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今后五年,我市文化产业将通过构建“一轴两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进入到全面高速发展期。 “一轴、两带、六大特色区域” 立体式优化城市文化产业格局 一轴:松花江滨水文化景观轴。结合松花江不同区段、不同地域文化基础,南岸突出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突出冰雪文化、湿地文化。打造岸上、水中、空间、三维、全景的文化景观带,建设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文化长廊。 两带:冰雪文化景观
2、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依托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冰雪运动场馆等现有景区,建设完善一批展示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文化、弘扬冰雪文化的产业设施,形成冰雪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中央大街、东西大直街、果戈里大街、靖宇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展示哈尔滨建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欧陆风情文化。 六大特色区域: 1.江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冰雪产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2.平房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工业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3.群力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博览会
3、展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 4.哈师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艺演出业、文化艺术会展业、数字影视传媒业、书画艺术业。 5.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化餐饮业、演艺业、民间民俗艺术业。 6.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 六大文化产业统领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基础,壮大优势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业态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 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 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 十大园区建设放大集聚效应 按照合理布局、特色定位和互动发
4、展的原则,完善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对全市文化产业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园区(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1.平房动漫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原创、外包加工、网络游戏、人才培训、音像出版、广告创意、影视后期、新媒体开发、衍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聚集地。建设国家广电总局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创业平台,满足基地内企业的高端动漫影视等数字内容制作需要。 2.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城、山水图书城、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哈尔滨观复博物馆等园区内13个文化项目。打造
5、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 3.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太阳岛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突出俄罗斯风情文化、冰雪文化和关东民俗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集文化贸易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婚庆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俄罗斯油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基地。 4.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外包区、精包装区、商务印刷区、书刊印刷区、设计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网络研发区、票据印刷区、生活配套区、包装配套区等十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构建包括材料
6、供应、印前工艺、印刷生产、印后工艺、物流等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5.哈师大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研发创意区、文化艺术企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区等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文化艺术研发创意中心、文化艺术企业孵化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文化艺术成果展示中心,重点吸引大型广告公司、媒体集团、咨询策划和文化中介、文化产品设计机构及总部入驻,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 6.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以伏尔加庄园为基础,建设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的伏尔加艺术小镇,包括核心区(已建成部分)、建筑广
7、场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产业孵化区、列宁集体农庄、音乐公园等六大区域。打造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名镇,使其成为以哈尔滨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 7.冰雪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大世界”为基础,以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和城市多个冰雪运动场馆、景区及设施为依托,拓展冰雪文化产业内容,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扩大冰雪文化影响力、提升冰雪景观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我市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 8.数字产业基地拓展转型图书出版业务,开辟手机出版、网络出版
8、、数字报刊、数字音乐和图像出版等领域。建设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平房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在哈南工业新城,创作中国原创动漫精品,发展动漫新媒体软件数据服务业,逐步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云计算”核心产业,打造“中国云谷”。 9.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发挥我市“音乐之城”的优势,以松雷集团“音乐剧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宜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的场所场馆,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基地。 10.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发挥我市冰雪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冰上表演人才众多的优势,以专业演出剧场为平台,利用我市及国内外冰上舞蹈杂技
9、演出资源,建立完善培训表演基地,打造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国内领先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十三大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建设一批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市综合文化馆(含美术馆和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厅及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李兆麟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2.广电产业开发项目 加强数字网络建设,推进呼兰、阿城两区和十县(市)网络整合。以广电网络为依托,建成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三屏合一”高清立体数字电视互动平台、数字城市平台、城市物联网应用平台、三网融合新业务平台。 3
10、.哈尔滨新闻网及报业建设项目 做大做强哈尔滨新闻网,把哈尔滨新闻网打造成为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门户网站,使之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政务信息、实用资讯的网络平台,跻身国内城市知名网站行列。 以高端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倡导健康生活、传递家用信息为办报宗旨,创办新晚社区报,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 4.影视产业项目。 继续办好“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恢复和重建阿城区、呼兰区和各县(市)电影院,全年增加30块电影屏幕,加快推动哈尔滨(香坊)影视基地建设,推出萧红、大瘟疫1910、哈尔滨往事、大铁路、小镇警官等一批优秀影视产品。 5.演艺娱乐产业项目 重新包装和升级改版COOL哈尔滨冰上舞蹈
