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5 年: 中国广州汽车发展报告汽车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蒋丽一概述1. 研究背景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量排序第四 ( 仅次于美国、 日本和德国)、 汽车消费量排序第三 (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的国家。 根据预测, 在今后 20 30 年的时间里, 汽车工业均会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2010 年汽车产量将达到 1000 万辆左右,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6000 万辆, 2020 年汽车产量将达到 1600 万辆, 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1 1 亿辆。 可见,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广州市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
2、市,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几年广州市汽车工业迅速崛起, 已成为国内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 目前, 广州的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以轿车为龙头, 普通和豪华型客车、 轻型客车、货车、 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协调发展, 投资主体和产品品种多元化、 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随着本田、 日产和丰田三大日本汽车公司相继落户广州以后, 广州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的 “ 底特律”, 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四极。汽车产业是一个高投入、 高产出、 长链条、 集群式发展的产业, 汽车的生产、 研发、 销售、 服务、 信贷、 保险等诸多领域都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汽车的大众消费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拉动了钢铁、 石化、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增长, 从而推进了工业化、 城市化的进程。 广州市在现代2892005 年: 中国广州汽车发展报告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把汽车制造业确定为广州优先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可见, 汽车产业对广州经济的影响十分重大, 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2. 研究的必要性从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 可以看出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关于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并不多; 二是大都停留在宏观、 总体的层面上, 即中国的汽车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而对于微观的具体的地方性经济影响还没有; 三是几乎都是静态的研究, 动态的研究成果不多; 四是都是正面的影响研究, 没有负面的评价
4、。因此, 本文试图从分析国内外汽车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着手, 以广州市为例, 利用一些数据对广州市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分析, 阐释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促进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 并针对当前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找出与之适应的对策措施, 致使广州市汽车产业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由于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目前对于经济的影响大都表现出正面性, 因此本文也侧重于探讨关于汽车产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二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带动工业和经济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当前, 汽车的性能日趋完善, 结构日趋复杂, 一辆现代汽车大约由 1 5万至 2 万个零
5、件构成, 涉及 34 个行业。 如消耗国内钢材的 6% 、 橡胶的43% 、 钢化玻璃的 45% 、 油漆的 6 4% 、 摩擦材料及其制品的 80% 。 诚然,任何一个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波及一些相关产业, 带来一定的波及效果, 但是, 不同的产业, 其波及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汽车工业产值的增长可使相关产业的产值随之增长, 波及效果为 3 至 5 倍。根据有关方面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的分析, 中国汽车工业所带动的上游产业主要是林业、 黑色金属采选业、 纺织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
6、炼加工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电器机械和器材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 其中汽车工业直接需求最大的主要是机械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和橡胶制品业三个行业; 完全需求最大的, 除上述行业之外, 还有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纺织业等。 据测算, 中国汽车工业对主要上游产业所产生的完全需求大概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 92% 94% , 而完全需求所带来的增加值与汽车工业增加值之比高达 2 26。汽车工业对服务业也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欧美发达国家, 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 大概有 40% 左右要支付给金融、 保险、 法律咨询、 产业服务、
