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679152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

2、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

3、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

4、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三、简答题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或消费拉动;(2)必须具有。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和存量,通过不断扩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等“硬”,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3.区域经济

5、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自然

6、条件和自然资源(2)劳动力资源 (3)资本 (4)技术条件 (5)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 (6)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5.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6.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1)区域产

7、业结构总体评价: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砼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区分工的重要任务;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农业行业结构分析;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工业化结构比重数;产业专门化率;区位商;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变化率7.产业链的内涵(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

8、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8. 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波特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四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数共同组成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 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9.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内里的因素(1)需求因素。从需求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2)供求因素。供给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源动力。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结构的转换动力越大。高

9、的投资与储蓄,高的供给弹性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空间。(3)外商投资因素。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地与其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一个地区的吸引外资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需求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转换能力。10. 威廉姆逊倒u假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四、论述题1、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答: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的专业化产业

10、和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原因。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或理论,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另一些地方则宜于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它地方。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位优势或

11、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用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在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优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假如生产要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

12、大同的“均质”状态,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这样,将不会存在交换,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窒息和死亡。(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毫无疑问,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并不是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即使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现实都证明

13、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致。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完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区域经济的差异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自然因素毕竟只是客观条件,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信条中。确实,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因素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因此,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计划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有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

14、致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约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在均质的条件下,距离的远

15、近也会导致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上所述,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这是自然力形成的,靠人力是难以改变或消除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区域分工的前提,也恰恰是区域经济研究的

16、中心内容。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条件的利用、改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作用,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即是使所有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尽可能获得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区域经济存在和分异的重要基础,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也就相应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2、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虽然有这种

17、劳动能力的人口只是区域人口的一部分,但其生产却要为整个区域的人口服务。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的影响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所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由等方面构成。区域人口的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共同作用的集成。人口素质好的地区,创造的价值也高,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也高。相反,人口素质低的区域则低。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又一起影响到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 (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发展,因此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