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共3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107983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共3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共3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共3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共38页).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Guideline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for Civil Building in Hubei Province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OO九年十二月印发前言当前,随着我省建筑节能快速稳步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及应用任务十分繁重。为更好地指导建筑节能健康发展,总结推广适合我省建筑节能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湖北省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本导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省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途径和基本技术要求,

2、对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工程管理以及建设业主和关注建筑节能的社会各界人士具有指导意义,并将对我省建筑节能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导则的编写得到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编写组:组长:徐武建副组长:梁晓群责任编辑:王云泉编写人员:王云泉李上宾袁旭东陈宏 马友才林莉陈焰华李恩君 汪隽万应荣刘少国方晓梅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编写组二OO九年十二月目录1总则12

3、建筑总体布局32.1基本要求32.2规划选址32.3总体布局42.4外部环境与日照设计53建筑单体设计73.1技术目标73.2建筑体型设计73.3建筑单体空间设计73.4合理组织自然通风83.5减少冬季冷风渗透83.6自然采光设计83.7建筑设计应考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93.8节水与节材94建筑围护结构114.1墙体节能技术114.2楼地面164.3屋面184.4门窗、幕墙204.5建筑遮阳235建筑用能系统275.1采暖275.2空气调节285.3通风325.4电气照明335.5余热回收375.6用能计量386可再生能源利用406.1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状况406.2太阳能热水系统436

4、.3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466.4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516.5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536.6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556.7空气源热泵系统596.8污水源热泵系统60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27.1一般规定627.2节能改造技术63附录66 现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图集661总则1.1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积极推广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技术,指导我省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施工及管理,加强我省民用建筑节能的实际效果,促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建设中应用,提高建设者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导则。1.2本导则适用于本省范围夏热冬冷地区,执行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

5、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1.3导则中所称民用建筑系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楼、商业及服务建筑、教育及卫生建筑等公共建筑。1.4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推进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理念,做好节能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1.5凡在本省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均应严格执行现行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相关法规、规章、政策。1.6鼓励采用优于现行标准的建筑节能措施和标准。1.7在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应结合当地条件与项目特点,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

6、及余热、废热的利用技术,推进并扩大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1.8推进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9对省内村镇住房建设,应着手加强规划控制,推进四节一环保,强调规范建筑节能工作,提倡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民间传统建造做法、当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确立建筑主墙材的技术路线和节能技术措施。1.10湖北省内民用建筑节能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法规的规定。2建筑总体布局2.1基本要求2.1.1湖北省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域范围,建筑节能设计,要考虑夏季防热、

7、降温通风,並同时兼顾冬季防寒的要求。2.1.2建筑节能设计,要考虑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资源和条件,遵循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创造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良好室内外环境质量。2.1.3技术目标(1)改善室外热环境(2)形成良好的风环境(3)形成良好的日照环境2.2规划选址2.2.1建筑的选址,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2.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应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2.2.3建筑选址时,应根据地方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夏季与冬季主导风向、日照

8、等环境因素,对建筑节能的影响。(1)宜布置在向南采光好的地域,並有利于自然通风。(2)宜选择满足日照间距要求,不受周围环境及其它建筑严重遮挡的基址。2.3总体布局2.3.1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保护自然环境,降低建筑的环境负荷。(1)尽量保留並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2)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2.3.2合理组织街区内部的自然通风(1)街区空间设计,应确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及布局形式、街区内道路走向、场地分布与规模,争取夏季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尽可能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造成的冷风渗透。(2)夏热冬冷地区的街区设计,宜采用错列式、斜列式、

9、以及结合地形特点的自由式平面布局,以利于改善街区内部的自然通风。(3)建筑群体的空间布置,应与建筑地形相结合,在夏季及过渡期主导风向上,做到前低后高,或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以有利于街区内部的自然通风。2.3.3街区规划设计,应考虑城市总体布局及城市空间形态,利用好夏季主导风向形成“城市通风道”,可有效改善城市与街区风环境,降低热岛强度。2.3.4城市与街区室外风环境与热环境复杂多变,有条件时应通过对室外环境的模拟计算,进行优化设计。2.4外部环境与日照设计2.4.1改善街区地表面及建筑表面的人工化状况(1)规划设计时,应尽量减少人工硬质地面,多设置绿地及水面;绿地面积,应满足国家与地方相应规范