7、科研设计、 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 从汽车的使用过程看, 汽车对公路建设、 能源工业、 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都会产生巨大需求, 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 全世界汽车所使用的石油占石油总产量的 1 / 3 以上。汽车工业的一定投入还可以带动批发和零售贸易、 储运、 实业和商业服务、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增加 30% 80% 的投入。 在中国, 汽车工业发展对公路建设、 运输业、 汽车维修和保养、 加油站、 汽车保险业、 金融信贷等服务业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 由于体制、 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 汽车行业发展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表现出来。
8、( 二) 具有巨大的经济贡献率一是反映在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和税费的比重上。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由过去机械工业中的一个小行业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汽车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990 年, 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为 2 2% ; 1995 年为 3 3% ;2000 年为 3 9% ; 2001 年和 2002 年, 这一比重提高到 4 4% 和 5 2% ; 到2003 年 1 7 月, 提高到 6 2% 。 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工业总利润比重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1990 年和 1995 年为 3 6% ; 2000 年为
9、 3 9% ; 2001 年、2002 年和 2003 年 1 7 月, 这一比重分别上升到 5 7% 、 7 8% 和 10 3% 。汽车制造业纳税总额占工业税金的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1 1% 提高到 2003 年1 7 月的 6 6% 。二是表现在工业增长中的贡献率。 从 1999 年开始, 汽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 2002 年, 汽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 ; 2003 年 1 7 月提高到 11 1% 。 在所有工业行业中, 汽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仅次于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连续两年居第二位。 从行业效益看, 汽车工业
10、 2002 年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 19 3% , 位居各行业之首; 2003 年 1 7 月贡献率为 14 1% , 仅次于石油开采业居第二位。 从按销售收入排名的行业位次看, 汽车制造业 1990 年列第 15 位; 1995 年列第 11 位; 2000 年列第 10 位; 2001 年超过食品加工业和建材业, 列第 8 位; 2002 年超过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列第 7 位。 2003 年 1 7 月, 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纺织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位居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力行业、 黑色冶金行业和化工行业之后, 首次成为我国工业中第五大支柱行业。
11、( 三) 创造大量而广泛的就业机会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并且这种就业机会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更重要的是, 汽车工业为众多的上游产业和汽车使用相关服务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远远大于汽车生产中提供的就业机会。 汽车产业间接就业与直接就业之比, 1994 年美国达到 1 01, 日本为 0 71, 德国为 0 66, 法国较低, 也有 0 43。 如果考虑到诸如道路建设、 管理服务机构及其他与汽车使用有关部门的就业, 间接就业的比重要高得多。中国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且第三产业不发达, 就业矛盾突出, 因此汽车产业对于我国多方面扩大就业途径、
12、带动间接就业, 特别是服务业就业的增长, 具有比其他国家更重要的作用。 2002 年中国汽车制造业 ( 不包括摩托车行业) 直接就业人数为 145 15 万人。 根据相关资料, 1997 年, 与汽车工业相关的主要上游产业的完全就业人数为 273 万人, 与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之比为 1 5; 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主要服务业的间接就业人数达到 1726 5 万人, 是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的 9 25 倍; 总体上, 汽车产业间接就业高达 1999 5 万人, 与直接就业之比高达 11 02。( 四) 推动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证明, 持续的结构转换能力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
