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081320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解析:选B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2(2014江西检测)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

2、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3(2014南京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

3、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4有学者对汉代有过这样的论述:“刘邦的后继者汉武帝使中国的新文官制度有了一种确定的形式。从周代的旧封建秩序向汉代的新官僚体制的转变进行得十分顺利在不知不觉中旧学说获得了新解释。”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汉代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C儒学的变化适

4、应了新体制D察举制巩固了新文官制度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承秦制的基础上,汉代对秦代确立的官僚体制进行完善,故A正确;汉代太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且“根本”一词太绝对,故B错误;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C正确;察举制根据才学和品行选拔人才,它巩固了新文官制度,故D正确。5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待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

5、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解析:选C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叙述正确;由“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叙述正确。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6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 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

6、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解析:选A“诏敕”是指帝王的命令。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伦,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故选项A正确。 7(2014济宁模拟)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B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组织。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故正确答案为B。8(2014郑州模拟)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

7、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解析:选A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说明九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9(2014株洲模拟)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

8、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A科举制B察举制C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选A这句话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品评官的评定。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10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选C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

9、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答案为C。1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解析:选B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

10、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12(2014黄冈模拟)“(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26分,共40分)13(2014南通、泰州、扬州、宿迁

11、模拟)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

12、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7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第一句即可得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逐句进行概括,但是不要照抄材料。第(2)题“利弊”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

13、个方面归类概括。“利”由“步骤精密”“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得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由“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第(3)问“主要因素”从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角度思考。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相矛盾;

14、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材料三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

15、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请回答:(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实施的影响。(12分)解析:(1)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官,这反映三省职能由内政变成了外事。(2)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3)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3)影响:中央责令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