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夯实校本研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努力夯实校本研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努力夯实校本研训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浅探校本研训的有效性【内容摘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工作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活化校本研训形式,诠释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实践策略,扎实促进教学实践素质的提升。【关键字】校本研训 有效性 交流平台 科研多样化 教育叙事 反思以往的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内容窄化、经验主义、研教分离等不良倾向,成为了校本培训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有效开展校本研训?这是我们师训
2、负责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立足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实际,进行为期一年来的研究。我们时刻注重对研训实效的追求,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课堂,把更多的心志聚焦在课堂教学,把更多的关爱聚焦到教师教学实践素养的丰富与提升。一、沙龙研讨,明晰活动主题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研究是以教学问题为起点的。校本研训也亦然。我们定期召开教研沙龙,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每学期开学初的语文校本教研沙龙上,我们针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目前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沙龙的形式,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围绕这些“热点”话
3、题,让教师们把实施新课改的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和困难抖出来。如“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细节的预设?怎样对教材进行感性处理进行语文实践研究?表面自主、合作低效”等等。在找准问题后,我们要求教师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这么多的问题,何以产生呢?我们进而去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大家认为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过度开放、预设不足、理性处理、误解实践等弊端,应该在通过有效的教研把这些问题给以纠正和解决。如何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呢?有什么对策呢?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在课堂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克服语文课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低效性等策略。这么多的策略,如何概括、升华、提炼、
4、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教研主题呢?经大家共同研究,我们提出“优化课堂语文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训主题,准备从“活化、优化、文化”的角度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语文实践的有效性,从而解决学生合作学习的低效、语文实践的加强等问题。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问题大讨论,努力让教师“把自己融进教学里去”,此时教师已经不是问题的旁观者、局外人,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事人。扩大、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从而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校本研训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在自己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最后提炼出的问题,又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
5、的问题转化为教师全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教师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使教师增强了探索的意识和教育责任感,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定位,实现了“从随意走向问题”的校本教研指向,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二、加强理论指导,实行研训科研化。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需要对教育观念的储存与感悟,需要对教育思想的内化与深入。但现实中理论学习的形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子似的、外化的。因此教师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常常是抽象的,缺乏教师个人的生命体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常游离于个体经验和人格修养之外;对教育思想的学习更缺乏与教学实际结合产生的真正实践力。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我们尝试
6、用“视频案例”的形式,使理论学习走向教师的思考,走向集体的对话,走向师生课堂,从而引领教学实践走向科学。如我们集中教师观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视频案例,重点学习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点和教师即时评价语言的细节处理,大家边看边学习。在深入的讨论后,教研组长适时补充搜索的操作策略资料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提升。然后再一次观看视频案例,这样针对性更强,我们注意到了更多有价值的细节。观看两次视频后,我们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们认为的好课并不是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并不主要依靠课堂机智,而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从学生的学习细节入手准备的,优秀教师重在以生为本的课堂预设。只要上出了这样的课,学生的语言素养
7、就会有好的发展。同时,我们坚持“以龙头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和奖励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务处与教科室紧密合作,统筹安排,紧密结合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式研训。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课题在市立项后。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教导处首先进行语文活动课(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决定的重要课程)随堂听课活动,总结经验,推广交流,收集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计划和目的地开展“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课堂教学研究,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成效。三、改革教研活动模式,实行教研多样化
8、。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策略,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与活动主题,我们采取丰富的教研形式,上学期我们选择了同课异构、同课多轮、同主题多课、同课合作等形式展开校本教研。同课异构:同一篇课文,基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文本侧重点的不同把握,对各班学生的不同学情,以及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同一级段的几位教师同时构思同一篇课文,如上学期我们年级的语文老师,围绕低段“古诗教学的课堂实践点”这一研究主题用,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去二三里(一上教材),然后进行同一主题同一课文的说课,要求说课者既能围绕探讨的主题,又能体现自己的特色。最后综合教学优势,选取典型设计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样达到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教
9、学展示、提升业务水平的目的。同课多轮:在说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老师们围绕主题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是为避免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更好促进交流互助而推行的,我们尝试让年级组内每一位教师都上同一篇课文,依次先后执教。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融合集体的力量进行再构思,紧紧围绕着预设生成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以团体的方式改变教师转为封闭的学习与教学形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如我校的五年级三位语文老师,她们是学校老、中、青年教师的代表。在为期一个月的研训活动中,她们都将小珊迪(第二课时)进行了深入地课堂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研讨效果
10、。同主题多课:即根据一个研究主题,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这一主题自主选择不同的课文进行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这样的方式最能体现教师们各自的个性特色和研究信息,各取所长。在近几个学期,我们还将校本教研的主题不断进行深化,如我们围绕“教学细节的处理”这一主题的研讨,分别在三个年级段的不同课型进行尝试,提升了老师们的细节处理能力。同时还在本学期将这一主题进行不断深化。同课合作:我们经常要求教师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每人上一教时,在同一个班中合作上完一篇课文。这样,教师对目标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及教学的监控能力,就有了更高的研究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能逐步提高了。四、注重专业引领,实行专家
11、引领制。校本研训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事倍功半,甚至迷失方向。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培训外,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校内老教师、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的作用,上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成立校语文学科指导组,实行“随堂听课制”。校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报告,尤其是青年教师;二
12、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曾专门邀请市、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和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来校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面对面地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五、撰写教学叙事,以反思促提升教学叙事的研究方式和价值,对于教师成为反思型的实践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师的教学生活,就是在学生中间亲历教学的人和事的具体情境。教师拥有最丰富的叙事材料,也正是这些叙事材料,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充分展现了个体教学生命的靓丽和芬芳。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以教学叙事的形式
13、加强对教学现实情境的反思,从中去领悟教学的应对策略和运作技巧。并且教科室还编辑了教师课改反思集,收集了老师们的优秀教学叙事。实践证明,教学叙事最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也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的情感意识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成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果每位老师都会用笃学实践来投入校本研训中,立足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求得专业发展,最终会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者简介:于永林 男 35岁 肥城市王庄镇南尚小学教师 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学深入研究,颇有心得。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 新时期校本管理操作指导与案例解析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