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能研究毕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能研究毕业.doc(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能研究毕业.精品文档.摘要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Q550D与SM570-H的光学显微金相组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组织并利用能谱分析其夹杂物的成分。得到了两种钢的组织精细结构以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形貌及成分,分析了这些夹杂物对低碳贝氏体钢性能的影响。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Q550D组织为板条状的上贝氏体组织,在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中镶嵌着很多细小的不易辨认的渗碳体。而SM570-D的组织属于粒状贝氏体组织,在板条状的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由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组成的小岛(也称M/A岛),从微观组织上观察,SM570-H的组织比Q
2、550D更为细小。通过扫描电镜图,可以观察到在两种钢中都含有非金属夹杂物,这些非金属夹杂物大多都分布在奥氏体晶界处,主要是一些复杂的钙铝酸盐和硫化物,其导致组织的不均匀,从而使得钢的性能出现不均匀,除了钙铝酸盐和硫化物之外,组织中也有一些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是合金元素通过过饱和固溶体的时效处理而沉淀出来,从而提高钢的强度。钢中其它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钛、铝等,这些元素的第二相弥散分布在铁基体中,形成弥散强化。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还与轧制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控制终轧温度能够明显改善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一般把低碳贝氏体钢的终轧温度降低到1000左右能够明显提高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研究发现低碳
3、贝氏体钢由于贝氏体组织结构精细,分布均匀,且碳当量小,因而贝氏体钢具有良好强韧性和焊接性能。关键词: 贝氏体组织 , 金相组织 ,贝氏体转变 ,非金属夹杂Research on the Microstructure Property of Low-carbon Bainite SteelAbstract The microstructure of Q550-D and SM570-H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in this paper, and the compositions was analyze
4、d by energy spectrum.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two steels and the compositions of nonmetallic inclusions were obtained, also the effections of nonmetallic inclusions for the steels property was analyzed. Through observation by microscopy we can get that there are parallel bainite-ferrite strip dis
5、tributed in microstructure of Q550-D. And more fine cementites are inlayed in the bainite-ferrite strip, Its uneasy to identify. It belongs to upper bainite. the microstructure of SM570-H belongs to granular bainite, the sand island consisted of retained austenite and martensite distributed in the l
6、ath-like ferrites,observing in the microstructure, The microstructure of SM570-H is finer than Q550D.We can observed there were more nonmetallic inclusions in the Bainitic steels, and these nonmetallic inclusions always distributed in austenite grain boundary and always some calcium-aluminate and su
7、lfides. These nonmetallic inclusions can decrease the strength of steels because of uneven microstructure. besides the calcium-aluminate, there were some partical of alloys in the microstructure, these micro alloying elements can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alloys because of 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
8、 and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such as Ti, Al. the second phase of these elements distributed in the lath-like ferrites.The property of low-carbon Bainitie steel is in association with Rolling Technology Parameters. especially in the finishing temperature. The property is more superior If the finis
9、hing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about 1000.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low-carbon Bainite steel is very fine, and well-distributed, and carbon equivalent is lower, so low-carbon Bainite steels have excellent strength and toughness and good welding properties. Key Words: Bainitie microstructure ,metallo
