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技术应用解析(共244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电网技术应用解析(共2448字).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电网技术应用解析(共2448字)摘要:目前,微电网技术已成为智能化电网建设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受智能电网能源需求的影响深远,且与分布式发电技术密切相连。文章对微电网关键性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微电网技术;智能电网;储能电站微电网是分布式发电的一种网络结构,是由电力负荷、电力装置以及分布式电源共同构成,属于一种全新的发配电力系统,它既可以作为电力系统单独运行,还可以并网运行,有效的将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转化成可控性的微电网并网问题,为电网质量及其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1微电网关键性技术1.1优化设计一般需在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基础下,通过对电源配置和系统结构的优化选择,
2、从而实现最小化投资和电网稳定运行的基本目标。1.1.1分析负荷需求及其可再生性资源主要是对可再生性电力负荷及能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进行精准判断,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可靠支持。该分析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是结合历史数据和光照风速的负荷统计结果,并借助其实际的变化信息,实现模拟目标。1.1.2建模首先,确定决策变量,一般包括分布式电源的安装位置、数量、容积以及种类等等。此外,微电网的控制参数变量及其控制措施也可被作为决策变量。其次,建立目标函数,在此环节中需重点考虑环保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三种优化目标。优化设计过程中,需权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约束条件,其建立主要是依据分布式电源的运行控制条件以
3、及微电网系统,包括爬坡率限制、出力限制、电功率约束等等1。1.1.3优化算法通过电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可知,该设计属于一种非线性问题,故国外的研究学者将进化规划法、模拟退火算法以及遗传算法等应用其中,相对于传统算法而言,优化算法具有计算效率好、时间快、精准性高等优势。1.2运行控制它是微电网技术中的热点、核心问题,其与传统的电网控制不同,主要是与分布式电源的功率输出特点、渗透深度以及种类等相关。传统控制方式已不适应现展要求,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对系统内部各个单元运行状况进行控制,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2应用微电网技术需解决的问题2.1储能微电网内部结构决定了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由于
4、其内部电能量分布极不均匀,需在微电网中加入一定量的储能装置,进行能量存储,以便积极应对潮流问题。第一,通常要求数量级在15F以上。第二,放电能力强,从而满足快速补偿的实际需求。第三,工作寿命长,维修简单,成本低廉,且使用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燃料电池、储能装置、超级电容等。其中,超级电容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并凭借其超强的反应能力,拥有了比较好的应用前景2.2控制通过对电网结构进行分析,微电网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以及灵活的运行方式,离不开其完善的控制系统,但其中的控制问题也是微电网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其中一个难点在于,微电源数目太多,很难通过一个中心控制
5、点,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一旦系统中任意一个控制元件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因此,在进行微电网控制的过程中,需对电网运行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控制,并做出及时反应,例如停电,故障,跌落等问题,发动机便可利用本地信息,转换成独立运行的方式,而并非像传统方式中由电网统一进行调控。2.3保护现代微电网保护技术,与传统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潮流的双向流通;第二,微电网在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这两种工作模式下,电流的大小会存在很大差异,但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均可对微电网的内部故障进行调控,并保证保护工作的灵活性、快速性、选择性、和可靠性。2.4预测需对电网的各个单
6、元输出功率进行预测,为后期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对于太阳能、风能而言,其发电输出功率的预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智能学习法、统计方法、物理方法。其中物理方法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等,进行短期的预测工作;统计方法主要针对于中期预测,可通过大量长期积累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而通过智能学习法,便可随时更新和修改预测模型。分布式电源集群并网问题促使着传统电网改革,而随着光伏屋顶计划、售电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客户用电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满足客户用电需求,随之出现了微电网技术,其可将分布式电源多余电量传递给大电网,实现电源的协调管理,为电网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参考文献1苏玲,张建华,王利,苗唯时,吴子平.微电网相关问题及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9).2郑漳华,艾芊.微电网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08(16).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