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某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某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区级德育课题农村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研究结题报告一、背景简述1、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基本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进程,并达到初步的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就形成了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的根本特点,所以有人将初中阶段称为“危险期”。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
2、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等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伤人现象。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2、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乡镇区划调整后,我镇成为全区人口数量最少、经济状况最差的偏远落后乡镇。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媾合,使得农村这片天地更趋复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道德素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区教育的退化,家庭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
3、健康心理的形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行为偏执,个别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正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3、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德育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习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德育队伍建设很大层面上体现为教育简单化的特征。往往将心理问题,上升至品德高度,致使教育的收获甚微,教育苍白无力,甚至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教育行为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因此,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正是我校当今德育研究的需要。二、研究目的:1、通过本课题研究,收集和综合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心理健
4、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将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原理跟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切合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力求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范型。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较为确切地了解和归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表现的特征及其主要成因,并在区别程度、对症下药的预防、疏导、补偿、矫治的过程中,逐步地缓解和消除他们的心理柔弱、心理偏常、心理障碍乃至心理残疾等状况,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其心理素质乃至整个人格水平。3、通过本课题研究,尽快提高研究成员尤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
5、,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逐步成为研究与实践双赢互动的学术型教育行家。三、过程概述(一)、方案设计论证阶段(2021年12月2021年3月)课题调查、定位、拟题、论证,课题组组建、工作分工,课题组培训提高,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申报、立项工作。(二)、课题内容试行阶段(2021年3月2021年9月)初步试行课题内容,在此基础上修改课题方案,召开课题开题大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三)、课题研究阶段(2021年9月2021年4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分期(月份、年龄等)召集主题课程设计、课例方案设计大会;组织主题课程编写,开设各级各类课题相关内容
6、研讨会,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再行组织实施、论证,撰写有关调查报告。(四)、总结论证阶段(2021年4月2021年12月)总结分析一年来的课题实施情况,总结课程与课例设计要点、策略、问题;形成课例研究与教师论文专辑;撰写课题论文、鉴定报告、结题报告;总结课题开展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开展下一阶段课题申报或本课题研究深入探究。四、课题研究的原则研究手段主要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信息测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操作,使理论指导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五、活动扫描1、寓心理疏导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积
7、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多给学生一点爱,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问题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在克服困难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忍受挫折的能力。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问题学生心理疏导档案,使问题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
8、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自立自力的能力,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问题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疏导。4、创设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
9、持和配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积极引进社会帮教组织,让问题学生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六、成效分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开展,建立了在课题组带领下,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兼职)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切合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力求构建相应的理论轮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探究,初步了解和归纳出目
10、前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上的一些共性:如生活水平的自我优越感与独立生活能力的缺乏的矛盾,学习上的高期望值与学习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摆脱家长束缚(渴望家长帮助)与缺乏亲情抚慰的失落感的矛盾针对诸如自私、怕苦、攀比、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优越感过强等心理弱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在积极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活动训练、和谐的环境陶冶中努力排除心理发展障碍,形成开朗、自信、稳健、坚毅的心理品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以及课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和老师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创设了气氛和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重视教师的心育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
11、师的心理教育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适应力,使教师处于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去。七、成果收获(一)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二)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非常注重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教书育人效果。(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了很多心理调控训练的方法。这些
12、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四)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校长领导、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利用广播站、校园网、心理信箱、校园环境等媒体,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途径共同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了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五)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很多品德问题,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较好地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有利于促进
13、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认识了解的层面上,如何进一步研究并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这一方面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成效。2、课题研究中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使用较好。在下阶段研究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测评,进一步搞好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素质训练。3、加强学习和培训,多学习、多交流,开拓视野,使课题研究行之有效,多出成果。扩展阅读:中学生德育研究课题终结性实验报告“如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研究”课题终结性实验报告一、课题题目:如何提高学生思想品