10、graphic structure Bainite transformation ,nonmetallic inclusions目录摘要1Abstract2引言11文献综述31.1国内外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31.1.1国外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31.1.2国内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41.2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前景61.2.1市场需求前景61.2.2低碳贝氏体钢的品种发展方向71.2.3低碳贝氏体钢的研发方向72研究贝氏体组织的意义与分类82.1贝氏体组织的定义82.2 研究贝氏体组织的意义92.3贝氏体组织的分类112.3.1上贝氏体112.3.2 下贝氏体122.3.3粒状贝氏体132.4
11、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机制142.4.1 细晶强化142.4.2 析出强化152.4.3 固溶强化152.4.4 位错和亚晶强化162.4.5 相变强化162.5 钢中各种元素的作用172.5.1 C含量的控制范围172.5.2 B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172.5.3 Mn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172.5.4 Cu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182.5.5 Nb、Ti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182.6 低碳贝氏体钢的控制轧制192.6.1 控制轧制的概念192.6.2 低碳贝氏体钢终轧温度的控制202.6.3 轧后控冷对组织的影响202.6.4 加热温度对控轧效果的影响213 研究内容与方案213.1 研
12、究内容213.2 试验内容及研究步骤223.2.1试验设备223.2.2取样说明223.2.3实验步骤223.3 金相组织分析243.4 非夹杂物形貌分析293.5贝氏体中的碳化物33结 论:33参 考 文 献34附 录A37附 录B原文38附 录C译文43致谢51引言材料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脚印都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材料的研究有两个大的趋势: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研制各种具有特殊性能要求或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对传统材料(如钢铁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以期大幅度提高其使用性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钢铁材料作为传统
13、的结构材料,是创造现代文明的基础材料,足够数量的优质钢铁是各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而,开发新一代钢铁材料己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研究新一代钢铁材料己是当今国际上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低碳贝氏体钢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优良的焊接性能的新钢系,被誉为21世纪环保绿色钢种,目前己成为与传统的铁素体珠光体钢、马氏体淬火回火钢并列的一大新钢种。我国海洋权利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的骚扰,特别是南海海域的领海纠纷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海洋主权,建造大型航空母舰是迫在眉睫的,而建造大型航母除了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对材料的性能也有极高的要求,而低碳贝氏体钢是建造航母最好的材料选择
14、,我国的邯钢,宝钢,首钢在研制生产宽厚板方面已经具备了制造大型船体的能力。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的自然社会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比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的5.12大地震,以及沿海城市的台风,这就对未来的建筑用钢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材料的性能更加的优良,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综上所述,低碳贝氏体钢在现代工程建筑,军事,桥梁,船体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而且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开发更高性能的低碳贝氏体钢是现代材料界的新的方向。然而材料的性能是由其内部组织决定的,只有更详细的了解低碳贝氏体的组织特征之后,才能更好的提高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本课题来自实验室自拟,材料来自国内某钢厂生产的Q55
15、0D和SM570-H。Q550D是钢的屈服强度大约在550MPa左右,SM570-H是其钢的抗拉强度大约在570MPa左右。两种钢均是低碳贝氏体钢。1文献综述1.1国内外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1.1.1国外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类高强度、高韧性、焊接性能优良的新一代钢种,是化学冶金及物理冶金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低碳贝氏体钢具有高强度,良好的韧性,使得低碳贝氏体钢在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中得到较快发展。作为船体和石油天然气管线用钢,显示出该钢种高的强度和优异的低温韧性,以及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和钢铁工业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P.B.
