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三大目标”而奋斗的动员令,同时,提出要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我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人才工作的艰巨和急迫。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边学习、边思考、边谋划、边实践,深入调研,明确工作方向,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全市人事系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的工作方向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动员全市上下向“三大目标”挺进的背景下提出的事
2、关全局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打造-市人才高地,就是把-市建设成为人的才华受到充分尊重、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价值得到充分承认的城市,创新人才得到支持、创业人才容易成功的城市,国内外优秀人才向往、对人才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我们发动全市各级人事部门按照这一目标,从“孔雀东南飞”问题入手,对如何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以下方面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孔雀东南飞”反映了人才流动规律。首先,人才流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东北特别是-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动作都比较大,这势必要求人才资源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一些纺织企业关闭后
3、,原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得不流动到其他行业、企业,有的就流动到东南沿海地区。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带动人才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竞争力。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谁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就快,人才竞争力就强。东北地区特别是-市,国企众多,改革难度较大,这个时期出现人才外流难以避免。其次,人才流动是人才个体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正常渠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人才个体没有自主权,一次就业定终身,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这种体制下,根本顾及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很难避免人才积压的现象,同一专业、同一类型的人才在一个单位过于集中,纵向难
4、于升迁,横向交流不畅,确实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企业成为经济主体,人才个体具有了就业、择业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权,人才职业生涯通道开始畅通。由于改革发展不平衡,改革发展快的地区,人才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才流动通道顺畅,人才竞争力就强,其他地区的人才就纷纷向这些地区流动。第三,人才流动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由于东北特别是-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很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惯性很强,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人才的自我价值也很难实现,这种情况下很难留住人才。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发展快,企业实行了法人治理结构并实现了新的人才资源开发管
5、理的机制,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去开发,把企业的目标和人才个人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调动了人才资源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共同发展,因此就具有很强的人才竞争力。第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市的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一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过剩,如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工商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在-市市难以就业,也只好到外地寻求发展。第五,有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市市制定的人才政策,吸收了全国各地的经验,但有的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认真分析,有制定政策时没有研究落实保障措施,对一些细节、环节考虑不周的问题;也有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执行部门工作不协调的问
6、题,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或是政策执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在具体落实时就遇到了障碍或困难;再有就是没有形成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建立具体、完善的管理办法;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策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很多具体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并不了解,这样,政策也不能很好落实。(二)打造人才高地的关键在于营造适宜人才创业创新发展环境。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打造人才高地重点是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新、尊重创造的环境。一是大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应在全市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引导各类人才从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施展才能、本领和抱负。比如鼓励大学毕业
7、生到企业、到一线、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发展自己;比如积极支持领军人才走出“书斋”、“大院”,领头闯市场、创大业;再比如,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连接渠道,力争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市转化、首先在-市创造价值。二是大力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如果没有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人才即使不走也会消沉。我们应该以创新论英雄,鼓励人才敢为天下先,保护好人才不断创新的热情和激情,始终给人才以参与创新的信心和机会。比如,加强各类研发中心、孵化器建设,为人才创新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增强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等等,真正让-市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产品孕育萌发的沃土。
8、三是大力营造“四尊”环境。一个环境优良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城市。应从人才流动到信息共享、从创业融资到生活便利、从健全人才服务网络到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等方面,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法制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发展环境、条件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心情舒畅的人际和学术环境,同时,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重要贡献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重才、惜才、用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二、积极探索实践,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根据上述调研成果,我们以营造环境、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从人事部门职能出发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力争在三五年内,通过引
9、进和培养,使我市拥有的院士、领军人才、博士、外国专家和研发团队等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把我市建成东北地区创新型人才高地、全国重要的人才开发基地和优秀创新人才聚集区。围绕这个工作目标,今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大力引进外国专家和海外学子。全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00人次,引进国外研发团队42个。成功承办了2006年中国国际人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展,签定引智和高新技术合作协议及合同56个,引进国外专家133人;邀请日本专家来沈传授技术,实施了“一村一品”引智项目示范推广计划,重点支持了10个示范引进项目;实施国家重点资助引智项目80项,解决技术、管理难题
10、1000余项,争取引智经费700余万元;加强了全市16个引智推广基地和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建设;录制了海外学子在-市专题片,广泛宣传了海外学子在-市的工作业绩。引进外国人才智力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有的完成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六)加强了人才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建立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与900多名现在国外的留学人员和200多个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开辟了院士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确定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市军区总医院、省人民医院为在沈院士医疗的定点医院,按省军级干部的医疗
11、条件和标准,为院士提供就诊、体检、住院等医疗服务;建立了与在沈院士的联系制度,通过院士所在单位填报在沈两院院士情况调查表和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较为详实地掌握了在沈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编制完成了-市地区人才开发目录。(七)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市场建设。组织开展了-市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修订稿已基本完成;加强了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清理违法、无资质的私招滥聘人员活动;通过中国-市人才市场为1.5万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工作岗位47.6万个,107.9万人次参加了交流。其中,辽宁中部城市人才交流大会和东北地区高级人才竞聘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总结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
