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ppt(2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第一章,绪 论,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广义说: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犯罪对策狭义说: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犯罪和犯罪人,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人:因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处罚行为并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区别,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联系,研究对象涉及的行为人范围,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犯罪人
2、,一般违法者,虞犯,揭露惩治犯罪有关的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主要的研究课题,犯罪心理实质,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成因,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犯罪的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差别接触-强化理论,犯罪的过程,是对已经有的犯罪方式的有意识的模仿,也是已经有的犯罪方式对人们产生无意识暗示的结果。,模仿法则距离法则 方向法则 插入法则,塔尔德的模仿学习理论,条件反射学说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亲社会行为、道德和规范的遵从是学习的结果。亲社会行为得到称赞
3、,反社会行为得到惩罚,通过不断重复的强化过程,“良心”、“超我”就作为一种条件反射性反应确立下来,这个过程完成的不好的人就容易犯罪.,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由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创立。,斯金纳箱: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
4、,称为S(刺激)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 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的,针对有机体自发性的多个行为反应中的某一个学习的反应施予强化,从而建立了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题条件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关于强化,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消极强化是去掉厌恶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
5、性减少,人的犯罪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经验从环境中学习来的。这种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个体在做出反社会行为后得到了一定的物质或者心理上的积极强化;也可能是个体在做出犯罪行为以后避免了自身的厌恶感、焦虑感或恐惧感的消极强化,,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提出。又称为不同接触论、差别交往理论、不同联结理论等犯罪是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学习中形成的病态的社会行为,差别接触理论的九个基本命题,犯罪行为是学习来的行为是行为人在与他人的接触和沟通等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来的犯罪行为的最主要部分的学习是发生在与行为人有密切关系的群体中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犯罪技巧,也包括犯罪的动机、
6、欲望、合理化辩解以及特定的态度等,犯罪行为的动机、驱力等方面的特别提示,是由于对法律观念的不同而采用特殊的学习形态,即通过对法律的正反两方面的释义造成的,人们往往通过对法律的分析,去考虑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是否有利,当觉得有利或者利大于弊的时候就会强化犯罪动机,大胆实施犯罪行为,反之则不敢铤而走险个人之所以变成犯罪人,是因为助长犯罪的解释压倒了抵制犯罪的解释,行为人在差别接触的频率、持续性、先后次序和强度等方面互有差别通过与犯罪或抵制犯罪的行为模式的差别接触,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含了与其他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相同的机制不能用这种一般的需求和价值观念来解释犯罪行为,差别接触强化理论伯吉斯和艾克斯提出
7、 犯罪行为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一定的程度和和范围内,受过去的和现在的环境结果的影响,因此,当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进行的行为得到奖励或受到强化时,就会继续这种行为;当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进行的行为得到惩罚时,就不会继续这种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 社会行为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强调从认知与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上去解释社会学习,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直接经验,生物因素,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3.复制过程,2.保持过程,4.动机过程,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厌恶性事件启动,抑制解除作用,正面效果的期待启动,示范性启动,暗示作用,情绪唤起作用,助长作
