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简报(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简报(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4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简报第四期主编:易学智 2014年12月4日卷首语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一月,通过一月的学习,我们大家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请各位同仁们,能够积极表现,把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特点,展现出来。下面就将优秀学员的培训感言予以公布,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把自己此次学习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写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和进步!不恰当运用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布人:郭妮娜/ 发表日期:2014-11-27 18:54:09正文:(一)、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
2、知识的准确性运用多媒体主要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在这个制作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取不大理想的材料,而正是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我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到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但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在建筑中一间装饰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对学生掌握知识产生误导。还有,有些课件里的录音范读不如许多同学的朗读,我想就有些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实效。(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
3、不良的方向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烦琐的单调,只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教
4、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因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只要对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
5、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教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一如既往发布人:郭妮娜/ 发表日期:2014-11-27 18:55:23正文: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另一个方面,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核心位
6、置。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才能走上良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发展道路,圆满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工作。我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的学习,为教育的改革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多媒体下的作文教学发布人:蔡美玲/ 发表日期:2014-11-28 9:46:30正文: 从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作文教学开辟多向立体的教学模式。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多种媒体,把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写、读等诸多手段结
7、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教学形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解决了文思枯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布人:武瑞莲/ 发表日期:2014-12-1 17:14:09正文: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已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我的教学之中,用网络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
8、觉形象,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发布人:郭妮娜/ 发表日期:2014-11-27 18:53:04正文:如果多媒体技术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那么,新课程教学则是一朵绽放的花蕾。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新课程教学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而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
9、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于园的大池中有水吗? 房志龙笔者教学于园时采用了“动口读、动手画、动脑想、小组议”的方式,打破了死板的传统教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学习过程充满快乐,学生学得快、记得快、理解的也快。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本和教参上,还要学会质疑。还要学会新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老是按照“读课文念背景看作者齐译文”的模式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没有了兴趣。笔者教学于园后总感到不够完美,于是向学生提出:“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是怎么回事?后厅的大池有水吗?人为什么可以走在池底?莲花
10、怎么能够在天上?这些教参上都没有提及。一、激发兴趣,提出观点。我以此为话题提出“于园的大池中有水吗?” 观点一:有学生说没水,如果有水“人走池底”不就淹死了吗?观点二:有学生说有水,没有水的话莲花不就死了吗?观点三:莲花不在水中生长,而是在假山上。观点四:莲花在水中生长,人没在水中走,而是在桥上走。 二、画图说明,阐述理由。语文课上画画,学生的兴趣要比上美术课上画画更浓,因此,要学生把自己抽象的理解进行加工后直观的展现出来便于大家交流。观点一理由 结论没水,如果有水“人走池底”不就淹死了吗?有水,没有水的话莲花不就死了吗?莲花不在水中生长,而是在假山上。莲花在水中生长,人没在水中走,而是在桥上
11、走。三、搜集资料,进行辩证。资料一:假山网提到:于园后厅面向巨大的水塘,因为周围的建筑都建在7米多高的台基上,所以这个水塘是很深的。但是水比较浅,水塘中建造了奇特的假山,高耸直立,悬崖绝壁,直上直下,人可以从台基上的建筑沿着台阶下到水塘的底部。水面上应该有小桥。由于是在七月,向上观看,岸上水池种植的荷花(或是假山上种植的荷花,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字无否,园冶作者)独创的假山营造方式)正在盛开,巨大的荷花和荷叶能够伸展到水塘边上,让人看到空中的美景。辩论:本材料证明观点三四成立。资料二:旱莲、旱金莲、碗莲 旱莲,又叫“应春树”, 落叶乔木,属于科,植物,属于玉兰花的变种,是花。高可达20余米;旱
12、金莲是旱金莲科、旱金莲属稀有野生植物,株高30cm70cm。为1年生或多年生的攀缘性植物。碗莲植株较小,而常见的莲花植株较大,根茎也很大。辩论:观点一和观点二都不对,因为没水的旱莲可栽植。但植株高大,小的私家园林不可能在水池中栽植。旱金莲和碗莲植株太小,不会给人有“仰视”的感觉。而莲花植株较大,但没水会死。观点三也不对,以上莲花都不适宜在假山上种植。资料三:,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为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于七年(1634年)写成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这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名著。园
13、林意境创作如同绘画,必须意在下笔之先,先构思出极好的腹稿,才能创作出极尽美景的园林艺术空间。园林绿化是造园的极重要的方面,是园林的生命所在。可以说,没有树木花草,也就没有园林,而园冶一书对此论述甚少。辩论:以上材料并不能证明计成对园林绿化没有建树。资料四:扬州日报中刊登了王建文的实地考察的文章和相关照片。 于园寻踪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课本介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南,在长江边。查遍瓜洲镇地图,没有发现五里铺。查清末于树滋编写的瓜洲续志,发现“于园”也叫“且园”、“于家花园”、“于家别墅”。瓜洲续志记载:“且园在北门外四里铺东岸广丰庄,于氏别墅道光后圮。”于树滋本人就是瓜洲当年显赫的于氏家
14、族的后裔(江都于氏三十一世),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瓜洲城不断坍塌,瓜洲的于氏家族全部迁徙到了镇江。于文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广丰庄”至迟在同治年间可能已经改名为“花园庄”了。为了确定于园的具体位置,我决定去瓜洲进行实地调查。2013年4月11日我找到了瓜洲文史专家高惠年先生。高先生告诉我:“广丰庄早已不存在,于园早已毁坏,没有遗迹了,只有石桥的构件(上面两幅图)和假山石(下面一幅图)。位置还能够辨识,在八里镇的瓜东村花园庄组。”镇江的于锡强先生的曾祖父就是于树滋先生。他给我回信说:曾祖于树滋创作的瓜洲伊娄河棹歌120首中写道,“叠石为山几度营,峰峦崱屴势纵横。名园山石传奇特,若遇襄阳必拜兄。”可以知道,于园是瓜洲于氏几代人不断建造的结果。于园的第一位建造者无疑是最有实力的瓜洲于氏第一代于通海,其后,他的儿子于镇,他的孙子于承祖、于继祖,曾孙于道行(排行第五,也就是于五)、于道衡都是有钱有势的人,都有能力继续营造园林。(王建文)讨论:这种假山原石是无法种任何花草的。小石桥构件证实第四种观点比较可信。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莲花在水中生长,人没在水中走,而是在桥上走。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