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经济学 课程作业3(共 3 次作业)学习层次:专科 涉及章节:第7章 第8章一、名词解释公共收入税收公债规费使用费罚没收入通货膨胀税税收的正常影响税收的额外收益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中性税收校正性税收成本税收征收费用税收奉行费用所得税所得税的应税所得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分类所得税制总和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法人所得税居民公司非居民公司社会保险税财产税财产转让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商品税增值税增值税转型营业税消费税关税行为税资源税税收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转嫁税收归宿
2、税收资本化税收前转税收后转税收消转单一税制复合税制税本税源拉弗曲线公共支出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预防性支出创造性支出强制性支出随意性支出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收入的分类。2、简述税收的特点。3、简述税收的要素。4、简述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5、简述马斯格雷夫的税收三分法。6、简述OECD和IMF的税收分类。7、简述个人应税所得的计算(以美国为例)。8、简述个人所得税的计征类型。9、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10、简述中国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11、简述社会保险税的特点。12、简述流转税的特点。13、简述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额的计算。14、简述营业税所包括应税劳务。15、简述消费税征收范围。
3、16、简述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17、简述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18、简述关于税收转嫁的两种理论观点。19、简述税收转嫁的主要形式。20、 简述税本、税源、税收三者的关系。21、按有无直接补偿,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22、按照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习惯,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23、简述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24、简述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25、简述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26、简述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2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28、简述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29、简述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论。30、简述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31、简述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阶段论。三、
4、论述题1、论述税收的原则。2、试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3、试述土地增值税中,从转让收入到增值额计算过程中可扣除的成本费用。4、试述税收与生产者行为。5、试述税收与消费者行为。6、试述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7、试述影响税收转嫁的主要因素。8、试述最优税制设计的基本思想。9、试述公共支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劳动生产率论)。10、试述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变化及其原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公共收入:也称财政收入或者政府收入,系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从企业和家庭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税收: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公共收入的主体。公债:
5、政府凭借自身信用,按市场供求关系,自愿灵活,有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规费:政府为国民提供特定服务和管理而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可分为行政性收费和司法收费。前者如护照费、商标登记费等,后者如民(刑)事诉讼费、财产转让登记费等。 使用费:对享受政府提供的特定公共产品的私人部门所收取的费用。如公路使用费、桥梁使用费等。罚没收入:对非法个人和法人进行惩罚所取得的收入。通货膨胀税:是政府为了弥补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缺口,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造成普通物价上涨,从而降低私人部门的实际购买力,形成政府占有社会资源增加。本质上是公私两大部门之间的资源再分配。税收的正常影响: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
6、门过程中,势必对经济发生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仅限于征税数额本身(即只是征税数额的财富从私人部门转移给政府),即为税收的正常影响。税收的额外收益: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对经济发生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除了征税数额本身之外,经济活动还因此而得到了促进,社会利益因此得到了增加,便是额外收益。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对经济发生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除了征税数额本身之外,经济活动还因此而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因此而受到了削弱,便是额外负担。税收中性:即追求社会为税收付出的代价仅以税收数额为限,不能有额外负担。政府征税应当避免
7、对市场机制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决定力量。税收校正性(区别对待):对有外部性的产品和劳务要区别对待,对正外部性产品予以补贴,使其外溢效应内部化;对负外部性产品额外征税,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税收成本:除了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税收奉行费用”难以计量。税收征收费用:专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税收奉行费用:纳税人在按照税法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如申报纳税所花费的交通费等,“税收奉行费用”难以计量。所得税:以所得(净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
8、所得的自然人和法人课征的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所得税的应税所得(税基):即所得额,是指扣除了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后的净所得。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个人的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一种税收。超额累进税率:全部应税所得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以不同的税率计算税额,把各个部分的税额相加,才得出全部应纳税额。全额累进税率:达到一定数额的全部应税所得都要以其相对应的同一个税率来课税。 分类所得税制:将所得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种类,分别计征,差别对待。总和所得税制(综合税制):对不同来源的所得不区别对待,总和计征。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将分类计征和综合计征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法人所得