8、用,教导性启动,妄想性启动,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观察,自我反应,自我判断,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能论意识和潜意识人格结构人格的发展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一)本能论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其中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生的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死的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和战争,当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可能回到人的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己的力量,使人自虐或自杀。,(二)意识和潜意识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道的心理内容组成,是心理的表面层次,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唯一能够触
9、及的部分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其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大部分为社会、道德、法律、宗教所不容,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三)人格结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本能和欲望的储藏库,完全处在潜意识中,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其能量也来自本我。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遵循现实原则行事超我:个体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完美原则行事,(四)人格的发展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青春期后,(五)焦虑和自
10、我防御机制,三种焦虑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人的活动的动力源于追求优越和补偿自卑,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对自卑感的补偿,精神分析理论对犯罪的解释,本能与犯罪,潜意识与犯罪,人格结构与犯罪,焦虑与犯罪,人格发展与犯罪,自我防御机制与犯罪,挫折攻击理论,引起挫折的因素,挫折反应:外罚性反应内罚性反应无罚性反应,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的频率;,挫折时产生的驱力的强度;,受挫折时引起的驱力的范围;,随着攻击反应的产生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犯罪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自律道德
11、阶段,(二)科尔伯格得到的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理性选择理论,犯罪是对事件与行动做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为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潜在的犯罪者会评估行为可能的结果,若犯罪的利益大于惩罚的痛苦就会使犯罪会发生,相反的话则使人们远离犯罪,也就是说犯罪人是通过理性抉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第三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困难,犯罪心理具有隐蔽性,犯罪人不愿配合,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研究的方法论,研
12、究的原则,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统一,内因和外因相相统一,联系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伦理性原则,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心理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 在自然情况下,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对犯罪人的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等外部表现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了解其犯罪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的种类,客观观察法:在未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观察、分析被试的言行、表情、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自我观察法: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加以分析与研究的方法,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在被观察群体之外,完全不参与活动,
13、尽量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参与观察就是深入到犯罪群体,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参加”到所研究的群体之中,在日常过程中进行观察,注意以下问题:观察之前,应该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制定出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应该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记录,尽量避免掺杂观察者个人的情绪或感受;观察结束后,应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调查法 研究者为研究犯罪人的某些心理问题,广泛搜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并从中揭示其心理特点、原因和规律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类得出结论,调查法的种类,个别访谈:研究者事先拟定一定的问题,通过与犯罪人、犯罪人的亲属或办案人员等进行交谈以搜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有利于挖
