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铁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3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缺陷及整改措施(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铁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3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缺陷及整改措施(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缺陷及整改措施2.1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失分汇总条款 实际情况 员工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的比例: 比例为75-90。 设立安全生产目标时是否考虑 管理评审的结果; 风险评价的结果; 以往安全生产的绩效; 标准化系统评价的结果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没有考虑以往安全生产的绩效及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对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监测的比例?实际只有80%左右。对目标和指标完成的情况是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提出了部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员工对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的认可程度? 75-90 员工理解其行为对完成安全生产标与指标的影响程度
2、:75%-90 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清单不全面。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标准化系统的比例 比例在75-90之间: 对相关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培训的比例:比例在7590之间。 对相关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培训的针对性:对相关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培训的针对性一般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得到及时评审与更新的比例: 比例是60一75。 更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标准化系统的比例:比例是60-75。 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有效性: 按规定定期评审; 及时获取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并更新清单;
3、 更新后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得到及时融入;所有受影响的员工得到及时培训。未及时获取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并更新清单;更新后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融入不及时。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是否明确、具体、可执行、可考核? 制度条款过于笼统,可考核性一般决策层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逐级说明的程度?通过对逐级说明记录的检查,所有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都进行了逐级说明不充分,人员的认可度不全面。对职能部门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的比例考核比例达到60-75%。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实用并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制度条款过于笼统,可考核性一般各类人员对自身安全生产职责的理解与履行情况
4、 效果一般。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的有效性考核过于简单化,考核结果可信度存在欠缺。对被任命的人员是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其具有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一般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有效性会仪就讨论的重大问题没响形成决议,无检查和监督会议决议的落实情况。 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会议决议落实的效果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决议落实的效果一 般。被任命人员能否正确理解并履行其职责与义务? 部分能够理解自身的职责与义务。 员工是否有参与下列安全生产活动的机会:与外部权力机构沟通安全生产事项,变化管理的讨论变化没有参与。 员工参与安全活动的比例: 员工参与安全
