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共6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803364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共6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共6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共6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共60页).doc(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延安市“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陕西省“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支撑引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延安市“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第一章 回顾与机遇一、总结回顾“十二五”以来,我市以构建创新型延安为主题,狠抓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加速成果引进与转化推广,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1.科技创新

2、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坚持实施“科技兴延”和“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出台实施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细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专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助推科技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

3、业98家;民营科技企业116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涌现出双丰集团、圆方集团、延安制药、守山机械、宏丽光电等一批生产效益好,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显著的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承担的6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7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4年,延安经开区上升为省级高新区。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在全市全面推开, 13个县区的代表企业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大荔模式”推广企业称号。3.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科技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积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家

4、菌草技术中心、中国植物研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十多个研究机构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累计合作实施科技项目85个,取得成果40多项。通过国家外专局引进推广的苹果高光效树型技术,有力助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中省科技项目236项,落实中省补助资金1.79亿元,安排市级科技攻关项目497项,资金5447万元,组织实施了中省市科技项目733项,研究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 “数字延安”项目列入了国家“863”计划,提升了我市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岩土工程”项目列入了国家支撑计划,为实施“上山建城”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我市承担的“吴起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

5、、“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用微生物方法修复”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市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的高边坡植被修复技术在新区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五年来,登记科技成果673项,其中获省级奖28 项,获市科学技术奖350项。申请专利2082件(发明专利289件),专利授权量844件。201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0570万元,比上年增长30.7%。4.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五年来,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活动的实施,推动了能源化工、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升级,促进了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三区九园”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园

6、区和已建成的4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带动辐射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全市累计建成科技创新平台24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完成了煤炭、生态、装备制造及医疗等8个重点实验室,马铃薯、核桃、抽油机、节能等9个工程技术中心,设施蔬菜、养鸡等7个产业联盟以及1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的组建工作。全市有科研单位14个、各类技术推广服务单位830多个,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1个,初步形成了以260名科技特派员为骨干、153名星火科技“12396”信息专家服务为手段、10个农业专家大院为支撑、25个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7、。全市有12个县区顺利通过了全国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延川、洛川、富县3个县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荣誉称号。明晰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方位,必须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正视差距。目前,我市创新基础和创新要素相对薄弱。2014年,我市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1.65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119%,而全国为1.97%、全省为1.99%,排在全省倒数第一。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严重缺乏,科技创新主体单薄。全市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咸阳、宝鸡、渭南、榆林等市的数量10%左右。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缺乏,除医疗、教育行业外,引进高端、适用人才基本空白。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的增加值占全市

8、GDP的比重仅为0.3%,全国为13.4%、全省8.5%;能源化工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0.14%,相当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延长集团在延安境内石油采收率仅为8-10%左右、且旧井每年以10%的速度递减,每桶油的盈亏平衡点约为65美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的动能较差,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效率较低,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自觉性尚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尚未有效建立。二、机遇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

9、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期,是加快推进“三个延安”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势不可挡。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

10、术的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重大颠覆性创新随时迸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对国家力量产生深刻影响,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制高点,以及科技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都在强化创新部署,实施“再工业化”和“再制造化”等创新发展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

11、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理,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

12、坚实基础。 从全市看,传统发展动力衰减问题倒逼强劲。经济发展阶段性递进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中高收入水平阶段时,必然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本驱动转变,如果不主动适应这一规律,就会导致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2014年,延安人均GDP已达到10286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5.82%,已处于中高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依赖的“国家倾斜政策资源开发”的红利正在迅速衰减;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比,从2010年的0.82:1上升到2014年1.11:1,投资效益不断下降,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延安从2007年以来,受国际油价动荡下跌的影响,

13、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弊端不断凸显,导致经济增速连年下滑,连续6年全省垫底。据测算,“十三五”期间,只有平均每年保持7.6%左右的增速,才能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这就倒逼必须把转型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集聚创新驱动的新动能。综合判断,“十三五”在总体思路上,必须突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战略主线,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靠创新创业打造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引擎。第二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来陕

14、来延视察讲话精神,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构建“四区两点两高地”的战略定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力实施“科技强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人才培育、园区基地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双创”新引擎、创新型市县创建”等七大工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为我市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产业

