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题要一、填空题: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 、 、 三部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和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 等。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代表作品是 、 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被鲁迅称之为“ , 。”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 和 。唐诗的发展阶段分为 、 、 、 四个时期。宋词的两大流派是 和 。 欧阳修是 的领袖,他继韩、柳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如著名的 和 等,文词练达, 韵致无穷,是散文中的佳篇。9 “元曲四大家”指 、 、 、 。10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有 等,鲁迅的杂文代表作品有 等。11
2、年代小说有三大潮流。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 ,代表作家 ;二是以创作社为主的 一派,代表作家 ;三是 ,代表作家 。12杂剧作家中 和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13 ,隔叶黄鹂空好音。14李将军列传一诗出自 一书。15西厢记的作者是 。二、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
3、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
4、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
5、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的国史均名为“春秋
6、”。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写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阅读现代文,完成以下问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
7、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1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
8、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2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尔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3科学家追
9、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4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10、,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51阅读从开头到“艺术就越优秀”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答案不超过20个字,尽量使用文中现成的话)(2)文中所引用李白和苏轼的诗句,语义上既有相似之点(例如都是把酒问天,都写了人们对月的共同感受),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李白是从 的角度写的;苏轼是从 的角度写的。(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除举了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观众)影响的(每空一字)2从这段文意看,作者认为
11、,科学家的劳动在哪一点上跟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答: 。3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变化B科学原理的普遍性C科学发现的重要性D20世纪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4“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造成这两个“普遍性”不完全相同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 ,艺术家 。5最后这段文字论述了科学、艺术、智慧、情感的相互关系,请简要说明科学与情感、艺术与智慧的关系。答: 。修改下面的短文,完成以下问题 (1)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是否被接受,很大程度上关键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搭起感情的交流,经常保持愉快和融洽和
12、谐的气氛,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2)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老师从学生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第(1)段中有一些冗余的词语,应该删掉,它们是: 答: 2. 第(2)段中有两处词语搭配不当,找出来加以修改。 答: . 第(2)段中有一处语义不通顺,找出来加以改正。 答: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
13、“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
14、军皆惊。注上,指刘邦。1用现代汉语写出画横线部分文字的大意。答: 2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3萧何是怎样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将的?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睐。这首七言绝句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郊外“半山园”时的朋友杨德逢的别字。整首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怀。(1)第一联(一、二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答: (2)第二联(三、四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主要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答: (3)整首诗表现了作者
15、什么样的心情? 答: 五、 础知识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龌龊(chu) 怅(chng)然 咬文嚼(jio)字B沟壑(h) 岱(di)宗 既往不咎(ji)C信笺(qin) 恩赐(c) 杳(yo)无音信D黯(n)然 剖(pu)析 秣(m)马厉兵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骨鲠在喉 出奇制胜 性格粗犷 莫明其妙B助纣为谑 出人头地 消声匿迹 渎于职守C沽名钓誉 销赃灭迹 浅斟低唱 幡然悔悟D金榜题名 光阴荏苒 一股作气 豆蔻年华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可以用括号中的词替代而不影响原意表达的一句是( )A几位家长抱怨(怨恨)学校老师命令孩子到新华书店买一大堆练
16、习册。B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直试图(打算)回答火星上有无生命的问题。C凡对中国文化稍有涉猎(研究)的人,大概都听说过四库全书的大名。D国民党公然(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帷幕。B朦朦胧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C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第十二届集邮日主会场活动今天在邮电大厦举行。D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填入句中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的严教使我们受益不浅。 。A但也由于过分封闭,
17、过分的严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性格上的弱点。B但也使我们过分封闭,带来性格上的一些弱点,这是由于过分的严教造成的。C但也带来一些性格上的弱点,这是由于过分封闭,过分的严教所造成的。D但也由于过分的严教,使我们过分封闭,给我们带来一些性格上的弱点。六、文言文翻译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文言文翻译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
18、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七、词语解释1、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聊斋志异席方平)隳突:2、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段太尉逸事状) 且:3、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4、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李将军列传)数奇:5、想佳人、妆楼颙望。(柳永八声甘州)颙望:6、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7、其父名廉,性戆拙。(聊斋志异席方平) 戆拙:8、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可:9、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李将军列传)数奇:10、想佳人、妆楼颙望。(柳永八声甘州)颙望:
19、1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苦:12、其父名廉,性戆拙。(聊斋志异席方平) 戆拙:13、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可:14、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落红:15、留灵修兮憺忘归。(屈原山鬼)憺: 八、作文题题目:追星与自我要求:在议论文、记叙文中任选一种文体,字数在600以上。作文题 每一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形象:文明自律的,粗俗放任的;勇于进取的,畏缩不前的;朝气蓬勃的,萎靡不振的请以“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作文题题目:求职报告要求:请按应用文方式写作,字数在500600字之间。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