12、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构建-市人才高地方面整体突破的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二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三是各项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四是人才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干部群众中传统意识还相当浓厚,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等等。三、继续改革创新,为实现“三大目标”做出人事部门的新贡献(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壮大在沈院士队伍,全年引进和培养院士名。抓住2007年院士评选年的契机,汇请省相关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所做好我市院士的推选和宣传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市分院的工作联系,建
13、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紧密联系,掌握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同时,与“沈鼓”、“沈重”、“-市工大”等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推动这些单位拟定院士引进计划,落实重点引进的目标人选,并结合重点课题和项目,下大力气做好院士引进工作。积极与中国工程院沟通联系,争取由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人才与项目合作协议,根据项目单位需求,聘请工程院相关学部的院士进行具体咨询、指导与合作。组织开展“百名院士-市行”活动。组织院士参观“机床”、“沈重”、“沈鼓”、“东药”等重点骨干企业,宣传我市的引才引智政策与项目对接方案,加深院士对我市的了解,促进院士智力与我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接。二是实施领军人才开发和创新团队建设
14、计划。与“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按照“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基本条件,在基础研究、应对开发、经营管理、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选拔领军人才100名及领军人才助理300500名,组成创新团队100个。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必要支持。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实施目标管理,突出对创新能力、业绩贡献、领衔作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领军人才及其助理。三是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全年力争引进博士后200名。全年国家级工作站拟增加家,省级工作站拟增加家,市级工作站拟增加30家。编制-市市
15、吸引博士后科研项目汇编,指导企业制定招收博士后的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协调企业与流动站签订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协议。把博士后人才引进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用国家实验室吸引博士后人才,用博士后人才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四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力争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在人才与项目对接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面向全国,重点盯住西安、武汉、兰州等中西部人才集中地区以及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人才重镇,招才引智,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五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全年力争完成80个技术难题的项目对接。同时,继续做好企业技术难题的
16、征集工作,促进高级专家智力服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三)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一是大力集聚高层次海外人才。加大海外人才集聚工作力度,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外国专家规划;设立联系和集聚人才的海外联络处;建立海外专家信息库和人才(团队)引进绿色通道,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提供信息、渠道和相关服务。积极培育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市分市场,加大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人才集聚机制。继续加强中国-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孵化器建设,不断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发展。二是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
17、作。在对俄人才交流合作上取得突破。以俄罗斯“中国年”为契机,组织我市重点项目和企业赴俄罗斯开展人才智力对接;以-市理工大学为依托,建立中国-市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在我市文化艺术教育体育领域,开展对俄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加大与外国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各类机构的交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资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资助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资源中介机构、专业团体等的国际合作,拓宽海外培训渠道,建立海外培训基地。汇请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我市建立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聘请欧美日韩
18、等国外软件行业专家来沈培训人才。(四)大力激发人才活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大力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加强机关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力度。2007年准备集中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市直机关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全面优化公务员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对处级领导职数已满的,可先进后出。在各开发区管委会机关进行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超前试点,努力实现用人机制领先、人事政策领先。二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行人员聘
19、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人事关系的契约化。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优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力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或由事业单位高级人才与原单位签订停薪留职或留薪留职协议,从事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的工作。三是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理念。建立和完善以人力资本市场定价为依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形成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机关、事业、企业同类人员收
20、入水平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的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四是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才市场管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人才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并强化对现有法规及新制定的法规的落实。强化执法监督,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五是开展人力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验,就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使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具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五)健全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人才市场培育机制,提升-市人才市场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其它要素
21、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鼓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创新,在薪酬设计、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才管理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服务品牌;加强人才市场监督,规范人才市场秩序,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市人才市场的国家级、区域性功能,使之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东北地区人才集散地。二是强化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力度,落实和创新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开展-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学)率达到85,确保当年-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三是健全人才统计机制,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
22、。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建立人才的常规统计、抽样抽查、定期普查制度。充实完善六个基础数据库,即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建立融人才交流、人才信息分析等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人才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才资源信息交互中心、供求信息发布中心。加强各类人才资源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四是完善人才服务创新机制,建设“人才之家”。对原有的和新引进入沈的外国专家、院士、博士后、领军人才,实施分层对应、专人负责的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医疗
23、保健、生活保障、工作环境、资金支持等相关“绿色通道”,形成-市愿为人才服务、人才愿在-市发展的良好局面;开辟人才服务“直通车”,市、区县(市)人事部门选择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强属地联系跟踪,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全方位与便捷的点对点人才服务;着眼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人事编制部门职能转变,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大局、服务人才上来;把工作方式转变到抓政策、抓指导、抓督查,尤其要转变到抓服务上来,寓管理于服务,融服务于管理;把服务范围拓展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领域以及国内和国外、引进的和现有的人才;把工作效率提高到方便、快捷、优质的程度。各级人事部门要把建设人才之家作为强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具体形式,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为人才提供“家”一样的服务。,感谢原作者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希望本文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能帮到你。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