10、要求。(2)铺装地面,宜采用透水性材料,保证雨水能够渗透入地下,促进地面蒸发,以利于降低气温。(3)建筑外墙与铺装地面,宜采用浅色等日射反照率高的材料,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量,降低外墙与地面的表面温度,改善街区热环境。2.4.2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1)应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高、中、低等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起到遮阳、降低气温的作用。(2)绿地应合理配置,同一街区内绿地配置不宜过份集中,应考虑集中设置与分散分布相结合。(3)建筑的南侧及东西侧等太阳辐射很强的区域,宜种植中高落叶乔木,可形成绿荫遮阳;而在冬季落叶之后,亦可满足

11、室外环境的日照需求。(4)行道树,宜以高大乔木为主,以利于道路的遮阳与自然通风。(5)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以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2.4.3充分满足建筑日照要求(1)应合理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及朝向;建筑的日照时间,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居住建筑应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日照条件,建筑的间距应以满足冬季日照标准为基础,还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视觉等要求。(3)日照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夏季有利于组织良好自然通风的要求;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4)居住区的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

12、动。2.4.4在夏季宜通过在建筑底层设置架空层,以及遮阳棚、花架等遮阳构造的方式,形成遮荫空间,缓解人员活动区域的热环境,有效降低热岛强度。3建筑单体设计3.1技术目标(1)合理控制建筑得热;(2)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与散热;(3)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视点出发,重视节能、节地、节水与节材。3.2建筑体型设计3.2.1建筑体型应简洁,应尽可能减少高低错落与凹凸变化,从而减少建筑外表面面积。3.2.2建筑体型应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3.3建筑单体空间设计3.3.1应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包括平面分隔与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热环境等。3.3.2应选择适当的开间

13、与进深,合理设置出入口位置与朝向,并确定适宜的层高与各楼层空间之间的流通关系,使之有利于内部的保温、散热、通风和采光。3.4合理组织自然通风3.4.1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与剖面形式以及形体组合,以获得良好的室内通风质量。3.4.2设计应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确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朝向、天井的位置、开启方式等有效组织“穿堂风”,以改善室内通风效果。3.4.3应通过合理的建筑形体与细部构件设计(例如导风板、遮阳板、雨篷、女儿墙、挑檐等)来组织並控制室内自然通风的流场与流速,以满足不同的需求。3.4.4公共建筑可利用建筑中庭促进自然通风;必要时可设置机械排风装置。3.4.5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

14、30%;透明幕墙应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3.5减少冬季冷风渗透3.5.1宜在冬季主导风向上通过建筑体型、种植绿化等手法形成有利于防风的外部环境。3.5.2应提高建筑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3.5.3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设计,宜考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及采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3.6自然采光设计3.6.1建筑设计宜利用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公共建筑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3.6.2窗墙比应满足规范要求,室内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3.6.3公共建筑可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以改善室

15、内的自然光分布。3.6.4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3.7建筑设计应考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与各专业配合协调,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建筑功能、周围环境等因素,在确定建筑布局、朝向、间距、建筑群体组合时,应结合建设地点的地理、气候条件,满足太阳能利用系统的技术要求。3.8节水与节材3.8.1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3.8.2提高用水效率(1)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依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並做好梯级处理与回用。(2)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

16、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3)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4)建筑内卫生器具应选用节水器具。3.8.4节材(1)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2)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3)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减少材耗。(4)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5)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3.8.5使用绿色建材(1)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2)选用可降解及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3)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