5、生产活动的比例60-75。 收集并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生产事项制度的有效性:收集频率没有确定,反馈较为及时。其它按制度执行。 员工参与安全生产活动的有效性:员工参与的记录不完整;积极性不高。 员工对拒绝制度的认可程度:员工对拒绝制度的认可一般。 文件资料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通过查阅资料,制度的执行情况一般。 标准化文件系统效力与效率:文件未充分分发,文件培训不充分。 标准化系统文件控制系统效力缺少主索引表、没有废止要求。是否及时向外界披露重大安全生产事项? 无 外部联系制度的执行情况没有外部联系记录。安全投诉已报告并进行了调查的比例60%以下 员工是否熟悉合理化建议制度的详细内容了解建议的渠
6、道、格式、受理过程?部分熟悉合理化建议制度的详细内容 员工参与台理化建议活动的比例:仅达到60。 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给了认可与解释的比例:比例约70%-90。 外部联系的有效性: 联系对象识别不充分。外部联系记录有欠缺。 内部沟通的有效性:员工对沟通机制的信心不足。合理化建议的有效性:通过询问,员工对建议机制的信心一般。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制度的效力效力一般,部分员工不了解上述内容。 作为选择的参考因素,备选供应商、承包商是否提供有效信息未提供了合格供应商名录。是否对供应商、承包商的安全生产表现进行了评估?没有进行评估 供应商、承包商的选择遵循有关要求的比例:比例约75-90。 对供应商、承包
7、商检查的执行情况,包括:未执行以上检查。 指定协调或联系的人员就供应商、承包商的安全生产表现定期与其沟通的情况:协调人员沟通情况一般。 供应商、承包商在合同期内的安全生产表现如何表现没有量化员工是否有被认可的机会部分 年度内已获得认可员工的比例:60%以下 部门是否有被认可的机会? 没有对部门的奖惩记录。 认可对员工安全表现的激励作用一般认可对提高企业安全绩效的促进作用一般 员工对认可的评价如何? 员工对认可的评价表现一般。 工余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工余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一般。 员工工余安全意识是否得到提高? 部分得到了提高。 是否已通过初始及持续的风险评价,对风险评价实施动态、闭环的
8、管理风险评价信息更新频次较低,提出的对策措施未进行跟踪。是否定期或及时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进行回顾回顾频次较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范围是否涵盖所有的过程、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范围不全面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是否考虑了相关方的活动?未考虑相关方的活动。 是否执定并评估工作或活动的次生风险? 认定了部分次生风险。 是否考虑了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以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考虑了部分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以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风险评价时是否要求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考虑部分内部和外部的变化。 是否采用下列方式开展持续风险识别与评价 未开展持续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信息更新很
9、少。在对周边环境进行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自然灾害及外部机构的影响考虑了自然灾害,未考虑外部机构的影响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是否考虑了设备的工艺参数的匹配问题?未考虑设备与工艺参数匹配问题 对识别的、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进行监测的比例:识别出的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职业危害包括粉尘、高温与低温、振动与噪声、照度。未对高低温、照度、毒物进行监测。比例是60-75。 周边环境、重要设施及重要场所潜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有效性风险识别与评价信息更新不及时 职业危害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有效性: 未列出职业危害因素清单。 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测试效果? 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测量效果一般。 水灾风险的评价效
10、果水灾风险的评价效果一般 冒顶片帮、坍塌、矿岩突出风险的评价效果? 效果一般。 机电设备伤害风险的评价效果?机械没备伤害风险的评价效果一般 意外爆炸风险的评价效果? 意外爆炸风险的评价效果一般 中毒窒息风险的评价效果?中毒窒息风险的评价效果一般 火灾风险评价效果? 火灾风险的评价效果一般 是否就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未进行专门培训 是否将认定的需要许可的范围清单发放给受影响部门?分发不充分。 任务观察时是否对好的行为给予赞誉与强化? 基本没有 作业指导书是否明确作业指导书缺少作业过程可能的危害因素及紧急情况下的现场应急措施 执行关键任务的人员接作业指导书培训的比例: 比例6