14、掘犯罪人较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费时、费力、费财,所得资料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者自身素质的影响,结构访谈:依据一定结构的提纲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其中对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中提出的问题以及访谈记录的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非结构访谈:则只是有一个大体的访谈提纲,访谈者可以围绕访谈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询问和交谈,问卷调查:研究者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书面问题请犯罪人进行回答,从而了解犯罪人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的信息所获得的资料无法与犯罪者的活动和行为加以对照难以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难以保证犯罪人回答均为真实情况,注意以
15、下问题:在实施问卷调查之前,研究者应该对整个问卷及其中的题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在问卷实施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尽可能的获取犯罪人的真实信息,实验法 有目的的创设或控制条件,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有意义资料的方法 由实验者操作变化的为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为因变量,实验法的种类,现场实验:在特定的场所,适当控制某些条件,对犯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设立一种与真实情景相接近的模拟情境,观察犯罪人在这种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某种条件,借以仪器和设备研究犯罪人心理活动的方法,心理测验法 运用某种测验仪器或量表,对犯罪人的智
16、力水平、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进行测量,以鉴定其在智力、情绪、个性和精神病等方面的特征 对于测验结果的解释应当谨慎,切不可过分夸大其科学性,心理分析法 根据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依据个体内、外各种因素与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外部刺激情境与犯罪行为的表现及结果,去分析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案例分析法 选择典型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方法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具有一定数量的案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提出假设步骤,研究类型,4.做出结论,研究步骤,3.分析资料,2.搜集资料,描述性与解释性,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1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事后研究,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需要和动机,人格特征,价值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遗传,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基本模式,渐进式,突发式,机遇式,形成过程,违法犯罪体验,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不良交往与模仿,犯罪意向萌发,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犯罪情景,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恶性发展,良性发展,第五章,犯罪动机,动机是激起个体行为的内部过程或动态方面,能为个体提供方向和能量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犯罪动机
18、概述,犯罪动机特点,内隐性,环境制约性,动态性,低级性,犯罪动机功能,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区别,犯罪动机的分类,国外学者的分类,我国学者的分类,犯罪动机形成的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和本能论的犯罪动机观行为主义学说的犯罪动机观认知学说的犯罪动机观人本主义学说的犯罪动机观,影响犯罪动机形成、变化的因素及条件,内部因素,需要,外部因素,情绪,认知,意志,适宜于犯罪的条件,诱因,被害人的刺激,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无意识犯罪动机,激情犯罪动机,精神病犯的犯罪动机,无意识犯罪动机指行为
19、人在作案时未能意识到或未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动机,特点不意识性冲动性不可理喻类型未被意识到的定势犯罪意向冲动性犯罪行为习惯性犯罪行为移位犯罪睡眠或催眠状态下的犯罪,激情犯罪是一种强烈情绪支配下导致的犯罪行为关于激情犯罪动机,有学者把激情犯罪看作是“无动机行为”,也有学者根据情绪具有动机功能的理论来分析,认为激情犯罪行为的动机就是某种激情本身,特征瞬间性无意识性后悔性,精神病犯的犯罪动机缺乏作案动机奇异性动机所指向目标的不确定性缺乏利己性冲动性,第六章,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从刑罚惩罚的角度,采用狭义说,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
