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共5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共55页).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时期:第一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第一节、 古希腊音乐一、古希腊的音乐发展状况1、音乐与神的崇拜2、诗歌的繁荣(1) 史诗: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抒情诗歌的繁荣 较早的抒情诗作者萨福、阿西乌斯、泰潘德。3、古希腊的戏剧(1) 特点:希腊的“悲剧” 集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音乐(尤其是声乐)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独白或对白都是用歌唱来表达, 歌唱的同时也有器乐简单伴奏;合唱是载歌载舞的;舞蹈动作简单。(2)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匹得斯n二、古希腊的
2、乐器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n三、古希腊的音乐理论1、音阶和调式理论 在当时的古希腊,音阶的构成以四音音列为基础。四音音列可以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它们分别是多里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是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的名称为其命名的,排列方式自上而下。各种调式2、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认为,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n四、总结古希腊音乐的特点:织体:单声部音乐,即使有合唱、伴奏,也是以同音或八度伴和。旋律和节奏:自由,与诗歌的韵律、节奏一
3、致。调式:古希腊调式,排列自上而下,以希腊部落民族定名。记谱法:用希腊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记谱。第二节、古罗马音乐n一、古罗马的音乐特点1、基本沿袭希腊音乐,但由于罗马人崇尚武艺,因此铜管乐器相当发达。演出规模极度扩展,最多时达几百件乐器。图 拉 真 凯 旋 门 /君 士 坦 丁 凯 旋 门2、古罗马人的音乐观念和希腊很不相同:在古希腊,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健全人格、有着高尚修养的表现;古罗马却仅仅把音乐看作一种纯粹的娱乐,失去了希腊艺术 的高尚与纯真。n二、基督教音乐兴起n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产生、流传。n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n基督教发展出一种新的音乐
4、观:排斥任何世俗、娱乐性的音乐,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基督教会提倡纯声乐,竭力反对使用乐器伴奏;在圣咏的演唱方式方面,由男女老少都可咏唱改由经过训练的唱诗班咏唱。n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基督教成为即将到来的中世纪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唯一的文化遗产,从此主宰着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约公元4501450 年 )圣 马 可 大 教 堂 ( 意 大 利 ) / 圣 玛 德 林 教 堂( 法 国 )/圣 安 布 罗 乔 教 堂( 意大利 )/ 巴 黎 圣 母 院 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公元6世纪末,格里高利一世派各地僧侣收集整理各地的圣咏,经
5、过修订、补充,选编成两本唱经歌集,并订立了许多演唱的规则,命令各地教会广泛采用,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仪式和所 用音乐。统一后的圣咏以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称为“格里高利圣咏”,也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而称之为“素歌”。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的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古希腊音乐一样,也是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调式体系:教会调式。三、格里高利圣咏在
6、礼拜仪式中的运用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其中常规弥撒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五个部分。四、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1)附加段是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在原圣咏前附加或 在圣咏中间插入新内容,目的是对圣咏的内容进行说明、解释。(2)继叙咏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弥撒仪式中。它在弥撒礼拜中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因此也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3)宗教剧是以圣经故事为内容的戏剧表演形式,由对话体附加段演变而来,其表演过程
