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0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4年上学期初三语文调研试卷 班级:姓名:计分:一. 语言积累和运用(15分,每小题1分)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_。(沁园春雪) 2_,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3_,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4朔气传金柝,_。(木兰诗)5我欲乘风归去,_,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子曰:“默而识之,_,_,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7.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空白处。到大沽口去参观,最吸引我的是那历经沧桑的古炮台。那_的炮身,依稀还染着殷红的鲜血,那_的炮口,好像正_愤怒的火光。沿着炮台的遗址_,似乎还能找到当年抗英志士的脚印;面对汹涌的大海倾听,仿佛仍
2、回荡着先人奋勇杀敌的吼声。(斑驳、破旧、古老;乌黑、锃亮、明亮;闪着、映着、喷着;寻觅、寻找、搜寻)8.参照句中黑体的部分,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不破不立,不塞不_,不止不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9.与下面的这段文字连接得最为顺畅的一个句子是( )对中学生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是否可以放松思想品德的教育呢?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的教育呢?_。A.从全面发展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B.为了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C.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做出错误的解答D.只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培
3、养目标,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10.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二. 文言文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段文
4、言文,回答下列问题。(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分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
5、应停顿的地方。(1分)()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分)()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6、。 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B. C. D.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_(二)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
7、、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指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1分)( ) 以遗陛下 (遗:,给予。) 悉以咨之 (悉:,尽,全。) 裨补阕漏 (阕:,楼房。) 行阵和睦 (行:,行列。) 2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1分)( ) 志虑忠纯: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 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成效。 性情淑均:性情善良,做事公正。 优劣得所:好人坏人都有住所。 3诸葛亮认为“营中之事”询问向宠的理由是哪些?指出不正确的一项。(1分)( ) (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之曰能,众议举宠为督。 (向宠)志虑忠纯,能裨补阙漏。 咨之能行阵和睦,
8、优劣得所。 4诸葛亮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作对比,想说明什么? 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1分)( ) 以此说明“亲贤臣,远小人”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以此说明“先帝”痛恨东汉的桓帝和灵帝。 以此说明有德有才,就有用武之地。 以此表明自己为汉室的兴隆而鞠躬尽粹。 判断正误 5本文段表达的中心意思不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振兴汉室。(1分) ( )三、现代文阅读。一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_,她又
9、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
10、,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
11、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下面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 分)当一切恢复_,她又悄悄地进来。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的神色。A.安静 恳求 B.平静 哀求 C.宁静请求 D.沉寂 央求2.“我”的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2 分)答:_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2分)答:_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
12、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 联想到什么?(2 分)答:_5.第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二 利春晓舍身救人的一幕堪称壮烈! 1994年4月9日下午,就读于阳江市一中初三(2)班的利春晓与10多位同学到市郊田螺山照相留念。突然,附近的连环水库传来一阵阵呼救声。他们循声望去,只见水面有一个人时浮时沉。利春晓即向出事地点跑过去。同学紧紧拉住他的手,想跟他商量救人的办法。“没时间了,救人要紧!”利春晓一把甩开同伴的手,沿着水库边飞快地跑了700多米,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扑入水中。一米,二米,三米他奋力游向溺水者。此刻,同伴们下至齐腰深的水中,
