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知识点(包括提出者)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
2、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 亲密距离(045厘米),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2) 个人距离(45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3) 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远距离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 公众距离(3.607.60米),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5、压力评估的种类1) 伤害或损失的评
3、估:将焦点放于已经造成的伤害 2) 威胁性评估:焦点放于未来会产生的伤害3) 挑战评估:焦点放在有可能即将产生的压力源6、大楼疾病和大楼综合症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大楼综合症: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通风系统引起的、过于舒适引起的)7、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8、私密性概念、形式、功能
4、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功能: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9、严重的空气污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会影响人的反应时,双手的灵巧程度以及注意。人们可以适应空气污染。严重的空
5、气污染至少影响三种社会行为:娱乐行为、人际关系以及攻击。10、缓和变量和中介变量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中介变量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11、堤岸效应和危机效应危机效应指的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堤岸效应是指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12、压力源环境中的许多会导致人们幸福感降低的厌恶情况。13、领域领域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14、人类领域性的表现主要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15、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可移动的、以个人
6、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16、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17、密度的基本形式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18、自然灾害的特征和灾害的种类特征:突然、不可预测,通常是剧烈的,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时可以预报种类:自然灾害、技术灾难、有毒物质泄漏、空气污染。19、压力应对策略和影响压力评估的原因直接反应:注意问题本身,例如:資料查询、逃跑、移除
7、或停止压力源。 延缓反应(治标不治本):注意情绪本身,例如: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否認、理智化)、用药、重新评估状况将事件视为沒有威胁性的。 原因:情境的特质;情境的状态;个别差异;社会、环境及心理变項;其他因子: 控制感 ;压力应对的模式: 抑制敏感化、筛选、否认;社会支持20、创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的人是谁巴克和赖特21、噪音类型和对行为的影响类型:交通噪音、职业噪音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噪音使人们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降低了人际吸引。当个体被激怒或情绪不佳时噪音增加了攻击性。利他行为减少。22、高限效应
8、和低限效应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简答题1、简述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环境认知。即对环境的知觉和认识,包括环境信息的获得、对潜在环境的知觉、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认知地图、城市和建筑物的表象,以及环境与保护等等。 2) 环境压力。研究紧张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环境危害和自然灾害、个体对环境压力的反应、极端环境的形式与表现。例如,研究噪声与心理和行为的
9、关系问题,特别是研究现实环境中噪声对个体造成的环境压力。此外,减轻环境紧张和压力的策略也是研究的一个方面。 3) 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研究个人空间的形式、功能和测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个人空间的使用与侵犯,领域性的控制与组织,动物的领域行为,人类的领域行为。 4) 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研究密度和拥挤感的关系,高密度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拥挤感的不同体验以及如何减少拥挤;人类的环境类型,不同的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5) 空间行为。研究空间行为和环境的易识别性,空间的生气感和舒适感,空间的秘密性和公共性,空间的使用方式,特别是建筑和布局方
10、式对个体人际关系与交往方式等的影响。 6) 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研究行为技术干预环境的问题,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概念和活动的个体差异性。2、如何解决实验中不敏感因变量问题?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种典型的例子: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对于高限效应应适当提高任务难度,对于低限效应应适当降低任务难度。3、简述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拥挤增加了退缩行为。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低密度条件下利他行为多。在负性情绪下,拥挤增加了攻击性行为。4、什么叫环境风险评价?它有什么规律? 环境风险评
11、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环境负性结果持续的、一般的评价。斯洛维克规律: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和专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更高或更低。如果人们把环境的恶化看作是不可控制的,具有毁灭性的,难预知的,可怕的,并会殃及到下一代的,那么人们的评价水平会偏高,如对原子能危险的评价。如果恶化被认为是可控制的,不会导致全球性灾难的,易克服的,不会影响下一代的,那么评价水平就会偏低。5、阐述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因素。情景因素:物理因素(安全感、位置)、相互吸引(爱人、朋友)、相互作用的类型(喜欢、讨厌);个体差异:文化和种族、性别、年龄、人格因素。6、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
12、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7、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试对环境心理学的几种理论进行比较。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唤醒理论、