7、始终有音乐伴随。后来这种形式发展成为神秘剧(mysteryplay)。第二节、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一、奥尔加农(organum)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在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简单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1、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 : 2、花唱奥尔加农:大约在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原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多,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和装饰性,与低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低声部圣咏曲调的单个音被拉长,原有的旋律感被削弱。二、迪斯康特(discant)12或13世纪
8、初兴起的一种复调形式,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演唱的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三、巴黎圣母院乐派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种特征:华丽装饰的花唱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迪斯康特,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圣母院复调常把两者结合使用,即在花唱奥尔加农之后接上迪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比。圣母院乐派的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莱奥南和佩罗坦。莱奥南以擅长写作花唱奥尔加农著称,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中被发展到顶峰;佩罗坦的复调特色主要体现在迪斯康特。四、康都克特 (conductus) 12、13世纪教会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在多声部形式的康都克特中,定旋律
9、声部是作曲家新创作的曲调而不是取自圣咏,采用迪斯康特风格,各个声部的节奏大致相同,歌词自由,内容涉及宗教或政治、历史、道德等世俗事物。五、经文歌(motet) 13世纪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是圣咏与俗乐的有趣“结合”。缓慢的圣咏做“持续调”,用拉丁语唱着教义;在它的上方有两个快节奏的声部,用本国语以民歌的曲调唱着世俗化的歌词。到后来,圣咏的持续调干脆被乐器所代替。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一、记谱法1、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以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2、 意大利的僧侣规多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发明了六声
10、音阶唱名法及“规多手”的视唱教学法。3、有量记谱法(mensural notation) 13世纪,记谱法的发展从对音高的关注扩展到对节奏的关注。包括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旗形)、短拍(方形)、次短拍(菱形),把节拍的三分法视为“完整拍划分”,即一个长拍等于3个短拍,一个短拍等于3个次短拍,“不完整拍划分”中拍与拍之间是二分比例关系。二、教会调式:分为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8种形态,每两个一对,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排列顺序是自下而上。 第 四 节 、中 世 纪 的 世 俗 音 乐一、流浪艺人二、法国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分以下几种类型:康佐
11、(canzo)、晨歌(alba)、田园恋歌(pastorela) 、传奇(romance) 、叙事歌曲(chanson dhistoire) 、莱歌 (lai)。三、德国的恋诗歌手兴起于1214世纪,出身贵族,所唱的歌曲大都是爱情歌曲。音乐旋律稳重严肃,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恋诗歌手的主要歌曲体裁是“巴体歌曲”(bar),结构是aab。 第五节:中世纪的乐器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1、弦乐:a、拨弦乐器:竖琴(harp)、琉特琴(lute)、索尔特里琴(psaltery)b、弓弦乐器:维埃尔琴(vielle)(现代提琴的原型)、轮擦提琴(hurdy-gurdy)2