9、税:是以厂商等法人组织为对象,对其一定时期所得(利润)课征的税收。居民公司: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公司: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社会保险税: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为对象的一种税收,也称为工薪税或薪工税 。财产税:以财产额为课税对象,向财产拥有人或转让财产者课征的税收。由一般财产税、特种税和财产转让税组成,具有对人征税的特点。财产转让税:对发生转让的财产课征的税收。如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
10、税。遗产税:以财产所有人死亡时留下的财产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继承税:以继承人在财产所有人死亡时所继承的财产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赠与税:以赠与的财产价值为对象向赠与人或受赠人征收的一种税。房产税:以城镇的经营性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对在城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它主要针对单位以及个人经营性商业用房用地。车船税:指对在我国境内应依法办理登记的车辆、船舶,根据其种类,按照规定的计税依据和年税额标准计算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
11、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简称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为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契税:是以境内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时向其承受者征收的一种税。商品税: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体系,也称流转税。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在商品生产和货物流通环节的新增价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购买者完全负担。 增值税转型:就是将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在以前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
12、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这意味着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减轻。营业税:也称销售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是政府对一部分消费品征收的税项。关税:是指政府海关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行为税: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对象而征收的税。如烧油特别税、印花税、屠宰税等。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资源的数量征收的一种税。税收效应:旨在考察税收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的影响,通常归纳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从而引起
13、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转嫁:指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通过种种途径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转嫁可以是全部转嫁,也可以是部分转嫁,可以是一次完成,也可以是多次完成。判断转嫁的标准是法律上的纳税人和经济上的负税人是否为同一人。税收归宿: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税收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税收前转(顺转):纳税人将其
14、所纳税款通过提高由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税收后转(逆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税收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技术或强化管理来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负在生产率提高中自行消失。单一税制:即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等。 复合税制:即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税种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复合税制往往以一个或某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即主体税种。税本:税收的根本来源。
15、税源:税本产生的收益。拉弗曲线:由美国供应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提出,是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大规模减税高潮的理论依据,表明的是税率和税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曲线表明: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GDP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公共支出:也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消耗性支出:政府为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和用于投资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无偿的转移给受益人(如养老、失业救济金和低保费等)的支出。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保障社会稳
16、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支出。创造性支出:用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支出。强制性支出:又称不可控制性支出,指不修改现行法律或法规就必须支出的那部分支出。随意性支出:又称可控制性支出,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本届政府可根据自己的施政目标自行决定的支出。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收入的分类。(1)税收;(2)公共收费;(3)公债收入;(4)国有资产收入;(5)接受捐赠。2、简述税收的特点。(1)强制性: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国家法令形式强行征收,不按规定纳税者要受到法律制裁。(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3)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预先规定了征收对象和征收的数额或比例。3、简述税收
17、的要素。(1)课税主体: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即纳税人。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定相一致,只有当纳税人无法向其他人转嫁税收时,法律上的纳税人才同经济上的纳税人即实际负税人相一致。(2)课税对象:指法律规定的征税标的物,包括所得、商品、财产和其他(人头税等),也称纳税品。(3)税率:法律规定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由此税收可分为:比例税(如营业税、关税);累进税(如个人所得税);定额税(如牌照税)。(4)税收的其他要素还有:计税单位(货币或实物)、课税环节(单一环节课税、多环节课税)。4、简述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持税收“中性”和税收校正性。(1)税收中性
18、:即追求社会为税收付出的代价仅以税收数额为限,不能有额外负担。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决定力量。(2)税收校正性(区别对待):对有外部性的产品和劳务要区别对待,对正外部性产品予以补贴,使其外溢效应内部化;对负外部性产品额外征税,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税收的校正性会产生税收额外收益。5、简述马斯格雷夫的税收三分法。按照货币收支在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之间的循环流动方向,把税收分别归属于所得税、财产税和商品税(流转税)三大类。(1)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2)财产税:一般财产税、个别财产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