11、0%以下 所有执行观察的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 比例60以下 针对观察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正意见的比例:比例60-75。 许可作业前是否做到:未讨论作业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编写的作业指导书是否符合下列要求: 编写的作业指导书危险源辨识不完全面,关键步骤确定不太准确。 任务观察的有效性在观察的同时能够及时指出观察中发现的可能导致损失的行为、了解员工的工作习惯、检查现有的工作方法与制度跟踪当前培训效果。但是未进行辨识危险源和评估风险。工作许可的有效性能够做到许可作业的范围认定准确、作业风险识别正确、全面、许可审批程序明确执行严格、许可作业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具体可行、作业前的技术交底充分。但是许
12、可作业范围的评审、更新不及时,作业前参与作业的人员没有对作业方案进行充分讨论。 调查与评价安全意识时是否考虑员工对以下方面的掌握与熟练程度: 对工作场所特定的安全要求、岗位特定风险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有所欠缺。 为提升员工安全意识所提供资源的充分、有效性师资有待加强。员工对岗位特定风险的认知程度员工对岗位特定风险认知程度一般 通过员工及管理层安全意识与要求的一致性检查,确定安全意识提升的效果? 安全意识提升效果一般。 管理层是否就下列内容接受了培训: 无法律依从性管理培训。 对安全生产可能有重大影响的员工,是否接受了下列知识的培训 未接受上述培训。 培训需求识别是否考虑了以下方面:考虑上述要求不充
13、分。 培训计划的适宜性培训教师的选择、确定的考核方式上存在不足。 是否通过下列途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在现场应用能力和绩效改善方面不足。 培训需求识别与分析的的有效性:高风险的作业活动关注较少,未考虑承包商员工的培训要求培训效果如何管理层和学员的满意率均不足80%,很多培训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需要进行评价的建设项目是否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了安全评价未进行了安全现状评价。设计与建设过程是否包括变化管理设计过程未进行变化管理 下列设计文件和图纸是否妥善保存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相关图纸。 需要进行评价的项目实施安全卫生评价的比例:60以下。 采矿工艺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制度执行的效率和效力良好,但不足
14、100% 是否建立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系统管理制度? 无 是否对矿井的空气质量实施监测? 无 对矿区水文地质是否进行了详细勘查? 无 矿山供配电系统符合安全规程的比例:比例为75一90。 矿井通风构筑物符合安全规程的比例:比例为75-90。 矿井空气质量符合安全规程的比例: 比例为75-90。 建立防排水系统前是否查明下列情况未找到矿区最高洪水位记录和当地降雨量矿井井口的标高是否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1m以上? 无相关记录。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有效性: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是否识别了下列方面的变化仅识别了制度文件系统变化和法律法规变化。变化过程实施前是否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评价,并提出了
15、风险控制措施只有部分进行了风险评价。变化管理是否考虑了下列事项仅有部分变化管理考虑了上述要求。启动前检查验收是否完成了如下工作仅有部分启动前验收执行了上述工作变化前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价的比例60以下 变化前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培训的比例:60以下 变化管理是否有效? 变化的记录较少,与企业发生变化的情况不相符。 进行了风险评价的设备比例:比例为60-75。 确定了操作、维护、检验、测试要求的设备比例: 60-75之间。 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内容是否包括:内容仅包括了操作规程。 设备设施安全管档案是否包括:未包括风险评价信息。 设备设操作、维护与管理的有效性: 操作、维护人员培训不充分;点检、维修
16、不够及时;风险评价信息不充分。 是否对下列设备设施实施了维护没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备,此项暂缺。设备设施维护的有效性设备可能的故障类型识别尚需完善,所以对可能的故障类型制定的预防性维护计划不太合理,内、外部维护资源(人员、装备、备件)也有待提升。有人作业或通行的场所与通道以及天井、溜井和漏斗口等危险部位是否有照明有部分通道没有设置照明。是否建立了监测岩体的变形与移动的岩体移动监测系统?无地表移动区外是否修筑有截洪沟无 井下行人通道和梯了间符合规定的比例:比例75-90。 井下紧急撤离路线的标识清楚的比例: 比例75-90。 有人作业或通行的场所与通道以及天井、溜井和漏斗口等危险部位的照明符
17、合规定的比例:比例75-90。 井巷、硐室的维护与报废符合规定的比例:比例为75-90。 作业场所存在坠落危险的钻孔、井巷、溶洞、陷坑、泥浆池和水仓等的安全防护与标识符台规定的比例:比例为75-90。 紧急撤离路线标识是否满足井下人员安全撤离要求紧急撤离路线标识有个别不清楚。 安全标志和职业危害告知标识的有效性: 告知标识维护不及时。 井巷维护及报废管理是否有效? 维护频率应略有提高,部分维护材料不适合周边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未识别开采对周边环境及周边其它企业可能造成的风险。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无 凿岩与爆破管理的有效性防尘措施需继续改进通风管理的有效性井下空气质量偶有超标现象是否建立