17、的建材。(4)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4建筑围护结构4.1墙体节能技术4.1.1一般规定(1)居住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相关的限值要求。(2)公共建筑楼墙体的传热系数和地下室外墙的热阻,应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3)在不降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应提倡选用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当需要采用复合节能墙体时,宜优先选择外墙外保温技术;当外保温实施困难时,也可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但保温材料和厚度应经过计算确定。(4)墙体保温构造选材与做法必须符合现行防火规定。4.1.2外墙外保温技术(1)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特点: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由EPS

18、板保温层、薄抹面层和饰面涂层构成,EPS板用胶粘剂固定在基层上,薄抹面层中满铺玻纤网。具体构造和技术要求详见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由界面层、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抗裂砂浆薄抹面层和饰面层组成。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经现场拌合后,喷或抹在基层上形成保温层;薄抹面层中应满铺玻纤网。具体构造和技术要求详见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XPS板(挤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为确保安全,采用粘钉结合的方式,将XPS板粘贴在外墙上,并辅以尼龙胀栓固定在墙体的外表面。XPS板表面做玻纤网增强薄抹面层和饰面层。粘结XPS

19、板及做抹面层前,先在XPS板表面涂界面剂。无机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由界面层、保温层、防护层和饰面层组成。无机保温浆料经现场拌合后抹在基层上形成保温层。保温层表面抹水泥抗裂砂浆,随即铺压涂塑耐碱玻纤网格布。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用胶粘剂将聚氨酯板粘结在外墙上;聚氨酯板表面做玻纤网增强薄抹面层和饰面层。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墙面上现场涂刷聚氨酯防潮底漆和喷涂聚氨酯硬泡保温层,涂刷聚氨酯界面砂浆,并抹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找平层;表面做玻纤网增强抗裂砂浆薄抹面层和饰面层。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外保温系统工业化生产保温装饰复合板:芯材为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外表为涂仿瓷、仿天然石材的

20、0.5mm铝板,内贴0.06mm铝箔防潮层,侧边设有防水榫槽。安装时将龙骨固定在外墙上,用不锈钢钉将复合板固定在龙骨上。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装饰板以挤塑聚苯板等为保温层,表面为复合铝板氟碳涂料、石材、面砖等面层。挤塑板内侧复合界面砂浆层,可直接粘结于基墙表面,也可干挂。板缝用密封胶密封。(2)外墙外保温系统基本要求:应能适应基层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或空鼓;应能长期承受自重而不产生有害的变形;应能承受风荷载的作用而不产生破坏;应能耐受室外气候的长期反复作用而不产生破坏;在罕遇地震发生时不应从基层上脱落;用于高层建筑时,应具有防火构造措施;应具有防水渗透性能;外保温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和

21、防潮性能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和相关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各组成部分应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所有组成材料,应彼此相容并应具有防腐性,同时应具有防生物侵害性能;在正确使用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使用年限应不少于25年。注:正常维护,包括局部修补和饰面层维修两部分。对于局部破坏应及时修补;对于不可触及的墙面、饰面层正常维修周期应不少于5年。4.1.3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外墙夹芯保温技术(1)外墙内保温技术:在外墙内侧,粘结或砌筑块状保温板(如膨胀珍珠岩板、EPS板和XPS板等),并在表面做保护层(如粉刷石膏或聚合物水泥砂浆等);在外墙内侧,拼装GRC聚苯复合板或石膏聚苯复合板,表面刮腻子;在

22、外墙内侧,安装岩棉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或其他板材);在外墙内侧,抹无机保温砂浆;公共建筑外墙、地下车库顶板,采用现场喷涂超细玻璃棉绝热吸声系统。(2)外墙夹芯保温技术:夹芯保温一般以240mm厚砖墙做外页墙,以120mm厚砖墙做内页墙。也有内外页墙相反的做法。两页墙之间留出空腔,随砌墙随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可为岩棉、EPS板和XPS板、散装或袋装膨胀珍珠岩等;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EPS板夹芯墙构造做法:内页墙为190mm厚混凝土空心砌块,外页墙90mm厚混凝土空心砌块,两页墙之间的空腔填充EPS板,EPS板与外页墙之间有20mm厚空气层。(3)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外墙夹芯保温选用要点:充分估计热桥