12、、管乐:竖笛、横笛、肖姆管、短号等。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乐器管风琴,分大型和中小型类别。第六节、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一、14世纪法国的“新艺术”人们习惯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的音乐而言的。1、等节奏型经文歌(isorhythmic motet)将经文歌的定旋律声部分化出两个因素:克勒(color,不包括节奏因素只有音高的音型)和塔列亚(talea,短小的不包括音高的节奏型),两者可用不同方式相结合、运用。这种形式表明了纯音乐逻辑思维的进展。2、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马肖(G.Macha
13、ut ,1300-1377)的音乐创作(1)宗教作品:主要体现在经文歌方面,以法文作为歌词;在创作技巧上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为经文歌附加了一个新的“对应持续声部”,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2)世俗作品:主要是世俗歌曲,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根据自己的感情来创作。二、14世纪的意大利音乐1、14世纪意大利音乐的重要体裁()猎歌(1)猎歌(caccia)是一种有标题的世俗多声部音乐,一般有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同度轮唱,歌曲性格活跃,常常与狩猎情景有关,也可以表现集市上的叫卖、喧闹。(2)牧歌(madrigal)多为二声部,偶尔有三声部,低声部是新创作的旋律,并非取自圣咏。所有的
14、声部通常都有歌词,表现内容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3)巴拉塔(Ballata)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声世俗歌曲,14世纪是意大利的复调世俗歌曲,通常为二或三声部。2、兰迪尼(Landini Francesco, 1335-1397)兰迪尼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都是世俗音乐,他的音乐以甜美、抒情见长,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 (Landini Cadence)(指导音下行到第六音后再进入主音,即在终止音之前出现其低二度和三度音),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中世纪音乐风格概述旋律: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圣咏节奏是自由的,有时会重复某个模式。调式
15、: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音乐织体:单声织体非常重要。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主要音乐体裁: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第三章、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音 乐(约公元1450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中世纪来说,在文化上是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思想上的禁锢,来创建新的文化,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是一次新的文化建设运动。在这场变革中,思想基础是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针锋相对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即提倡反封建、反教会,提倡
16、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压制,赞美爱情、歌颂爱情,肯定现世的享受,驳斥死后的永生。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 /最后的审判(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西 斯 廷 教 堂 天 顶 画 / 西 斯 廷 圣 母第一节、尼德兰乐派一、勃艮第乐派(Burgundian school)(也称第一尼德兰乐派)主要体裁是尚松(chanson,是14-16世纪以法文诗歌谱写的复调世俗歌曲的概称。)、弥撒曲、经文歌。音乐风格:音乐的主调因素加强,上方声部突出,以三度音程为主要旋律音程,多用大调性,风格优美细腻,音响悦耳协和。代表人物:1、迪费(G. Dufay,1400-1474):a、尚松:歌词大部分