13、强大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轻纺工业、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 公路、 港口、 电力、 钢铁等)、 新一代家电行业 ( 彩电、 冰箱、 洗衣机、 空调等) 和商业性房地产等产业的交替更迭, 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和经济的高速成长。 进入 21 世纪以后, 随着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住房、 汽车、 旅游、 信息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我国正面对产业结构再一次转换、 升级和加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看, 汽车、 住宅和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产业, 将成为对经济增长综合带动力最强的几个高增长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两个主要内容: 一是
14、三大产业的结构关系, 尤其是工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关系; 二是工业结构的升级, 主要是加快技术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汽车产业具有连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特点, 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 而且对相关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这就有利于实现工业稳定增长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 同时, 汽车工业属于技术密集的加工工业, 由于其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 带动幅度最大的就是技术密集的机械电子产业, 并且经济规模大, 使很多高新技术成果能够很快得到应用, 因此, 汽车工业的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工业结构的升级。而且, 汽车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汽车产品是高新技术最具有商业价值
15、的载体, 是先进技术的结晶。 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是汽车技术不断提升的进程, 已经成为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排头兵。 高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不仅体现在汽车产品本身, 还体现在汽车产品从开发、试验、 制造的全部过程。 产品开发过程中广泛采用平台战略、 全球同步开发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使产品开发、 试验周期大大缩短。( 五) 创造巨额税收的产业汽车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巨额税收, 在销售、 使用过程中也创造巨额税收, 而且后者大大高于前者。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税收在国家总税收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汽车所创税收的大小, 与汽车的产量、 销售量、产值和销售额、 汽车保有量等都有直接关
16、系, 产量和销售量愈高, 产值和销售额愈大, 保有量愈多, 税收也愈多; 同时, 与各国的税收政策也有重要关系, 税项较多, 税率较多, 反之较少。根据德国资料, 历年来有关汽车生产、 销售、 使用的税收之和占国家税收的比重达 23% 。 如 1997 年汽车产量 466 7 万辆, 销售量 357 万辆, 保有量 4356 万辆, 各种税收包括所得税、 销售税、 汽车税、 保险税、 关税、 燃油税以及其他税收合计为 1900 亿马克 ( 相当 1300 亿美元), 占国家税收的23 4% 。中国汽车产量和销售量不断增加, 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 各项汽车税( 费) 收有显著增长。 据有关资料统
17、计, 1997 年汽车产量 158 3 万辆, 汽车保有量 1219 万辆, 汽车工业上交税金 155 4 亿元, 全国汽车征收购置费 183亿元, 公路养路费 347 亿元, 省 ( 市、 自治区) 政府批准三类收费 ( 营业车辆附加收费、 车辆过路过桥收费、 新购车辆附加费) 368 亿元, 上述税( 费) 收合计 1053 4 亿元。 再包括车辆使用税、 进口汽车关税及地方其他收费在内约 1100 亿元。( 六) 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主要是 4 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源消费 ( 最主要是石油的消费); 二是污染
18、环境; 三是交通堵塞; 四是交通事故。三汽车产业对广州市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一) 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与现状广州的轿车工业从 1985 年开始起步, 由于多种原因, 第一次合作并不成功, 直到 1995 年广州的轿车工业为了推进广州的汽车项目的发展, 广州市政府与国际上十余家著名的轿车制造商进行了广泛接触, 探讨合作事宜, 最终选择了日本本田公司作为新的合作伙伴。 广州轿车项目的成功承租为广东汽车工业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广州本田自成立以后, 仅用了 15 个月和新增不足 5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完成 350 多项工厂改造项目, 1999 年 3 月首辆本田雅格轿车生产下线, 11 月通过 4
19、0% 的国产化率验收, 通过国家项目验收, 当月实现利润 11 亿元, 盈利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 3 年多。 到 2004 年底, 广州本田累计生产轿车超过30 万辆, 已经具备年产 24 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 成为目前国内与世界同步, 效益最佳, 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轿车生产企业。日产在广州北部全面布局。 2003 年 6 月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公司实行全面战略合作, 合资成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并把该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乘用车公司总部和主力工厂都放到广州的花都, 2003 年 10 月, 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广州花都汽车生产基地, 首期纳入规划 15 万平方公里, 花都纳入广州的城市总体规划, 花