13、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适应水平理论、行为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8、什么是拥挤,拥挤对个体行为有哪些消极影响? (参考第三题)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对生理的影响;对情感的影响;对健康影响。9、简要阐述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参考知
14、识点4)10、举例并阐述普遍适应反应。(压力的生理反应)警觉反应期:自律神经活动紊乱,当压力太大时,会造成肠胃溃疡或是肾上腺体变大、胸腺萎缩。 抵抗期:身体的器官尝试适应压力。 衰竭期:当压力源持续存在而身体的器官又无法适应压力时,器官开始死亡或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论述题1、阐述环境应激理论体系,并说明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
15、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环境负荷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刺激过载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2、结合绘图阐述环境知觉的概率功能主义理论概率功能主义
16、,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个体接受环境中的刺激束(由生态效度不等的刺激组成)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其进行过滤选择,再通过重组、处理和聚焦感觉刺激的知觉过程,对该环境产生一定的知觉和判断,从而影响将来的行为。该知觉过程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实验设计题1、 阐述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并设计一个关于个人空间研究
17、的实验测量方法: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2、阐述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及维度,并设计一个关于认知地图研究的实验研究方法:1) 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2) 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3) 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者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4) 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者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维度:a)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b)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
18、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围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c)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西安古城墙内等 d)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e)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一、题目:大学生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研究 目的:本实验通过现场观察法记录男、女大学生在创设的实验情境下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圈的情况,探究大学生在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圈时的性别差异,从而丰
19、富和完善关于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研究。 假设:(1).实验情境与自然情境相比,对被试有显著影响(接水人数)。 (2).被试在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圈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接水的性别分布情况),其中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方法和实验过程:阶段一:本实验设计了一个让被试侵入主试的个人空间圈的实验情境。本实验的地点是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楼的二层和七层的自习室,这两层楼的布局一样。在这项现场实验中,两名主试始终分别坐在自习室楼道里的饮水装置附近假装读书,如果有人要喝水就必须要侵入主试的个人空间圈。本实验是个4*2的实验研究。自变量是主试和饮水装置之间的距离,这个自变量有四个水平:30厘米,60厘米,1.5
20、米和4米,其中4米是控制组,因为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主试个人空间距离的界限。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两名主试的助手分别在隐蔽的位置,记录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去饮水机处接水的人数和性别分布情况。因变量是路过的人,即被试,去饮水机处接水的数量和性别分布情况。阶段二:指的是在自然情境下,记录这两层的学生去饮水装置接水的人数和性别分布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阶段一和阶段二的实验,除了阶段一多了实验控制之外,其他各方面的因素都大致相同,包括观察时间、持续时间,自习室人数等都大致相同。然后对阶段一和阶段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得出本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实验二、题目:线索提示对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影响目的:本实验
21、通过研究正确和错误两种线索提示条件对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影响,从而得到有关大学生认知地图的一般规律,进行丰富关于大学生认知地图方面的研究。假设:(1)对于熟悉的地方,错误的线索提示与正确的线索提示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地图影响均不显著。 (2)对于不熟悉的地方,错误的线索提示与认知地图的错误率显著相关,正确的线索提示与认知地图的正确率显著相关。 (3)线索提示对于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方法和实验过程:本实验采用的是3*2*2的实验设计,自变量有三个,第一个自变量有三个水平,即:正确线索提示、错误线索提示、不提示。第二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即:熟悉地点(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和不熟悉地点(
22、雁塔区)。第三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即: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被试在地图上标识出的标志物的个数和正确率。被试:从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中随机选出男生18人、女生18人,然后把男被试随机平均分成三组,即正确提示组、错误提示组、不提示组(每组六人),女生的分组方法与男生的一样。实验过程:以正确提示组为例,男女共12名被试分别在各自的电脑前按实验程序的指导语,点开实验程序,观看两个视频。这两个视频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各个标志物的详细位置介绍和雁塔区的各个标志物的详细位置介绍,这两个视频的观看顺序是随机的。当被试观看完一个视频,如观看完陕西师范大学的视频后,主试给他一份自制的简易陕西师范大学的地图,让被试尽可能多地标出地图中圈出的标志物的名称。同理观看完雁塔区的视频后,也让被试完成相应的雁塔区的地图。其他各组被试与此实验过程一样,并且所有被试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环境安静舒适,不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效应。被试完成实验后,主试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