17、是爱情诗,以突出上声部的三声部织体为主,一般上声部是独唱声部,下面是两个器乐声部,风格抒情、典雅。b、经文歌:大部分是等节奏经文歌。一般采用三个声部,以高声部旋律为主导。c、弥撒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大型宗教体裁。迪费创作的弥撒曲多是定旋律弥撒曲,即在弥撒曲的五个乐章中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一首圣咏或世俗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统一音乐的“轴心”来把各乐章联系起来。2、班舒瓦(Gilles Binchois,1400-1460):以尚松的创作最为突出,尚松的高声部为人声,旋律简洁、优美,下面两个声部是器乐声部。二、法佛兰德乐派(Flemich school)(也称第二、第三尼德兰乐派)代表人物
18、:1、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1425-1497):主要成就在弥撒曲方面, 13首弥撒曲中有一半采用了定旋律弥撒曲的创作方法,与迪费不同的是,奥克冈有时把定旋律放在最低音部。2、约斯堪(Josquin des Pres,1440-1521):创作包括弥撒曲、经文歌、世俗作品等,其中经文歌最为突出。他的经文歌中复调的各个声部都是平等的,多采用连续模仿的形式,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他创造了 “模拟弥撒曲”的手法,即写作弥撒时不只借用一首圣咏,而是借用几首现成的复调作品(如弥撒曲、经文歌、尚松等)为基础,引用其多个声部的材料或吸取其曲调、动机、结构等而创作的弥撒曲。 3、拉索(O
19、rlando di Lasso,1532-1594):他的创作包括弥撒曲、牧歌、尚松、经文歌等。弥撒曲大多采用了模拟弥撒曲的写法;尚松通俗而轻快幽默,生动地描绘了日常生活场景。拉索创作了著名的世俗合唱曲回声 。经文歌是他的重要创作领域,以音乐生动地描绘歌词、表达强烈的感情为特点,旋律常作跳进,广泛使用变化音。拉索的创作,标志着尼德兰乐派的高峰。第 二 节、十 六 世 纪 的 宗 教 音 乐 一、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由马丁.路德发起。马丁 路德改革后的新教音乐的特点 (即什么“众赞歌”):1、新教音乐的核心体裁是众赞歌(即赞美诗,chorale),众赞歌不用拉丁
20、语而是译成德语来演唱,曲调简单易唱。2、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3、吸取尼德兰乐派的复调艺术,使单声部的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和声的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马丁. 路德最著名的一首新教圣咏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被恩格斯誉为“16世纪的马赛曲”。 二、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an,1525-1594)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宗教音乐,以弥撒曲最为突出。帕勒斯特里那的音乐特点:1、是一种纯净、和谐、清晰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音乐的感情节制、安详。2、织体以四声部居多,主旋律突出。3、各声部旋律平稳、流畅,以级进为主,很少大跳,很少用不协和音,即使用也会谨慎地
21、解决。4、采用自然音的调式音阶。5、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少量使用管风琴。三、威尼斯乐派,从维拉尔特到叔侄加布里埃利1、维拉尔特:成功培育出“分开的合唱队”即“复合唱”的风格,分开的合唱队可以交替演唱也可以一同合唱,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2、叔侄加布里埃利(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创作了复合唱经文歌,使原有的复合唱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采用二五个合唱队,大量使用各种乐器,使教堂音乐的音响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宏伟程度。第三节、世俗声乐音乐及民族风格的兴起一、意大利(意大利牧歌)1、意大利牧歌的萌芽弗罗托拉(frottola): 16世纪初意大利的世俗多声部歌曲,通常为四声部的主
22、调风格织体(主旋律在高声部,下面三个声部作和声基础。),节奏生动鲜明,歌词多是爱情和讽刺的内容,后来有人将复调手法结合进去,使之成为牧歌前身。2、意大利牧歌(madrigal) 四六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重唱或合唱,常采用模仿式复调技法,歌词多为名诗人所作,音乐注重对歌词情绪的表达。意大利牧歌的代表人物:a、马林秋:偏爱以田园诗作为歌词进行谱曲。他的牧歌包括四六个声部,突出最高声部,以描绘性的音乐手法来表现词意,音乐抒情优美。b、杰苏阿尔多:在牧歌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常通过尖锐的和声对比、音区对比、突然的休止以及半音进行等来表现歌词的情感和内容。c、蒙特维尔第:他的牧歌体现出主调与复调风格的自
23、然结合,音乐忠实于歌词的表现,自由地运用不协和音。二、法国(法国尚松)法国尚松(chanson) 四六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重唱或合唱,主旋律在最高声部,歌词大多描述日常生活的内容,通俗幽默,旋律简洁,节奏鲜明轻快。三、英国康索尔特歌(consort)康索尔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种室内乐合奏体裁,康索尔特歌就是用这种室内乐合奏伴奏的独唱或合唱歌曲,歌词常为格律诗歌。四、德国利德(Lied)德国的世俗歌曲,常为单声部,多由德国市民音乐家“名歌手”演唱。16世纪的作曲家把弗兰德乐派的复调手法和德国利德相结合,创造出了复调形式的利德。五、西班牙维良西科(Villancico)也译作村夫谣,三或四个声部
