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心理学复习资料注:加粗为一级概念 普通为二级概念 *为三级概念名词解释 1、 心理学(2002.4)(2004.4):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研究方法3、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4、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 实验法(2002.10)(2003.10):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6、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
2、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7、 意识(2002.4)(2004.1)(2004.4)(2006.4)(2007.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8、 注意(2002.10)(2003.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9、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11、 随意后注
3、意(2007.10):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2、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3、 日节律(2005.10):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 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4、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5、 知觉(2002.10):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使人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16、 感受性(2005.4):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
4、觉能力17、 感觉阈限(2005.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18、 社会知觉(2002.4)(2006.10):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9、 超感知觉(2004.4):通过不同于人类感观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20、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21、 视觉适应(2004.10):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22、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
5、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3、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4、 晕轮效应(2004.4):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25、 社会刻板效应(2007.10):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6、 记忆(2002.10):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7、 学习(2003.4)(2004.10):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
6、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8、 接受学习(2006.10):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29、 *陈述性记忆(2007.4):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是可以言传的)。 30、 *程序性记忆(2007.4):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很难言传的)。31、 *组块:是指人们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32、 *编码(2005.10):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33、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
7、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34、 *语意网络:信息被组织在体系不太清晰的框架中,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35、 *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6、 思维(2002.4)(2003.4)(2007.1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37、 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38、 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
8、认知操作,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认知性操作 39、 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0、 创造性思维(2005.4):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1、 演绎推理(2004.10):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42、 归纳推理: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43、 算法式(2006.10):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44、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45、 爬山法(2007.4):指经过评
9、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46、 *算子: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称为算子。47、 *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趋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48、 *定势(心向、心理定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地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地方法。49、 智力(2004.4):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50、 能力(2003.
10、4):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比较)51、 流体智力(2002.4):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52、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3、 个别智力测验(2004.10):指那种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54、 信度(2003.10):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的一致性程度。55、 效度(2005.10):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56、 常模(2004.1)(2004.4):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57、 智商(2007.10)
11、:智力商数,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58、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59、 *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60、 性向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61、 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 62、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63、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6
12、4、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65、 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66、 内部动机(2004.1)(2004.10)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67、 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68、 成长动机(2006.4):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69、 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为需要的动机。70、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1、 应激(2005.4):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2、 *交往动
13、机(2006.10):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73、 *成就动机(2007.10):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74、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四个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和Z理论 )75、 人格(2003.4):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6、 气质
14、(2007.10):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7、 性格: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78、 认知方式(2003.10):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9、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80、 从众(2004.1)(2005.10):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1、 包容需要(2006.4)82、 服从:是
15、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83、 社会助长(2005.4):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4、 社会堕化: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85、 去个性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86、 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
16、程 87、 心理健康(2002.10):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88、 压力(2007.10):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89、 挫折(2003.4)(2003.10)(2007.4):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90、 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
17、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91、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由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92、 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93、 社会性压力源(2006.4):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94、 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95、
18、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96、 心理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97、 年龄特征(2006.10):个体生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98、 关键期(关键年龄2006.4):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99、 横断研究法(2005.4)
19、: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00、 纵向研究法(2005.10):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01、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最自己机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102、 道德认知 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解答题 多选题1、 实验法中,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2004.1)(2004.4)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0、2、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 心理测量学(五)生理心理学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4、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4 格式塔心理学 5 精神分析学派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7 认知心理学 5、 观察法优缺点:(一)优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缺点:只能等待结果出现,不能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易受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6、 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7、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1、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8、 意识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三)自日梦状态(四)睡眠状态9、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10、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一)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2.注意的集中(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11、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如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
22、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12、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004.10)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13、 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4、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004.4):1、收集信息 2、转换 3、将感受器传出地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由选择地加工 4、在感觉中枢区域,形成不同性质和强度地感觉15、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
23、素:(1) 感觉通道的性质。(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 个体的兴趣和情绪。16、 社会知觉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7、 社会认知的过程(2002.10)(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18、 晕轮效应在教育中有何不良影响(2003.10)(2006.4)19、 三种社会认知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 晕轮效应3. 社会刻板效应20、 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2006.4)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
