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相关素材(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相关素材(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创新政产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是教育部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中明确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划要求“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
2、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发挥行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访问量:275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许淑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聆听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书记等各位专家的讲座,使我很受启发。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举办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学院发挥垦区资源优势,依托垦区办学,服务垦区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一是探索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同育人。在原有合作办学、订单培
3、养、顶岗实习基础上,学院2009年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2011年学院牵头成立黑龙江农垦职业教育集团,开启了集团化办学,初步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增强了学院办学活力。但从目前看,集团化办学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向深层次发展,今后还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二是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学院与北大荒集团所属的9大分公司、完达山乳业、九三粮油等30多家企业(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企业提供师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学院提供企业培训基地的“双基地”建设责任,以及选聘兼职教师、提供技术服务等义务。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种建设责任和义务仍然是
4、不十分牢固的,还需要通过建设来夯实合作基础。三是推进订单培养,引入企业文化。学院先后与完达山乳业集团、九三集团等15个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各配班主任,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承担,共同选配教师,企业出资设立订单班奖学金,为每名订单班学生制作特色校服,用企业文化打造班级文化,主要专业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共同安排,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和考核,变培养“社会人”为培养“企业人”,形成了“双主体”育人模式。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订单培养范围,并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四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团队、国家大学生K
5、AB创业教育基地、省SIYB创业培训基地、垦区职业技能考试鉴定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垦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优势,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与经营策划,参与实用课题研究,并多次举办大型培训活动。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在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新亮点。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2年3月7日 访问量:1802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4期 作者:张志强 张志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作者简介:张志强(1959-),男,黑龙江龙江县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6、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 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7、,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
8、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
9、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
10、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
11、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二、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 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
12、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企业录用的职工必须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
13、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由省(市)政府领导牵头,省(市
14、)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区域产业结构和支柱企业分别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参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资产重
15、组合并、理事会等形式,集团内涵建设要突出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4建立面向产业的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和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迫使院校必须与合作企业进行“校企课程置换”,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
16、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
17、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18、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民营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
19、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5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6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
20、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还必须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在下面五个环节做好“对接”工
21、作。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将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 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真正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
22、本专业的就业率。专业设置就像一个企业的产品,首先要有市场需求,否则产品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市场。要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辐射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尤其要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和技术证书等内容动态掌握企业用人状况和职业岗位变动情况,既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又要考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变动的灵活性。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群需求调控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过剩专业,企业全程参与制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 3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
23、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终变成现实,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4、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5实训基地与
25、生产车间对接 学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关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实践2011-07-04 11:27:57 来源:仙桃职院科研处 浏览:541次 徐国洪 郝长虹 张之启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
26、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政府角色定位不明,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企业与学校价值取向不一致,企业缺乏热情;三是学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服务企业的能力也较弱。由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校企合作普遍缺乏源动力,难以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进而制约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仙桃职业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在整合高职教育资源、推动“政校行企”四
27、方联动合作办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一、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设思路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合作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创新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与区域经济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理事会主导的管理体制。在仙桃市政府引导、装备制造行业和工业与信息产业等行业指导下,20多家市内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共建高职院校,形成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激励等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28、、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理事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专业实体建设委员会”三级校企合作开放式、立体化的办学组织结构,领导校企合作有序进行。(1)成立由市政府牵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行业企业、学校等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合作办学。设秘书处作为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内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经费筹措等4个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各方开展校企合作。(2)依托行业,成立了3个行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工业和信息行业、商贸和服务行业、文教和卫生行业),具体负责与专业大类(群)相关的合
29、作事宜。(3)以专业(群)为单位,完善专业实体建设委员会。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基地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专业实体。专业实体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围绕增强专业实体教学、生产、科研、服务等功能,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建设,开展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专业实体的自主运行机制。2.健全合作办学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体系,形成执行有力、管理有效、奖惩有度的管理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1)建立合作办学理事会、 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专业实体建设委员会内部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出台引导和优惠政策,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商统筹,建立专业实