20、处罚的行为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界定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不仅包括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触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以及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机能增强,形体变化,性器官和性机能成熟,内分泌生长,神经系统发展,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心理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特点,闲散相对多,主体特点,女性少年增多,文化程度低,手段特点:凶残性智能化成人化,类型特点:抢劫强奸、盗窃居多,组织形式特点:团伙犯罪,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与犯罪,身心矛盾,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矛盾,兴奋性高与缺乏自控力矛盾,性成熟与性道德观念缺乏矛盾,好奇心与认识水平
21、低矛盾,心理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矛盾,冲动型强与自我控制能力低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矛盾,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理论,一、犯罪生物学理论遗传论神经生理学理论,二、犯罪社会学理论标签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少年犯罪地带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迷乱与紧张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三、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母爱剥夺论父母相互作用论权力控制理论家庭紧张论情绪障碍理论同一性危机论,四、整合理论罗大华的观点杰弗里的观点埃利奥特等的观点索恩伯里的观点法林顿的观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多样性,情景性,易变性,情绪性,未被意识性,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认知特征,不良的价值观,法律
22、意识缺陷,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和方式不足,认知方式偏差,智力水平偏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不足,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格特征,自我功能不健全,自我概念消极、冲突,低自我控制,自我中心、任性,冲动性高,追求刺激、冒险,缺乏责任感,情绪不稳定,过度外控,归罪他人,挫折容忍力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行为特征,模仿性,情境性,反复性,冲动性,戏谑性,感染性,第七章,女性犯罪心理,女性犯罪特点,数量相对少,文化低,比例增加,农民和闲散人员比例高,财产、暴力和性犯罪居多,高年龄犯罪呈高峰,注重过程,劣根性,欺骗性,女性犯罪的类型,帕尔默的分类,被动顺从型,权力型,冲突型,赫芬南的分类,老实型,
23、职业型,沉沦型,女性犯罪为什么低的解释,步入社会晚,体能差,被动性与忍耐性,女性犯罪成因论,生物学观点,性别角色社会化观点,心理与人格缺陷观点,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暴力型,扭曲的情爱与母爱,受虐后的反抗与宣泄,犯罪动机冲突的明显,财产型,贪图享乐,满足虚荣,不良个性,为了家人,性罪错型,异常性爱心理,满足自我显示欲,报复异性,人格特征不良,第八章,不同经历犯罪人的心理分析,初犯的心理,累犯的心理,惯犯的心理,刑法学中,明确的将初犯界定为“第一次犯罪须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人”,这与我们所探讨的初犯的概念略有不同。犯罪心理学中的初犯是指第一次出现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人,初犯心理,类型,冲动型,游戏型,预
24、谋型,特殊成因,不良动机,模仿行为,冲动性格,意志薄弱,寻求归属,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征,犯罪前的决策准备阶段:心理冲突犯罪合理化等待犯罪时机的焦虑,实施犯罪的紧张恐惧 阶段:心理恐惧情绪紧张,犯罪后的异常反应阶段: 焦虑不安过度敏感自责悔罪,处罚后的转化阶段:犯罪心里的良性转化犯罪心理的恶性转化,初犯的行为特征,冲动盲目性,共同犯罪,手段简单化,行为幼稚性,预谋策划性,情境依赖性,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又重新犯罪的犯罪人。前后两次犯罪行为都是故意犯罪;前后两罪均应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两次犯罪的时间间隔为5年以内,
25、累犯心理,累犯产生的因素,观点,社会学习理论,实证犯罪学,犯罪生物学,个体因素,缺乏自制力,犯罪意志顽固,认知扭曲,自暴自弃,报复社会,心理抑制因素的解除,归属与爱的需要的缺失,人格障碍,累犯的心理特征,错误观念强化,反社会意识增强,个人欲望膨胀,极端人格的形成,服刑后的心理,心理冲突逐渐弱化,作案能力高超,作案经验丰富,再次犯罪前的心理特征,累犯的心理特征,情绪沉着冷静,行为小心谨慎,后悔恐惧,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寻求合理化,侥幸心理,满足感,犯罪后的心理,累犯的行为特征,犯罪行为谨慎性,犯罪形式流窜性,犯罪方式多向性,犯罪手段残忍性,惯犯是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
26、者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实施某种犯罪的犯罪人,惯犯心理,惯犯产生的因素,观点,犯罪社会学,实证犯罪学,犯罪生物学,个体因素,情感郁结,认知扭曲,社会适应不良,挫折次数增多,智力缺陷,标定理论,惯犯,累犯,不是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监禁体验,实施多种犯罪,可能有一定职业,原则上实施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或依靠犯罪谋生,不一定具有监禁体验,不是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惯犯的心理特征,犯罪人格形成,犯罪的主动性增强,畸变的需要结构,自暴自弃心理,服刑后的心理,心理冲突微弱,情绪稳定平静,预谋性强,屡次犯罪前的心理特征,惯犯的心理特征,行为果断干脆,情绪沉着冷静,屡次犯罪