20、都汽车生产基地作为全市重点项目将予以大力支持, 使花都成为统领广东北部基地的东风日产轿车指挥中枢和主力生产阵地。 2004 年 3 月, 东风乘用车研发中心也落户花都, 成为日产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使日产成为第一个将研发中心带入中国的外国汽车企业。丰田选址广州南沙开发区发展。 2003 年 11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广州丰田发动机项目, 标志着广州丰田项目正式启动。 2004 年 2 月 25 日, 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 项目总投资 22 亿元。 2004 年 9 月 6 日,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项目投资 38 2 亿元, 注册资本 13 亿元。 丰田的介入从
21、战略上形成了广州汽车工业的大格局, 广州汽车形成了以轿车为龙头, 普通和豪华型客车、 轻型客车、 火车、 专用车、 特种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至此, 日本本田、 日产和丰田三家最具有影响力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和已聚集广州南沙开发区、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花都、 增城永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广州汽车产业集群, 形成东面是广州与本田合作, 北部是东风和日产合作, 南部是广州与丰田合作的格局, 一个以日系汽车产品为特色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形成, 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优势、 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日益凸显。此外, 广州云峰企业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于 2004 年 9 月 14 日签订合作协议,
22、 投资 6 亿元在花都创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 专业覆盖汽车生产、 贸易、 信贷、 管理、 维修和客户服务等。从广州市统计年鉴来看, 广州市汽车制造业自 1996 年以来一直呈增长趋势, 从 1996 年的 0 57 万辆增长到 2004 年的 27 64 万辆, 其中 2000 年的增长率最高, 为125 44% , 详见表1、 图1、 图2。 目前, 汽车制造业已经是广州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4 年, 广州汽车工业总产值 529 89 亿元( 含摩托车), 同比增长 46 24% ,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15 3% 。表 1 广州市 1995 2004
23、 年汽车产量及其增长率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汽车产量( 不包括摩托车)( 万辆)1 000 570 710 951 693 815 569 7818 9027 64增长率(% )- 43 0024 5633 8077 89125 4445 9375 8993 2546 24资料来源: 广州市统计年鉴 1995 2004 年。299图 1 广州市 1995 2004 年汽车产量增长趋势图 2 汽车产业增长率( 二) 广州市汽车产业对广州市经济影响1. 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GDP 的贡献率从表 2
24、、 图 3 和表 3 中可知, 2004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 12 49% ; 2004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 12 61% ; 2003 年和 2004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在广州市 GDP 中的比重分别为 15 88% 和 15 30% , 远远大于支柱产业 5% 的标准 ( 见表 4、 图 4、 图 5), 因此得知汽车制造业在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 GDP 的贡献率之大。表 2 2004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比
25、重50433323629893612 49%单位: 元资料来源: 广州市统计信息网 ( 公众版)、 广州市统计局。图 3 2004 年广州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在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表 3 2004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 重14272707180055012 61%单位: 元资料来源: 广州市统计信息网 ( 公众版)、 广州市统计局。表 4 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在广州市 GDP 中的比重单位: 亿元指标年度2003 年2004 年广州市 GDP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比 重3496 88555 19 1
26、5 88%4115 81629 8915 30%资料来源: 广州市统计信息网 ( 公众版)、 广州市统计局。2. 汽车产业发展的区位商研究(1) 区位商的定义。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 运用区位图 4 2004 年广州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图 5 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占广州 GDP 的比重商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计算公式为:Q = di Di n d n D iii = 1i = 1式中:
27、 Q 为某区域 i 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位商;di 为某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 ( 通常可用产值、 产量、 生产能力、 就业人数等);Di 为高层次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n 为某类产业的部门数量。(2) 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商研究。 根据以上理论研究和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况, 以汽车工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计算出汽车工业在广东省和全国的区位商如表 5 所示。表 5 汽车工业在广东省和全国的区位商指 标年 度广州市汽车工业总产值( 亿元)在广东省的区位商在全国的区位商2004 年2003 年629 89555 192 181 922 972 71资料来源: 广州市统计信息网 ( 公
