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育教学发展成果总结报告(共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育教学发展成果总结报告(共8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创建机电专业品牌,培养技能应用人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前身为机电艺术部,成立于2003年8月,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2个专业。2005年我系增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7年增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9年增设数控技术专业。我系现有教职工65人,具有教授级职称1人,副教授级职称1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23人。现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共有65个教学班,在校生2800多人。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以教学改革促专业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系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不断完善
2、实践教学条件。为不断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对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推行“双证书”制度。2006年以学生为纽带开展暑期专业实践和寒假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推出了7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了“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和“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06年,我系成立了专业建设领导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定期指导。在专业建设资金和安排使用中,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各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小组,制定了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对经费预算、支出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保证经费专款专
3、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专业建设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专业设有院级联系人,定期检查,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并建立项目执行监督机制,组织专家论证项目建设规划,监督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质量、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根据示范院校建设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以工艺实施工作过程为主线,强化三种训练(专业技能、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训练),突出三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搞好三个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改变
4、传统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实现“实境训教”,构建“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与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有机融合,提升专业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的发展,使其水平整体提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规定的建设工作内容、目标及要求,圆满完成了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与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建设目标。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项目建设,本专业
5、已建设成为能引领相关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省级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实施“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制造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了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引进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改善,并规范了实验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一)实施了“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艺实施工作过程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将职业能力训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
6、入到课程体系中,坚持理论与实验合一,实训与实习结合,实现“实境训教”, 构建“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5+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工学结合。实现“双证融合”。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二)教学实践条件日趋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加强实验实训硬件建设,建设生产性、市场化的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职能的划分,实施实训过程管理和生产过
7、程管理,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人才需求标准接轨,同时加强教学实验实训体系的内涵建设,创新实验实训管理机制,使之成为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工位充足、管理一流,集实验实训、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扩充或新建实验实训室32个,完成扩充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 8个(实训楼内7个);新建了浙江旭军电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 6 个,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2个。 经过示范院校建设,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可开出实训项目基本上覆盖了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机床操作与维护、电工电子技能、网络技术等岗位各个方面。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管
8、理机制;大力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内涵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制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办法、实践教学基本规范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实训方案;广泛征求行业专家意见,依据行业标准编写钳工技能实训、普通车床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电工电子技能、单片机、plc控制、手机维修等实训课程的实训指导讲义、实训指导手册及考评标准等;
9、先后有34名实训指导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发实施了电工、无线电调试工、车工、铣工和数控工艺员等8个工种的社会培训项目,培训人次达5509人。 (三)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同的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 它是社会需求、技术进步、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与人才质量。1.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在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先后到中国一拖集团公司、商丘东方橡塑机器公司等知名
10、行业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确定专业核心技能,与企业合作创新并实施了“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工艺实施工作过程分成七个过程:必需文化知识学习过程、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订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过程、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其框架图见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框架图。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工艺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在企业调研、专家指导、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学生的职业岗位取向,然后按照对应职业岗位要求提炼、筛选职业能力要素,确定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构成,再根据能力构成确定学习领域及相应学习内容,按照能力模块层级整合序化课
11、程顺序,从而构建起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贴合生产实际,能力要素明确,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更加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已经在教学中应用实施并得到检验。(1)新课程体系突出“五个一致性”示范建设前,多采取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进入示范行列后,围绕“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五个一致性”。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
12、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企业化。(2)校企联合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与神火集团公司、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商丘东方橡塑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建成机床加工设备、机械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能训练等8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图、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工电子技能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被评为高职教指委精品课程。 优质核心课程师资建设企业人员
13、参与能力测评考核标准建设项目任务开发教材建设能力训练模块1#能力考核标准项目任务能力训练模块2#能力考核标准项目任务能力训练模块N#课程综合能力测评能力考核标准项目任务实训基地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架构图3.通过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制定了各类课程的教学标准,规范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依据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定,结合本系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编写了机电工程系教务管理工作手册,明确职责,细化流程,规范文件。成立了由系领导和教务员组成的“教学常规检查组”,实行系领导坐班制,有效保证了本系教学质量。通过内部评价信息反馈、社会评价信息反馈和企业评价信息反馈,建立起信息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程序
14、化的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改进过程控制的工作方法,为适应核心课程的改革建设,实现“全程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有力条件。(四)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通过专业建设,使教学资源更加完善,极大地增强了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以机械综合实训中心构筑机械加工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了在专业及专业领域的社会培训、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五)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水平为主要建设内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外进修、国内培训、企业顶岗、企业兼职、聘请专家讲座、外出考察交流等形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1.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培养
15、专业带头人李新德、马永杰、汪洋等教师3人。其中,专业带头人李新德教授,通过国内培训、企业任职锻炼、参加企业产品研发和全国课程建设研讨等,目前已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机电设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省级教学名师;负责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承担“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课题,首次提出并实施了“工学交替,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益;负责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被评为教指委(省级)精品课程;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三项。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借助专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强化专业建设。 2.培养骨干教师 7人王振、王彦华、韩祥凤、李泰、任军
16、、张国献、丁洁等7名教师分赴国内知名高职院所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参观实验实训设备, 广泛交流经验;4人全部参加国内技术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每人累计到企业顶岗实践 4 个月以上;并多次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技术设备、工艺流程调研活动;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 3.培养双师素质教师35人建设期内共对35名专业教师进行了50人次的国内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每位专业教师参加了不少于6个月的顶岗实践。 4.聘请企业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 10人聘请了河南省商电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张孝义总工程师、商丘市有线电视公司白胜利工程师等作为特聘专家,每年从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聘请20名以上
17、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年指导学生150名,年均180课时;通过兼职教师丰富的现场经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建设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李新德、马永杰、王彦华等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王振、李泰、任军、丁洁、李五坡、李海涛等被评为院级教学能手。二、建设教学资源库,开设网上课堂。自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先后建设并完成了液压与气动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精品课
18、程建设,完成了机床加工设备、机械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能训练等8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88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66门。我系通过制作教学影片,建设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登陆校园网进入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可以通过网上课堂课程安排的实训项目进行模拟训练或社会实践。三、严格实训安全管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示范院校建设的要求,实践教学是我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我系实践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实践教学
19、基地安全工作细则、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守则、实习材料管理细则、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细则等。加强安全管理,成立实践教学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实践教学安全操作细则,实习安全做到天天讲、课课讲、时时讲。实行实践教学安全责任制,签订实践教学安全责任书。坚持实践教学例行检查制度,主要检查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情况,包括安全操作、设备运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学生、教师到位情况、实习纪律等,做到实训有大纲、指导书、实训报告、车间有工作日志等,及时作好工作总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示范院校建设、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工学结合,所以本年度我系增加了实践课时比例,对每门专业课程都要硬性要求,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专
20、业技能课实训课时不少于50%。目前已有单片机、EDA、电视技术、数控编程、电子技能、电工技能、PLC、钳工、车工、传感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操作全部在实训室进行,保障了工学结合和学生技能的训练。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1、师资队伍结构仍不够合理,部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2、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缺乏专业技术型实践教学人员。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学校应出台更完善的配套措施。4、教师主人翁意识淡薄,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5、部分专业教师忙于繁重的行政任务,无暇顾及教学及科研任务。6、实验实训设备存在滞后和老化现象,需要及时更新和维护。部分专业实训设备紧缺,影响实训项目进行。7、教风、学风问题存在,教学管理文件仍需完善。七、今后努力的方向1、将示范院校建设成果进行创新,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3、继续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新的专业教学改革。4、努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5、切实加强教学和学风建设,加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教职工教书育人、积极奉献的意识。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