27、中的心理,欲望的暂时满足,自豪得意,麻木不仁,屡次犯罪后的心理,惯犯的行为特征,行为的习惯连续性,行为的周密坚决性,行为的单一狡诈性,第九章,常见类型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盗窃犯罪心理分析,盗窃犯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一般特征,分布广,专门化,手段多样智能化技术化,团伙化,盗窃犯罪的心理特点,盗窃犯罪的理性选择盗窃的成本和利益作出评估盗窃的机会属性进行考量,盗窃犯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自私、利欲、利己的道德观念对待法律的采取轻视甚至对立的态度法律观念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方面有缺陷对于刑罚的认知采用淡化的技巧,物欲需求型自我显示型人际交往型嫉妒报复型寻求刺激型
28、特殊需要型补偿型模仿型,盗窃犯罪的动机,长期的人格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中心、对他人不敏感和缺乏同情心,冲动易怒、情绪不稳定,偏执、敌意、多疑、过分敏感、对人警戒,情感淡漠、人际关系肤浅,缺乏真诚,道德人格偏离被动攻击型的人格,反映敌意、不信任、易激惹、自我中心、任性、低的自控能力,盗 窃 犯 的 人 格 特 征,盗窃犯的能力智商比较高,善于利用人和操纵人盗窃犯罪技能高超良好的观察能力强调语言能力、智慧、态度、和支配他人的能力,盗窃的习癖化一部分盗窃者形成盗窃动力定型,盗窃心理和行为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从事盗窃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盗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盗窃者人格构成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生活方
29、式,盗窃犯罪团伙的亚文化以犯罪为职业;具有共通之黑话,以便获取认同聚集在适当之地点、商议交换情报对于被害者不同情、不怜悯,并合理化其行为对同伙诚实、有义气、决不告密团伙成员以盗窃组织为家;禁止使用金融卡,以避免被侦破;不能公开的参与社交活动,必须隐姓埋名;反社会倾向浓厚;团伙成员也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团伙成员依据其知识、技术、权力、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在团体中建立地位,盗窃犯的行为特征预谋型盗窃犯的行为特征事先精心策划作案的时间、地点、方法和手段、逃脱路线、作案持续时间、如何应对被发现、勘查盗窃地点的周围情况,犯罪后注意消除痕迹机会型盗窃犯的行为特征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而是伺机而动,犯罪行为随
30、时间、空间、对象等因素而定冲动型盗窃犯的行为特征受激情驱使,犯罪人的思维能力下降,行为的自控能力减弱,内心冲突、恐惧,作案手段比较粗糙,犯罪现场遗留痕迹比较多,抢劫犯罪心理分析,抢劫犯罪是犯罪分子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一种行为,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人口学特征,被害人特征,时间特征,团伙,目标特征,地域特征,抢劫方式,抢劫犯罪过程分析结伙拟定计划和目标实施抢劫行动逃脱,抢劫犯罪人分类职业性抢劫犯投机性抢劫犯成瘾性抢劫犯酗酒性抢劫犯,动机特点,物欲,补偿,模仿,自我显示,征服、男子气,赌资和毒资,追求刺激,反社会,抢劫犯的心理特点,抢劫犯的认知特征,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缺陷,自恃高
31、明侥幸心理,犯罪行为合理化信念,抢劫犯的心理特点,抢劫犯的心理特点,能力特点,较强的体能,计划组织行动的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迅速建立“权威”的能力,处理紧张的能力,语言的能力,控制场面的能力,使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抢劫犯的心理特点,人格特点,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兴奋性高,好幻想,凶残,反社会,狂妄狡诈,冲动鲁莽,自我中心,紧张焦虑,挫折容忍力差,诈骗犯罪心理分析,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财物的所有人或经管人信以为真,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犯罪的一般特征,方式多样,团伙化,受害对象广泛,智能化,主体特征,动机特点,物欲,快速致富,债务,享乐,
32、虚荣心,赌资和毒资,生活困难,畸形的成就欲,,诈骗犯罪人的心理,补偿,诈骗犯罪人认知特征,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缺陷,自我中心,诈骗行为合理化信念,诈骗犯罪人的心理,能力特点,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印象管理技巧,擅长自我设计,灵活反应能力,社会经验丰富,诈骗犯罪人的心理,善于控制被害人,人格特点,侥幸心理突出,人格双重性,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责任感,缺乏罪恶感,说谎成性,世故狡诈,自我中心,挫折容忍力差,诈骗犯罪人的心理,诈骗者与被骗者的心理互动物色怀疑期引诱松弛期行骗受骗期逃避悔恨期,杀人犯罪心理分析,杀人犯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最严重的暴力犯罪之一 我
33、国的杀人犯罪率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偏低的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杀人犯罪在刑事犯罪总数中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地点特征,时间特征,共同犯罪情况,被害人特性,人口学特征,加害者与被害者关系,动机特点,利欲,报复,性欲,人际冲突,逃避,追求刺激,恐惧,杀人犯罪者的心理,.,认知特征,敌意性归因,缺少人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对暴力行为结果价值正性评价,杀人犯罪者的心理,社会观点采择缺陷,人格特点,自卑,控制不足,控制过度,虐待狂,自我纵容,自我评价低,挫折容忍力差,杀人犯罪者的心理,。,系列杀人 系列杀人犯罪,是指同一犯罪主体(一人或多人)为了同样的犯罪目的。在一定时期内间隔地杀害多名无