16、pickering1发明了Mo-B系空冷贝氏体钢。Mo与B的结合可以使钢在相当宽的连续冷却范围内获得贝氏体组织1。但是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该钢种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日本东京钢公司研制了低碳含V贝氏体非调质钢2,该钢锻后空冷得到以贝氏体为主及少量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其抗拉强度达到8001000MPa,室温冲击韧性为50J/cm2,而-40冲击韧性仍高达40J/cm2。日本新日铁公司在贝氏体非调质钢的研发中多添加微合金化元素,这类钢在很宽的冷却范围内都可以获得贝氏体组织,并可获得更好的低温性能,适合于强度高、韧性好的汽车行走系部件。F.G.Caballelo等3在设计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研究
17、中,设计了Fe-0.2C-2Si-3Mn和Fe-0.4C-2Si-4Ni两种钢成分。研究发现,Fe-0.2C-2Si-3Mn贝氏体钢表现出良好的断裂韧性,强度可以达到13751440Mpa,其断裂韧性稍低,但仍然要高于高强度马氏体钢4。这两种钢均需回火处理。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与Tuskegee大学联合开发的低碳贝氏体钢轨钢5,其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分别为1500MPa、1100MPa和13%,比相同条件下的珠光体钢性能要高,且具有良好的断裂韧性,其值是相同条件下珠光体钢断裂韧性的1.5倍。低碳微合金化控轧控冷贝氏体钢研制成功后,受到工程界的注意。逐步得以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超低碳的
18、控轧控冷贝氏体钢(ULCB钢,含碳量小于0.05%)。McEvily于1967年研制出采用Mn、Mo、Ni、Nb合金化的ULCB钢,经热机械控制(TMCP)处理后,屈服强度达到700MPa,且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和焊接性能,日本钢铁公司研制了X70和X80超低碳控轧贝氏体钢,其屈服强度高于500MPa,脆性转变温度(FATT)小于-80,它既可以作为低温管线钢,也可作为舰艇系列用钢。DeArDo6开发出ULCB-100型超低碳贝氏体中厚钢板(含碳量低于0.03%),通过控轧控冷处理和高度合金化实现细晶强化、弥散强化与位错强化的综合作用。该钢种以80%累计变形量进行精轧并随后空冷,其屈服强度可高达
19、700MPa,且FATT可提高到-50。巴西学者78通过模拟高强度低合金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工艺过程,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轧制后冷却速率与终轧温度是主要的控制工艺参数。波兰学者9研究了在热轧、淬火及回火加工条件下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可以获得屈服强度大于650MPa、低温冲击性能为200J(213K)的应用于造船、海洋石油钻采平台、压力容器及高性能结构部件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板。近代工业发展对热轧非调质钢板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有高强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韧性、焊接性能及低的冷脆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超)低碳的控轧控冷贝氏体钢生产
20、高寒地区使用的输油、输气管道用钢板、低碳含铌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板、高韧性钢板,以及造船板、桥梁钢板、压力容器钢板及工程机械用钢板等。1.1.2国内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我国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研究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我国鞍钢、武钢、舞钢、济钢和宝钢等企业均生产过不同级别的低碳贝氏体钢板。武钢在1999年开始试制板厚为12mm-30mm,抗拉强度为590Mpa,685Mpa级别的低碳贝氏体结构钢,济钢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贝氏体高强钢(C2Si2Mn2Cr系),其特点是不加入昂贵的N、Mo、B。宝钢生产了620MPa,690MPa,780MPa等三个级别的钢板12。采用奥氏体再结晶,未再结晶,奥氏体与