19、等。(3)商品税:销售税(营业税)、国内产品税、进出口税、增值税、消费税。6、简述OECD和IMF的税收分类。经合组织(OECD)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类标准1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所得税2社会保险税(包括对雇员、雇主及私营人员课税)社会保险费(非税收入)3薪金及人员税薪金及人员税4财产税(包括对不动产、财产增值、遗产和赠与的课税)财产税5商品与劳务税(包括产品税、销售税、增值税、消费税及进口关税等)国内商品与劳务税6其他税收进出口关税7其他税收7、简述个人应税所得的计算(以美国为例)。从总所得到应税所得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1)总所得税法允许的不计入项目毛所得(
20、2)毛所得必要的费用开支调整毛所得(3)调整毛所得税法允许的扣除项目净所得(4)净所得个人减免额应税所得8、简述个人所得税的计征类型。(1)分类所得税制:将所得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种类,分别计征,差别对待。对工资等勤劳所得(如工资等)课以轻税,对投资所得(如租金、利息等)课以重税。(2)总和所得税制(综合税制):对不同来源的所得不区别对待,总和计征,以美国较为典型。(3)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将分类计征和综合计征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如日本,日本将个人所得划分为利息、股息、不劳所得、经营利润、工薪收入、退休金、林业收入、资本利得、临时所得和其他所得共10项,对退休金和林业所得实行分类计
21、征,对利息、股息和资本利得实行分类选择或综合计征,其他的实行综合计征。9、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有从源征收和申报清缴两种方式。(1)从源征收:由支付工资、利息或股息的单位代扣,然后汇总上缴。(2)申报清缴:分期预缴和年终汇算相结合。先由纳税人申报全年估算收入额,并按估算额分期预缴税款,到年终时,按实际收入额提交申报表,多退少补。10、简述中国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1)“五险”方面,按照职工工资,单位和个人的承担比例一般是:养老保险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医疗保险单位承担6%,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承担2%,个人1%。生育保险1%全由单位承担。工伤保险0.8%也是全由单位承担。(2
22、)住房公积金:实行同等双比例缴存,即单位和个人月缴存额不得低于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最高可以达到12%。 11、简述社会保险税的特点。(1)累退性(采用比例税率、一般有课税上限);(2)有偿性;(3)专款专用;(4)现收现付;(5)不允许宽免和费用扣除;(6)税基不包括工薪以外的收入。12、简述流转税的特点。(1)灵活多样;(2)累退性;(3)隐蔽性;(4)易转嫁;(5)简便性。13、简述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1)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2)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
23、照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为销项税额。其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销售额(不含收取的销项税额)税率(3)进项税额的计算: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购买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即为其进项税额) 14、简述营业税所包括应税劳务。(1)营业税所包括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 、建筑业 、金融保险业 、邮电通信业 、文化体育业 、娱乐业 、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2)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属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属于营业税应税劳务。15、简述消费税征收范围。(1)一些过度消费会对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
24、、酒、鞭炮、焰火等;(2)奢侈品,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3)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轿车、摩托车等;(4)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汽油16、简述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政府对劳动力投入课税(所得税)劳动和休闲的价格失衡纳税人选择休闲代替劳动。(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政府课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己有的消费水平纳税人更多地增加劳动投入而减少休闲。17、简述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1)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政府课税纳税人的实际利息收入减少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纳税人以消费取代储蓄私人储蓄下降。(2)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政府课税纳税人可支配
25、收入减少为了维持一定的储蓄水平纳税人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18、简述关于税收转嫁的两种理论观点。(1)绝对转嫁论:a)一切税收都可以转嫁;b)除少数税以外,所有税都不能转嫁。(2)相对转嫁论:能否转嫁因税种、供求关系等具体条件而不同。19、简述税收转嫁的主要形式。(1)前转(顺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由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过程:厂商提高出厂价转嫁给批发商提高批发价零售商提高零售价转嫁给消费者。(2)后转(逆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 过程:零售商压价购进
26、商品转嫁给批发商压价从厂商进货转嫁给生产厂商压价购进原料、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办法转嫁给原料供应商和工人。(3)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技术或强化管理来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负在生产率提高中自行消失。20、 简述税本、税源、税收三者的关系。(1)税本是税收的根本来源(果树)。税源是税本产生的收益(果子)。税收来自税源(交给国家的一部分果子)。(2)树为本,果为源,钱为收。有税本才有税源,有税源才有税收。(3)税源选择问题实际上指科学的保护税本,不搞杀鸡取蛋。21、按有无直接补偿,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1)消耗性支出:政府为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和用于投资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进
27、行的支出。前者如公务员工资、办公设备费用等,后者如政府的投资拨款等。消耗性支出对生产、就业的影响大多是直接的,反映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规模,它对GDP分配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2)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无偿的转移给受益人(如养老、失业救济金和低保费等)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间接的。22、按照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习惯,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1)国防支出:包括军事装备费用、人员给养费、军事科研支出、对外军援等;(2)外交事务支出:包括驻外使领馆支出、向国际组织缴纳的费用、外事机关活动经费等;(3)行政管理支出:包括国家机关
