行的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执业、就业能力。表51 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进度及预算表序号课程名称教材名称课件名称建设内容负责人2012年2013年费用(万元)1工程测量工程测量(自编)工程测量(自编)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课件3王连威2道路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课件3姜志青3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自编)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自编)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
43、课件3张立华4桥梁工程技术桥梁工程技术桥梁工程技术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课件3申建5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路基路面检测技术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课件3赵金云6桥涵结构检测桥涵结构检测桥涵结构检测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课件3张旭7公路养护工程公路养护工程公路养护工程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文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和课件2沈艳东合计206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紧贴生
44、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对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作为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精品课程名称、数量和力争达到的等级见表5-2所示。表52 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进度及预算表序号课程名称等级建设内容费用(万元)负责人2012年度2013年度1工程测量国家级精品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学习方法指导、讲稿、教案、教学录象片上网10王连威2公路养护技术国家级精品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习题库、试题库、10沈艳东3道路建筑材料省级精品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主教
45、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习题库、试题库、4姜志青4公路施工技术省级精品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习题库、试题库、4张立华5桥涵施工技术省级优秀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3申建6桥涵结构检测省级优秀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习题库、试题库3张旭7路基路面检测院级优秀课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 主教材、辅助教材、讲稿、教案、习题库、
46、试题库、1赵金云合计357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完善)适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第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校企双方的权限和职责。我专业与企业积极合作,加强教学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的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二年建设期,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投入管理制度建设费10万元。第二、建立有关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建立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本专业实行校内考核与顶岗实习考核两
47、种方式,同时要求在教学期间,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校内考核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实习)考试相结合,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教学负责人与协作企业共同负责考核,主要为协作企业导师进行的职业能力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调整。为了与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促进毕业生持证就业上岗,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下列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在学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经过课内12周上机操作和综合训练以及假期课外兴趣班培训后,要求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统考,并获得计算机国家二级或二级以上证书。道路测量工在学完试验检测课程和测量实习以后,再经过一周系统的集中加强训练,要求学生参加工程测量工的中(高)级技能鉴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