21、铁素体两相区三段控轧工艺并配合压下率,舞钢试制成功了低碳贝氏体钢WDB620,DB690及WH7013.清华大学方鸿生等10在研究中发现,Mn在一定含量时,可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上存在明显的上、下C曲线分离。发明了Mn-B系空冷贝氏体钢。他突破了空冷贝氏体钢必须加入Mo、W的传统设计思想,研制出中高碳、中碳、中低碳、低碳Mn-B系列贝氏体钢。西北工业大学康沫狂等11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由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准(非典型或无碳化物)贝氏体,并成功研制了系列准贝氏体钢。与一般结构钢相比,新型准贝氏体钢具体更好的强韧性配合,其力学性能超过了典型贝氏体钢、调质钢和超高强度钢。山东工业大学李风照等
22、12根据贝氏体相变原理,通过合理控制成分和优化冷却制度,并运用细晶强化、弥散强化等主要强韧化机制及其迭加效应,采用微合金变质处理,开发了隐晶或细针状贝氏体的高品质贝氏体或高级贝氏体体钢。此外北京科技大学的贺信莱,杨善武,王学敏等13人在低碳贝氏体钢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也有着很好的业绩。我国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武钢14,15于1999年开始试制板厚1230mm,抗拉强度达到590MPa、685MPa级别的低(超低)碳贝氏体结构板,产品采用铁水预脱硫、RH真空处理工艺降低C含量,增添Mo-B-V-Nb等合金元素,且需热处理。济钢16研制
23、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贝氏体高强钢(C-Si-Mn-Cr系),其特点是钢中不加入昂贵的Ni、Mo、B等元素,而用少量普通元素V、Mn、Cr合金化,以低廉的合金成本代价就能使钢板TMCP处理后空冷自硬,从而节约大量热处理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攀枝花钢铁公司与清华大学、二汽合作开发的贝氏体微合金非调质钢12Mn2VB代替45调质钢制造汽车前轴,效果良好。宝钢17研究了Mn-Mo-Nb-B系超低碳贝氏体钢的钢坯加热、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时效处理诸因素与钢力学性能的关系,生产了620MPa、690MPa等两个级别的钢板。鞍钢18采用控轧控冷工艺试制了HQ590DB低碳贝氏体钢板。其终轧温度为800
24、850,控制终冷温度为590630,获得铁素体和板条状贝氏体组织,钢板抗拉强度达650690MPa,屈服强度达490590MPa,延伸率为20%,并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采用奥氏体再结晶、未再结晶、奥氏体与铁素体两相区三段控制工艺并配合相应的压下率,舞钢试制成功了低碳贝氏体钢WDB620、DB690及WH7019。实践证明,采用合金化与控轧控冷工艺技术是生产强度高、韧性好、可焊性优良且成本低的贝氏体钢板的最好方法。国内对低碳贝氏体钢的研发大部分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只有个别厂家成功生产出低碳贝氏体钢。1.2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前景1.2.1市场需求前景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被国际上公认为21世纪钢种,国
25、外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研制。与普通低合金钢相比,该钢种由于碳含量下降,在保证高强度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很高的韧性,并在恶劣环境下能满足焊接性能,其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石油管线、舰船、大型结构件及海洋设施等方面。近些年,在机械、汽车等行业,非调质钢替代传统的调质钢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制造大型贮罐及运输船都采用非调质处理钢和微合金化中厚板钢。汽车工业发达的日本,其非调质钢发展最为活跃,川崎制铁开发出具有耐大气腐蚀性的非调质低碳贝氏体型中厚钢板。空冷贝氏体钢属于非调质钢中的一类。在生产中可将热加工成型工序与热淬火工序合并,空冷自硬,省去了淬火工序,不仅节约了能源,简化了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26、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淬火引起的变形、开裂及氧化、脱碳等热处理缺陷。空冷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空冷贝氏体钢应用于制造汽车前轴,由于其热加工性能良好,同时由于具有优良的强韧度配合,故可提高前轴的质量及寿命。因此,对汽车前轴这类关键的保安件来说,采用空冷贝氏体钢制造,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对保证汽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重汽集团公司与唐山贝氏体钢总厂联合开发了斯太尔汽车前轴用贝氏体钢,其性能优良,力学性能可达到:屈服强度500MPa,抗拉强度900MPa,延伸率17%,断面收缩率61%。耐磨钢球是广泛用于矿山、冶金、电力、