15、升级、经济转型、富民强市提供强大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在关系延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领域,聚集科技资源,强化链条部署,重点突破攻关,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全要素创新空间、提高全产业创新价值、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发展引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内创、院所自创、高校众创,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推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坚持

16、把人才驱动作为核心要求。坚持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驱动,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培育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队伍。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激发创新、问题导向、整体推进、开放协同的原则,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强化政府创新服务职能等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坚持把科技惠民作为基本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

17、、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和成熟科技成果应用,解决人民群众紧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享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总体目标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市域综合创新能力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到2020年迈进创新型城市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2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重

18、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争取“十三五”末,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突破3亿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50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零的突破,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5个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市县区R&D分别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和1%;大中型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企业R&D投

19、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不低于55%。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专栏1:延安市“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量化指标指 标2015年(实际值)2020年(目标值)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0.1%2%市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0.075%1.5%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0.03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3%15%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46.12%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3111.5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0.2%0.8%技术合同交

20、易总量1.06亿元3亿元专业技术人才总量5.8万人10万人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成研发机构73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15个四、战略导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直面我市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有的放矢的明确五个战略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研判瓶颈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整合科技资源,解决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以需求为导向。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以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带动我市八大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五大板块(简称“

21、8+5”产业集群)的发展。专栏2:我市八大产业集群及文化旅游五大板块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煤电基地,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煤电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实现能源资源就地转化利用。高端能化产业集群为加快能源资源转化,延伸油煤气产业链谋划建设的能源化工项目集群。主要包括油煤气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和下游精细化工等产业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推进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系列化、规模化、高端化的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水电及光伏扶贫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项目。绿色载能和大数据产业集群是为促进煤电气资源就地转化和高效清洁利用,延长产业链

22、条,加快发展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是提升我市餐饮服务、物流、交通运输、建筑、建材、房地产、制药、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配套功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主要是粮油、果蔬、畜禽和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主要是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集群,为各大产业发展提供高效快捷流通保障。文化旅游五大板块主要是围绕红色旅游、黄帝历史文化旅游、黄河自然遗产旅游、黄土风情文化

23、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五大”板块,系统谋划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景区景点产业项目建设、以及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企业集群。以服务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态性服务业,以服务创新引导、整合和提升技术链、创新链。以双创为导向。大力引导个性、时尚的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各类新型众创空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为社会驱动增长的引擎。五、发展要点顺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和特点,落实“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的战略部署,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与经济、政府与市场、研发与产业结合点上精准发力,构建有效的制度与支撑环境,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脚到五个“融合”上。专栏3:国家战略部

24、署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 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六大转变在发展方式上,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发展要素上,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在产业分工上,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在创新能力上,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在创新群体上,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

25、合。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发挥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等供给方面的支持作用;市场发挥在确定技术研发方向、选择技术路线和配置创新资源上的导向作用。鼓励各县区立足自身禀赋加快科技创新,形成“创新型园区产业基地”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研发方向与产业需求相融合。引导企业围绕我市“8+5”产业集群建立研发机构和科研团队,提升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的会商机制,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学研联盟,构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科研机制。深化产业链与技术链研究,以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牵引,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抓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

26、产品升级。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相融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公共创新平台上对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建研发团队,共建科技创新联盟。依托“三区九园”和农业、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等重要载体,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原始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嵌合的大创新生态系统,使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等创新成果顺利转移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上。科技人员与激励机制相融合。注重健全科技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注重激发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支持企业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鼓励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培育一批企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27、在职博(硕)士等。创新驱动与市场发展相融合。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创造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市场环境,促使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凝聚创新驱动的合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第三章 重点内容一、实施科技强业工程,助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围绕产业部署创新,围绕创新培育产业。针对制约主导、支柱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关键技术问题,支持技术攻关,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努力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增加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发挥高校院

28、所作为创新源头的作用,引导高校院校面向我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和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头供给。积极对接中省重大战略布局,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落实“关于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展新业态、建立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催生新产业。重点针对“有科技优势、缺产业规模”的领域,推动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商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大众创业