28、工作人员工资支出、日常办公费用支出、办公设备费用等;(4)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农业补贴、对外经济援助支出等;(5)社会文教支出:包括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文化事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6)社会保障支出:包括低保补助资金支出、社会保险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7)政府债务支出:包括公债利息支出等;(8)其他23、简述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1)影响销售市场:政府购买的产品,其销售量会增加。(2)影响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耗性需求:消费需求:消耗性支出的一部分是给公务员和军队人员发工资,这会间接影响消费需求;另外,出售产
29、品给政府的企业,其员工收入也会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投资需求:一方面消耗性支出的一部分是国有企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这方面支出增加,会带动相关产业追加投资;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也会挤占私人投资空间(如政府建一个厂,市场竞争过度,私人原计划的投资撤销)。消耗性支出对投资需求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上述两方力量的对比。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耗性需求。如日常办公用品消耗、办公设备的采购等,直接构成总需求。(3)总之,政府消耗性支出,直接或间接影响总需求,而足够的总需求是物品和服务得以出售的前提和支撑。24、简述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1)当消耗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总需
30、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生产增长。(2)当消耗性支出减少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生产萎缩。25、简述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1)如果政府消耗性支出的总额不变,而只是所消耗的物品或服务的种类发生变动,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分别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因此而发生变动。相应地,这些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有增有减。(2)如果政府的消耗性支出不是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而是普遍增加或普遍减少,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或部门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3)结论: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变动将影响整个社
31、会的分配状况。26、简述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1)影响社会总需求影响消费需求(支出对象为个人)影响投资需求(支出对象为企业,其中一部分也通过追加投资和劳动力报酬转化为个人或家庭收入,进一步形成消费需求)(2)结论:政府转移性支出,最终会形成社会的总需求,而足够的总需求是各种物品或服务得以销售的一个重要条件 。2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1)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居民,如居民生活补贴,居民生活补贴变成各种需求,企业根据居民需求安排生产,所以,它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2)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生产补贴,则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28、简述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
32、域的影响。(1)支出对象是个人或家庭:通过转移性支出,收入的分配格局会发生有利于受领者的变化。(2)支出的对象是企业:通过转移性支出,收入的分配格局会发生有利于受领企业的变化。(3)结论:改变财富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29、简述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论。(1)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其重要内容是: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也日益攀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2)导致政府活动扩张的原因:瓦格纳认为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制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同增加,也即以
33、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更为复杂,这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增强。英国经济学家伯德对瓦格纳法则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以下三方面也是导致公共支出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公共经济对私人经济的替代性增加;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大,带动了对教育、娱乐、文化、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支出增长;私人垄断力量的上升需要政府去抵制和消除。30、简述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1)由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魏斯曼提出。他们认为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的扩张仅仅是因为公共收入的增加,而非别的原因,公共收入的增加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政府不变更税率税收增加追求政治权力的最大化的政府喜欢多
34、支出公共支出增长。外在原因:社会动荡时(战争与灾难),支出不能不急剧增加。战争和饥荒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政府支出急剧增加提高税率或新设税种战争和灾难过后政府不一定恢复原有税率,有的新税种会继续存在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31、简述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阶段论。(1)由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他们认为公共支出的结构是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支出重点如下表所示。经济发展阶段准备和起飞期成熟期大量消费期公共支出重点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教育、保健、福利服务为主福利服务为主(2)从长期来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支出重点不同,同时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三、论述题1、论述税收的原
35、则。(1)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前者是指税收经济效率,后者是指税收本身效率。税收经济效率的检验标准:税收额外收益最大化和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持税收“中性”和税收校正性。实践中税收本身效率的检验标准是 “税收征收费用”占税收收入之比,越低则表明税收本身效率越高。(2)公平原则: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税收的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税收应使相同境遇的人承担相同的税负;纵向公平:是指税收应使境遇不同的人承