30、体校企共建共管制度及专业实体自主运行制度,实现理事会与政府对接、学校与行业区域对接、专业与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形成政府强烈关注办学、行业积极参与办学、校企人才共育共管、“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一是理事会对4个工作组和3个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考核一次;二是3个专门委员会将校企合作的有关指标纳入所在行业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企业“奖、补、免、返”相关费用的依据;三是学院将校企合作作为专业核心要素考核和专业负责人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将参与企业实践、开展技术服务等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聘任的范畴。(3)探索厂校融合
31、运行机制。按照“校中厂”、“厂中校”的理念新建一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90%以上毕业生顶岗实习和校外轮岗实训的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厂校融合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联动。3. 明确“政校行企”四方各自的职责,健全并完善“政校、政企、校企”三个层面合作办学保障制度,促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有效运行。(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合作办学理事会”,推进地方政府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了仙桃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在地方税收优惠、学生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等方面给出政策,建立制度,激励和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2)发挥行
32、业的指导、统筹与协调作用。依托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联合行业及主管部门出台了仙桃市行业企业支持仙桃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在专业(群)发展、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学生实训实习、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使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制度化。(3)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校企合作管理、教师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兼职教师管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具体规章,加大改革力度,为校企合作排除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三、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初步成效1、成立了“仙桃职业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目前,成立了由仙桃市政府、仙桃市高新
33、技术产业园、仙桃市招商局、仙桃市税务局、仙桃市工商联企业家协会及湖北纳伟仕集团、湖北六和机械有限公司、健鼎科技有限公司、南方路面机械(仙桃)有限公司等36家企业参与的“仙桃职业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通过制定理事会章程,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等进行了界定,学院与仙桃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均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学校为合作企业优先开展人才“订单”培养,一方面让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赴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校企互动、合作双赢。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学院瞄准仙桃经济发展的产业“风向标”,与湖北六和机械、瑞阳汽配、
34、南方路机、旺旺集团、真巧食品等25家重点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先后举办20多个“订单班”与“冠名班”,输送优秀实习生和毕业生累计达2000多名,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2、探索出了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合作企业生产订单出现阶段性、突击性增多的情况,学院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时间,探索出一条分段实习、学工交替、半工半读的柔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如2010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纳伟仕班”学生采取“学工交替”(即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平均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即使在企业工作期间,工余仍由企业派出工程师、学校派出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
35、力。3、学院内涵建设取得实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学院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试点专业3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5项。4、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 全国“数控设计与加工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大赛项目共计12项,共获得192奖项。5、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学院已经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达95以上。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适应
36、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专业对口率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有尊严、体面地就业。如学院有20多名毕业生在南方路机公司仙桃总部和全国各地的办事处工作,他们都已成长为公司的储备干部、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的主力。公司总经理衣振胜对我院的毕业生非常满意,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有仙桃职业学院提供人力资源作后盾,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五年内做到每年的收益将增长20%至40%。学院的高就业率和突出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学院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单位。通过推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建立健全了“理事会、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实体建设委员会”三级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
37、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初步建成了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主要特征的5个重点专业实体,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护理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五个重点建设专业成为品牌专业,造就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得到了合作企业的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问题 模式 【 字体:大中小 】【打印此页】 【返回】【关闭】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阐明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根据国情和条件提出三种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状 问题 模式选择 中国教
38、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果说,这种合作对于所有高等学校都十分需要,那么,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使然。因为,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世纪年代末和年代,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
39、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归纳起来,校企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建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 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 学校与企业之间,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权股份化、运作企业化、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 与行业企业的中专、技校、职校共同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文化基础较好、确有专长的三校生,实行中高职贯通,毕业后行业企业择优录用。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
40、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 在学校、相关院系与有关行业企业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协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践中带领学生。 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习点或实习网
41、等途径,为高职学生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实践场地,使高职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如按合作的层次划分,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面:浅层合作。即学校专业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中层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事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
42、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深层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提供实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
43、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毋庸讳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仍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
44、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能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距甚远。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的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改制和转型之中,要想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难而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
45、,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 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经十余年的办学及校企合作的探索,高职院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
46、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须健全有
47、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上述问题和困难,是较为普遍的,但也不能否定,有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笔者认为,为了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向深层次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分析,以下三种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校办产业企业模式 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行业企业办学模式 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事实上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大都是这种模式。因此,从重点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学校可以走这一模式,只要在制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