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共8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720785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共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共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共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共8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城市化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对策,问题人居环境科学以人类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满足人类聚居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美好生活环境,其传播和发展虽不过十几年,但已在学术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2、一、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住宅、村庄、城镇、特大城市以至连绵的城市区域等,实际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系统,它们同时又是更大的乃至全球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城市是某一层次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规划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

3、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规划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规划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二、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改变,人类在逐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的规律,得到了不错的乘积。但是,为什么城市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人类在现代城市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呢?这里有客观原因:现代

4、城市以高度集中和迅速膨胀为特征的爆炸式生长。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企图用旧观念来考察现代城市,结果造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组织方式、规划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城市问题愈加严重。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原因;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仍然是PatrickGeddes在20世纪初提出的“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认识和分析问题是比较有效的,但用于解决问题就并非如此了。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

5、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而且,事物愈复杂,这种分解解析的程度就愈深,逐渐形成了一个“解析、解析、再解析割裂、割裂、再割裂”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第二、研究方式原因;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而且仍将

6、随时代拓展。研究学科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如此,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在丧失了对研究对象整体利益追求的前提下,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大下降,使城市规划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补救性工作,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性。第三、工作组织方式原因;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工作组织方式过度专业化。参与城市发展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数目大大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各部门工作又难以协调统一,结果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整体

7、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实现。第四、规划方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成为了一门技术,同时却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形象化、感官化,人类科学精神是得到了体现,我们却丢掉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基础,舍弃了人类哲学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三、加强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

8、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中来。1.城市规划理论的重构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我国国情出发,重构已有成果。1)“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即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和共同的目标(即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我国古代人居环境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1,其优良的品质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9、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2)以综合性城市规划为目标,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要实现整体利益,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3)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同步协作,发展建设与城市有关的相关学科,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2.城市规划实践的改

10、造实践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城市规划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提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动态应变能力,支持城市健康的生长。1)在认识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综合程度。在实践中,城市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基础调查,内容要不分巨细地涉及城市系统各组成要素,要达到必要的深度,要考虑城市规划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领域。调查方法必须强调多学科的参与协作,多种角度进行调查,多种方法进行校验,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2)在分析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集成程度。在分析工作开始前,首先应该进行分析方法的加工:一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选择面要广

11、,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领域,并且所选方法要典型、实用、适用,能够满足城市规划分析需要;二是根据规划对象的实际要求,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修正,特别是同一学科方法之间、不同学科方法之间的整合、集成,发展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如此,分析结果才可能真正反映问题。3)在解决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融贯程度。在具体规划中,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强不同规划手法之间的糅合,真正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某城市规划项目“调查分析规划”的具体方法来开展实践工作。4)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创新。从保证城市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强化城市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

12、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的总和,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城市管理系统及统一的城市规划评价体系,加快合理的城市系统控制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和道德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各子系统管理的协调能力。3.主要方法和途径1)以人类社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为指导。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城市单个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生理、心理、文化价值的需求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的实现途径有两个:加强公众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价体制。a.公众和社会参与是体现居民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公众、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参与也存

13、在某些不足,如只是单纯参与城市规划实践环节,参与程度仍然不够深入等。今后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可以考虑这种模式:首先是广泛深入的公众和社会调查,形成城市规划需求;其次是分析研究这种需求,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框架,并与公众和社会进行充分交流;然后是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充实中心理论体系,并在各相关学科形成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实践中,建立实时的动态交流机制,使公众和社会参与贯穿城市规划全过程。b.城市规划评价既是一种公众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也是加强多学科、多专业协作的有效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和谐统一的问题。城市规划实践环节的评价工作已经开展得非常丰富,今后只是在于评价深度、评价效力、评价的科学性等问题的完

14、善。理论领域的评价是一个新课题,难度非常大,但如果能够解决操作性问题,并使之贯穿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建设全过程,将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2)加强新型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培训。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从整体思维要求的角度出发,加强其哲学精神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锻炼,改造其传统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其整体观、系统观、战略观和独创精神,提高其运用整体或者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3)城市规划教育的革新。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主要可归纳为四类:建筑类、工程类、理学类、林学类5,它们都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来进行城市规划教育的,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要求。建设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不仅符合

15、时代要求,也是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4)实事求是地发展地方城市规划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其城市发展建设各有特色,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要注意立足于各地区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如此才可能得较满意的结果。四、结语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应是强调整体思考、追求宏观目的、考虑整体利益的综合的、开放的、包容的、分散的网络体系,其基础内容散布在与城市有关的各个学科中,并在城市规划学中融会贯通,形成综合集成的城市规划中心内容。人居环境科学可能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但它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一次有意义的开始参考文献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1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J.城市规划,2002,26(7):9-10.3尹稚.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方法论思维J.城市规划,1999,23(6):10-14.4王宁.回归生活世界与提升人文精神J.城市规划汇刊,2001,(6):8-11.5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孙国徽,马正卿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E-mail:sgh7941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