24、,是带叠歌的分节歌形式,歌词涉及爱情、政治甚至宗教等,有器乐伴奏,音乐具有纯朴的民歌风格。第四节、16世纪的乐器和器乐一、乐器管乐器:竖笛(recorder)、肖姆管(shawn,双簧乐器)、横笛(transverseflute)、小号(trumpet)、萨克布号(sackbut,近代长号的前身)等。弦乐器:维奥尔琴(viol)已接近现代的提琴,并且从小到大形成了维奥尔琴家族。硫特琴(lute):16世纪进入黄金时期,技法丰富,可用来独奏、重奏或为声乐伴奏。管风琴:管风琴有了很大发展,音色也有了改进,有了独立的踏板键盘,在教堂广泛使用。古钢琴分两种不同类型: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harpsic
25、ord)、楔槌键琴(击弦古钢琴,clavicord), 都是键盘乐器。二、 器乐从16世纪起,西方音乐中的器乐开始逐渐摆脱对声乐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与声乐有关的器乐曲。以意大利的康佐纳(canzona)最为典型。它在16世纪前期是一种独立的复调世俗歌曲,与法国的尚松很接近,到16世纪后半叶,康佐纳成为复调性的器乐音乐。2、舞蹈音乐是器乐音乐的重要来源。当时流行的舞曲有:帕凡 pavane,意大利舞曲,慢速,二拍子。库朗特 courante,法国舞曲,快速,三拍子。阿勒芒德 allemande,德国舞曲,中速,四拍子。萨尔塔列罗 salterello,意大利舞曲,快速,常用6/8拍。
26、帕萨梅佐 passamezzo,意大利舞曲,快速,二拍子。3、即兴也是器乐音乐的主要来源。即兴创作的主要器乐体裁是前奏曲、托卡塔、利切卡尔、幻想曲。利切卡尔(ricercare,又称“主题模仿曲”) 最早是在硫特琴上即兴演奏的乐曲,后来演变成主题模仿曲,采用几个没有明显对比的主题在不同声部依次进行模仿的形式。 幻想曲(fantasia)实际上是扩充了的利切卡尔,作曲家采用复调手法自由地、即兴地发展各个主题,也常使用模仿的手法。4、变奏也是器乐音乐的一个重要技巧。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概述1、旋律: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仍然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2、节奏:有了可计量的节奏,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
27、调律动感,只是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感强。3、调式、和声:采用已经扩展为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在中世纪8种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爱奥利亚、下爱奥利亚、伊奥尼亚、下伊奥尼亚) 。在使用不协和音上较为谨慎。4、织体:以四声部复调织体为标准。在16世纪,五个或更多声部的复调也很常见,同时已出现了局部的主调和声思维。5、曲式:自由的、模仿式曲式逐渐取代了与诗歌结构紧密配合的曲式。6、主要体裁:复调的弥撒曲;经文歌(主要是宗教内容的);器乐舞曲;复调器乐曲,如利切卡尔;世俗歌曲如牧歌等。第四章、巴罗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年)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罗克时期。
28、“巴罗克”(baroque)这个词是从建筑学、绘画史上借用来的专用术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o,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数字低音是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沿用整个巴罗克时期,所以巴罗克时期也通常被认为是数字低音的时代。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又称通奏低音,这种音乐织体只强调高声部和低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只在低声部的下方标有相应的数字来提示所要演奏的和声,说标的数字表示低音与上方声部之间所应构成的音程,如数字6表示该低音上方奏出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第一节、歌剧及其它戏剧性的声乐体裁一、 歌剧的诞生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意大利语cam
29、erata,意为“沙龙”)社团的成员们主张向复调的声乐作品进行斗争,复兴古希腊戏剧那种单声部音乐的简朴风格,他们创作出接近古希腊悲剧的艺术形式,这样便产生了最早的一批歌剧。历史上第一部歌剧:1597年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希腊神话,乐谱现已遗失。现存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早期歌剧的音乐形式:声乐部分以接近于朗诵的宣叙调为主,由少量乐器伴奏,采用通奏低音。、 意大利歌剧(1)蒙特维尔第(Montverdi,1567-1643)a、蒙特维尔第斯是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一切音乐手法都服从于戏剧的需要
