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共922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共9220字).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共9220字)摘要:高校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科学生态观的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的作用,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一是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二是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
2、明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到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后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完备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生态文明家培育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所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
3、的培养活动。它对于实现大学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完善学生个体发展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增强其实效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态观,做到知行合一。一、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丰富,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一)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环境问题每况愈下,在时代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基地,应当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教
4、育作为重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使生态环保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其成为合格的新型“生态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并且受传统观念束缚,为提高学校知名度,高校领导更加倾向于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在热门专业和科研中,致使生态文明教学“边缘化”。其次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未对生态文明教育予以重视,未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后,还有一些
5、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情,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同时,由于专业课程的压力,从而忽视了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上述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的有效开展。(二)关于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单薄且重复具备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包含四门课程,每门课程中都包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三章第三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八章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
6、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践观两个方面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第六章、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但是,这些内容均分散在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之中,“分量”大打折扣,而且有些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隐秘性,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这些都导致生态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重难点问题容易被授课教师一笔带过。另一方面,从教材和讲授的实际内容上看,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重复问题,主要体现在:“思修
7、”课程第三章第三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纲要”课程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马原”第一章论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时均讲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对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凸显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三)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处于全面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惑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思政课教学仍采取“以讲为主”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爱听、教师疏于
8、讲”的困境。总而言之,教育应该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说教。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形式更多的仍是采用注入式、填鸭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形式既不生动活泼,也不适应当前时展。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学生主体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欠佳。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学生直接体验的方式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是一个内化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具有突出的渗透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为此,应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如图片展示、观看视频、实地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四)生态文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不力生态文明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9、、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以确保生态文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事实上,相当多的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目前,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二是教师素质不高。由于思政课的老师大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本身的知识结构中缺少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导致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
10、知识点被教师一带而过;另外,有些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生态意识,不能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内容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三是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载体和平台,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更加需要通过实践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局限于高校所在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数量少,面较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不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效结合。而且有些同学表示,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他们都去过,可以选择的实践基地较少。此外,虽然有些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学时会选择一些农村、社
11、区、单位和企业等作为基地,但既没有正式挂牌,也没有建立长期的联系。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往往是一次性的,随着实践教学活动的结束,基地也就随之放弃。这种短期行为造成思政课生态文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弊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承担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却存在很多弊端,且已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由于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使他们难以承载建构生态文明社会的历史重任;四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12、导致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较低;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生态实践基地缺乏创新,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一)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价值观念,对于规范人的生态实践行为,提升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生态责任意识无疑是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3。由于高校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生态文明教育总是停留在可有可无的层面之上,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当需要为保护环境牺牲个人利益时,部分大学生会舍弃环境利益选择个人利益。例如:现代生活中一次性餐具的大量使用造成不可降解的“
13、白色污染”、随意丢弃电池、追求衣物的“快时尚”、向往奢靡的物质生活等。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浪费水电、乱扔垃圾、损害花草树木等不文明行为,部分大学生也不会积极上前阻止,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作为高层次文明的主体,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影响了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生态认知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前思政课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较为分散、片面,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关于世界环境日、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
14、”“白色垃圾”“垃圾分类”“地球一小时”等基本生态环境知识,可以脱口而出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9.3%的大学生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有58.6%的大学生不了解新的环境保护法,有69.8%的大学生不了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表述,只有13.2%的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表明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相当缺乏4。甚至,部分大学生为满足好奇心,肆意虐杀小动物,严重漠视生态法律以及公民生态义务。以上现象表明,亟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促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三)单一的生态文明教学模式,弱化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时间、经费、基地
15、、师资等众多条件限制的现实,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仍然采取过于注重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模式,但往往只是“走过场”,有些班级的组织形式会有指导教师全程参加,而个别或组团参观的形式则很少或没有指导教师参加,这就或多或少地导致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教师的思想指导,没有与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未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另外,实践基地很少对口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形式多是就近利用当地资源参观博物馆、历史展览、志愿服务等进行,实践形式创
16、新性不大,对于教师指定的一些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已经去过了,因此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提高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一)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必须实现“口头上”和“行动上”的双重视。既把生态文明教学视为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又在教学计划、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其次,提高教师的生
17、态文明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公共课知识与生态文明知识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观念,提高生态责任感。以“毛概”课程为例,在第一章讲授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可以向同学阐释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第八章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时,阐述调整产业结构旨在限制高耗能、好污染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可以倡导学生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最后,加强大学生生态主体意识。通过集中学习、讲座、论坛交流等形式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使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自己也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更加积
18、极主动地以生态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素质、养成生态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安排。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四门必修课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每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版块,添加生态文明理论,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条件。一是增加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原理”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专题研
19、究,通过唯物主义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毛概”中,加入生态社会主义的专题研究;在“思修”中加入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以及生态权利、义务的专题研究;在“纲要”中加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环境史的专题研究;最后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新常态下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困境以及治理思路研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在史料和理论的系统学习中,引发大学生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明确划分四门课程的界限。“原理”,即讲授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着重对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内容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大学生理顺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知识;“毛概
20、”即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及生态运动中其他的新思潮、新学派,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经验,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感;“思修”即重点讲述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知识和公民生态道德感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纲要”即讲授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切合四门思政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置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专题,整合零散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观。2.增设生态教育相关
21、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然而,事实上,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因此,高校必须增设与四门思政课相衔接的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凸显生态文明教学的主题。一是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生态学方面的教师、专家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力求通俗易懂,适合在校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大体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
22、治理基本思路及原理、公民生态意识养成及公民生态权利义务等,并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加入适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二是根据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原则,明晰生态教育相关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基本布局,确立一套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计划和考核标准。最终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趣味、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涉教学效果的保障
23、和教学预期的实现,对教学对象能否持续保持学习动力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沿用传统灌输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思创新,教学方式单一,极易造成学生的倦怠甚至反感。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实践的教学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之外,由教师主导的、与课程本身相联系的一切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科学生态观的养成需要对现实情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方式应由单一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转变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
24、育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效果。在学生进行完相关生态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社会实践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专题研究、实地体验等生态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工矿企业,亲身感受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在“参与式”的学习中,树立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价值取向;带领学生参观环保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其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决心。(四)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25、为确保生态文明教学的持久性和连续性,高校必须为其提供强大的教学资源、师资保障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高校要重视发挥学校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的作用,通过编写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搭建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平台以及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力争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次,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生态教育理论丰富的师资队伍。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和生态文明的教育效果呈现出正比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生态素养。一是通过举办相关培训丰富教师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二是鼓励教师在自身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生态研
26、究,并将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中。最后,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和生态环保部门合作,建立生态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和生态环保部门开展密切长期的合作。一方面,合作单位丰富和拓展了高校生态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伤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加深了大学生对生态理论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生态实践活动的教师及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积极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的成长献言献策。参考文献:1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11(4).2于冰.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27、J.思想政治教育,2011(10)3孙建东,郑倩.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青年生态责任意识培育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4景杰,杜运伟.当代大学生生态公民素养分析J.见解,2015(9).5.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9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王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4).11徐善玉,聂彩林,马秋林.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与外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6).12周怀红.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理论探讨,2015(3).13陈军绘.“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3).14明邹.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路径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