11、秀演出节目,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常态演出节目。 引导扶持刘老根大舞台、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风情小镇、俄罗斯风情街等我市特色演艺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将其打造成知名的演艺娱乐品牌。 加快推进黄河公园文化娱乐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我市新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优势项目。 6.历史街区开发项目 加快推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利用,引进俄罗斯油画、集邮品、旅游纪念品和外宣品等文化商品进驻街区,吸引文化名人及其作品进驻街区,将其打造成具有文化旅游、文化餐饮、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加快启动“哈尔滨1898”项目建设。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的思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和
12、改造,打造具有俄罗斯风情元素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建设。利用百年名街优势,完善和丰富中央大街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影视拍摄等功能,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之街、音乐之街。 7.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 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被列入国家2011年十大重点考古项目为契机,以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和收集展示重要文物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731旧址”保护开发项目的重大机遇,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快遗址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以纪念萧红诞辰百年为契机,对萧红故居周边区域的呼兰文庙、石公祠、钓鱼台等文化
13、遗址进行修复,整合建成主题文化公园。 8.城市雕塑景观项目 在哈尔滨文化中心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城市文化雕塑园,在市区重要公共场所增设文化雕塑,展示北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风情。 9.模特时尚产业项目 提高档次水平,办好 “哈尔滨城市小姐大赛”、“中国模特新面孔选拔大赛”和“哈尔滨百姓服装节”等活动。 发挥我市模特人才资源优势,在哈师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模特演艺培训场馆。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哈尔滨市模特网站”。适应市场需求,成立哈尔滨模特培训演艺推广公司。 将模特培育与我市“白雪公主”形象大使品牌结合起来,推出一批独具我市特色的“白雪公主模特”。 10.舞蹈演艺产业项目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
14、以资助、参股、自办等多种形式参与舞蹈演艺团体的演出经营。鼓励扶持哈报集团与哈尔滨歌剧院合作,组建哈报集团舞蹈团,探索艺术表演院团与新闻媒体联合办团新模式。 进一步整合全市舞蹈表演资源,形成若干表演团队,将“哈尔滨大众舞蹈节”常态化、品牌化,带动我市舞蹈演艺产业健康发展。 1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将“哈尔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常态化,树立特色品牌,实现市场转化。重点建设群力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金安国际旅游商品超市、道外向阳古玩交易市场、南岗文化大厦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和民俗产业园项目。 12.红色旅游开发项目 加快推进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双城市 “四野”指挥部、尚志市暴风骤
15、雨土改文化博物馆、赵一曼纪念园、赵尚志纪念园、巴彦县“抗联之旅”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我市红色旅游线路。 13.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区、县(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香坊区工业博物馆和双城市、依兰县、通河县、宾县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抓好双城市承旭文化公园、通河县六合公园、依兰县仿古旅游项目的建设。 培育五大骨干文化集团 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1.做大做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 2.组建哈尔滨广
16、通影视文化集团 3.推进哈尔滨出版传媒集团建设 4.组建哈尔滨演艺集团 5.组建哈尔滨印刷产业集团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打造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将我市建设成为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文化综合实力较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位次明显前移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和现代历史文化名城。到2015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6%,逐步成为国民
17、经济支柱产业。 1.和谐文化体系基本建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城市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门类之间、要素之间文化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城乡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100的乡镇有文化站,100的建制村和城镇社区有综合活动室。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
18、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到2015年,60%以上的区、县(市)达到省级文明城区、县(市)标准;80%以上的区、县(市)达市级文明城区、县(市)标准;争取5个村镇达到全国文明村镇的标准,18-20家单位达到全国文明单位标准。 4.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到2015年,全市公益性舞台演出年均200场,各级各类公益性博物馆年均总接待观众10万人次以上,各级图书馆年均总接待读者15万人次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6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56%,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80%以上。 5.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到2015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6
19、%。 6.文化发展环境优良 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发展机制。在市场、版权、政策、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为文化发展打下基础,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7.文化名城形象明显提升 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开发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提高城市对外文化影响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 构建网络 创新方式 全民分享 文化发展成果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 到2015年,市级艺术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具备条件的要力争达到国家二级馆
20、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00平方米以上场馆达到50%左右;区县级档案馆60%以上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见表一)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构建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区、县(市)基层设立分中心,乡镇设立服务站,80%以上的村设立服务点。(见表二)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以社区和乡村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广场文化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的鼓励引导,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和经常性文化活
21、动。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团队建设,重点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到2015年,基本实现区、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从2010年起,每年建立390个农家书屋,在2013年底前,农家书屋覆盖全市行政村。 推进全市10个重点乡镇文化建设,培育10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哈尔滨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标志性文化 设施建设 哈尔滨大剧院:包括1600座的大剧场、1200座的音乐厅、400座的小剧场等综合建筑,可接纳国内外大型歌剧、舞剧、戏曲、大型综艺晚会、大型交响演出。 哈尔滨音乐厅:包括1200座的音乐厅、4