30、。b、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c、他首次在作品中使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奏法。d、他大胆运用当时认为“尖锐”的和声手法(二度、七和弦)来增强情绪表现,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激情风格”(stile concitato)。e、他是第一个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f、歌剧的结构在蒙特维尔第的作品中初步定型: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三重)、合唱、管弦乐队以及舞蹈综合在一起。d、代表歌剧作品:奥菲欧、阿丽安娜、波佩阿的加冕(2)威尼斯歌剧突出的歌剧作曲家:卡瓦利和切斯第卡瓦利继承了蒙特维尔第的优秀创作传统;切斯第则发展了意大利歌剧的纯
31、音乐性及装饰性因素,而忽视了歌剧的戏剧性因素,多选用历史题材,由阉人歌手担任英雄角色,歌剧的舞台装置往往豪华壮观,追求奇异、堂皇的表面装饰。切斯第的代表歌剧金苹果。(3)那波里歌剧特点:尤其注重独唱者声音的美感和音乐外在的效果,使用了“返始咏叹调” (ABA的三段体), 声乐独唱技巧达到了高峰。音乐织体主要是独唱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缺点是缺少真实性和戏剧力度。这种倾向导致了歌剧在18世纪的衰败。那波里歌剧的代表作曲家是A.斯卡拉第 (头像插P48)A.斯卡拉第的创作特点:选用历史题材;重视发挥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返始咏叹调已用的很普遍;所用的管弦乐队已逐渐完备;创立了“快-慢-快”的歌剧
32、序曲,这种歌剧序曲也称“意大利序曲”,后来发展为古典交响曲。意大利正歌剧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多选自历史题材),分三幕;强调咏叹调,重要的角色由阉人歌手演唱;追求表现歌唱家优美的歌喉, 而不在于音乐与戏剧的统一。、 法国歌剧a、真正的法国歌剧是由吕利(Lully,1632-1687)奠定的基础。头像 钱简P69特点:吕利创作出 “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形式。多选用历史和神话题材;格式是一个序幕和五幕戏;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装饰极为华丽;不注重咏叹调炫技,而重视宣叙调,在其中突出了法语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歌剧的序曲采用与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称为“法国序曲”。b、拉莫(Rameau,1
33、683-1764): 头像插P65歌剧特点:仍带有追求华美和装饰性的痕迹,舞蹈占重要地位,但趣味典雅,多田园气息;手法丰富细腻,大大丰富了歌剧的乐队。拉莫是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和声学教程一书,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英国歌剧在英国,歌剧受到意大利和法国的双重影响。英国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浦赛尔(Purcell,1659-1695头像插 P61),他的歌剧代表作是迪多和伊尼。、 德国歌剧巴罗克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德国第一部歌剧是达夫尼(1627年),由许茨创作。德国作曲家在创作本国歌剧时有一个共同特点:使宣叙调适应德语的语调,保留意大利式的咏叹调。二、其它戏剧
34、性的声乐体裁1、清唱剧(oratorio)又叫神剧,诞生于意大利,17世纪中叶成为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合唱、乐队组成,其中合唱占重要地位;内容是宗教题材,一般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的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巴罗克中期(1650年前后)创作清唱剧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意大利作曲家卡里西米。在巴罗克晚期,清唱剧这一体裁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受难乐(passion)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基督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3、 康塔塔(Cantata)康塔塔160
35、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组成,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这些方面和清唱剧相似,只是康塔塔可以使用宗教题材,也可以适用世俗题材。第二节、巴罗克时期的乐器和器乐一、 乐器1、键盘乐器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管风琴在这一时期有了大的发展,有大键盘、独奏键盘、抑扬键盘、回声键盘等手键盘和足键盘,声音洪亮、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多用于教堂。17世纪的羽管键琴两种 钱简 P51 图20 2、弦乐器维奥尔族的弓弦乐器已发展为高音、次中音、低音三种,1700年以后被现代的提琴族乐器(小提、中提、大提、低音提琴)所取代。“低音维奥尔” 钱P52硫特琴仍盛行于17