34、辜者的一种严重暴力犯罪,系列杀人犯罪的一般特点系列杀人犯罪者罪通常是男性犯罪活动具有计划性被害人在被杀死之前往往遭受虐待或者性攻击犯罪人通常杀死3个以上的被害人,被害人通常是陌生人,但是,被害人之间在身份、性别、地点、死亡模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犯罪人都有病态人格倾向或者精神病症状犯罪人作案隐秘,系列杀人犯罪人类型,幻觉型,享乐行,任务取向型,权利控制取向型,性犯罪心理分析,广义的性犯罪概念远远超出了刑法的意义,认为一切受法律、道德、风尚、习惯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规范所禁止、谴责和惩罚的性行为都是性犯罪 狭义的性犯罪概念把性犯罪严格限制在刑法意义的范围内,仅指一切为一国或一地区的刑法所禁止并予以
35、惩罚的性行为,性犯罪的特征性犯罪成员低龄化女性性犯罪突出恶性案件增多作案人员广泛,内容形式多样,性罪犯类型,心理正常型,性变态者,心理变态者,性变态兼心理变态,强奸犯罪心理分析,强奸犯罪一般特征,时间特征,地点特征,年龄,受害者的特点,强奸犯罪分类,陌生者强奸,熟识者强奸,约会强奸,强奸犯罪的理论,芬霍克认为,强奸的发生,是在强奸者产生加害动机、去除内在抑制、突破外在环境阻碍以及受害人的拒绝之后达到的。强奸者要有虐待的动机克服内在的抑制因素解除外在的抑制因素避免受害者拒绝,霍尔和赫希曼认为性暴力的产生,是因为性加害者生理性兴奋的抑制力较弱扭曲的认知 情绪失控状态人格的缺陷,动机特点,性欲,权力
36、和控制,压力,报复,寻求刺激,变态心理满足,亲密关系的需要,强奸犯罪者的心理,.,认知特征,错误的信念,消极的社会问题解决取向,社会技能缺陷,强奸犯罪者的心理,智力水平较低,人格特点,嫉妒猜疑,反社会,追求感官快乐,低的自我控制,缺乏移情,低的自我肯定,挫折容忍力差,强奸犯罪者的心理,长期人际关系不良,压力处理能力不足,回避亲密关系,控制支配,。,强奸犯罪被害人的心理损害“强奸创伤综合征”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强奸创伤综合征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重组期,对儿童的性犯罪 指侵犯者以满足其性欲为目的,通过暴力、诱骗、物质引诱等方式,诱导
37、儿童(十八岁以下)进行性接触(包括身体与非身体)的行为。性侵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强奸、乱伦和猥亵行为;诱导儿童观看或触摸性器官;向儿童提供不当的性信息;抚摸儿童性器官;引诱儿童观看色情或淫秽电影录像等,儿童性侵犯者的特性早期有受性侵害的经历早期亲子依恋关系不稳定,导致依恋需求不满足而转向向儿童寻求性满足;严重的认知扭曲,并且在社会判断上有缺陷,智能低下,思考简单冲动,缺乏逻辑性;社会技能不足;在青少年早期就已经开始有偏差性幻想;可能有药物滥用史;人格上不成熟、低自尊、反社会、焦虑抑郁、被动害羞、不信任、不安全感、多疑、对儿童专制,恋童的原因比较认同儿童的情绪儿童对他们具有吸引力在发展社会赞
38、同的关系方面有障碍与儿童性关系中的去抑制,儿童性侵害者分类,不成熟型,退却型,剥削型,虐待型,第十章,群体犯罪心理,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称为群体犯罪,群体犯罪的主体应视为一个整体群体犯罪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着交往关系群体犯罪的构成基础是犯罪目的的共同性与一致性群体犯罪的标志是犯罪人联合实施犯罪行为,类型,按群体的组织形态:共同犯罪、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集群犯罪,按群体成员间心理接触:事先有通谋、事先无通谋、无通谋,有共同越轨行为的,按实施犯罪种类多少分单一类型、多种类型,按犯罪恶性程度:危害国家安全、重大恶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
39、,群体犯罪心理是指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副文化群体中,个人的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于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是一种共同心理倾向;核心是同一的犯罪目的;是个体犯罪心理的集中反映,群体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群体犯罪心理的特征,犯罪心理的相同、相似性,犯罪心理的相异、互补性,群体犯罪心理的互动效应,群体犯罪心理的压力效果,群体犯罪的心理因素,压力与从众,情绪与行为感染,暗示与教唆,模仿,犯意表达,犯罪决策,犯意沟通,犯意交流,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是指在共同犯罪的结合程度上比较松散,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40、共同犯罪分类从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分为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从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不同分为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从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不同分为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从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分为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心理特征共同意向性心理趋同性心理相容性,组织犯罪心理,有组织犯罪又称为集团犯罪,是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密、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及法律秩序相对抗的犯罪集团,类型,走私与贩毒犯罪组织,流氓、恶势力犯罪组织,贩卖人口犯罪组织;,开设赌场,强迫妇女卖淫的犯罪组织,制造贩卖淫秽黄色书刊的犯罪组织,盗窃、窝赃、销赃的犯罪