27、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易耗件,国内年耗量高达100万吨,国际市场容量在500万吨。目前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硬度高、韧性差而使破碎率高。低碳贝氏体耐磨钢球从表面到心部都具有高硬度、高韧性、低破碎率,且工艺简单,低成本,生产效率高。低碳贝氏体钢还可应用于制作塑料模具、模块、贝氏体钢弹簧、建筑用高强度钢筋、铁路道岔、油田用抽油杆和作为工程结构及标准件用钢等。总之,低碳贝氏体钢种的研制与开发越来越引起材料界和工业行业的极大兴趣。目前国内各特殊钢厂都相继研制开发出一系列低碳贝氏体钢。低碳贝氏体钢的应用也正在不断深入国内各工业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1.2.2低碳贝氏体钢
28、的品种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外钢材市场消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市场需求增加幅度越来越大。目前,邯钢中板生产线已能大量生产普碳钢、Q345,也能生产少量的船板、容器板、锅炉板等系列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但生产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品种较为单一。邯钢“十一五”钢材品种生产及科技发展规划指出邯钢中长期钢材品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到2007年板带比由50%提升至80%,板带材以建筑、造船、工程机械用热轧中厚钢板和板卷,汽车、家电、集装箱用薄板系列为主体的品种结构;到20.0年实现板带比达85%,最终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板带品种研发基
29、地。邯钢新近引进了大板坯连铸机与新中板轧机等新设备,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工艺设备水平,为提高邯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设备保证。 很明显,低碳贝氏体钢的研发符合邯钢中长期钢材品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提高邯钢钢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板材品种研发平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宝钢、首钢、鞍钢、济钢等国内大型钢铁集团都对低碳贝氏体钢的生产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生产工艺,已及低碳北市钢的长期发展计划。1.2.3低碳贝氏体钢的研发方向低碳贝氏体钢以其性能价格比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贝氏体系列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贝氏体相变机理研究与贝氏体钢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30、阶段。 在研发低碳贝氏体钢方面,应开展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低碳贝氏体钢产品品种的开发除对现有低碳贝氏体钢的生产工艺进行完善与优化外,还应不断开发新的低碳贝氏体钢品种,扩大贝氏体钢产品的应用范围。低碳贝氏体钢在模具用钢、耐磨耐冲击钢、工程构件用钢等领域的开发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同时研究开发低碳贝氏体钢在弹簧、建筑用高强度钢筋、齿轮、标准件等方面的使用。(2)加强控轧控冷低碳贝氏体钢的研制从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趋势来看,开发研制控轧控冷贝氏体钢是十分必要的。低碳贝氏体钢中厚板通过控轧控冷不仅可以充分细化组织,大幅度提高钢的综合性能,而且控轧控冷贝氏体钢勿需热处理工序,节能又节省合金资源,因此生