28、众版)、 广州市统计局。由表 5 可见, 汽车产业 2003 年和 2004 年在广州市和广东省的区位商都超过 1, 而且逐年递增, 表明汽车产业在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地位, 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3. 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广州市就业创造巨大的空间2004 年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包括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骏威客车有限公司、 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广州羊城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丰兴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汽车集团零部件有限公司、 广州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年末从业人数为 15989 人, 按照国家统计的 1997 年的比例, 与汽车工业相关的主要上游产业与
29、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之比为 1 5; 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主要服务业的间接就业人数是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的 9 25 倍; 总体上, 汽车产业间接就业与直接就业之比高达11. 02。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 仅仅广州市汽车工业集团就可为广州市间接就业 176198 人, 其中主要上游产业 23984 人, 主要服务业 176198 人。4. 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广州市产业结构广州市汽车产业的发展从两个方面提升了广州市的产业结构。 一是促进现代化服务产业升级转移。 广州市汽车产业在消费过程中促进了广州市金融、 保险、 法律咨询、 产业服务、 科研设计、 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 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
30、 广州市汽车产业推动了公路建设、 能源工业、 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另外, 广州市汽车还带动了批发和零售贸易、 储运、 实业和商业服务业、 社会和个人服务业的发展。 广州市服务业的完善和发展, 形成和增强了城市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从而提升了广州市的产业结构。二是使广州市工业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转移。 广州市汽车产业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 数量、 周期和规模, 是广州市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其一是发展和应用新技术范围广。 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钢材、 合成橡胶等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装备制造业领域, 各种高性能设备、 自动化设备、 数控机床、 自动生产线、 机器人、 电子计算机等
31、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 其二是各种先进的配套产品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 促使广州市信息产业和汽车工业的共同发展。5. 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广州市创造了巨额税收由于资料的有限, 在此只能以广州汽车主要企业的利税总额来研究广州市汽车产业为广州市创造的税收, 详见表 6、 图 6。表 6 广州市汽车工业主要企业利税总额及其占广州市财政收入的比例单位: 万元指年份标200420032002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利税额广州摩托集团公司利税额广州提爱思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利税额广州骏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利税额四家企业利税总额广州市财政收入( 亿元) 占广州市财
32、政收入的比例9347893751330510130131015825302 87 33 54%556201371002564011007629948274 77 22 93%40827327744436017245 87 17 73%资料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2002、 2003、 2004)。 图 6 广州市汽车工业主要企业利税总额( 三) 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以上分析来看, 虽然目前广州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广州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对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起步的时间不长, 因此还存在许多问题。1. 自主开发能力弱, 引进多、 模仿多, 拥有自主知识产
33、权的少当前, 中国国内生产的汽车大部分都是 “ 戴着洋帽子的中国造”。 以2002 年为例, 在我国汽车新产品开发中, 属于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占新汽车品种数量的 32% , 其中轿车仅占 10 5% 。 大部分新型轿车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 有许多人曾自豪地讲, 2003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制造国。 但是, 同美、 日、 德等国家相比, 我国只是汽车产销大国而不是强国。 严格从技术意义上讲,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实质上是汽车强国和世界汽车巨头的组装车间, 汽车市场格局是由跨国巨头主导和操作的。广州汽车产业也不例外, 虽然近年来通过与日本的本田、 丰田、 日产三大汽车厂商合作, 取得