23、影响,设计热阻值,应考虑热桥影响,取复合墙体的平均热阻;做好热桥部位节点保温构造设计,避免内表面结露;注意内保温和夹芯保温可能造成的结露问题,设计时需采取加强措施和防止雨水渗透措施。4.1.4墙体自保温技术(1)蒸压加气混凝土保温技术: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或用保温砂浆砌筑並抹面)的墙体,可用于横墙承重和框架填充墙的房屋。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围护结构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围护结构的构造形式,合理地进行热工设计。当按保温(或隔热)和节能要求,分别计算得出不同厚度时,应选取其中最大厚度;加气混凝土的隔热性能应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相关规定。单一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隔热低限厚度不

24、宜低于200mm。(2)其他自保温砌块墙体材料,如陶粒增强加气砌块、膨胀玻化微珠砌块等,亦可参考蒸压加气混凝土保温技术施工。(3)复合保温板,如以轻钢龙骨为骨架、内外敷纤维增强水泥板、芯板为现浇灌胶粉聚笨颗粒保温砂浆,复合成的自保温墙体,墙厚为150180mm。4.1.5轻质墙体保温技术轻质墙体保温技术主要适用于钢结构住宅和木结构住宅。4.1.6热桥部位的保温除开敞式阳台栏板、梁板、及隔板、雨篷等大型构件外,包括凸出外墙的柱、装饰线条、小挑檐及天沟、大天沟内的外墙梁侧面、门窗套及窗台、变形缝等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断热处理措施,热桥部位的保温层不得小于同一朝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4.2楼地面4.2

25、.1一般规定(1)居住建筑楼地面的传热系数应符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相关标准的限值要求。(2)公共建筑地面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值要求。4.2.2楼地面节能技术(1)楼地面的节能技术,可根据底面是不接触室外空气的层间楼板、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以及底层地面而分别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保温系统组成材料的防火及卫生指标,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2)层间楼板,可采取保温层直接设在楼板上表面或楼板底面;也可采取铺设木龙骨(空铺)或无木龙骨的实铺木地板。在楼板上面的保温层,宜采用硬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保温板等板材或强度符合地面要求的保温砂浆等材料;其厚度应满足建筑

26、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在楼板底面的保温层,宜采用强度较高的保温砂浆抹灰;其厚度应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也要注意施工的可实施性。铺设木龙骨的空铺木地板,宜在木龙骨间嵌填板状保温材料,使楼板层的保温和隔声性能更好。(3)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宜采用外保温系统。(4)地板辐射采暖技术为提高地板辐射采暖技术的热效率,不宜将热管铺设在有木龙骨的空气间层中;地板面层也不宜采用有木龙骨的木地板。合理而有效的做法是将热管埋设在导热系数较大的密实材料中,面层材料宜直接铺设在埋有热管的基层上,且宜采用导热系数较大的材料做面层(如强化木地板、地砖等)。地板辐射采暖构造由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绝热层

27、、加热管、填充层、找平层和面层组成。当工程允许地面双向散热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可不设绝热层;对卫生间、浴室等潮湿房间,在填充层上部应设隔离层;楼地面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m2K/W的材料;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时,楼板上厚度不应小于20mm,与土壤相邻的地面上厚度不应小于30mm;填充层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宜为5-12mm;加热管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4.3屋面4.3.1一般规定(1)居住建筑屋面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值要求。(2)公共建筑楼屋面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值要求。4.3.2屋面的节能设计措施(1)保温隔

28、热屋面适用于具有保温隔热要求的屋面工程。(2)屋面保温宜选用吸水率低、密度和导热系数小并有一定强度的板材、块材(如EPS板或XPS板、泡沫玻璃等)或整体现喷保温屋面聚氨酯保温层;屋面隔热可采用架空、蓄水、种植等隔热层。(3)出屋面的构件(女儿墙、装饰构架、排烟道、排气道、管道井、屋面变形缝、屋面检修孔等)、檐沟及天沟、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断热处理措施。(4)架空屋面宜在通风较好的建筑物上采用,不宜在寒冷地区采用。(5)蓄水屋面不宜在寒冷地区、地震地区和振动较大的建筑物上使用。(6)金属屋面各节点构造为避免热桥,必须考虑保温措施;填充材料或芯材主要采用岩棉、超细玻璃棉、聚氨酯、聚苯板等绝热材料;