13、将一棵六七米长的小树伸出去,大叫“抓住树,抓住树!”春晓只要回头就可以拉着树安然脱险,但他没有回头,依然奋力向出事地点游去。到了!他一手拖着溺水者,一手划水,艰难地往回游。不幸,溺水者在本能的挣扎中猛然紧紧地抱住了利春晓,春晓气力不支,他再也划不动了,随后便慢慢下沉了。 利春晓的花季年轮,永远定格在青春亮丽的17岁。 利春晓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他的父亲经过艰苦创业,现拥有建筑公司、家具厂和鳗鱼养殖场等企业,拥有自己的小洋楼和小汽车。利春晓从八九岁起就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他的父亲从农村到城市,勤劳检朴、助人为乐的美德一直没有丢。家里人的衣食住行与常人并无多大差别,家
14、里购物花钱,也从不大手大脚。但为公益事业,却从不吝啬。这些年,他家先后为家乡建设和扶贫捐款超过100万元。每次做善举时,他的父母都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告诉孩子们:一个人要有爱心,多为他人、多为公众做事,自己的生活才会充实和有价值。 置身于这样的家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晓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品格。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一为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读小学时,他经常帮助家乡的孤寡老人做家务,挑水劈柴,买菜买米。他曾经有过三次舍己救人的历史:一次冒着被撞伤的危险,拉住一头奔向小孩子们的受惊牛牯;两次跳入水中救起在水中挣扎的一名小孩和一位女同学。 1用简短的文字说明第2自然段记叙的要素。(2分) 答(
15、1)时间:( ) (2)地点:( ) 2. 判断题(1分) (1) 第2自然段记叙的人物是利春晓、利春晓的10多位同学、溺水者 事件是利春晓勇救溺水者不幸牺牲。( ) “(2)利春晓的花季年轮,永远定格在青春亮丽的17岁”这一句集中表达了 作者痛惜少年英雄牺牲的情感。 ( ) 3指出对加点句子的内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1分)( ) 句;利春晓有帮助他人的自觉性。 句;利春晓救人果断勇敢。 句;利春晓游水动作缓慢。 句;利春晓救人义无反顾。 4第4自然段为何要写利春晓家庭的“不寻常”?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1分)( ) 表现利春晓的父母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的美德。 说明利春晓做出英雄状举是因为他有
16、富裕的生活环境。 说明富裕人家很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说明英雄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5文中追述利春晓以前助人、救人的事迹,这与文段开头写利春晓最后的英雄 壮举有什么关系?指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1分)( ) 前后对比,突出利春晓最后英雄行为的壮烈。 前后联系,说明英雄的行为不是来自偶然的感情冲动。 说明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是他以前助人、救人行动的继续和发展。 说明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的。6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2分)答:_三垒土成山,汇水成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有人偏不相信。他们总爱走捷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梦想在倾刻之间轰然成就大业。 财富是依靠
17、积累的。有人善于储蓄而致富。有人却轻视每月几十块钱储蓄,以为如此细数不如花光痛快。他们不切实际地幻想天上掉下来一袋钻石,地上拾到金元宝,或是中彩票获奖数千万元,一夜暴富。当然,这种人只能是空想而已。 对于学问,其理亦然。积累一分学问,便是充实一分生命。积累时看似无用,到用时却是珍宝,受用一生。然而不少人却轻视每天读一页书、写一页笔记,而相信吃了什么药便能智力陡增,然后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夜成了才子。殊不知天下的学者并不是吃药吃出来的。 积累不足而过早成名得志并非好事。正像有些人银行存款不多却喜欢摆排场、讲阔气,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弄得手头拮据,捉襟见肘,被人笑话。有的人因为写了一篇文章、一支曲
18、子或一首小诗,反映不错,受到舆论称赞,出名获奖。可是,由于作者的积累并不厚实,到手的荣誉又摧毁了他们继续进取的决心,于是再无新作超越已有的成就。 “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深含哲理。漫长和迂回即是不断刻苦积累的过程,而走捷径达到的目的,往往昙花一现,甚至“欲速则不达”。 为了人生成功的大厦,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不懈地搬沙砌石。 1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选择确切的一项。(1分)( ) 发财致富必须重视每月几十块钱的储蓄。 学问积累不厚实就决不能去出名获奖。 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走捷径就一定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应该不断积累。 判断正误 2本文段第2、4自然段都摆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论述。(1分)() 3下边各组短语哪一项在文段中全都是写“积累”的?把它挑出来。(2分)( ) 每月几十块钱储蓄 天上掉下来一袋钻石 拾到金元宝 中彩票获 奖数千万元 每天读一页书、写一页笔记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夜成了才子 写了一篇文章、一支曲子或一首小诗 4指出下边的语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2分)( ) 垒土成山,汇水成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殊不知天下的学者并不是吃药吃出来的。 而走捷径达到的目的,往往昙花一现。 为了人生成功的大厦,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不懈地搬沙砌石。 四、作文:我心中的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