14、德素质研究二、问题的提出1、新时期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诸如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强调教育的民主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引进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效率;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保证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
15、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能否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2、对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研究的迫切性人类社会悄然迈入21世纪,变化多元的时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竞争、合作、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理想情操、道德风貌、行为习惯、法纪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少
16、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与手段滞后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庸讳言,目前很多中学德育工作采用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使学校教育在社会、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下显得苍白无力。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家长联系手册、值周生制度以及众多的德育活动,但是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渗透性不足;缺乏对德育评价手段有效性的研究等等都阻碍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17、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德育工作要从“天上降到地上,从天边拉到身边”,要实施真正的德育,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尝试探索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创新中学德育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本课题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1)德育的界定: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
18、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2)学校德育的界定:学校德育是德育的特征表现得最典型最显著的一种德育形式,并且这种德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世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育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室;受教育者是学生,都是经过组织的;德
19、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的,有利于施教传道、受教修养活动的。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租金学生品德的社会性发展,(3)学校德育的组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4)发展性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全面应用教育评价理论和最新评价理念,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制定个体发展目标和计划,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并应用多元评价方法和技术,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效果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价值判断,对其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
20、适时的调整和修正,使评价在了解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让学生在受到充分尊重和取得自信的前提下,认识其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西乡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德育评价的可能性(1)人的品德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客观存在物,有其客观的实在性、客观的社会标准、客观的结构要素,这就给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与前提。(2)人的品德是其德育内部观念动机与外显品德行为的稳定统一、稳定特征和倾向,二这不仅各自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彼此之间还具有相关性,
21、这也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可能性。(3)人的品德及其行为具有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这也为德育测评提供了客观可能性。(4)测量和评定技术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现实的方法,手段。3、德育评价的基本类型(1)从时间阶段上划分,平时性和总结性评价平时性的德育评价即日常的德育效果的评价,它是在某一具体德育计划、方案适时过程中或某一具体德育活动实施时进行的德育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德育的效果和问题,及时纠偏和调空德育活动过程,以使德育活动向预定的德育目标方向发展;总结性评价使指德育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结束后,对德育对象的综合全面性的总的评价。(2)从评价内容来划分,全面性、单项性和专题性评价全面性的德育
22、评价使对德育对象品德全面的及德育过程总体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单项性的德育评价是对学生品德的某一方面或德育过程的某一方面与环节的效果等进行的评价。专题性德育评价是就德育对象某一专门性的品德问题或某一专题性品德教育所进行的评价。4、德育评价手段的类型和方式(1)绝对评价:是与目标参考性检测相联系,它指跟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预定标准进行评定,达到优的标准确定为优,达到良的标准确定为良,达到差的标准确定为差,它不管优良中差的人数和比例,一切依据达到预定目标的成度来确定等级。(2)相对评价: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品德状况进行横向比较,按其在学生群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确定为等级程度。(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价:将
23、德育前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4)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一般以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及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为标准进行评定,凡符合要求的优良思想与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不良的则给予否定性评价。(5)全面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的实际状况进行的综合性的总体评定,方式有教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5、关于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的研究状况综合大量文献,对于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想法探讨多,实际操作少;(2)手段方法介绍多,提出完善的理论建构少;(3)手段实施过程的研究不足,如手段
24、实施有效性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1)综合众多理论成果,提出适合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可能性;(2)将假设变为实际教育活动,并在实践中验证完善理论,将理论方法等变为实际教育方法;(3)对科学的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进行综合提炼;(4)对评价手段实施过程中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四、研究目标、内容(一)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发展性评价,突出强化德育评价的激励功能;着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科学地分析处在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特有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不断探究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各种要素以及其与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索并开展系列化学生德
25、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健康、健全的价值取向、基本道德素质和人格特征,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如下:1、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促进我校学生德育评价的机制,并以之来推动和促进学校校风的进一步改善,为学生可持续性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和带领我校全体班主任及广大教师逐步转变传统的学生德育评价观,并逐步由“经验性”教师向“科研性”教师转变。3、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以学生为第一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目标”的全新评价理念,对自己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
26、、行为习惯以及终身发展等方面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内因上感召学生,共同参与学校良好校风的建设。(二)研究内容借鉴德育发展评价的有关理论,根据我校学生发展特点,在我校学生中进行德育评价实验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评价手段体系。1、研究假设:对实验学生采用相应的德育评价手段(自变量),因变量是学生德育发展状况,本课题要考察的是什么样的评价手段以及怎样实施评价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2、拟采用以下手段:(1)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价(4)全面评价五、研究对象:我校各年级学生。六、完成课题研究条件分析1、课题有一支势力雄厚的研究