31、产成本明显降低,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研究贝氏体组织的意义与分类2.1贝氏体组织的定义20世纪年代末,Robertson20首次在钢种发现后来被命名为贝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事实上Ronertson当时对此未给予足够重视。20世纪30年代初,Dabenport和bain21在研究奥氏体于150(马氏体形成温度)-550(珠光体形成温度)之间等温冷却转变时,发现奥氏体分解产生一种新的组织,该组织形态呈针状,每个针是由易腐蚀聚合物组成,但由于分析手段限制,当时无法对此聚合物进行组织结构鉴定。此外,在同一材料中,与珠光体和马氏体组织对比可知,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共析钢在不同温度等温时,其分解产
32、物是不同形态的组织,720等温时,其分解产物是层片状珠光体组织,290等温时,获得针状组织,180等温时,获得马氏体组织。 观察上述针状组织时发现22,针状组织在侵蚀剂中的腐蚀速度显著高于马氏体,但比屈尸体(细珠光体)低,因此当时曾被称为马氏体-屈尸体(简称M-T组织),即后来被称为贝氏体的组织。尽管于1934年,Bain实验室工作人员为纪念Bain,已经提出了贝氏体这个术语,但随后的一段时间,Bain及其同事23,通常仍谨慎地将这种组织称之为未命名的、易侵蚀的、在某种程度上与马氏体像是的针状聚合物。由于在贝氏体相变这个问题上,国内和国外的贝氏体研究专家有很大的分歧,特变是关于贝氏体的相变原理
33、,表面浮凸等,所以关于贝氏体的定义不同学派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定义。目前被普遍认可的贝氏体定义24是指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形成的片状或板条状产物。板条或片状形态均值铁素体,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条片间或其内部,碳化物也可能延迟析出。此时,贝氏体只由铁素体组成,有色合金贝氏体则由单相组成。贝氏体转变至少伴随如下特征。(1) 呈板条状或条状;(2) 相变过程伴随形成规则的表面浮凸,但浮凸形态上不具有不变平面应变特征,常呈帐篷形。需要指出的是粒状贝氏体在SEM下观察发现,其内部铁素体也呈板条状。由于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范围宽,钢的化学成分对组织的形态影响复杂,使得贝氏体组织形态多样化。一般而言,贝氏体由铁素体和渗
34、碳体两相构成。在转变温度较高时,相变产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羽毛状的上贝氏体,转变温度较低时,相变产物呈针状的下贝氏体。50年代后期,Habraken25发现低碳及中碳合金钢中的粒状贝氏体组织。除了上述几种形态的贝氏体组织外,还有无碳化物贝氏体、柱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块状贝氏体等概念。2.2 研究贝氏体组织的意义自二 十 世 纪三十年代初Davenport和Bain发现贝氏体组织以来,很多学者对贝氏体组织的精细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贝氏体相变形成的机制,而且有力于建立组织和性能的关系,从而分析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机制,以及合金元素的影响,从而在
35、实际生产中得到性能更好的低碳贝氏体钢,因此研究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表2-1与贝氏体组织命名相关的术语分类依据组织命名说明碳化物分布上贝氏体在条间下贝氏体与长轴呈55-60夹角无碳化物贝氏体无析出B,B,B铁素体形态块状贝氏体柱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羽毛状贝氏体与上贝氏体对应针状贝氏体合金成分低碳贝氏体中碳贝氏体高碳贝氏体成分、形态及碳化物分布综合信息上贝氏体羽毛状 中高碳合金下贝氏体片状 中高碳合金低碳贝氏体板条束状在板条之间成分、形态及碳化物分布综合信息低碳下贝氏体板条束状与长轴呈55-60夹角粒状贝氏体与长轴呈55-60夹角针状贝氏体呈板条束,小岛半连续且平行于其它反常
36、贝氏体优先形成,然后在上长大2.3贝氏体组织的分类关于贝氏体组织形态的分类,存在各种不同的依据,从而导致了许多命名。如表2.1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含碳量及其它合金元素对贝氏体的组织形态有很大影响,此外热处理工艺对贝氏体的组织也有较大的影响。2.3.1上贝氏体上贝氏体是贝氏体的基本形态之一。上贝氏体通常发生于贝氏体转变的高温区内,典型的上贝氏体为两相组织,是由成束近似平行排列的板条铁素体和夹在条间析出的断续的碳化物构成的非层状组合体。在光镜下,通常可以观察到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条,但不能鉴别条间析出的碳化物。铁素体呈长条状,并且往往是在奥氏体晶界首先形核并向晶内平行长大,由于靠近形核部位(原奥氏