22、00座的室内演奏厅等建筑,建设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哈尔滨文化综合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达到国家级标准,包括哈尔滨市博物馆、哈尔滨市美术馆。 哈尔滨市群众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并建有容纳万人以上的群众文化广场。 哈尔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全市区、县(市)级图书馆的联网及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数字图书馆,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 构建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建成区、县(市)分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站和80%以上村级服务点。 提升“四大形象” 冰雪之城。进一步
23、挖掘整合冰雕雪塑艺术、冰雪节庆文化、冰雪演艺文化、冰雪赛会文化、冰雪经贸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冰雪建筑文化、冰雪服饰文化、冰雪休闲娱乐文化等资源,充分展示冰雪文化特色,拓展冰雪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 消夏之城。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平台,以积极举办太阳岛文化节、湿地旅游文化节、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消夏文化,积极开发利用湿地生态资源。 时尚之城。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哈尔滨开放、时尚、包容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打造“时尚哈尔滨”城市名片,将哈尔滨时尚文化与哈尔滨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表演文化联为一体宣传,提高哈尔滨时尚文化知名度。 音乐之城。哈尔滨作为被联
24、合国命名的“音乐之城”,音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全国文化活动精品和国际性音乐节。 实施“八大工程” 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推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创作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 文明素质建设工程。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公共行为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与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文化设施。 文化特色弘扬工程。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
25、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做大做强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策划打造品牌文化项目,提升哈尔滨文化的传播力,打造“文化哈尔滨”城市名片。 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加快文化市场开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形成并保持哈尔滨的特色文化优势,构建吸引文化人才的平台,造就一支文化名人队伍。 繁荣创作 建设设施 全方位助推文化事业发展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整合在哈国家和省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和学术团体的科研力量,对事关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力争每年推出一
26、批优秀理论成果。 2.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立足我市实施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充分发掘利用区域特色资源,聚焦城市发展新变化,聚焦感动城市事件和人物,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浓郁哈尔滨文化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影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精品。 3.加强新闻媒体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推进市属新闻媒体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加强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各类网站实施依法监管和有效引导,提高网络
27、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4.推进文博图场馆建设 到2015年,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座,平均每10万至15万人口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达到国外发达地区博物馆人均拥有水平。在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城区,逐步建设规模在4000-6000平方米的区域中心分馆,在人口密集的街区建立若干规范完善的社区分馆。,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图书馆资源合理配置。 5.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旧城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进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古村以及成片民居建筑群。做好“731旧址”
28、保护开发及申遗工作,实施保护开发“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工程建设。 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搜集整理历史文化、口头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文化活动、礼仪节庆活动等项目。 1.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对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文化艺术馆(含乡镇文化站或文化服务中心)、文物站、艺术研究所、社科院及其管理机构等公益性文化单位,保证政府投入,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降低运行成本,严格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办报办台质量,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社
29、会影响。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对我市现有的国有文化艺术院团和创作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享受财政扶持政策。将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一般期刊社及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文化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培育骨干龙头文化企业 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产业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重点扶持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文艺表演团体、博物馆和展览馆、非新闻类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0、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培育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5.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文化产品,促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高新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产业化。大力促进文化科技创新,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
31、游戏产业。利用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运营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制定完善有利于我市文化快速发展的公共文化政策和经济文化政策,把文化投入、文化扶持、文化产业、社会捐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规定落到实处。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立项、资金、用地、拆迁安置等方面,给予保证和优惠。执行国家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快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地方立法步伐,制定一批加强文化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重点
32、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文化资源开发等项目,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奖励等办法予以重点扶持。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保证每年4000万元的基础上,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额度。各区、县(市)财政也要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的办法,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投入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形式进入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文化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以民建公管、冠名权出让、政府出地企业出资、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按照“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奖励等投入方式,对重点文化产业及其产品、重大建设服务项目予以支持。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