29、万众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围绕产业部署创新着重围绕我市“8+5”产业集群的重大、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配置创新链,着力突破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关键节点上的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主导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支撑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1.能源基地建设支持长庆油田、延长集团实施科技兴油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新技术应用力度,采取精准注水、体积压裂和水平井等核心技术,实现全市境内原油稳产增效。创新和运用新技术,加快一批坑口火电、低热值资源利用发电、热电联产

30、项目实施。把天然气作为能源工业重要增长点,重点攻克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以及复杂油气田进一步提高开采收率的新技术,推进“以气补油”,为打造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科技服务。2.高端能化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构建油煤气到基础化工产品、再到精细化工产品完整产业链,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加大油煤气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煤制芳烃、大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建设的延炼千万吨炼化一体化升级改造、永炼千万吨煤油气综合利用、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综合利用、化工焦制甲醇联产LNG、2000万吨煤炭清洁综合分质利用、5

31、00万吨煤炭高温干馏气化综合循环利用、中原绿能高科集团液化甲烷、煤基多联产、100万吨PAT、煤炭气化一体化、高温煤焦油加工等项目搞好技术服务,推进能源化工走开源、节能、减排、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的道路,推动我市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迈进。专栏4:能源化工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采:重点攻克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以及复杂油气田进一步提高开采收率的新技术。油煤气安全清洁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重点开展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煤制芳烃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石油化工:重点在高性

32、能油田化学品,高端化学品的中间体和聚合单体,重劣质油高效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研发与应用示范。煤化工:推进煤、油综合利用技术优化与升级。加强粉煤中低温热解/干馏的集成技术,中低温煤焦油提酚新技术,中低温煤焦油深度分离/加工技术,超临界状态煤水制氢技术,煤、油结合的共炼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煤基炭材料研发及产业化。3.绿色载能紧跟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依托油煤气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绿色载能产业,力促 MMC新型复合陶瓷材料、多晶硅、天然气制氢、天然气发电、新型建材等生产实现大的突破。重点发展以油煤气深度转化加工、精细化工为主线的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

33、环境友好型高性能材料、功能纤维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新材料等,建设百亿元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专栏5:绿色载能技术高级复合陶瓷材料技术,隆基硅切片技术,太阳能多晶铸锭与加工应用技术;煤制烯烃(芳烃)下游深加工产品与技术、天然气制氢技术、化工催化剂材料、其他化工新材料技术;特种玻璃、光伏玻璃、微凯真空纳米镀膜玻璃等技术。4.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电子元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跟踪全球工业4.0进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延安行动计划”,

34、重点围绕石油化工、机械加工制造业等方向部署技术创新链;按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从模式、装备、基础三个层面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专栏6:高端装备制造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新型环保装备、煤炭矿山机械、天然气勘探、采集运输设备、机床工具及基础零部件等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开拓各种抽油机、抽油泵、减速器、石油套管、原油运输车、重型运砂车、中高档钻机、泥浆泵、新型钻杆、钻铤、天然气压缩机及压裂车等,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与其相关的化学纤维、塑料、制药等工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化、

35、泛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云计算、遥感与导航、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宽带通信、智慧城市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加大对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自主软硬件产品和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应用推广,提高我市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专栏7: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融合、应用快速移植与服务构造技术,云计算服务基础设施,云计算应用服务供应体系建设。大数据: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流网、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推进电商物流大数据、红色文化大数据、政务大数据、智慧城市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和工业大数据六大应用领域;推进国家级云计算中心、国家级灾备中心和西部大数据交易三大中心

36、等重点领域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移动互联: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发展和集成应用,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研究物联网系统架构与参考模型,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等基础理论体系,突破物联网智能硬件技术与系统、物联网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等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群。5.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开发标准化、规模

37、化的现代养殖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低成本技术和模式,防治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向全链条增值和品牌化发展转型。专栏8:现代农业技术作物育种 :重点围绕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创制具有性状优异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广适、多抗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新品种。创新良种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种业科技创新高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现代果业 :重点围绕苹果、核桃、红枣等特色果业,开展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38、研究果园肥水高效利用、重大病虫害防控、采后商品化处理、多元化加工技术和果园简易机械设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促进果业转型升级。设施农业:重点围绕设施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开展设施蔬菜、瓜果、花卉新品种引种、选育,在设施栽培模式、新型温室设计、农业小型机械、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构建精准化、智能化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利用水平及效益。草畜业:大力发展菌草,围绕菌草产业链进行创新、拓展,结合全市扶贫开发和治沟造地工作,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企业为主体、种植户广泛参与的种植推广模式,推进菌草产业化,提升畜牧业养殖效益,五年内力争达到8-10万亩。农产