29、聚氨酯、聚苯板等绝热材料防火性能较差,使用时应满足防火要求。(7)保温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上部时,保温层的上面应做保护层。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下部时,保温层的上面应做找平层。屋面坡度较大时,保温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吸湿性保温材料不宜用于封闭式保温层。4.4门窗、幕墙4.4.1一般规定(1)居住建筑的窗墙比和门窗(包括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相关规定的限值要求。如果建筑门窗、透明幕墙的规定性指标,不能满足上述规定,必须进行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综合判断。(2)居住建筑外窗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居住建筑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应严格执行现行的居住建筑节能

30、设计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及建筑外门的空气渗透性能和雨水渗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的规定。(3)公共建筑的窗墙比和门窗(包括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值要求。(4)公共建筑外门窗气密性等级应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的限值要求。建筑玻璃幕墙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规定的级别。(5)建筑的外窗、玻璃幕墙面积不宜过大。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在东、西朝向大面积采用外窗和玻璃幕墙。采暖建筑应尽量避免在北向大面积采用外窗和玻璃幕墙。(6)空调建筑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朝向的外窗、玻璃幕墙,应采取各种固定或活动

31、式遮阳装置。(7)居住建筑不宜设置凸窗与转角窗。4.4.2门窗、幕墙节能技术(1)提高门窗、幕墙的气密性能:门窗、幕墙的的面板缝隙应采取良好的密封措施。开启扇应采用双道或多道密封,并应用弹性好、耐久的密封条。单元式幕墙的单元板块间,应采用双道或多道密封,并应采取措施对纵横交错缝进行密封。采用的密封条应弹性良好並耐久;安装就位后应保持压缩状态。(2)提高门窗、幕墙的保温性能:为提高门窗、玻璃幕墙的保温性能,宜采用中空玻璃。当需进一步提高保温性能时,可采用Low-E中空玻璃、充惰性气体的Low-E中空玻璃、两层或多层中空玻璃等。采用中空玻璃时,窗用中空玻璃气体间层的厚度为6-12mm。幕墙用中空玻

32、璃气体间层的厚度不宜小于9mm,宜采用12mm或以上的气体间层,但不宜超过20mm。为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门窗框料型材可采用木金属复合型材、塑料型材、断热铝合金型材和铝塑型材等。为提高幕墙的保温性能,采用断热连接紧固件、隐框结构等措施以避免形成热桥;为提高门窗、幕墙的隔热性能,降低遮阳系数,可采用吸热玻璃、镀膜玻璃(包括热反射镀膜Low-E镀膜等)。进一步降低遮阳系数可采用吸热中空玻璃、镀膜(包括热反射镀膜Low-E镀膜等)中空玻璃。(3)建筑幕墙的非透明部分和窗槛墙部分,应充分利用幕墙面板背后的空间,采用高效、耐久的保温层进行保温,以满足墙体的保温隔热要求。保温层可采用岩棉、超细玻璃棉或其他

33、不燃、难燃保温材料制作的保温板。保温材料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4)门窗、玻璃幕墙周边与墙体或其他围护结构连接处应为弹性构造,采用防潮型保温材料(如发泡聚氨酯)填塞,缝隙应采用密封剂或密封胶密封。(5)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遮阳,应综合考虑建筑效果、建筑功能及经济性;合理采用建筑外遮阳并与特殊的玻璃系统相配合。建筑设计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进行建筑遮阳处理。门窗遮阳产品可采用花格、外挡板、外百叶、外卷帘、玻璃内百叶等。建筑宜采用遮阳一体化的门窗遮阳系统。玻璃幕墙可采用花格、挡板、百叶、卷帘及智能化的控制装置进行调节,以达到遮阳与采光的协调。(6)当建筑采用双层玻璃幕墙时,应综合考虑建筑外