18、了鼓励员工正常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机制? 制度中未包括鼓励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机制。 是否评估了防护需求,包括:但未进行眼睛保护、脸保护、脚保护防护需求评价。 是否实施评价以确定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依从程度? 评估效果不太理想。 所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与可能的风险相适应所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基本与可能的风险相适应接受正确使用和维护劳动防护用品培训的员工比例:比例为75%-90。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有效性劳动防护用品种类识别不充分,产品质量合格,发放台帐清楚完整,报废及时。 职业卫设施与服务是否满足认定风险的要求? 部分能满足认定风险的要求 离岗时体检按计划实施的比例: 离岗时未进行体检。 员
19、工健康监护的有效性需加强管理;无未成年人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 是否就下列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未进行职业危害培训。 针对下列可能的职能危害因索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缺少潮湿的控制措施。上述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维护上述控制措施基本得到有效维护 员工接受职业危害知识培训的比例:未进行专门的职业危害知识培训。 职业危害防治的有效性作业人员未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现场部分危害因素偶有超标现象,也未对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是否根据监测制度进行了下列监测: 无空气质量监测。 已识别的职业危害按规定实施监控的比例:实施监测的比例为50% 对监测结果予以分析并找出了相关趋势的比例: 60以
20、下。 监删人员与仪器设备配备的充分性? 监测人员与仪设备配备的较好。 职业危害监测的有效性监测项目不全面。监测结果分析效果一般。 在确定安全费用投入时,是否进行了充分地论证? 未达到论证充分。 设立的安全科技项目是否考虑了下列方面:设立的安全科技项目未考虑上述方面。 是否结合生产工艺、设备的风险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创新性成果未取得创新性成果是否对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专题研究? 部分进行专题研究,有会议记录。 员工的安全技术创新成果是否得到认可与奖励? 部分得到认同与奖励 管理层与员工对安全科技作用的认同度:认同度为60-75%。 是否对执行检查的人员进行了下列内容的培训: 但
21、培训内容未包括上述内容。 安全检查的范围是否涵盖: 但未包括临时性作业活动 检查人员接受了培训的比例:60%以下。 安全检查的有效性安全检查人员的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巡回检查的时间是否是随机的? 巡回检查的时间不是随机的 巡回检查的有效性:检查发现的好的作业行为、操作方法、事故防范措施等未得到强化。 例行检查的日程和周期是否符合下列规定:矿每月例行检查。车间、班组不进行例行检查。 专业检查的类型是否包括:无监测监控系统、紧急避险、人员定位系统检查季节性检查对象的识别是否充分?季节性检查对象的识别不允分。 纠正与预防措施按计划实施、完成的比例: 完成的比例60-75。 对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进行
22、评估的比例:评估的比例60。以下 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的有效性针对问题提出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不全面,而且也未进行效果评估,涉及变化管理的也未履行变化管理程序确定的紧急事件是否包括外部机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外部机构影响识别不充分。 确定紧急事件是否考虑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确定紧急事件时没有考虑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 确定的紧急事件是否全面、合理并与风险相对应?确定的紧急事件不全面。 收集的与滞在的紧急事件相关的地理、人文、地质、气象信息是否准确?未收集的与潜在的紧急事件相关的地理、人文、地质、气象信息。 指定的应急管理负责人员能够胜任的程度指定的应
23、急管理负责人员基本胜任应急培训需求是否满足要求? 应急培训需求部分要求 员工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 员工对应急预案基本熟悉 强制的紧急事件编写了应急预案的比例:比例7590。 相关的部门与人员获得应急预案的比例:比例75-90。 员工与相天方接受应急预案培训的比例:比例60-75。 应急预案管理的有效性应增加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当紧急事件发生时,是否能够做到: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应急指挥中心是否依照需要配备了下列必要的设备、设施必要的电脑设备和通信设备需要增加和更新。应急响应的有效性: 外部应急响应能力不满足要求 是否定期进行安全避洽“六大系统”和其他应急装备与系统检查、辨护?无安全避险“六
