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检测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共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基础检测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共30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作 业 指 导 书(桩 基 静 载 荷 试 验)编 写: 审 核: 批 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第1版 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 受控 非受控二00八年十二月桩 基 静 载 试 验 作 业 指 导 书第一章 基 本 要 求 一、接受委托1.1 总则接受委托的检测项目,应控制在实验室检测资质审批的检测项目范围内,不得超资质范围接受委托。1.2 合同评审需在充分理解客户要求基础上进行正式细致的评审,且需保存较全面的合同签立、评审、执行的记录。1.3 合同的签订经理或授权人员与客户就有关检验要求填写“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合同”,并在授权范围之内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
2、.1 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2.1.1通过甲方、施工人员了解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时间、施工方式、桩基施工图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等),收集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施工记录、桩基施工图等。2.1.2 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甲方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试桩方案(含检测数量、试桩布置位置、锚桩布置、桩头处理、试验方法等)。2.1.3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易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2.2 试验准备2.2.1 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油泵调试好,所用的百分表、压力表、荷载传感器、应变仪等试验仪器均应在有效检定试用
3、期内,并确认处于完好使用状态。2.2.2 将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至现场2.2.3 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设备的安放位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2.2.4 反力钢梁的安装和焊接牢固可靠,对于不满足现场测试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正式试验加载工作2.3 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2.3.1 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以保护仪器设备。2.3.2 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应变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2.3.3 百分表的安装调试符合静载试验要求,百分表应安装固定在支承于相对不动基础上的基准梁上,百分表的
4、安装应使表轴线平行于被测位移的方向,不得倾斜。2.3.4 荷载传感器与电阻应变仪接通后应进行调试,检查其工作状态和性能,调试完毕后应记下所用仪器仪表的型号规格及其初始读数值。2.4 安全措施2.4.1 设备的配置必须满足各项检验工作的承载能力需要。2.4.2 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其不受损伤,以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准确无误。2.4.3 锚筋与锚桩钢筋搭接的焊缝必须满足搭接焊要求;让所有锚筋都均匀受力;2.4.4 千斤顶在使用时切忌超高超载。2.4.5 百分表、压力表必须垂直安装,安装时避免碰撞和振动。2.4.6 千斤顶、钢梁、荷载板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要求安装、摆放,避免在工作中造成设
5、备的损毁,影响检测结果。2.4.7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进行检测工作时,压重物应分层加在平台上,确保压重物均匀稳固的放置;并在现场检验工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平台及压重物的状况,避免平台或压重物倾斜而发生危险。2.4.8 试验现场所接电源必须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禁止乱拉乱扯电源、电线、防止漏电,触电等事故发生。三、试验3.1 在前述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试验。3.2 桩基试验的加卸程序和桩顶沉降测读时间间隔严格遵守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相应试验规程。3.3 试验开始前应在原始记录表中注意记录工程名称、试桩编号、试验日期、天气情况、检测执行标准、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名称;试验过程中记录观察得到的
6、数据及计算、导出的结果;试验结束后检测人员、校对人员及审核人员的签字识别。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或异常情况应保有描述和记录,并及时向试验现场负责人反映,并会同甲方、监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协商处理。桩 基 静 载 试 验 原 始 记 录 表工程名称: 试桩施工流水号: 试桩编号: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气侯条件: 温度: 检测执行标准: 试验加载方式( )速维持荷载法 仪器设备:钢梁 千斤顶 压力表 百分表 时间(min)荷载kN变形值(mm)备注1#测点2#测点平均值加载卸载观察间隔本级累计读值差值本级读值差值本级本级值累计值记录: 校核: 审核: 第二章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 检
7、测目的:1.1 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1.2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3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和桩端阻力;1.4 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检测结果。二 总则2.1 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检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静压管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混凝土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2.3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桩身截面的位移量。2.4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2.5
8、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加载方法主要有:1. 慢速维持荷载法;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2. 多循环加、卸载法;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性时,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3. 快速维持荷载法。此方法适用于对工程桩的抽样检验试验,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的2.0倍。2.6 根据规范规定,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进行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2. 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三 试验准备3.1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加载反
9、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试桩的预估极限加载量大小决定,一般可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及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四种形式。1.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数、锚桩尺寸、锚筋以及横梁的承载力设计均应满足不小于1.2倍的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锚桩的抗拔承载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按有关规范计算确定,锚桩数量可为2根、4根、6根。当采用工程桩作为锚桩时,锚桩数量应不少于4根,并应在试验过程中对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锚桩与反力横梁间用锚拉钢筋联结,钢筋焊接搭接长度;单面施焊时不小于10d,采用双面施焊时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2.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物不得少于试桩预估
10、极限加载量的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放置于平台上,千斤顶与平台间留有间隙。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3. 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验荷载量超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横梁上加放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4. 地锚反力装置将螺旋式钻头旋到土层中并达到一定深度,起到锚桩的作用。锚桩的个数视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而定。3.2 试桩制作要求1. 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2. 试桩顶部一般应于以加强(1) 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