34、观、建筑功能与经济性,而采用空气内循环或空气外循环的双层形式。(7)空调建筑大面积采用玻璃窗、玻璃幕墙时,根据建筑功能、建筑节能的需要,可采用智能化控制的遮阳系统、通风换气系统等。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应能感知天气的变化并结合室内的功能需求,对遮阳装置、通风换气装置等进行实时监控,在达到最佳的室内舒适效果时,最大限度降低空调能耗。4.5建筑遮阳4.5.1一般规定(1)遮阳设施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技术条件、房间使用性质等综合因素,满足夏季遮阳、冬季阳光入射、自然通风、采光等要求。(2)制冷负荷大的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宜设置外部遮阳。(3)遮阳设施力求构造简单、经济适用、耐久美观、操作灵活

35、。4.5.2建筑遮阳技术(1)夏季,太阳辐射照度随朝向不同有较大差别。一般以水平面辐射照度最高,东、西向次之,南向较低,北向最低。建筑遮阳设计依次考虑屋顶天窗、西向、东向、西南向、东南向、南向窗。(2)外门窗遮阳的基本形式及选择遮阳分为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三种形式,主要特点见表4.5.2-1。表4.5.2-1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的特点类型优点缺点外遮阳将太阳辐射直接阻挡在室外,节能效果好直接暴露在室外,对材料及构造的耐久性要求较高,价格相对较高,操作、维护不方便内遮阳将入射室内的直射光漫反射,降低了室内阳光直射区内的太阳辐射,对改善室内温度不平衡状况及避免眩光具有积极作用。不直接暴露在

36、室外,对材料及构造的耐久性要求较低,价格相对便宜,操作、维护方便遮阳构件位于建筑室内,遮挡效果不直接,未减少空气传热。中间遮阳位于玻璃系统的内部或两层门窗、幕墙之间,易于调节,不易被污染。造价高,维护成本较高外遮阳按构件活动方式,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主要特点见表4.5.2-2。活动式外遮阳形式有遮阳帘、遮阳蓬、遮阳百叶(板)等;活动式天窗遮阳形式有遮阳帘和遮阳百叶等。表4.5.2-2固定式和活动式外遮阳的特点类型特征优点缺点固定式作为建筑构件固定在窗的上眉、两侧或前面一定位置结构简单,造价相对较低,维护方便灵活性较差,不易兼顾冬季阳光入射、采光及房间自然通风活动式构件采用轻质材料制作,以比

37、较灵活的方式固定或连接,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适应性强,使用灵活,可兼顾冬季阳光入射、采光及房间自然通风结构复杂,造价较高,维护成本高(3)外遮阳按构件安装位置,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四种基本形式。主要技术要点及适用范围见表4.5.2-3。(4)内遮阳可降低空调负荷,改善室内环境。内遮阳的主要形式有百叶帘、卷帘、窗帘等。(5)中间遮阳可降低门窗、玻璃幕墙系统的遮阳系数。中空玻璃百叶遮阳,由2片或3片玻璃与空气层组合成中空玻璃,同时在空气间层中设置可调节的百叶。具有良好的隔热、降噪和采光调节效果,遮阳百叶不必请洗。设置于双层窗、双层玻璃幕墙中的遮阳,可通过智能调节,满足遮阳、采光、通

38、风的要求。(6)玻璃遮阳是通过镀膜、着色、印花或贴膜的方式降低玻璃的遮阳系数,从而降低进入是内的太阳辐射量。(7)墙面遮阳主要包括格栅遮阳和绿化遮阳。采用绿化遮阳时,宜采用落叶植物,并注意防止植物带来的虫害及根系对墙体的破坏。表4.5.2-3外遮阳技术要点及适用范围类型技术要点适用范围水平式太阳高度角较大时,能有效遮挡从窗口上前方投射下来的直射阳光。水平式遮阳有实心板和百叶板等多种形式。设计时应考虑遮阳板挑出长度、位置。百叶板应考虑其角度、间距等,既保证遮挡夏季直射阳光,同时减少对寒冷季节直射阳光的遮挡。宜布置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向及接近南向的窗口和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向及北向窗口垂直式太阳高度

