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遗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一起看看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欢迎查阅!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一场有关民族精神的大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板书
2、课题),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背景链接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2.生难字词(1)字音搽(ch)玄虚(xun)省悟(xng)渺茫(mio)脊梁(j)诓骗(kung)(2)词义【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诓骗】说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保全生命
3、。【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第二部分(第35段):直接驳斥:(反动统治者)失掉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第68段):间接
4、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第四部分(第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议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
5、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奠定基础。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5.文章如何驳论的?明确:(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
6、,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明确: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
7、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由于长期的-奴役统治,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3.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明确: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讽刺否定的作用。6.“中国的脊梁”在
8、当时有什么意义?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7.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
9、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本文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拓展延伸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明确: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试写一篇小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
10、新课堂本课练习。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存在的不足: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的少,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二、教学重点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三、主要方法分组比赛,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前几天,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诗人艾青。(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感受母爱
12、亲情,学会感恩。(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1.第一轮比赛:诵读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2)准备两分钟。(3)各组轮流读(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宣布规则:(1)时间15分钟(2)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3)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4)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
13、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四)拓展延伸思考讨论,自由发言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2.自由发言五、课堂小结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3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
14、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作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一首七步诗出来。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70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
15、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2)背景链接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2.生难字词(1)字音拮
16、据(jij)栈桥(zhn)牡蛎(ml)褴褛(lnl)撬开(qio)煞白(sh)诧异(ch)(2)词义【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褴褛】(衣服)破烂。【诧异】觉得奇怪。【撬开】用刀或棍棒、锥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使东西移动或分开。【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2)学生复述故事梗概。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结局或按“盼”“赞”“遇”“躲”于勒,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盼于勒。第二部分(第519段):赞于勒。
17、第三部分(第2047段):遇于勒。第四部分(第4849段):躲于勒。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明确:(1)称呼: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2.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
18、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做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新变得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3.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明确:听说于勒在国外发了财,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明确: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重新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5.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
19、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写法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
20、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明确: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明确: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4.安
21、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明确: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的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使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主要人物形象。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
22、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心,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人格的答案。2.拓展延伸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明确:例如:老师读完后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
23、说几句好吗?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完成名师测控的本课练习。(3)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遇于勒结局躲于勒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