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文与可谷画偃竹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文与可谷画偃竹记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文与可谷画偃竹记教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
2、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
3、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备注二、知人论世: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4、。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喷饭()畴昔()四、整体把握、梳理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1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2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3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五.知识积累(一
5、)重点掌握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1.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5.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7.以书遗余曰(三)词类活用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5.初不自贵重(四)虚词为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5.吾将以为袜乃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其1.乃见其所欲画者2.岂独得其意3.而予亦悔其随之4.以追其所见5.其所以然6.岂独得其意然1.自视了然2.予不能然也3.然二百五十匹绢以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2.与可以书遗予曰3.吾将以为袜之1.竹之始生2.一寸之萌耳3.生而有之也4.临事忽丧之12下一页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