17、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城市化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城市,城市化,人居环境,对策中图分类号:X22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实质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居环境”,顾名思

18、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1。1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住宅、村庄、城镇、特大城市以至连绵的城市区域等,实际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系统,它们同时又是更大的乃至全球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城市是某一层次人居环

19、境的组成部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化进程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同时,人居环境又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有效的人居环境系统为基础,人、人居环境和人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城市化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结果的。人居环境状况能够真实地反映由于城

20、市化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诸多方面转变的动态的时空过程,因此可以运用人居环境状况监控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居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方面的问题,对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城市人口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必将导致资源过多的耗用、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滞后等种种矛盾;另外,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问题、老年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文化教育乃至法律法规等新需求、新变化,这些都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2.2城市交通问题我国是一个经

21、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机动车拥有量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我国的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大多数城市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的状况。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点,目前自行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持续增高,势必对城市道路带来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辆技术性能低等原因,致使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造成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2.3资源和能源问题我国人均可采煤的储量只有全世

22、界人均水平的55%,石油只有全世界人口平均储量的11%,天然气也只有5%左右,对于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而且洁净的能源在我国的应用水平,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距。与此相反,我国能源的消费总量早在1998年已经是世界上第二能源消费国。我国还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m3,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多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2.4城市生态问题

23、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并即将超过临界线,预计在未来的20年里,生态环境压力不但不能减小,反而呈增大的趋势。水资源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这些污染可以说是附在中国城市肌体上的“病灶”和“毒瘤”,严重制约着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3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对策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人居环境问题,必须了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制定相关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3.1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分析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

24、神满足的并重3。城市人居环境的最优目标应该是: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以人为中心的人居环境规划和住宅设计。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规模扩张的速度科学规划人居环境布局,提高对自然的亲和力和集中布局的规模,有效减少通勤成本和环境成本,增强人居环境的活力;同时采用适用居民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住宅功能设计标准,提高住宅的舒适度。第二,以功能齐全,功效到位为目标的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其配套项目及其指标均应符合居民的实际需要,。第三,以整洁、安静、优美为标准的生态环境营造。生态环境的营造应突出

25、绿化系统,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系统、噪音控制系统的建设,从而使人居环境中的水、气、声等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第四,以功能再造和历史保护并重的旧居环境改造。在旧居环境改造过程中,首先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订详细的旧居环境改造规划。其具体的做法是调整布局,再造功能,保护历史,改善设施和增加设备。第五,以服务于民、造福于民为目的的综合管理。所谓的综合管理就是要实现专业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的有机结合。3.2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对策针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以下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对策。3.2.1科学地确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城市性质不同

26、,发展方向就不同,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和要求质量就不同。同时,城市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规模小,经济效益较差,但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际关系简单,人居环境质量相对较高;城市规模大,虽然经济效益较高,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日益加剧,从而使经济效益和人居环境受到影响。因此,要根据城市的自身环境条件、资源状况和国家的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和规模,切忌盲目的“城市克隆”。3.2.2因地制宜地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出发,通过科学论证,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搞好城市生态规划与布局。首先在城

27、市生态规划方面,应根据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阀值,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并以此为宏观调控城市人口、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依据。其次在城市形态布局上,应改变城市传统的布局模式,使城市每个社区或卫星城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用地大致取得平衡。三是产业结构布局上进行调整和升级换代。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3.2.3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使它们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通常情况下,认为在城市中加强治

28、理污染、保护环境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一种限制。但实际上所限制、制约的是那些质量差、效益低、不能合理、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在对这些产业作某些限制的同时,恰恰为那些质优的少扣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培育了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工业污染防治,其次是对新建企业,要求高技术起点,减少污染。3.2.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所有生产生活共同的物质条件,有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才能促进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才能形成城市的特殊形态的生产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城市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缺乏足够的还原功能,需要人

29、力构筑强大的基础设施,处理城市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质量。首先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许多专家提出了“欲建生态城市,先上轨道交通”的观点,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搞好城市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改进技术和供应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三是优先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是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3.2.5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思想、资金、人才、技术、组织和制度的保证。首先要加快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当今

30、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运用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加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要增加有关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纳入城市统一规划中来。第三,综合决策,严格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最终的实施有赖于严格的城市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为了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必须打破传统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状况,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综合决策机构,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达到

31、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4。3.2.6加张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为了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人文资源,并且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应大力提倡对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和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从学术发展的高度进行整体思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共识,自觉关心并积极参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3.2.7创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城市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大力提高公民创建宜人城市人居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制度创新,避免经济高速发展,制度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坚持依法治市,打击一切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行为;奖励创新、进取的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市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文化环境的不断变革,从而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求诚信、公平公正、鼓励创新的整体文化氛围。参考文献1张恒.武汉市区人居环境发展探索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惠彦涛,鲁奇,李辉山.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山西建筑.20063解自来.南京创建优良人居环境城市研究.中国城市园林.20034周学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