36、担不同的税负。税收的公平原则还具体化为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a)受益原则: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其从政府公务活动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受益原则在一定场合可以体现公平原则,但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b)支付能力原则: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纳税能力通常用收入、财产、消费来测度。2、试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1)优点:为直接税,不易转嫁;普遍征税、量能负担;对不同所得,区别对待;税源广泛,收入充裕;累进税率,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2)缺点:应税所得计算复杂;易发生逃税;不利于储蓄与投资;征管难度较大。3、试述土地增值税中,从转让收入到增值额计算过程中可扣除的成本费用。
37、(1)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如土地出让金。(2)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以下简称房增开发)的成本。是指纳税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3)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费用(以下简称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一种简单的算法是,该三项费用等于(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增开发成本)* 10%为上限。 4、试述税收与生产者行为。(1)生产者行为:是指生产者在运用自己可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时所作的选择和决策。(2)税收对生产
38、者的替代效应。政府课税市场上消费者价格上升和生产者价格下降(两者之间的差额为税额)生产者对课税商品或课重税商品生产减少增加无税或者轻税产品的生产。(3)税收对生产者的收入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收入减少和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商品生产活动下降社会福利损失。5、试述税收与消费者行为。(1)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使自己既定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而做出的各种选择和决策。(2)税收对消费者的替代效应。政府课税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减少购买课税商品或课重税商品增加购买无税或轻税商品。(3)税收对消费者的收入效应。政府课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商品购买水平消费水平下降。6、试述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影响私人投资的
39、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投资收益,二是投资成本。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效应主要通过税收对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和折旧率的影响来实现。(1)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税收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对纳税人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课税投资收益率下降降低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用原计划的投资来进行消费。收入效应:课税投资收益率下降减少了投资者的可支配收益为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增加投资。(2)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折旧是税制所允许的应扣除的应税数额,税制的这项规定可以减少投资人的纳税负担。折旧率有两种,一是实际折旧率,二是税收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是指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固
40、定资产原始价值比率。税收折旧率超过实际折旧率纳税人税负减轻纳税人增加投资税收折旧率低于实际折旧率纳税人税负增加纳税人减少投资7、试述影响税收转嫁的主要因素。(1)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 需求弹性与前转可能性成反比: 需求弹性大 前转可能性小 需求弹性小 前转可能性大 需求无弹性 全部前转 供给弹性与后转可能性成正比 供给弹性大 后转可能性大 供给弹性小 后转可能性小 供给有弹性 全部后转 (2)市场竞争状况自由竞争的市场: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该行业体系会整体提高商品价格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垄断的市场:垄断者可任意提价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3)税收方式: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是客观的,但是税
41、收方式是主观的,要科学地决定税种、课税对象和课税范围。例如,所得税、财产税难以转嫁,而流转税易转嫁。8、试述最优税制设计的基本思想。(1)税种配置以所得税为主的各税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为西方国家广泛采用,其理由是:所得税给纳税人带来的经济扭曲较少,因为它不改变商品价格;所得税是直接税,不易转嫁;所得税是内在稳定器,能较好的稳定经济。仅仅所得税尚不足以保证国家的充裕财源,因此要辅以财产税、流转税等。(2)税源选择。税本是税收的根本来源(果树)。税源是税本产生的收益(果子)。税收来自税源(交给国家的一部分果子)。树为本,果为源,钱为收。有税本才有税源,有税源才有税收。税源选择问题实际上
42、指科学的保护税本,不搞杀鸡取蛋。通常认为税源一般为地租、利润和工资。将课税范围限制在这个范围内,虽有可能因课税国重而导致税源枯竭,但是不会伤及税本。对财产,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性资本,要少收税或不收税,以防国民经济萎缩。但对其中非生产性财产可以适当收税(如遗产税、赠与税等)。(3)税率确定。主要是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之间进行选择。实际上是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比例税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因此对商品征收比例税;累进税有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因此对所得征收累进税(但要有限制)。9、试述公共支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劳动生产率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提出,他是从公共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象着手分析公共支出
43、增长原因的。他认为:(1)国民经济存在下述两类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明显不断上升,这类部门主要是制造业等,大多为私人部门。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缺乏或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主要是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2)上述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根据劳动力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而增长;(3)低生产率部门的成本持续上升,高生产率部门成本下降;(4)对低生产率部门的需求下降,其产出越来越少乃至停产;(5)为了维持低生产率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一定比例,政府必须多投入,以鼓励劳动力的流入,因此公共支出的增加是必然的。10、试述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变化及其原因。(1)四大变化
44、公共支出的规模稳步上升;政府公务员规模扩大;转移性支出增长快于消耗性支出;纯公共产品支出比重不大。(2)主要原因国家财政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公共开支范围,如环保开支;在公共支出中,国家愈益重视社会性支出;政府对居民福利包揽过多,社会福利负担加重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克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45、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