27、队伍2、本课题的实验条件的优势我校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不断创新是我校教师的特色,目前我校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在创办国家级千所示范校,并得到市教委的积极支持,所以,学校有相应的条件和需要来搞科研。3、本课题有较强大的背景支持校领导重视此次科研活动,亲自参与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七、研究方法1、调查法:用各种调查方式,如问卷法调查现有评价手段以及实施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以探索评价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实施过程的控制。2、教育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假设的评价手段,对对照班不采用,比较学生德育发展的差异,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从而揭示实验现象后的规
28、律。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生现状确定追踪个案,对其实施相应评价策略,以确定特殊学生德育评价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教育现象,得出规律性总结。八.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一)研究的对象及周期1.研究的对象:课题所涉及高初中各年级学生。本实验在各年级分别定2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德育评价手段,因变量为学生的德育品德发展。通过实验班级参加实验前后以及与实验对照班级的比较,探索出中学生德育发展评价各种有效手段和途径。2.研究的周期:2021年9月后为立项准备阶段2021年9月2021年7月为前期启动阶段2021年9月
29、2021年7月为研究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1年7月为研究总结阶段(二)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为筹建课题组和各年级子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解决课题的论证,计划等问题;落实研究人员及分工研究计划;设计方案,开展课题有关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研究,可行性论证。2.启动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自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分工,有关子课题开始起动实施。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调整课题分工情况,健全课题分工责任制。3.实施阶段按调整后的课题分工全面实施课题研究。(1)初步探索阶段。主要任务为对实验参加教师进行课题培训,展开初步的研究工作。(2)
30、深入研究阶段。采取分层方式,在各年级中进行研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4.总结阶段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整理,归纳和总结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文字材料;课题结题。九.研究的分析和讨论.本次调查分两步进行:首先,调查学生德育表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每个年级各100名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其结果见表一。表一:学生德育表现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表(调查100名)项目孝敬长辈立规成习待人接物初一人数百分比927876项目遵规守纪文明诚实积极向上初二人数百分比878262项目理想信念正直勤奋立志爱国初三人数百分比837590从表中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的
31、德育状况其主流是好的,做到尊敬长辈、立志爱国、遵纪守法,有理想、有礼貌、讲文明、守信用,但也有不少学生缺乏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是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学校如何针对新时期、新情况、新特点,应该采取怎样的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其次,我们在全校进行了德育教育实效性方面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分别为:初一210份,初二208份,初三182份。实际收到有效卷580份,分别是:初一200份,初二203份,初三177份。其统计分析结果见表二。表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看法分析统计表项目初一初二初三平均教师的榜样作用160
32、2141718351618各类规范和制度2614211024232382学科教育1542173120111761班队课教育3207302925312922各类活动50371003767769新闻媒介、同学交往50870433547合计100100100100从上表可以看出:(1)初一学生对学校各类规范和要要求意识最强,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则越来越淡漠,这一现象基本符合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初一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带有强烈的他律意识,进入少年青春期以后,学生的道德规范主要以自律为主,且表现出对他律有一定的排斥性。(2)初二年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热情很高,这同他们刚进入初中时对各类活
33、动的冷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可能与他们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不无关系,再加上各学生又来自不同学校,其个性不太了解。随着年级的上升,他们逐渐习惯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且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希望表现自我有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到了初三对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有淡薄的趋势。(3)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中分别有对新闻媒介和同学之间交往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正反映了新时期中学生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速度最快捷、内容最广泛的知识,并渴望与同学的交往。(4)初中学生对各科教学出现了较高的热情,从初一的1542提高到初三的20.11,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他们一方面对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法纪法规的关注,另
34、一方面也表明初三学生正逐步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慢慢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正常心态密不可分的。十、研究总结:(一)德育教育的现实状况1、德育教育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德育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一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输,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重课堂教学,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虽然我们也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学校德育就变得很脆弱,很多学生在教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
35、“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现象呈现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特征,这种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灌输必将陷入困境:其一,被动接受教育,德育工作过于简单,教师告诉学生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丧失自律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离开教师等于离开了监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学生在情感上对德育内容缺乏共鸣,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以至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的现象。老师说了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2、以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培养学生判别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摇篮,
36、如果德育教育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缺乏社会实践,那么这样的德育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实践简单化,把它定位在看展览、听报告、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其实,判断是不是德育实践的标准,不是地理方位(并非校内外之分)和搞那么几次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践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感悟,以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而当今的学校德育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当成说教,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一旦受到社会不良习俗的冲击,我们的学校德育还能留下多少
37、痕迹呢?(二)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1、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首先,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屏弃形式主义。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初中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其次,学校德育教育还要把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