11、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制作新桩头。(2) 新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3) 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4) 试桩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8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静载试桩桩顶按设计要求配置4层8505050钢筋网片,间距60mm,第一层钢筋网片距桩顶60mm。(5) 新制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3. 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3.3 锚桩制作要求1. 锚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某些情况下
12、锚桩长度应加长,如复合载体夯扩桩、回填土地基土摩阻力不足等。2. 锚桩主筋配筋数量应根据试验承载力要求进行配置,考虑实际荷载作用下受力不均因素,主筋配筋抗拉极限应不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20%-40%。3.4 试桩用千斤顶1. 千斤顶应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宜选择相同型号、相同规格的千斤顶,并使千斤顶的合力中心与桩轴线重合。2. 千斤顶的检查:千斤顶加载系统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及油路三个部分,试桩前宜对加载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目的在于检查千斤顶、油泵工作是否正常,油路有无漏油。3.5 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1. 施加于桩顶的荷载测量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
13、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压力的80%。2. 试桩沉降一般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测量。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500mm的桩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试仪表。测试仪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3. 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结构上应确保不受气温的影响而
14、变形,同时应避免振动、雨水、阳光照射等。3.6 温度对沉降测量的影响,主要由于温度变化会使基准梁产生变形,为消除这种影响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 基准梁宜采用刚度较大的型钢制作,且必须简支在基准梁上;2. 必要时,可用一百分表支在基准梁跨中附近某一相对不动土上,对基准梁的变形进行监测,以便对桩顶沉降测量值进行修正;3. 利用围护物将试桩场地围护起来,防止基准梁受阳光直射及减小温差。3.7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梁之间的中心距离要求见下表:距离 反力装置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缘)试桩中心与基准梁中心基准梁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缘)锚桩横梁43d且2.0m43d且
15、2.0m43d且2.0m压重平台4d且2.0m4d且2.0m4d且2.0m地锚装置4d且2.0m4d且2.0m4d且2.0m注:1、d为试桩、锚桩或地锚是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2、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位扩大端直径。3、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监测时,多排桩设计中心距离小于4d的情况。4、软土场地堆载重量较大时,宜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梁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梁的竖向位移。四、 试验4.1 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不应少于下表
16、规定的时间。土的类别休止时间(d)砂土7粉土10黏性土非饱和15饱和25注:对于泥浆护壁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4.2 试验加卸载方式1. 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一级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逐渐卸载至零。2. 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卸荷载至零。然后进行下一循环,直至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3. 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维持一小时后,再施加下一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至少为1h,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应根据桩顶沉降受检情况确定。4.3 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卸载应
17、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每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2倍进行加载。2. 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2倍,逐渐等量卸载。3.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4.4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试验步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 每级加载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2.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大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后,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计算)。3
18、. 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5.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3)达到设计要求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
19、稳定,以及试桩桩顶出现明显的破损现象。(4)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形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时;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5)当工程桩做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已达到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时。五、试验资料的整理5.1 在现场进行试验的同时,应对试验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绘制荷载-沉降(Q-S)曲线图,以便及时发现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5.2 将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作补充说明。5.3 作好单桩垂直静载试验的数据记录,试验数据应准确、清晰,不得随意涂改。5.4 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以确定单桩的极
20、限承载力,应绘制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5.5 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和桩端阻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并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计算出不同土层的分层摩阻力和端阻力值。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6.1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u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1. 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形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2. 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性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曲折的前一级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3. 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
21、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模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4. 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6.2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 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 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6.3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
22、力特征值的确定 单位工程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风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七、 检测报告按照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1019-2006要求,编制基桩检测报告。第三章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1.1 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1.2 判定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3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二、总则2.1 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砼预制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砼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2.3 当埋设有测量桩