34、了较快的发展, 预计在 2010 年广州汽车产量将达到130 万辆。 但是产量并不是竞争力的唯一标志。 在这种合作过程中, 广州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 没有独立的研发力量, 无法参与整车的开发。因此, 广州汽车产业的可持续性仍然不稳定。目前广州汽车工业主要以 CKD ( 全散件组装) 和 SKD ( 半散件组装) 方式生产, 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合资外方, 经营风险集中。 汽车新产品特别是轿车全部要依靠国外引进技术和产品; 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也不强, 无法参与整车开发工作, 没有实现模块化生产供货能力。 另外, 广州现有的汽车品牌绝大部分是日本汽车厂商的品牌, 没有自己的品牌。现
35、在广州市的汽车工业以日本汽车系统为主, 日本汽车技术较为成熟, 产品也很适合中国, 这样可以在节约很多开发经费的同时较快占领国内汽车市场。 但是本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 技术受制于人, 赚得的利润用于支付巨额的技术费用。 此外, 根据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 进口汽车的关税在 2006 年 7 月 1 日要降到 25% , 经济型轿车更要降到 10% , 这样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汽车可能比在中国生产汽车成本更低, 所以不排除日本厂家在广州的投资有可能是短期行为, 一旦过了 2006 年, 他们更趋向于直接向中国出口而不是加大投资。2. 汽车产业集聚规模不够, 产业链条短, 专业化分工深度不够
36、, 企业规模偏小, 生产成本偏高目前中国的汽车生产不但自主开发能力弱, 而且产业配套能力也非常低。 比如, 2003 年尽管全国的成品钢材生产能力超过 2 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 但是, 目前我国有许多汽车合资厂家所需要的特殊钢材仍然要大量进口。 同时, 尽管国内有 3900 多家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和配件厂, 但像大众、 福特、 通用、 丰田等在中国的合资汽车制造厂, 还有许多汽车零部件都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 此外, 由于中国铁路运输系统效率低, 钢材及零部件运输交货时间不及时, 还使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加大。 中国汽车厂家多、 企业规模小是不争的事实。 2002 年, 全国产
37、能在 20 万辆以上的厂家只有 4 个, 当年共生产汽车 190 多万辆, 仅相当于 2001 年福特汽车产量的 60% 、 丰田的 46 5% 。 由于原材料及零部件进口、 运输低效率和小规模生产, 使得目前中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比工业化国家高出 18% 左右。广州市也不例外, 如广州本田生产新型雅阁轿车和奥德面包车所需的90% 钢材必须从日本进口。 黄浦区虽然坐拥国内汽车生产业界的佼佼者广州本田,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目前区内围绕广州本田整车制造项目延伸发展的零部件企业仅有东风本田、 普利司通、 神昌金属、 三洋汽车电子、三樱制管等, 尚有约 50% 的一级配套商在广东省外, 远远未能
38、形成集群效应。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面临降价的压力, 整车销售价格的下降也要求汽车零配件成本的下降。 广州的整车制造, 如果汽车零配件的供应分散到全国各地, 成本是相当高的, 如果广州能科学整合资源, 形成整车制造上下游的产业集群, 使企业可以就近采购, 对企业控制成本方面绝对是很有效的, 对广州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达到 “ 双赢”。3. 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 汽车消费环境欠佳汽车产业要想获得持续高速增长, 必须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 而要将市场需求由潜在变成现实购买力, 又必须有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就目前广州市和珠三角的情况看, 广州和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中高等收入者阶
39、层, 2004 广州市人均 GDP 已经达到 56271 元, 珠三角人均GDP 已经达到 36440 元, 很多人完全有能力买得起和用得起汽车, 但是, 由于买车手续繁杂、 服务不到位、 收费项目多, 影响甚至抑制了人们的汽车消费。 例如, 在大部分西方国家, 超过70% 的消费者是通过贷款买车的, 其中美国这一比例高达 80% 以上。 由于这些国家信用体系完善, 车贷中间环节少, 消费者可以直接从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车, 贷款效率高, 很少有消费者一次性付清全部车款的, 甚至有一分钱没付者就可以把车开走。 而在我国消费者贷款买车需要通过汽车经销商, 由保险公司担保, 并必须办理烦琐的手续后,
40、 才能获得贷款, 在汽车消费中这种金融服务滞后已严重压制了潜在的消费者群体。同时, 随着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大中城市交通堵塞、 停车泊位严重短缺也正在制约着汽车产业的发展。 另外, 汽车消费环境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汽车消费政策酝酿多年仍未出台, 在 “ 鼓励汽车进入家庭” 的政策执行过程中过高的搭车收费等不合理现象仍较为严重, 交通压力增加, 停车场极为紧缺等。4. 广州整车制造业规模偏小, 零部件产业基础相对较弱虽然广州整车制造业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与上海、 吉林等地相比仍有差距。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整车企业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载货车和客车生产企业规模更小,