41、组织,社会心理因素,共同的不良需要,情感凝聚力,对犯罪组织文化的认同意识,归属心理,团体压力和首要分子的权威,首领的暗示和教唆,首要成员的心理特点核心地位阅历丰富,拥有犯罪经验,攻于心计智力或体力上的优势胆大妄为的亡命心理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管理和协调属下的能力顽固的反社会态度和人格多数具有合法身份,骨干成员的心理特点集团的中坚力量,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强烈的反杜会心理有犯罪和逃避打击的经验与首要分子关系密切,心理上的相通性较强对犯罪组织依赖感强情感的两极性和易变性,一般成员的心理特点被支配的跟从地位主观恶性较轻认识能力与水平的低下情感上表现出不稳定性,易冲动,逞能好胜,自我显示自控能力差,
42、有组织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团伙犯罪心理,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好奇与模仿的诱发作用,侥幸心理,追求刺激心理,合群心理与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权威与服从的统制作用,逆反心理与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集群犯罪心理,集群犯罪是一种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特点,人员较多,偶然集合在一起,是乌合之众,情境性和情绪性色彩,类型,足球场暴力事件,街头暴力事件,政治动乱或骚乱事件,哄抢与经济上的闹事事件,聚众械斗事件,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满足需要与行
43、为“合理”心理相似的兴趣与好奇心理“正义”感心理发泄心理与报复社会心理幸灾乐祸心理“观众效应”与自我表现心理趁火打劫心理,集群犯罪发生的过程,人群聚集,刺激暗示,情绪感染,情绪爆发,越轨行为,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效应,去个性化,非理性,匿名性与责任感弱化,暗示和模仿,第十一章,过失犯罪心理,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疏忽大意过失,过于自信过失,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
44、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虽有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失犯罪的类型,有认识的过失和无认识的过失,事实过失和法律过失,业务过失和普通过失,重过失和轻过失,单独过失和共同过失,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同属犯罪行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都具有罪过,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犯罪的主动性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心理品质不同,对客观因素的依赖性不同,对犯罪表现的态度不同,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客观环境因素,情景因素,工具因素,舆论因素,被害人因素,主体因素,生理因素,行为因素,注意、态度、记忆、思维认知、
45、性格气质智能经验、情绪情感,身心疲劳、生物节律、年龄与性别 醉酒与麻醉、身体机能缺陷,习惯、技能与熟练,心理因素,自我显示不负责任贪利报复贪图荣誉 游戏玩乐,过失犯罪动机,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心理过程与机制:应当预见和能够预见 没有预见和疏忽大意错误决策和实施危害行为,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心理过程及机制: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有所认识,即所谓的“已经预见”行为人轻率地相信危害结果能够避免,即所谓“轻信能够避免”错误决策与危害行为的实施,第十二章,变态心理与犯罪,变态心理指人的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丧失,变态心理,判定:个人经
46、验标准社会文化标准症状检查标准数理统计标准,类型:精神病、人格障碍、性变态、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成因: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机制,心理机制:应激、冲突、错误学习和认知、自我实现受阻,变态心理与犯罪的关系,变态心理犯罪主体的行为特征,变态心理犯罪主体的心理特征,缺乏良心或罪恶感情感不成熟缺乏爱心和移情体验无长远计划和目标,精神病引起的犯罪行为特点:作案动机模糊不清或离奇古怪作案缺乏充分准备和周密思考,冲动性,单独作案,缺乏自我保护手段极其凶残狠毒而不符合常理案发后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认识受害者多为病人亲属,变态人格引起的犯罪行为特点具有正常智力犯罪动机就非常隐蔽犯罪行为的实施就有周密的计划和
47、充分的准备,性变态引起的犯罪行为特点具有正常智力行为隐蔽、诡秘作案手段特别残忍,精神发育迟滞引起的犯罪行为特点易于受暗示,往往在别人的教唆或暗示下干坏事或犯罪动机比较单纯对行为后果缺乏考虑行为多带有冲动性案后对其犯罪的后果有不同程度的领会,大多表示愿意悔改,少数有抵触情绪,变态心理类型与犯罪,精神病,妄想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表演性人格,冲动型人格,分裂型人格,性变态,性指向障碍,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精神发育迟缓,第十三章,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是通过从犯罪中所得到的信息,提供关于未知犯罪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等方面属性的人物传记式的描述,这些描述,可用于侦查分析,缩小嫌疑人范围、评估犯罪行为的发展趋向、协助制定侦查策略,帮助制定讯问策略等,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坎特的侦查心理学,特维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心理画像的阶段,1.画像输入,2.决策过程模型,6.逮捕,5.犯罪侦查,3.犯罪评估,4.犯罪人画像,五因素模型,人际关系的一致性,时空的重要性,犯罪人特征,犯罪生涯,法庭科学意识,各种行为证据,刑事和行为证据分析,被害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