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7029930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筑县域经济“米”字型空间布局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根本任务是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县是典型的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十分突出,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必须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加快建立起城乡互动、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笔者想就此作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同仁更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优化经济社会空

2、间布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模式决定了优化空间布局的重点和方向。与片区开发战略保持高度一致,按照“点轴片”发展模式,构筑起“米”字型县域经济社会空间布局,有助于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优化生产力布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县域经济社会空间布局指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或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等)的地理分布。包括布局的具体地点(地区)、规模、相互联系和地域结构。空间布局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又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限制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

3、面面,因此,优化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和影响。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周密可行的建设规划,制定规划时必须注重村庄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相配套。因此,只有有一个比较优化的经济社会空间布局,才有利于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农村有序健康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是第一位的。优化布局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明确发展方向,设制限制领域,能够有力促进地方发展步入健康轨道,避免盲目无序,规避发展风险。三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

4、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为3.6:1,到2004年扩大到4.1:1,远远高于全市、全国的3.65:1及3.23:1的水平。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引导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公共产品的均等化。四是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的需要。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和通讯建设,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幅谢带动作用,增强小城镇的城乡联结、转换功能,逐步形成县城中心小城镇乡村的产业承接梯次,最终构建起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为将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空间布局之

5、间的影响和联系(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决定了空间布局的重点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新提高;二是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使农业农村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新增强;三是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使乡村面貌有新改变;四是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新农民;五是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组织保障,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结合我县实际,要完成以上五大任务,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个是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等同于农民

6、新村建设,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只有把农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其根本出路也在抓农村产业发展上。第二个是社会公共服务均等。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4%,农村、农民是全县最大的单元和

7、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应该是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的重点。然而,由于财力有限、农村涉及面广、发展基础太差,我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十五”期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61亿元,社会事业项目投入4.08亿元,仅占总投资的6.5%,其中,95%集中在县城和乡镇,广大农村人口无法平等享受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民在行路、教育、就医方面的支出压力大大高于城镇人口,严重影响了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占有均衡化、人人平等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此可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的重点应放在产业布局和社

8、会公共服务的布局上。(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决定了空间布局的主要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扎实推进,中央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进一步细化提出了“村社建设新形象,经济发展新水平,社会文明新风尚,民主管理新风貌”的“四新”要求和标准。这些总体要求为各乡镇、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发展基础各异,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时间表,各乡镇、村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根据农村发展

9、现状及全县产业发展规划,我县新农村建设应该围绕以下几种发展模式进行空间布局。1、劳务经济带动型这是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模式对于我县那些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无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2、特色产业带动型这是指在一个乡镇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

10、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镇提出的“四色经济”就是沿着特色产业带动型的模式在进行有益的探索。3、畜牧养殖带动型这是指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规模化拆建、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乡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和*镇草食牲畜养殖基地,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4、工业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

11、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县城周边及交通干道旁村社可以通过发展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游品制造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煤碳资源和水力资源富集的地方,可以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如*乡就是这样的典型。5、旅游产业带动型这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我县三大旅游片区所在的村社均可在这种模式下大做文章。6、休闲产业带动型这是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

12、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农家乐”是该模式在我县现阶段的典型表现形式。采用这种模式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县城周边的均具备发展这种模式的条件。7、商贸流通带动型这是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

13、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各乡镇场镇所在村及边贸重镇可以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必须认真分析各地资源状况,准确把握发展基础,合理确定发展方向,根据村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能采用的发展模式,合理地对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新农村建设。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空间布局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以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座标,优化经济社会空间布局,促进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资源集中度在地域空间上相吻合,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县可按“米”字型进行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即全县经济社会布局在空间形态上呈“米”字型,“米”的一横一竖为经济社会布局的两条轴线,也是全县布局的重心所在;两轴线相交于县城,形成全县经济社会布局的中心;“米”字四点所在区域加上轴线相交的中心区域,形成全县五大片区。(一)“米”字型布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1、字面的象征意义映射指导思想,有利于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米”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主要的农产品,可以代表农业、农村和农民。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90.4%;农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超过30%(工业仅占8%)。因此

15、,农业仍是全县的基础性产业,农村、农民是全县最大的单元和最大的社会群体。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三农”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认真进行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上,由于工业基础差,基本不能指望工业反哺农业,也不能等把工业发展好了再来建设新农村,因此,我县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于农业、农村自身,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深挖农业内部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这两个层面上讲,“米”字型空间布局从字面上理解与基本县情是相吻合的。2、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形成“城乡联动”的发展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6、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难点在于消除影响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米”字型空间布局,强调生产力向布局中心和布局轴线集聚,并以中心和轴线向四周放射延伸,梯次发展,以此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幅谢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布局轴线在城乡发展中的联结、转换功能,逐步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最终构建起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3、体现了空间均衡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片区开发战略。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各地发展也极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起空间均衡观念,努力缓解这种不平衡,尽快缩小差距。“米”字型空间布局,按照“点轴发展,片区开发”的总体设想构筑县域经济

17、,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由“核心”向“外围”扩散,促进各大片区协调发展。同时,这种“点轴片区”的布局模式,通过生产力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合理布局,可以促进人口向片区中心流动,片区人口向轴线流动,轴线人口向县城流动,把经济活动和人口引导到灾害少、环境好、适宜人生存的区域。4、贯穿了因地制宜的思想,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大区域的自身优势。我县各地气候条件、资源状况、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落差很大,农村各地发展必须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米”字型空间布局与“五片区、三梯次”片区开发战略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分析全县五片区各自优势,遵循地域分工原理,找准各自定位,明确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各大片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根据“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按照“率先达到、尽快步入、奋力跟进”三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