23、身应力、应变的传感器时,或桩端埋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直接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2.4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对工程桩抽检检测时,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2.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加载方法主要有:1. 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破坏,然后逐渐卸载到零。2. 多循环加卸载法: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2.6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是的竖向抗拔静载试验:1. 经常承受上拔力的桩基础;2. 以承受风荷载为主的铁塔,高耸构筑物的桩
24、基础。3. 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的桩基础。三、试验准备3.1 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现场试验中试桩所需上拔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宜选择相同型号、相同规格的千斤顶,并使千斤顶的合力中心与桩轴线重合。试验反力装置宜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天然地基提供支座反力。反力架系统应具有1.2倍的安全系数并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时,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2. 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程梁的支点重心应与支座
25、重合。3.2 试验中上拔荷载、量值的控制,宜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桩的上拔量由百分表测量。3.3 设备、仪表的安装1. 千斤顶安装:千斤顶应放置在试桩中心轴线的垂直延长线上,并尽量使其合力与试桩中心垂直线重合。2. 桩顶上拔量观测点可固定在桩顶侧面的桩身混凝土桩身上。(桩顶混凝土易破碎,影响检测结果)。3.4 试桩、承重台和基准梁之间的中心距的规定,同竖向静载抗压试验作业指导书第3.7条。3.5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隙时间:在确定桩身强度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砂性土中为不少于7天,对粉土中为不少于10天,非饱和黏性土不少于15天,饱和黏性土不少于25天。后方可经行的抗拔试验。3.6 试桩预留
26、钢筋与拔力筋焊接搭接长度:双面焊时不小于5d,单面焊时不小于10d(d为受力筋直径)。四、试验4.1 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发现桩身中、下部为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验算接头强度。4.2 试验加载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加载、卸载和沉降观测,并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1. 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0,逐渐加载,第一级则可取两倍加载量进行加载。2. 测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按第5、15、30
27、、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3.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大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后,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使计算)。4. 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5.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6.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
28、下的上拔量5倍(2)按桩顶上拔量控制,当累积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时。(3)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的0.9倍时;(4)对于验收抽检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五、资料整理及承载力判定5.1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分析报告的资料整理内容:1.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对成桩的试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补充说明;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记录表(宜按桩基静载试验原始记录表);(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变形汇总表;(2)绘制上拔荷载-桩顶上拔量(U-)关系曲线和桩顶上拔量-时间对数(-lgt)关系曲线;(3)当进行抗拔摩阻力测试时,应整理出有
29、关数据的记录表及绘制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变化曲线。5.2 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判定;1. 根据上拔量随荷载变化的特性确定:对陡变形U-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2. 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确定:取-lgt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 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5.3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1. 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 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 对桩数为3根或3根
30、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5.4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第四章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1.1 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1.2 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3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二、总则2.1 检测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2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或预制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用于桩顶自由时的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其他形式的水平静载试验可参照使用。2.
31、3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的水平静载试验;1. 经常承受较大水平力的桩基。2. 对基础水平位移有特殊限制的建筑。3. 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水平承载力检测的桩基础。2.4 当埋设有桩身应变测量传感器时,可测量相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应力,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2.5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顶出现较大水平位移或桩身结构破坏;对工程桩抽样检测,可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控制加载。三、试验准备3.1 水平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能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3.2 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相邻桩提供;当专门设置反力结构时,其承载能力和刚度应大于试验桩的1.2倍3.3 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
32、力,水平力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的桩基承台底地面标高一致;千斤顶和试验桩接触处应安放置球形支座,在千斤顶作用力应水平通过桩身轴线;千斤顶与试桩的接触处宜适当补强。3.4 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作业指导书第3.5条的规定。3.5 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测量,每一试桩在水平力的作用面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二个位移计;当需要测量桩顶转角时,尚应在水平力作用平面以上50cm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二个位移计。如果桩身露出地面较短,可只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安装百分表测量水平位移。3.6 位移测量的基准点设置不应受试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准点应设置与作用力方向垂直且与位移方向相反
33、的试桩侧面,基准点与试桩的净距离不小于1倍的试桩直径。3.7 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各测试断面的测量传感器应沿受力方向对称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受拉和受压主筋上;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的夹角不得大于10 。在地面下10倍桩径(桩宽)的主要受力部分应加密测试断面,断面间距不宜超过1倍桩径;超过此深度,测试断面间距加大。四、试验4.1 加载方法宜根据工程桩实际受力特性选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或慢速维持荷载法,也可按设计要求采用其他加载方法。需要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的试桩宜采用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4.2 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方法可以参考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法进行试验(包括加载等级、沉降稳定标准)。4.3