36、世纪。钱P53 4-63、管乐器横笛、短笛、竖笛、双簧管、柔音双簧管、大管、单簧管等。4、打击乐器巴罗克乐队中常用的乐器是定音鼓,始用于17世纪。二、键盘乐巴罗克时期的键盘乐包括管风琴音乐和古钢琴音乐。1、管风琴音乐管风琴曲的体裁主要分三种:托卡塔、赋格曲以及以众赞歌为基础的管风琴曲。下面分别说明。(1)托卡塔(toccare)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常用的手法是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一般包括若干个段落,常以慢速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有时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2)赋格曲(fugue):是一种严格的复调音乐形式,是在一个主题之上以模
37、仿对位手法写成的。赋格由呈示段和插段两部分组成,在呈示段中,“主题”总是先在主调上从一个声部进入,然后另一主题在属调上进行模仿,称为“答题”,这时主题声部继续进行,形成“对题”;在插段中,通常要转调,主题不再完整再现。扫描 谱例 音乐辞典 P282(3)以众赞歌为基础的音乐体裁有四种:众赞歌赋格曲、众赞歌变奏曲、众赞歌幻想曲、众赞歌前奏曲。较重要的是众赞歌前奏曲。2、古钢琴音乐古钢琴音乐的体裁主要有主题与变奏、组曲两种。(1)主题加变奏:是巴罗克时期器乐创作的最普遍的手法,与之相关的还有恰空(chaconne)和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它们也都是变奏曲,三拍子,慢速,一般采用通奏
38、低音。(2)组曲:巴罗克时期的组曲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的,分别是阿拉曼德(德国,中速,二拍子)、库朗特(法国,三拍子,快速)、萨拉班德(西班牙,三拍子,慢速)、吉格(英国,三拍子,极快)。这一时期古钢琴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是法国的库普兰、拉莫和意大利的D.斯卡拉第。洛可可风格(rococo):当时的绘画和建筑崇尚玲珑、纤巧,富有华丽的装饰,与此相对应的音乐也是精巧、典雅的,多用华丽的装饰音,主要指18世纪法国的古钢琴音乐和歌剧芭蕾舞中的音乐。这种风格的倡导者是库普兰。a、 库普兰他创作了200多首古钢琴曲,每一首小曲都有标题,多以田园风光、景物、肖像为体裁,有鲜明的形象,题材多样。
39、如小飞虫、收割者。这些作品旋律明快、流畅,很少有音程大跳,有丰富而考究的装饰音,是一种简洁明晰、典雅优美、轻松明快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法国宫廷的艺术趣味。b、 拉莫对古钢琴音乐有自己的创新,不过于追求精雕细刻,风格比较朴素,曲调上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如铃鼓、风笛舞曲、母鸡。c、D.斯卡拉第(D.Scarlatti,1685-1757)创作的键盘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结构多用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在演奏技巧上也有发展,如双手交叉、分解和弦等,主要是一些轻松活泼的舞曲、托卡塔、赋格曲等。洛可可风格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泰勒曼。三、小型合奏乐(室内乐)奏鸣曲(sonsta):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分为独奏奏鸣曲和三重
40、奏鸣曲两类。独奏奏鸣曲又分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两种。教堂奏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音乐较严肃,一般有慢、快、慢、快四个乐章。室内奏鸣曲:多在家庭中演奏,具有世俗性,实际上是由不同风格的舞曲如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等组成的组曲。三重奏鸣曲17世纪奏鸣曲最常见的织体,它的乐器组合是两件高音乐器(通常是两把小提琴)和一个通奏低音,实际演奏时却是四个人:高声部的两把小提琴演奏两个对位声部,大提琴或大管演奏持续低音的旋律,再由一个键盘乐器填充和声。意大利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科雷利(Corelli,1653-1713)创作了大量的三重奏鸣曲,段落顺序是慢、快、慢、快。四、大型合奏乐协奏曲:巴罗克时
41、期的协奏曲分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以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相竞奏,突出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对比。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意大利作曲家托雷利奠定了小提琴协奏曲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形式。大协奏曲:是以一组独奏乐器(常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与整个乐队相竞奏。乐队协奏曲:又译作管弦乐协奏曲,它不象大协奏曲那样把乐队分成大组和小组,而是通常由乐队中两个或更多的乐器担任独奏部分,既起到独奏组的作用,又组成乐队的全奏,强调相互之间的对比、竞争,近似于大协奏曲体裁。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对巴罗克时期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钱简. 头像P69维瓦尔第创作的协奏曲共500多首,他