37、体晶界)处,尺寸较大,前端尺寸较小,导致上贝氏体组织总体呈羽毛状;因此上贝氏体的二维形态常被描述为羽毛状。根据垂直双磨面分析,上贝氏体的铁素体为板条形,所谓羽毛状特征实际是反映了板条束在某一方向上的截面。一般认为典型上贝氏体中的碳化物是渗碳体。碳化物形态为片状或杆状,多以不连续的方式分布于铁素体板条之间。上贝氏体由板条状铁素体组成。它优先在原奥氏体晶界形核,领先相是铁素体,然后向一侧奥氏体长大。上述板条状铁素体呈长条状。碳化物在铁素体之间析出,碳化物的析出方向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束方向平行。如图2.1所示。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新相和母相之间的体积自由能差值越大,相变驱动力也越大,
38、故忒素体板条束的数量越多。图2.1 Fe-0.4C-2.5Mn典型上贝氏体(350)2.3.2 下贝氏体典型的下贝氏体也是铁素体和碳化物构成的两相组织,如图2.2所示;其具有以下特征:(l)由下贝氏体铁素体片及其内部单向分布的碳化物所组成。下贝氏体铁素体片经实验和分析证实,它的三维空间形态呈双凸镜状,其厚/长比因钢碳量增多和形成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具有碳过饱和度;下贝氏体碳化物通常为-碳化物或渗碳体,呈薄片状,与铁素体板条长轴呈5560夹角,常为单变体亦发现双变体的体亦发现双变体的。 图2.2典型的下贝氏体组织 (2)下贝氏体铁素体具有位错亚结构,即使它的形成温度低于Ms点,仍然维持这种亚结构,
39、位错密度随等温形成温度降低而增高;偶尔在上、下贝氏体铁素体中见到孪晶,经分析证实,并非为相变孪晶。(3)尽管下贝氏体亦优先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但大量的下贝氏体还是形成于晶粒内,并在局部区域内密集堆积。(4)下贝氏体铁素体片实际上由条状亚单元和基元块组成,基元块中有碳化物。(5)显示爆发型形态。 “下贝氏体类似于回火的高碳马氏体”被认为是经典的概括。它的依据是两者都是过饱和固溶碳的铁素体片的脱溶沉淀组织;但在晶体学细节上其间有很多差别,就如亚结构类型和碳化物分布方式;至今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下贝氏体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不存在相变孪晶;虽亦在其中观察到两种变体的碳化物,它的存在现尚难定论。
40、Mehl25曾认为,对大多数碳钢及低合金钢,上、下贝氏体的分界温度约为350,且几乎不随成分变化,这等于说在350左右,贝氏体组织形态将发生突然改变。但picking26 发现,上、下贝氏体分界温度受合金含量的影响,随着碳含量升高,分界温度下降。2.3.3粒状贝氏体50年代后期,Habraken27等在低碳及中碳合金钢中首先观察到粒状贝氏体组织组织,如图2.3所示,粒状贝氏体组织其特征是板条束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有马氏体/氏体小岛,由于小岛呈颗粒形态,故将该组织命名为粒状贝氏体。 图2.3 粒状贝氏体组织 图粒状贝氏体形成时伴随表面浮凸效应,但浮凸形态不具备平面应变特征。在低碳钢中与粒状贝氏体
41、组织同时出现的一类组织为粒状组织。粒状贝氏体是由上贝氏体型铁素体+岛状组织组成,典型金相形态为不连续长条状小岛相互趋于平行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小岛优先在原奥氏体晶界出排列,呈网络状。2.4 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机制强度和韧性是钢铁材料最常用的两大性能。影响钢铁材料强度和韧性的主要原因是基本组织微观缺陷,它包括晶粒间界面、沉淀粒子、位错亚结构等。提高钢的强度首先要提高屈服强度,金属的屈服过程是一种塑性变形过程,它是在结晶学的优先平面上产生一种间断的滑移步骤,从而形成了位错运动。因此增加位错运动的困难就意味着屈服强度的提高。为了获得比较满意的钢材性能,一方面要调整钢的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给位错运动增
42、加足够的困难,使屈服强度上升;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在大延伸力的作用下位错运动仍有可能产生,即保持有足够的延伸性。一般来讲,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机制包括细晶强化、固溶强化、位错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等,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强化机制进行强化,从而得到多种强化机制的综合效果。为了得到合适的强度,需要了解各种强化方式的作用大小和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优化成分和制定工艺,取得最好的强化效果。2.4.1 细晶强化晶界是位错运动的最大障碍之一。晶界两边的晶粒取向不同,一个晶粒中的滑移带难以穿越晶界传播到相邻的晶粒中去。晶粒越细小,则晶界越多,阻碍位移滑移的作用也越大,最终使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升高。