38、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才能使学生学做一个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康的心理、有规范的行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普通学生;学做一个爱自己、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有爱心之人;学做一个明是非、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讲气节、有骨气的人;学做一个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管理集体的经验、有建设家乡的宏愿、有创新精神的新时期主人。2、强化德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39、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班主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要重视班级舆论的作用,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舆论,可以对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不良行为有所监督,更重要的是让舆论起到指导和鼓励作用。学校要把班主任是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是否称职的标准,并指导他们正确地动用鼓励、表扬、奖励机制,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农村初中德育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必
40、须抓好德育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开展活动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环境刺激和激发中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使德育目标得到内化,从而使他们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他律,因此,在他们一进入学校时,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加强管理,用校规校纪及其它规范来要求学生,并利用学校或班级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主题班会和
41、各类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使学生在道德建设上真正形成自律。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应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生活,通过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会演等活动,把学生置于必须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商量、讨论、甚至辩论的方法代替强制的灌输。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改变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低效低速的现状。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充满人性化的规范与制度。行为规范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习惯,所以初中德育应以从活动中学为主,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人文性,寓教于乐和全体参
42、与性。4、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农村初中首先要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要加强综合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机制。具体地说,首先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职能的作用。这是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德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德育研究,加强德育检查指导。同时,可由学校牵头成立乡镇德
43、育教育组织,吸收社会各界组织、各界人士、学校负责人和家长代表参加,定期分析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工作对策,加强配合,协同作战。研究农村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还要研究新形势对中学生德育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新要求、新措施。学校还需要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要认真开展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德育实践,服务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具有针对性研究设想后进生不仅仅指那些品质相对后进的学生,还指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关心的学生,他们是学生中的
44、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教育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重点对象。后进生如果教育不好,常常会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消耗学校老师的精力,所以有必要实行德育骨干导师与后进生结对子帮扶措施,并把它作为落实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1、德育骨干教师的选定应是那些师德好,教育教学质量高,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师,如学校的德育干部、团队负责人、年段长或优秀的班主任等。2、安排结对子。针对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安排对应的德育骨干导师,原则上一位德育骨干导师承担一名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以便于把工作落到实处。3、德育骨干导师应根据后进生的性格、特征,制定出相应地转化帮扶工作计划,这样才能够有一个帮教育的思
45、路和方向。4、德育骨干导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和辅导,深入学生,经常性地进行家访、谈心,了解后进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特殊状况,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每周至少要与后进生谈心一次,每个月至少要与后进生家长联系两次,并及时做好记录。5、德育骨干导师要与对应的后进生班主任、课任导师、学生家长形成工作联系,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动态。班主任要主动向德育骨干导师反馈后进生的情况。年段长要提供班主任与骨干导师的交流机会。在教育转化过程中要注重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形成合力,提高教育转化效果。6、骨干导师应建立后进生教育转化档案,做好教育转化过程的跟踪记录,并填写后进生转化跟踪记
46、录表,及时收集并记录后进生教育的典型案例,成形个案。7、每位结对子的德育骨干导师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严守保密原则。8、德育骨干导师应与所跟踪的后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帮助,逐步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他们倍感亲切、温暖。十一.预期的成果形式1.如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研究报告2.探索多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学德育发展性评价方法和手段,构建沙岭中学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3.课题相关的实验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1、课题负责人:姓名职务职称主
47、要职责张素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实验研究及指导工作2、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姓名职务职称研究任务张素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课题负责人冯玉华尹桂莲赵书久祝成兴于胜军张守才潘艳明吕玲兰静侯静潘丽张金奎张宝孙亚静班主任教师教师政教主任教师班主任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班主任班主任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实验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实验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实验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实验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材料员中学一级教师实验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
48、作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如何提高中学生德育时效性目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为整个社会所关注。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寻找出摆脱德育困境,切实提高德育效果,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人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几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分析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现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事实上,除了教育的影响之外,由于先入为主等特定的作用,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49、先,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迈进的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观念撞击中,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受到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放任自流的自然主义倾向,缺少明确的、适合时代特点的价值导向。面对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没有进行有效的抵制,更没有理直气壮地宣传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没有旗帜鲜明地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分析和引导。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目前,有“相当数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是非界限不清,思想倾向不鲜明”,有的甚至颠倒黑白,价值观、人生观发生逆转。思想品德的基础出(1)现了“障碍”和“畸型”,对情、意、行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社会的文化环境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氛围。影视界被港台片所垄断,武打、暴力、凶杀片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严重。“湖北省一所中学对一些早恋、盗窃、打架、酗酒、赌博等违纪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