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介入(共5759字).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6478537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介入(共5759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介入(共5759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介入(共5759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介入(共5759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谈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介入(共5759字)【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城市社区内流动儿童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流动儿童由农村转向城市生活,由于居住、教育、交往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许多流动儿童在社区适应过程中出现心理及行为健康问题,因此社区适应是流动儿童服务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社区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少数民族地区流动儿童适应现状进行调查,流动儿童从农村转入城市生活,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面临更多更大环境所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缺乏家庭、学校的科学引导,导致其人际交往与心理认知方面存在适应不良。因此,以促进流动儿童社区适应为总目标,通过小组工作的开展,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流

2、动儿童服务的有效性,反思不足,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小组工作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变动,经济发展迅猛,农民带着对改善生活的追求来到城市,拉开了城乡迁移的序幕。近年来,中国流动人口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为城市社区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子女。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国流动儿童人口数量迅猛增加,2010年全国17周岁以下儿童总人口数量是27891人,城镇儿童中有四分之一是流动儿童。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自然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关注,流动儿童的适应问题愈受社会关注。政府对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

3、了流动儿童的权益。但是地方性政策更多从地方利益出发,在政策制定、地方协调、管理和执行等环节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流动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在实际贯彻落实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学术界对流动儿童的人口构成和特征以及其面临的各类个体及社会性困境作了大量理论性研究,但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有待提升。流动儿童社会福利需要政策保障,同时也需要有福利的传递者,政策的执行者,才能更好更全面保障政策切合实际需求,确保政策的具体落实,这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服务提供空间。谈及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困难,人们多数习惯从两个方面家庭和学校,去寻找原因,而社区作为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文化等多方面都会对流动儿童产生影响。社区是社会

4、的基本单元,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相对宏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中微观目标的实现。社区作为儿童除家庭和学校外的主要活动场所,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缓冲带,在两者时间盲区内承担了这些儿童的照顾和社会化等多重保障功能。社区适应可以作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过渡、转承,也是社会工作可以实施服务促进流动儿童社会发展的具体层面。二、流动儿童的社区适应问题探析已有相关流动儿童社会或城市适应文献中,关于社会适应性的量表比较少,笔者在其中找到一些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社会适应操作化的相关研究。陈建文将社会适应分为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大维度,每一维度按照情感、意志、认知和行

5、为四个方面发展指标。胡朝兵等人按照个体技能习得行为表现和心理品质表现将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划分为人际交往适应、周围环境适应、自我管理适应和积极人格适应四个维度。人际交往适应维度主要包括是否主动交往、相处融洽、积极化解矛盾冲突等。周围环境适应主要包括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的适应。自我管理适应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子女对零花钱、家庭作业等事务及时间的处理与应对。积极人格适应包括对自我、同学、朋友、老师的态度及活动参与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杨彦平将社会适应分为四个系统,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与生活适应的内容特质系统;行为规范和情绪控制的预测控制系统;个体积极自我调适和做好环境变化心理准备的心理

6、调节系统;个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储备的动力支持系统。从以上几位学者的划分维度来看,多围绕儿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以及儿童自身能力与心理发展进行细化分类。因而,本研究将流动儿童社区适应操作化为日常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和心理认知适应三个方面。(一)日常生活适应日常生活适应是人类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及语言交流等基本活动,笔者将日常生活中H社区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影响较大的饮食习惯(民族差异性)和语言(地域差异性)两个成分。与以往研究一贯认知不同,流动儿童家长越来越注重家庭陪伴,调查中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父母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无疑为流动儿童适应社区提供一定家庭支持,相比在农村

7、,儿童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有较高的社区认同,认为流入地社区环境更好。饮食方面,大部分接受访谈的家长及儿童都表示接受得很好。至于语言方面,即便是听不懂本地方言,因为普通话普及程度高,流动儿童与当地居民、与其他地区外来儿童交流也不存在障碍。综合所述,笔者认为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方面并没有太大适应不良出现。(二)人际交往适应人际交往适应是流动儿童在人际适应过程中具备的与人交往的特征和与人沟通时的表现。在本研究中,以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儿童朋友数量作为其人际交往能力量化测量标准,表现为有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往有研究认为流动儿童与社区内本地人交流少、“零交流”,从而得出流动儿童人际

8、交往有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对流动儿童的一种不全面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区本地朋友数量较少并不能代表他们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朋友数量的总数也可以证明他们具备较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社区内流动儿童之间的交往比较多,一是由于当地社区居民会将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社区内流动儿童与之接触机会少;二是流动儿童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持续影响,流动儿童的同辈群体交往受到家庭与社区的交往状况影响。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隔离影响着流动儿童交往对象的选取。(三)心理认知适应心理认知适应是通过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输出性评价探究个体心理认知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个体对情绪的认知与管控。1.自我认同方面7-12岁儿童

9、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当其价值标准与所处环境价值要求一致时,儿童可以适应得很好,而出现较大落差时,儿童可能出现认同危机。在从农村向城市社区流动的过程中,文化的变迁使儿童会更容易出现认同危机,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更应该受到关注。同时,家长尤其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儿童的成绩会影响家庭的亲子关系,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越好,亲子关系越密切,儿童自我认同感也会较强。除亲子关系外,对儿童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还有比如儿童信任的老师、朋友,儿童本身知识的获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由于流动儿童家长平时出去工作,儿童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生活,在非独生家庭中流动儿童自我照顾同时还很有可能需要照顾弟弟妹妹