43、钢的晶粒细化强化可以用Hall-Petch28公式来描述:s=0+kyd-1/2 (2.1)其中s为屈服强度,0为位错运动所受的晶格摩擦力,d为晶粒平均直径,ky为细晶强化系数。晶粒细化是唯一能够同时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方法。在一般的普碳钢中大约一半的强度来自于晶粒细化,可见细晶强化是钢中最为重要的强化方式之一。因此,多年人们一直通过多种手段致力于晶粒细化的研究。钢铁材料晶粒细化到微米或亚微米级范围内,强度和晶粒度仍然服从Hall-Petch公式。钢铁材料从传统晶粒尺寸(10微米或稍高)细化到1微米,强度将提高一倍。细化晶粒的方法一般包括细化相变前的奥氏体晶粒、增加奥氏体内部形核质点和快速冷却
44、等方法。低碳钢的组织可以是铁素体,也可以是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等。此时晶粒直径d则为广义的晶粒直径。2.4.2 析出强化在微合金钢中经常加入微量Nb、V、Ti等合金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形成碳氮化物,在轧制或轧后冷却中析出起到第二相析出强化作用。第二相的析出过程就是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过程。第二相析出的必要条件是固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使第二相随温度的降低自加热后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析出相的部位、形状对强度都有影响,一般规律是:析出颗粒分布在整个基体上比晶界析出的强化效果好;颗粒呈球状比片状的强化效果好,因为球状颗粒对于任何原子面上运动的位错都有相同的阻力2.4.3 固溶强化纯金属
45、一旦加入合金组元变为固溶体,其强度、硬度将升高而塑性降低,这一现象就是固溶强化。固溶强化的机制是: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固溶体后,使晶格发生畸变。晶格畸变产生的应力场与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变场交互作用,使合金组元的原子聚集在位错线周围形成”气团”。位错滑移时必须克服气团的钉轧作用,带着气团一起滑移或从气团里挣脱出来,使位移滑移所需的应力增大。固溶强化分为两类:间隙式固溶强化和置换式固溶强化。碳原子的间隙固溶强化是钢中做经济、最有效的强化方式,而置换式固溶强化在很多合金钢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强化方式。但是,在一般的正火态或热轧态使用的结构钢中,碳氮的固溶强化并不能成为主要的强化方式,因为高的碳氮
46、含量(尤其是间隙碳氮含量)将极大损坏钢的韧性和可焊性。因此微合金钢中尽量避免采用间隙式固溶强化方法。一般的置换式固溶强化效果都很弱(P除外),添加1%的合金元素仅得到数十兆帕的强度增量,而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强化效果还要减弱。因此置换式固溶强化成本很高。此外,置换式固溶强化效果大的元素(如P,Si等)对韧性危害作用也很大。为此,一般微合金钢并不有意采用固溶强化方式。2.4.4 位错和亚晶强化位错强化也是钢铁材料中最为有效的强化方式之一。金属晶体中的位错是由相变和塑性变形引入的。位错密度越高,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就越大。其它因素固定时,金属的流变应力(宏观的意义是单晶体开始滑移所需的应力,或多
47、晶体开始塑变的应力)和位错密度之间的关系服从BailyHirsch式29: (2.2)式中:是位错交互作用以外的因素对位错滑移的阻力,G是切变模量,b是柏氏矢量,a是常数。此外,在易于交滑移的金属中,应变量超过一定的程度后,位错将排列成三维亚结构30。当这些亚结构的位错墙呈松散的缠结形貌时,称为“胞状结构”,当位错墙变窄且轮廓分明时,则称亚晶。具有十分发达的胞状结构强化和亚结构强化实质仍是位错强化。总的来讲,当位错密度较低时,仅考虑晶界的作用,当位错密度很高时,主要考虑位错和胞状结构的作用;当这些位错重新排列而组成发达的亚晶时,亚晶内部位错密度很低,这时主要考虑亚晶的作用。2.4.5 相变强化钢的性能取决于钢的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的主导是由相变决定的。最简单的例子是低碳钢在轧后随着冷却条件的变化,有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贝氏体等几种结构,钢的力学性能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化,从而可以生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