34、单向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位移观测:1. 荷载分级:单向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的分级荷载应小于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或最大试验荷载的110。(根据桩径大小并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的桩,每级荷载增量可取2.520kN)。2. 加载程序和位移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后可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完成一级荷载的位移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测量位移的间隔时间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4.4 终止试验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试验:1. 桩身折断;2. 水平位移超过3040mm(软
35、土取40mm);3. 水平位移达到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4.5 在试验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和消除温度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具体措施详见单桩垂直静载试验过程),同时也应避免阳光直射,雨水及振动等因素的影响。4.6 单桩水平静荷试验记录表(按表E-1)工程名称桩号日期上下表距油压(Mpa)荷载(kN)观测时间循环数加载下载水平位移(mm)加载上下表读数差转角备注上表下表上表下表加载卸载记录: 校核: 审核:五、 资料整理及承载力判定5.1 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慨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应作补充说明。5.2 整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5.3 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1. 采用单项
36、多循环加载法时应绘制水平力-时间-作用点位移(H-t-Y。)关系曲线和水平力-位移梯度(H-Y。H)关系曲线。2.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应绘制水平力-力作用点位移(H-Y。)关系曲线和水平力-位移梯度(H-Y。H)关系曲线、力作用点位移-时间对数(Y。-lgt)关系曲线和水平力-作用点位移双对数(lgH-lgY。)关系曲线。3. 绘制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点水平位移-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关系的关系曲线(H-m、Y。-m).当桩顶自由且水平力作用位置位于地面处时,m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5 (1) (2)(Vy H)3 mb。 1M= 5 2 a=( EI ) 5b。y。3(EI)3 式中:m-
37、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kN m4); a-桩的水平变形系数(m-1); Vy-桩顶水平位移系数,由式(2)试算a,当ah4.0时,(h为桩的入土深度),Vy=2.441 H-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kN); y。-水平力作用点水平位移(m); EI-桩身抗弯刚度(kNm);其中E为桩身材料弹性模量,I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 b。-桩身计算宽度(m);对于圆形桩:当桩径D1m时,b。=0.9(1.5D+0.5); 当桩径D1m时,b。=0.9(D+1)。对于矩形柱:当边宽B1m时,b。=1.5B+0.5; 当边宽B1m时,b。=B+1。 4. 对埋设有应力或应变测量传感器的实验应绘制下列曲线,
38、并列表给出相应的数据:1)各级水平力作用下的桩身弯矩分布图2)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拉应力(H-s)曲线。5.4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 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H-t-Y。曲线或慢速维持和荷载法时的H-Y。曲线出现拐点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2. 取H-Y。H曲线或lgH-lgY。曲线上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3. 取H-s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5.5 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 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H-t-Y。曲线产生明显陡降的前一级、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H-Y。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2. 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Y。-logt曲
39、线尾部出现明显弯曲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3. 取H-Y。H曲线或logH-logY。曲线上第二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4. 取桩身折断或受拉钢筋屈服时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5.6 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和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如下规定。1. 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2. 当其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 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不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5.7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水平承载力按
40、桩身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2. 当桩受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且桩不允许开裂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0.8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5.8 当水平承载力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控制时,可取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对应的水平荷载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但应满足有关规范抗裂设计的要求。作 业 指 导 书(地 基 及 符 合 地 基 检 测)编 写: 审 核: 批 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第1版 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 受控 非受控二00八年十二月地 基 及 复 合 地 基 承 载 力 检 测 作 业 指 导 书第一章 总 则1.1试验项目和目的:1.浅层平板静载荷检测:确定浅部
41、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2.深层平板静载荷检测: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3.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复合地基或多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1.2条执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3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试验对象的调查了解了解试验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情况、加固后要求达到的承载力值,加固施工时间施工方式和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并将地质报告存档一份。与甲方、设计人员协商试验点位置布局和确定试验点数量
42、,了解设计人员对试验提出的要求、意见,编制实验方案。第二章 浅层平板静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2.1检测数量: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和基础底面标高处,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少于三点。2.2设备:承压板、(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小于0.5 m2。)液压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反力钢梁、可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2.3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记录;2.进行现场调查:对所需要试验场地做好测前处理;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根据建筑工程特点、试验场地的
43、类型以及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明确试验内容和要求;选定试验方法;3检测反力装置是否稳固,能否达到试验要求,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4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5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2.4试验步骤:1.将选择好的试坑底部铺设约2厘米厚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找平,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把承压板平稳的放置于铺设好的粗砂垫层上;2把选择好的千斤放置于承压板的中心,将压力表安装于千斤顶上
44、,将反力钢梁、(或根据现场试验条件选择的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或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或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或地锚反力装置。)安装稳固。3.将基准梁水平固定于承压板中心轴线位置,固定和支撑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4测读百分表初读值并记录于表格中,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荷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每级加荷后,按时间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2.5终止加载条件: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