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问题(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715357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问题(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问题(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问题(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问题(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问题(笔谈)关于劳动份额U型规律的争论姚宏鑫/王红领 2013-03-01 14:47:06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济南)2012年5期 一、功能性分配与规模性分配在经济学领域,收入分配是个永恒的主题。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功能性分配和规模性分配。前者的研究源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参与生产活动的各要素会根据各自的贡献,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功能性分配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与其分配份额之间的变动规律。后者是以居民个体为对象,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个人之间收入的差距。虽然二者

2、关注的重点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为资本在居民中分布的集中度要远大于劳动力的集中度,因此功能性分配中劳动份额越低,规模性分配中的差距就会越大。自从帕累托提出规模收入分配的概念之后,学术界对收入分配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即由功能性收入分配转向了规模性收入分配。然而,对功能性收入分配研究的弱化致使规模性收入分配的研究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劳动者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如果居民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上,就难免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只能更多地依赖出口和投资。经验表明,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上个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源于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生产过剩。本世纪以来,我国

3、的经济发展也显示,劳动份额的过低也会阻碍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增长的同时必须增进大多数人的福利,这时的增长才能够转化为持续的发展过程。因此,深入研究国民收入中劳动、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二、GDP中劳动份额变动的U型规律自1995年后,居民收入份额逐年下降。据白重恩(2009)的研究,在1996-2005年期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其中初次分配环节居民收入下降了10.71个百分点。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劳动份额的下降,是资本对劳动的侵蚀,是政府税收对劳动的挤占。侵蚀也好,挤占也罢,这些说法还只是停留在描述

4、这一经济现象的层次上。显然,经济学家的任务是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针对我国劳动份额的下降,有的学者给出了“劳动份额U型规律”,用以解释这一经济现象(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2009)。他们经过计量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GDP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存在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换句话说,一国经济的发展同劳动份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U型规律,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先下降后上升,转折点大约在人均GDP 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按照“U型规律”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根源在于二元经济中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美国的崛起,到日本的工业化中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这是经济

5、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将这种现象看成是我国重大制度缺陷。国外的做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没有出台政策人为地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事实表明,工资的集体协商机制不利于劳资和谐,在西方一些国家里,由工会有组织地和管理方讨价还价以提高工资,往往带来的是罢工、游行。李稻葵乐观地预期:“未来三五年内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状况将会得到逆转,因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上转移干净了,不能拔苗助长,否则遗患无穷,不出五年,我们会讨论另一问题,就是劳动力工资增长过快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然后加快劳动力转移。”(李稻葵,2010)自“U型规律”提出后

6、,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强的反响。肯定者有之,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龚刚和杨光(2010)通过建立一个非均衡动态模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U型规律。他们的结论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过剩的劳动力供给压抑了工资的增长,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份额不断降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会逐渐趋于短缺,从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进而使劳动份额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得到逆转,整个过程如同一条正U型曲线。罗长远和张军(2009)运用1987-200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也验证了U型规律的存在。但是,有的学者认为U型规律模型有两个缺陷(周明海,2010)。首先,假设劳动力

7、只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转移,忽视了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其次,该模型仍然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假设要素充分就业,其框架仍是新古典的,无法体现刘易斯的思想,即在二元的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前提。张车伟认为,U型规律并没有得到发达国家时间序列数据的支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普遍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并没有呈现出U型规律。在劳动者报酬数据可比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并没有表现出统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是劳动收入份额在较高水平上长期保持稳定,有的则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快速上升,还有就是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拉美

8、国家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如印度、中国等,劳动收入份额则表现出长期的低水平稳定(张车伟,2011)。三、U型规律运行机理U型规律是否存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绝非仅仅是文字游戏。如果这一规律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就隐含着一个重大的政策含义。即劳动份额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段,劳动者的抗争以及政府的行政干预均对劳动份额的提高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显示,虽然政府并没有刻意打压资本、扶持劳工,但其劳动的份额却是逐步提高的,并且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1750-1850年,长达100年的期间,英国的劳动力供给基本处于过剩状态,从而劳动份

9、额也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大约在0.35左右,马克思将当时的工资水平定义为“生存工资”。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到1860-1920年期间,劳动份额上升到0.5左右,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劳动份额进一步提高到0.6-0.7之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时间大约在1870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劳动份额稳步上升,即使遭遇了大萧条,劳动份额上升的趋势也没有受到阻止,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劳动份额大致稳定在0.7左右,德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总之,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劳动份额究竟在初次分配中占多大的比例,是有其自身运行规律的。如果说U型规律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的运行机理究竟

10、是什么?这是我们讨论功能性分配时必须回答的问题。根据新古典的分配理论,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是由它们各自的边际产出决定的,这是生产达到最优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资本与劳动份额是否合理的标准。国际经验表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在其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本要素的稀缺性均大于人力资本,也就是说资本要素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其边际产出要高于人力资本,从而资本收入较高在这一阶段具有合理性。随着工业化的加快,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力资源要素相对于资本开始变得稀缺,于是劳动份额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上升。我国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早期工业化国家的情景。在典型的二元经济情况下,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无限供给

11、的剩余劳动力,当工业部门雇佣这些劳动力时,只需支付“生存工资”。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为例,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广东省的农民工工资几乎在原地踏步,改革开放的收益与农民工无缘。这种状况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就是:由于工资传导机制中的摩擦,从农村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只是略高于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收入,尽管工人的工资水平并没有达到其边际产出,但一条具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始终会压抑着工人工资的增长,直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四、劳动份额变动的基本趋势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笔者相信在特定的经济转型期,劳动份额变动的U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各生产要素按照自己的贡

12、献分享国民收入,本不应该出现劳动份额的U型走势,只是转型期劳动力在转移中的供给曲线呈现出无限供给的状态,从而导致了劳动份额在特定的时间段呈下降趋势,但是这种无限供给的状况迟早会结束,届时劳动应得的份额就会回归到劳动者。一旦劳动份额越过U型曲线的底部,就会稳定地增长,并且最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普遍遇到了“民工荒”的困扰,招工难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正常运转必须解决的问题。正像有的学者预测的那样,“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左右,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会进入上升通道”(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GDP的

13、增速,人均总收入136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同比名义增长13.3%,增速比2011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毫无疑问,居民收入的增加表明劳动份额在GDP中比例的提高。尽管这种现象与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致力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因素有关,但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观察,这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劳动力供给脱离了以往的无限弹性的状态。在功能性分配领域,政府对工资的行政干预并不能改变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从而对劳动份额的影响力也是极为有限的。例如,近些年来我们都能感受到的家政服务业工资的迅速增长并非是由于政府的干预,而是劳动供求引起的。因此,面对劳动份额自身变动的规律,政府应该做的是完善劳动经济制

14、度,建立现代市场劳动体系,减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摩擦。注释:白重恩、钱振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李稻葵:理性看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宏观经济2010年第7期。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收入劳动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6期。张车伟、张士斌:我国初次收入分配问题及其分析,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10-20112011年5月第一版。假定资本数量不变,劳动供给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增加,每个单位增加的劳动力都对应着一个增加的产量,那么最后一个单位增加的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它决定着工资的标准。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