41、 市场占有率低, 产业集聚不够; 专用车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 品种较多, 一些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但整体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自主开发能力较弱, 核心技术依赖合资外方, 经营风险较大。广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在国内属于中等水平, 企业规模偏小, 投资不足, 产业集中度低。 在产品品种、 质量水平、 生产规模和效益等方面与上海有较大的差距。 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不强, 无法参与整车开发工作, 未具备模块化生产供货的能力。另外, 广州摩托车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较低, 研发能力薄弱, 自主知识产权少, 产品出口起步较晚, 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 没有形成合力, 国际市场份额少
42、。四汽车产业促进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确立正确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 实现广州市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广州的汽车产业实质上走的是一条以引进为主和以组装为主的产业依附型发展道路。 在短期内选择此条路线, 既可以迅速填平市场供求缺口, 又可以借助外力很快提高广州汽车的产业技术水平。 但是, 从长远看, 广州不能永远走引进落后再引进之路, 也不能永远是世界汽车巨头的装配车间, 广州应该走引进 + 消化开发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道路。 在这方面广州应该学习日本、 韩国的经验。 日本汽车也是从引进模仿开始的,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日本开始利用 10 年时间大力引进国外技术, 提高汽
43、车企业的设备现代化; 70 年代后该国致力技术革新, 增强本国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到 80 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量头号大国。 韩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提出汽车工业发展计划, 通过引进技术提升汽车产业水平, 70 年代初又制定了汽车工业长期振兴计划, 引导汽车企业重组集中, 把轿车生产作为发展重点, 鼓励自主研发新车型, 要求国产化率达到95% 以上。 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 韩国拥有了自己的著名品牌汽车, 汽车产量也从 70 年代仅有 2 万多辆迅速增加到 90 年代的 230 多万辆, 国产化率达到 70% 95% , 汽车出口率也达到产量的 1 / 3。
44、 而且从国内部分制造行业的发展看, 也有值得广州汽车产业学习的成功经验, 比如彩电业在80 年代也是采取了大量引进、 合资建厂的做法, 到了 90 年代国内彩电产业开始重组兼并, 大企业纷纷展开研发创新活动, 并创建了像海尔、 长虹、TCL 和海信等著名国产品牌, 国产化率达到 90% 以上。 到 2002 年末, 中国彩电产量由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430 多万台增长到5100 多万台, 由进口电视机 500 多万台变成出口 3100 多万台 ( 包括整套散件)。 因此, 从现在起广州市应该在财税、 投资、 进出口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广州市企业特别是大型汽车企业组建自己
45、的创新中心, 建立研发基地, 加速研究开发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广州市的汽车产业应把握世界汽车产业联合重组的机遇以及汽车工业技术发展新趋势, 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效应, 以日产、 本田、 丰田三大汽车整车生产为龙头, 大力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 优化和延伸汽车产业价值链, 建立发动机整车零部件一体化制造基地; 加快扶持桥车工业企业做强做大, 推动客车、 货车、 专用车和摩托车企业整合做强, 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 客车、 货车、 专用车、 摩托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发展汽车销售、 维修、 租赁、 物流、 会展、 金融、 保险等服务产业, 营造良好的汽车消费和汽
46、车文化环境; 加快引进技术的模仿、 消化、吸收, 加强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努力提高汽车工业技术水平, 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 力争到 2010 年, 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及亚太地区主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汽车商务文化中心之一。( 二) 引入汽车集群概念, 打造中国第四极世界汽车产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证明, 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种产业集聚式的发展, 这也是由于汽车产业本身特性所决定的汽车产业是一项产业关联度高、 辐射能力强、 就业广泛的行业。广州市的汽车发展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 既要突出汽车生产制造的核心地位, 也要注重产业链的后向延展, 特别是售后市场建设。 中国正处在汽车消费的高峰期, 2001 年中国汽车总数达到 1800 万辆, 以后每年以超百万辆的速度增长。 随着汽车总量的增加, 汽车售后市场的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汽车消费也将从购买需求为主阶段转向售后服务需求为主阶段。 这将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机会, 广州市也不例外。 据日本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专家分析, 2004 年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规模为 500 亿元, 到 201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900 亿元, 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 因此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要充分把握这一市场机会, 积极抢占市场空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