24、大系统” 是否通过演练来测试相互支援关系的效力? 无 内、外部应急装备的装备足否与潜在紧急情况相适应? 部分与潜在紧急情况相适应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其他应急装备与系统得到定期检查、维护的比例: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应急人员是否熟悉潜在风险并了解风险控制措施?部分熟悉潜在风险并了解控制措施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应急装备是否具有:无安全避险“六人系统” 支援的有效性设备类型与数量、人员能力方面有欠缺应急演练是否做到:未指定演练效果评价人员、演练结束演练人员进行自我评 应急预案的演练是否检验了下列效果应急预案的演练没有检验到外部机构响应的及时性和外部应急能力的适宜性这两方面。下列事故、事件是否按
25、要求报告设备事件报告不足现场作业人见接受事故、事件报告程序培训的比例:比例是75-90。 员工对事故、事件报告程序的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是60%-75。 被任命培训人员是否接受下列事故、事件调查技巧和知识的培训?暂未对上述内容进行培训。 任命的调查人员得到培训的比例未针对专业知识培训事故、事件信息是否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沟通事故、事件信息仅采取公告栏进行沟通 根据事故、事件原因是否找出了标准化系统的缺陷? 比例60%-75, 针对每一起事故、事件制定的防范措施是否充分且可操作防范措施基本充分、可操作数据分析的有效性由于事故、事件数目偏少,数据无可比性,也无法确定规律、趋势。管理层及员工是否了解统计
26、分析结果及其趋势? 部分了解统计分析结果及其趋势 是否利用统计分析结果指导纠正与预防行为? 无 事故、事件展览和警示教育活动的开展频次每年一次员工对现有回顾方式的认可程度? 员工对现自回顾方式的认可程度一般 员工是否知道如何预防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 员工部分知道如何预防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 事故、事件回顾对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的帮助, 帮助较好 对可能的职业危害因素实施监测的比例: 比例60以下。 按计划对纠正与预防行动及其效果实施监测的比例:实施监测的比例75-90 监测方法与技术是否正确监测方法与技术基本正确监测人员是否胜任?监测人员部分胜任 内部评价是否胜任的评价人员进行? 内部评价
27、不是由胜任的评价人员进行。 内部评价时对好的表现是否给予认可? 内部评价时对好的表现未给予认可。 内部评价人员是否具备下列能力:不具备标准化系统评价所需的语言表达、沟通及合理的判断能力。 进行内部评价的频率? 内部评价每年一次 是否对内部评价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主次分析? 没有进行主次分析 2.2整改措施(1)加强对员工针对标准化的培训;(2)加强对文件资料的管理,保证各类文件、资料易于识别与检索:(3)安委会会议召丌时,更好的解决安全生产问题:(4)按制度要求年底进行标准化系统的评审,针对评审出的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责任人,小断提高标准化系统的效力:(5)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充分考虑到过去的
28、安伞表现、遵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能力、满足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的能力;(6)今后对供应商的作业现场进行检查,识别及纠正可能的风险,保存检查记录;在供应商使用本企业设备时,应对其进行培训;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补充安全生产责任与义务的内容:(7)不断完善风险评价,选择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做到全员参与,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动态、闭环的管理;按制度要求对风险评价信息进行更新,提高风险评价的效果;(8)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对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9)对任务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正意见,对好的行为给予赞誉与强化;(10)加强变化的管理,在工程的各个阶段
29、进行变化评估,尽可能的消除变化带来的风险:(11)对所有的设备进行风险评价,识别出风险,制定对策措施;(12)加大科技投入,在安全生产方面开展了科研工作,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13)不断完善各类安全检查表,保存检查记录:定期进行回顾与更新:(14)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预案,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并定期评审与更新:(15)提高内部评价的质量,必要时需参加标准化系统外部培训: (16)加强对作业环境及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完善,保证作业安全:(17)落实“六大避险系统”相关要求,保证按照国家规定期限完成。3自评结论及申请等级2011年10月15日-10月30日,矿成立自评组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导则(AQ2007 1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AQ200722006)的规定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自评,自评得分见附表,自评结论如下:(1)矿2011年10月份员工共100人,发生轻伤事故0起,死亡事故0起。(2)安全生产标准化得分80.18分。综上所述,我矿能够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二级。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