24、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保持)和提取的过程。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007.10)(一)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二)保持保持也称储存,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说就是信息的储存。(三)提取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感觉记忆的特征:(一)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信息(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三)感觉记忆中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四)感觉记忆中信息一部分被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21、 短时记忆的特征:(一)编码的形式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但是也有视觉编码和语
25、义编码(康拉德)(二)储存的容量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是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心理组合。(三)储存的持久性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一般在20-30秒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但不一定能将信息编人长时记忆永久保存。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 22、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1.语义代码: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 2.视觉代码: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 23、 简述遗忘
26、的原因(2002.10)(2004.10)消退和干扰。24、 遗忘的影晌因素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三)情绪的作用 25、 结合遗忘规律谈如何有效复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1、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26、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2005.10) :(一)地点法 (二)韵律法(三)记笔记27、 简述长时记忆存储模型(2006.10):语义网络 扩散激活28、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一)复习策略 1、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复
27、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 3、复习的方法(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29、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30、 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31、 思维的种类: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 )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选择题归类32、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 人格因素 环境因素 动机因素 33、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的方
28、式 无关信息的干扰 功能固着性 心向 34、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2003.4)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35、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2005.4)36、 智力与能力的关系:37、 能力的不同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8、 智力的个体差异: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也有所不同。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 有些稳定发展,有些早熟,有些大器晚成。39、 智力的因素论:智力的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 )智力多因素论(瑟斯
29、顿 ) 40、 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2005.10):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41、 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是什么?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2004.1)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只是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划与监控。操作成分: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只是获得成分: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2002.4)(2007.4)在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30、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区别(2004.4)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比率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简述心理测验技术指标(一)信度:1.再测信度 2.评分者信度 3. 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效度 1.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3.预测效度 (三)测验的标准化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及智力的培养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早期干预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知识传授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智
31、力的影响(2002.10)42、 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2003.10)动机产生的原因1、内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外因:诱因-外在环境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
32、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43、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调节与维持功能44、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45、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1.合作 2.情谊 3.归属 46、 成就动机的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3. 正确的归因方式 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2005.4
33、)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47、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8、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
34、内隐性 两者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49、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50、 人格特征:(一)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51、 人格的结构 :(一)知-情-意系统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 ,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大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异,都属人格结构里的
35、成分 (二)心理状态系统: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三)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四)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五)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2003.10)52、 认知方式类型:(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对问题的思考速
36、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二)系列型与同时型:达斯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型认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 (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 ,场独立性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 53、 性格特征:(一)性格的态度特征: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
37、觉地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每个人都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格的本质特征(2004.4)(一)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2005.4)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38、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2004.10)三维人际关系理论(2005.4)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 。5
39、4、 人格测量方法:一、测验法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三)青年性格问卷 二、投射法 (一)罗夏克墨渍测验(二)主题统觉测验 (三)句子完成法 55、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本能 (二)合群需要 (三)自我肯定需要56、 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分为主动的和被动) (二)社会交换理论 , 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提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
40、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57、 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1)表情: (2)眼行为 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58、 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二)群体的凝聚力 (三)群体中的角色 (四)群体的领导 59、 群体的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去个体化(三)群体的决策行为(四)从众与服从60、 社会惰化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有效途径::(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
41、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61、 从众原因(2007.4):(1)行为参照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2006.10)1、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
42、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2、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62、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挫折的产生原因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
43、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如个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社会动乱等。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63、 挫折后的反应:(一)攻击行为 (二)冷漠 (三)幻想 (四)心理防御机制 64、 焦虑的主要类型:(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恐慌障碍 (三)恐惧症 1.广场恐惧症2.社会恐惧症 3.特殊恐惧症 (四)强迫症 (五)创伤后应激症 65、 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状况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 (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
4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考 (六)接受专业治疗 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2007.4)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2002.10)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007.4)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27岁: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掌握了守恒 、“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后 :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2004.1)(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
45、(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论述题1、 遗忘的原因及其影晌因素 (2002.4)原因:消退和干扰。(一)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二)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因素:(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 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人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叫做状态依存性记忆 (三)情绪的作用 心境一致性效应结合实际理解艾宾浩
46、斯遗忘曲线(2007.10):为了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 ,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图中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亿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2、 智力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一)家庭谱系研究(二)双生子研究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晌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3、 联系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功能(2002.10)(2005.10)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一)促进切能 (二)瓦解作用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四、情绪情感的信
47、号功能 4、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5、 反应并提出应对挫折的一些建议(2007.10)(一)正确认识挫折(二)改变不合理观念 (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6、 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2007.4)(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通常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的喜欢。 (二)个人品质:开朗、真诚、幽默、由能力、聪明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三)接近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