39、品加工 :重点围绕果业、特色畜禽、小杂粮等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技术集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优势品牌,运用“互联网+”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业装备: 重点围绕农业产业节本增效,开展机器人、物联网、信息化、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研究,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地小型农业机械”、“果园作业机械”、“设施农业智能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方面攻关,创制新型智能化装备。节水农业 : 重点围绕陕北干旱地区开展作物抗旱生理、节水技术研究。集成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旱作关键技术,开发技术装备与产品,研究陕北山地苹果、红枣、设施林果节水增效模式,

40、构建旱作技术支撑体系。6.现代服务业围绕科技服务、大数据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农业服务、现代旅游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领域部署创新链。特别是要加强红色旅游与陕北民歌、秧歌、说书、舞蹈、歌剧等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红色旅游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服务。专栏9:现代服务业大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等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开拓数字消费服务、卫星应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新兴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技术:数字动漫技术,创新文化设备与集成控制技术,文化创意解决方案与全流程服务(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休闲旅游

41、、展览展示工程等领域),文化创意产品制造与管理。金融服务技术:培育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三方支付、电子银行等),研发移动互联网展业工具和专属软件,提供移动线上、自助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物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集成,物流管理云平台系统(集基础数据库、信息服务、电子签证、联运售票于一体),物流服务模式(生产线物流、快件物流、逆向物流等服务模式)。健康服务: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形成健康服务产业集群。现代农业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应用推广“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产品选种、农产品种植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技术咨询的网络服务平台,发

42、展大数据农业管理、农产品营销等互联网农业服务。现代旅游服务:建设旅游信息资讯、营销、管理网络平台,加强对微博、微信、手机APP、新闻客户端、旅游手机报等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旅游技术、终端设备的现场展示,打造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加强客户数据监测和整合,打造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海关申报系统、邮政EMS监管系统等相关服务平台对接。(三)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围绕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瓶颈制约,针对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建设,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出发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和改进规划方法,把生态环境承载力、历史文脉传承、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科

43、技创新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研发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城镇区域发展动态监测、城镇布局和形态功能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合理布局与节约利用、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着力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加强建筑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发展近零能耗和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体系,推进和提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培育教

44、育、文化、体育、等城市创新发展新业态,推动历史文脉延续和人文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陕北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理论体系、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城镇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有力保障延安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专栏10:新型城镇化技术城镇功能提升和协调发展: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形成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与装备,突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的地质勘测技术、城市生态修复和有机更新技术、市政管线建设探测维护修复和运行技术、城镇电气热能

45、源系统结构布局和管网优化技术,推动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和城市文脉传承,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加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建立绿色建筑基础数据系统,研发室内环境保障和既有建筑高性能改造技术。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和施工方法研究。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46、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数化部品部件。研究装配式集成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轻质高强的绿色,促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认知、保护、监测、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促进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的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和体育产业发展。(四)围绕重点民生领域部署创

47、新1.资源环境在资源环境与生态环保领域,大力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环境监测与预警、环境与健康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栏11:资源环境与生态环保技术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围绕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平台。环境监测:不同污染特征地区典型

48、污染物识别及控制,不同污染因子条件下人群健康风险评价,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方法体系构建等;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和水体监测;调蓄水库的水质污染风险评估和控制,多水源供水管网水质污染风险评估及控制,大气污染监测、成因分析及控制,大气污染物扩散与累积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模拟,城市气候环境空间管控等技术研发。污染治理:延河、洛河、秀延河流域污染治理,典型工业场地、矿区和油田区、农业废弃物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基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氮总磷去除的提标改造、重点工业点源氨氮、石油类、新型有机物的削减及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利用:再生水地下人工回灌,再生水补充城市水体的水质安全保障,半干旱区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与生态安全,再生水生态处理稳定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大型能源化工园区高盐废水“零排放”及资源化,含硫废气、含碳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陕北高原大绿化与生态安全保障;以南部天然次生林为重点,强化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治沟造地、淤地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