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六).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六)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六)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32.宗教传播的因素:(考填空)移民、传、移民竞争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1.和平共处2.竞争3.排斥)33.宗教与地理环境关系:宗教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的重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原始宗教形成的主要外在条件。自然条件影响认为宗教的形式和宗教分布特征。如:原始时期人类对某些特征无法解释,抵抗灾害能力差,产生了原始宗教,后期,生活在沙漠等恶劣环境地区的人们处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了极度教。(二)地理环境影响宗教的传播发展与分布特
2、征:自然地理化境是宗教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宗教传播与分布特征。如:河北省由于接触基督教较早,所以占全国信教人数的三分之一。(三)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宗教功能协调人地关系从侧面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如:“圣山”“圣河”等都是文化遗产,人们的信仰使之遭到破坏较少,另一方面,生活习惯对于自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地域性的环境差异对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风俗有很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其突出,通常在处于部族阶段的人们中,宗教几乎完全表现为一种生态仪式,成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如在低纬湿热地区,绝大多数定居或半定居从事农业的民族,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有细致的
3、仪式,通过各种象征性的仪式表达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对丰收的祈望。)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重点章节)34.国家实力分析:(两个学说)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35.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谁提出+内容+评价)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深刻影响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安全战略和国际地位,因此近一个世纪以来,它成为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考察的对象。他们从本国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
4、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形成了一门具有深远影响的学科,即地缘政治学。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观点被称为“地缘战略模式”。1、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能在海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必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证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至今,科技进步使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使机动性大大增强,海权国家陆上基地的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二战以来潜艇、飞机
5、的使用,更使岛国传统观念的安全观念产生了动摇,海军作战也越来越需要空中保障。这些变化使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世界观点影响相对减弱。此外,他的理论忽视了旧大陆地理和陆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他的理论的历史贡献仍十分深远。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麦金德(18611947)是英国著名地理学家。1904年他在伦敦皇家学院地理学会宣读的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中,首次提出关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心脏地带”学说,继而在1919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又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完善和修改。他认为,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他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把世界划分成“心脏地
6、带、内新月地带和外新月地带”。形成内新月地带包围心脏地带,外新月形地带又包围内新月形地带的格局。心脏地带由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故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又由于地势平坦便于修路,故可以进入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他看到当时新型的德国和俄国,如联合起来,控制心脏地带,就会威胁英国这一严重的局势,于是提出三句警世性的全球战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他的理论对国际战略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20世纪的前半叶,他的理论成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强调陆心的重要性与潜力,忽视了空军的作用
7、,甚至认为是为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提供依据。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斯皮克曼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专门研究国际关系。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持反对意见,认为影响全世界的战略不在“陆心”而在陆缘。1944年他的同事根据他的有关材料编写出和平地理学一书,系统地反映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从地理条件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寒,正是这些极端不利的条件,使该地区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在现代其重要性都不如陆缘地区。陆心的地理位置被周围的山地所包围,只有几个便于进入陆缘地区的通道,如果被陆缘地区国家所控制,反而使陆心地区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他提出:谁控
8、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4、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柯恩是美国的地理学家。他在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他的“多极世界”模型,反映了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他首先认为世界并不象陆心与陆缘理论一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而实际上存在的却是分裂的世界。他把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地缘战略区;第二等级是区域性的,称之为地缘政治区。第一等级根据战略特点分为两个大区:海洋贸易世界和欧亚大陆世界。第二等级是根据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而分出其地缘政治区。在1982年,柯恩对其模型做了适当修改,首先强调了美、苏、西欧、日
9、本、中国的多极性,成为世界上重要地缘政治区。其次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成为第三个破碎带。第三,是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已成为区域性大国,在其周围起着重要作用。柯恩在1991年又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出现的形势,对其模型重新修改。他把东欧分出,作为陆心与欧共体之间的通道地区,对破碎带只留下中东一个。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36.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37.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应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
10、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呈距离减的规律性(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地理物象也有动态性特征。(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38.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P362363很重要)(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二是共轭限制因素三是权威限制因素(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
11、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消费型、弗洛伊德消费型和维布雷宁消费型。39.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特征(P366很重要,考填空)1迁移的距离偏移2迁移的方向偏移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40.文化全球化:表现形式:第一,全球文化的逐步形成:客观现实。第二,西方文化后殖民扩张:主观战略。第三,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形成原因:第一,资本扩张:原动力。第二,后现代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第三,信息技术发展:可能性与现实性。41.文化本土化:1.涵义a)b)是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介入而实行的或正在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对外来文化而言,文化本土化是传播主体调整和改变自身来适应当地文化生态环境,
12、以更好借助客体文化要素来实现其传播2.表现形式首先,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其次,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第三,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3.问题与局限首先,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其次,本土化运动也可能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42.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b、区域经济结构、类型、性质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A、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区域文化观念有的具有经济价值,
13、有的无。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文化内核也会给区域经济结构带来影响。B.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基础。C.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扩展阅读: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二)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6.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7.五大区:文化区:具有相似的
14、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文化生态: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
15、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亦称人文景观。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上述五者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8.文化区及类型(重点看)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边界的文化区。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功
16、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9.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
17、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文化扩散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受到某种文化上的刺激,适应,改变,得以存在或传播。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18、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由于迁移扩散是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10.人地关系论(理论、观点、评价)知道大概即可环境决定论: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儿,辛普尔可能论: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白兰士,白吕纳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环境决定论:核心是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代表人物:拉采而。评价:这种思想过于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只表明这一
19、客观现象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具有片面性。可能论:其论点与决定论不同,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这种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类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他的学生J.白吕纳对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适应的选择能力有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
20、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可能论:其中心思想是认为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或场合,或以地对人的影响为主,或以人对地的影响为主,两者具互为因果的关系。可能论是由法国的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评价:在否定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地相关的新思想,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实质,纠正了由环境决定论引致的人文地理学发展所走的弯路。)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适应论:协调论。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代表人物:美国巴罗斯,英国罗士培。评价:一方
21、面,人要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在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环境间存在相互作用,人类要不断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随之调整人地关系。)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态论和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大体相同。环境感知论: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
22、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文化决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从前相比,可以说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国家,为了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设计和建造了一些伟大的工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
23、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和谐论:人地关系包括两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要对已破坏的不和谐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整。评价: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应包含生态、社会、环境等。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
24、性循环。)1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对”学说第一个原则: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提出挑战,人类起而应战,通过适应环境和相互作应。而创造出人类文明。如古埃及文明。第二个原则: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第三个原则: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他所研究的文明兴衰,实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及其兴衰,也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人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他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并从其相互关系、彼此影响的力度来分析挑战,使人地关系研究的新思路。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