42、完善了独奏协奏曲的形式,一般为快、慢、快三个乐章。他摒弃复调手法,在风格上更接近主调音乐,音色华丽、节奏活跃,旋律性和色彩性都很强。他创作了著名的大协奏曲四季,分春、夏、秋、冬四个乐章,每一首都是快-慢-快的速度。第三节、亨德尔和巴赫一、亨德尔(1685-1759)1、生平 2、创作(1)、歌剧亨德尔是巴罗克后期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亨德尔一生创作了40多部意大利歌剧,在题材和音乐上都延续了意大利正歌剧的体例。他的歌剧代表作有英雄故事凯撒、罗德林达;奇幻故事阿尔西那、吕纳尔多。(2)、清唱剧以圣经为题材,直接引用其中的段落、词句;由宣叙调、咏叹调、独唱、合唱组成,合唱是戏剧的中心,歌词全用
43、英文,用英文演唱的清唱剧是他首创的。具有一种宏伟壮丽的风格。 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是弥赛亚,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叙述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第二部分结束时的合唱哈里路亚,具有宏大、磅礴的气势。另有清唱剧色列人在埃及、扫罗、参孙也是传世杰作。(3)、器乐音乐管弦乐方面比较突出的是他的歌剧及清唱剧的序曲、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亨德尔的器乐作品结构宏伟清晰、风格简洁明快,更多地显示出主调音乐风格,蕴含着当时英国社会生活所特有的朝气和探求精神。二、J.S.巴赫1、生平1头像 传记 第一页/ 2“巴赫在爱森那赫城的故居” / 3“阿恩斯塔特教堂”图片,现改名为“巴赫教堂”/ 4“巴赫演奏过的管风
44、琴” / 5“巴赫的一家” / 6“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 7“为腓特烈大帝演奏”2、创作(1)器乐音乐包括了巴罗克时期所有的器乐音乐体裁。 :巴赫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一些众赞歌前奏曲等,其中严谨的对位逻辑、宏伟悲壮的感情以及乐观明快的抒情性,充分体现出巴赫发挥管风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力的才能和技巧。 : a、创意曲包括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各15首,每一首都是以一个乐思为基础,用各种复调手法来加以发展。b、平均率钢琴曲集两册共48首,各包括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每一首均由在同一个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组合成一套。这套乐曲是
45、惊人的艺术宝库,是键盘艺术的经典,不仅在技巧上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堪称是钢琴的“旧约全书”。c、组曲共3集组曲,分别是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帕蒂塔,这3集组曲中每一集均包括6首组曲,每一首组曲都以巴罗克组曲中的4首舞曲为主。法国组曲是因为按照法国的风格写成,而英国组曲是为英国的贵族而创作。“帕蒂塔”在17世纪初时指“变奏”,从17世纪末起德国作曲家把它称为“组曲”。d、戈德堡变奏曲,主题是一首优美的萨拉班德舞曲风格的曲调,随后是30个变奏,以3个变奏为一组,每组的最后一曲都是卡农。在小型合奏中,巴赫的主要作品包括:小提琴和羽管键琴的奏鸣曲、长笛和羽管键琴的奏鸣曲等,多数是
46、三重奏鸣曲。在大型合奏曲中,巴赫著名的创作是协奏曲。典范之作: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应勃兰登堡一位侯爵的要求而创作,大协奏曲的形式,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展现了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技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绚丽多彩而有富于独创性的对比。把大协奏曲这种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巴赫复调艺术的两部伟大精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包括两首利切卡尔;一首四个乐章的长笛、小提琴与通奏低音的三重奏鸣曲;10首卡农.。其中有几首键盘乐曲,也有几首未写明固定演奏形式。赋格的艺术:由15首赋格组成,以一个简单的主题为基础,充分探索了赋格写作的各种可能性。用何乐器演奏未标明。三、声乐创作1、康塔塔巴赫现存的康塔塔有200多首。a、宗教康塔塔:宗教康塔塔的格式基本相同,以一首复调性的合唱曲开始,中间是一系列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以四声部的众赞歌合唱结束。众赞歌在巴赫的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