39、角较小时,能有效遮挡从窗侧面斜射过来的直射阳光。当垂直式遮阳布置于东、西向窗口时,板面应向南适当倾斜宜布置在北向、东北向、西北向的窗口综合式能有效遮挡从窗前侧向斜射下来的直射阳光,遮阳效果比较均匀宜布置在从东南向到西南向范围内的窗口挡板式能有效遮挡从窗口正前方射来的直射阳光。挡板式使用时应减少对视线、通风的干扰。宜布置在从东、西向及其附件方向的窗口5建筑用能系统5.1采暖5.1.1当公共建筑仅设夏季降温空调设施或未设空调设施时,宜设置采暖设施;居住建筑应预留设置采暖设施的位置和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采暖设施。5.1.2当采用散热器采暖时,除特殊房间外,采暖房间温度应为18;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技

40、术供暖时,除特殊房间外,采暖房间温度应为16。5.1.3当公共建筑设置采暖设施时,新风量应满足国家现行卫生标准要求。5.1.4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且宜采用最近年份的统计值。5.1.5采暖设计时,应对热负荷进行详细计算;居住建筑热负荷计算时,应考虑间歇采暖的特点及分户墙的影响。设集中采暖系统时,应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并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5.1.6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采用散热器采暖时,供水温度不应超过95,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20;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时,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5.1.7室内采暖系统所采用的制式应能保证进行分室

41、温度调节的要求。5.1.8采用散热器采暖时,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每组散热器进水管上应安装温度调节阀,且宜安装恒温控制阀。散热器宜明装,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涂料。5.1.9不应采用直接电热采暖设备或装置;不应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采暖系统的热源。5.1.10采用集中采暖系统时,应优先采取利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的供热技术。5.1.11具有区域供热时,宜利用热网作为采暖的热源。5.1.12应采用高效供热设备和输送设备。5.2空气调节5.2.1公共建筑宜设置空调设施;居住建筑应预留设置空调设施的位置和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空调设施。5.2.2当设置空调设施时,除特殊房间外,夏季

42、空调房间温度应为26,相对湿度不高于60%;冬季空调房间温度应为20,相对湿度不低于30%。5.2.3当公共建筑设置空调设施时,新风量应满足国家现行卫生标准要求。5.2.4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采用累年最冷月相对湿度;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所有取值均宜采用最近年份的统计值。5.2.5空调设计时,应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设集中空调系统

43、时,应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并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5.2.6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调节系统;其它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或独立空调。5.2.7采用全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当功能上无特殊要求时,全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单风管送风方式;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焓湿图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送风温差一般不宜小于10;有条件时,宜采用变风量低温送风系统;过渡季应采用全新风运行。5.

44、2.8高大建筑空间,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5.2.9采用风机盘管的系统,有条件时,宜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5.2.10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5.2.11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除特殊要求外,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系统较小或各环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宜采用一次泵系统,在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一次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方式;系统较大、阻力较高,且各环路压力损失相差较大时,应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方式;供冷时,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供热时,采用热泵机组或直燃机的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采用其他热源时供

45、回水温差不应小于10。系统较大时,宜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5.2.12两管制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冷水循环水泵和热水循环水泵宜分别设置。5.2.13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其冷热源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可再生能源利用政策和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具有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采用作为空调的热源;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冷、供热技术;结合地表水资源状况,有条件时宜采用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利用地下水不影响地质安全时,可采用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具有场地条件且地质条件合适时,宜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5.2.14不应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空调系统的热源。5.2.15应采用高效电力驱动的空调设备,制冷时其性能系数、能效比应满足国家及湖北省地方现行标准的要求;制热时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运行性能系数分别不低于4.0、3.0,制热时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房间空调器(热泵型)、转速可控型空调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运行性能系数分别不低于2.1。5.2.16应采用高效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