10、,在自我照顾这方面认知比较高。总体来说,社区内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程度较高,其中同为流动儿童的同伴群体也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社区流动儿童相接触的同伴群体多为流动儿童群体,相同的经历经验以及相类似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更易形成一致的价值标准,这也有助于流动儿童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认同,同样地,稳定的自我认同可以巩固儿童的自信与自尊,助力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2.情绪认知方面情绪是人受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会产生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并根据认知发展出心理和生理反应。认知作为理解和解释刺激的工具,在解释时产生的评价和偏向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表现为一种认知反应,负面认知造成负面情绪可能从而导致个体自身的伤害,也可能导致个

11、体产生极端行为,容易伤害自己和他人。本文按照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将情绪认知继续发展出孤独感、无助感、焦虑感。在社区流动儿童情绪认知调查中,笔者发现流动儿童情绪状况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儿童正是天真烂漫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在生活中学习中找到简单的快乐,并不经常出现孤独感,社区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相互孤立的交往方式并不影响儿童之间的交往,儿童并不对世界抱有恶意,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相信他人,没有强烈体验的被社区排斥感。流动儿童们在社区内虽然并不孤独,但是家长并不能在他们有任何需要时立刻出现在身边,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无助感和焦虑感。若无人及时帮助他们疏导情绪,不良情绪堆

12、积,对儿童未来成长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许多儿童小小年纪已经开始照顾家庭,9岁的女孩带3岁的弟弟,12岁的男孩要给弟弟妹妹买菜做饭,这些流动儿童过早地承担责任,但是没有足够面对后果的强大内心,导致他们遇到困难会犹豫不决,深感无助。在心理认识适应方面,家庭系统起到很大作用,稳定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在情绪认知方面,家庭和学校忽视了儿童的情绪支持,导致儿童在面对初次发生的难题产生无助感、焦虑感。三、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区适应据流动儿童真实处境和需求来看,以满足流动儿童共同需求为目标的小组工作进行干预较为合适。在小组中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获得新经验和行为

13、方式,在彼此支持中提升社区适应能力,力求达至流动儿童良好适应社区自然与人文环境。本研究从流动儿童社区适应的一个层面“儿童的主动适应”对儿童进行培养,旨在发现挖掘流动儿童自身潜能,发挥同伴群体作用,帮助他们互相帮助、彼此支持,主动适应社区,从而转变社区居民对流动儿童群体的偏见,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社会工作相信个人的发展是积极主动且具有目的的,相信人的潜能。本研究更关注服务对象系统自身的变化,实践层面依托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促进流动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行为管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解决流动

14、儿童社区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社区。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小学高年级流动儿童(10-12岁),小组活动的开展根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思考感受行动”的步骤展开。实地介入共开展六节小组工作活动,第一步是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对应第二节小组活动对情绪的认识和辨识,区分不良情绪。第二步对应第三节小组活动,认识不良情绪及行为表现是怎样的。通过故事导入,组员的情绪分享,让儿童可以比较真实地感受到不良情绪管理给自己和周围他人带来的伤害。第三步对应第四、五节小组活动,是对不良情绪的管理和不良行为的改变。这一阶段需要大量对情绪行为管理的实践与锻炼,以确确实实地改变心烦意乱的信念和感受,并且强有力地

15、与之斗争。在小组过程中通过表达与倾听的训练促进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也是对流动儿童耐心和换位思考能力的锻炼。四、结论与讨论流动儿童社区适应会出现问题,是受儿童直接生活的微系统、与微系统互动间接影响的中外系统和社会文化政策的宏系统共同作用影响,社会工作要以综合视角看待问题,从具体介入突破问题。本研究将流动儿童的社区适应操作化为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认知三个维度,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社区适应存在情绪及人际交往障碍,随后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分步逐一解决适应问题,最终提升流动儿童整体社区适应能力。研究证明小组工作方法在促进流动儿童社区适应方面切实可行,且在应对流动儿童适应问题方面优势更为突出。小组为流

16、动儿童提供了发展个性的平台,也提供了可以社会性学习的对象和榜样。社工可以通过小组为组员打造真实生活化空间及内容,让流动儿童可以在组内学习、锻炼情绪行为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相较于传统教育中的说教式,情景式训练更有助于巩固学习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本研究中仍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本次研究对于流动儿童家庭、学校及社区系统资源调动不足。流动儿童的适应问题除了在儿童本身的积极品质开发,还应该考虑社区环境的改变,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流动儿童的社区适应不容忽视。第二,本研究展开的小组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六年级的流动儿童,并且人数较少,使得研究范围较小,得出的结论可能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片面性,比如理性情绪行为疗

17、法在情绪调控方面的应用对于低龄儿童是否合适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笔者在对本研究进行回顾反思时得到一些启示: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儿童来讲,他们可以理解社工描述的认知与情绪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但很难独立准确找到导致不良情绪的错误认知,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及时的外部引导与支持。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时,要向家长、教师和社区寻求支持,多系统合作为流动儿童提供可持续性支持。参考文献:1国家卫健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22日新闻会散发材料之八: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内容概要EB/OL.2018-12-22.2何玲,李兵.中国流动儿童政策分析J.人口研究,2007(02):71-80.3乌小花.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理论探讨N.中国民族报,2015-10-23(007).4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01):182-184.5胡朝兵,毛宇,王昌善,张希希.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适应问卷的编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58-63.6杨彦平,金瑜.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4):108-114.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