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工作背景下培育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进”工作背景下培育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进”工作背景下培育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摘要:在“三进”工作背景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新时代各种重要理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理论落实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过程。挖掘升华社会主义文化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三课堂”互动的教育范式,达到多层次、全维度培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关键词:“三进”工作 大学生 文化自信 新时代思政理论是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新理论指南,教育部发布了,明确指出要深入推动新时代思政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1 。 本研究对秦皇岛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2、进行调查分析,探寻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对优秀思想文化认同意识有所削弱,对于文化自信的践行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1.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丰富性与碎片化并存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思潮一并涌入,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方式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容。各种文化理论知识、红色历史典故、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新时代先进文化都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但是这种渗透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丰富性,其实内容传递出来有明显的碎片化属性。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大
3、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价值理念、先进特色并未深入了解和知悉。这就导致了调查中出现的对优秀思想文化的认同意识削弱问题,没有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心,没有达到较好的培育效果。那么,新时代思政理论“进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先进文化思想融入大学生的课本中,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学习内容,将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固化在教材课本中,让学生直观、系统地进行了解和学习,提高文化认同意识,实现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存在相对孤立性 目前,在大学中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往往只由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及辅导员等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担任,数量相对
4、较少,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培育主体存在相对孤立性。而从真正意义上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的责任,更应是高校、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责任。就学校内部而言,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力量,然而,要想实现大学生文化的深度自信和持久自信,单靠主要力量显然势单力薄,单一的教育主体很难将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心中。更有部分背道而驰的教师甚至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否定代入课堂,误导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方向,削弱文化认知水平。学校内部的所有教师应形成培育合力,立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
5、教学当中,让新时代思政理论真正“进课堂”。就学校外部而言,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发力,实现家校共育、校企共育、社会共育的联动式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共同培养和共同塑造,形成互助合作的培育纽带,才能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 3.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和培育载体单一 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方式,大多数学校采取的仍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以思政课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培育载体仍多见于第一课堂的课本知识及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传授。这种枯燥的培育方式和培育载体很难调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1.3%同学表示喜欢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选择不喜欢
6、的则占到了35%。而且很多同学在访谈中表示,不愿主动去学习中国魍澄幕,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程度不高,往往都是被动接受。在问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看法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表示愿意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对于文化自信的践行普遍存在行动力偏低的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高校对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和载体的应用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要真正做到让先进思想和文化“进头脑”,使学生对优秀思想文化的了解、认同、弘扬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促进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创新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和培育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途径 1.实现文化自信培育内容体系化、系统化 优秀的历史文化承
7、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是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鲜活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土壤。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融会贯通,从结构上实现有机统一。将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体系化、系统化,既要重视文化的历史起源,又要很好地展现出文化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及对实践产生的现实指导作用,生动展示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脉相承。落实新时代思政理论“进教材”,将高校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挖掘先进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元素,融入新教材的建设,从优秀文化中凝练精神、提供素材、形成互动,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大学生愿意从
8、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文化蕴含的哲理,认同中国文化理念,实现文化自信。因此,将优秀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文化自信进行有机融合势在必行。 2.构建内外联动的文化自信培育主体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内外联动的文化自信培育主体新格局。在学校内部,仍旧以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文化理论知识、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从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等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主,以其他教师将
9、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为辅,落实新时代思政理论“进课堂”,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驾齐驱,同向发力,提升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彰显校内文化自信培育的良好效果。在学校以外,要鼓励父母在家庭中弘扬文化自信,传承优良家风,以身作则,主动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让子女以能够传承和弘扬如此深厚、先进的文化而感到骄傲,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社会层面上,一方面要使呈现的文艺作品内容积极向上,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鼓励高校大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正能量。另一方面,政府应与学校和教育系统共同把握好文化自信的宣传方向和宣传尺度,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对优秀文
10、化的责任性记忆,形成坚定且更具文化底蕴的文化自信。 3 3.创新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和培育载体 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高校要探索适合大学生教育特点的传播途径和教育范式,对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应从传统“说教灌输型”转变为“具身参与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身心融合,此教育思想为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及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也实现了文化自信培育方式的创新。同时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既开展形式多样的显性教育活动,也采用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隐性教育方式,在向学生宣介优秀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增加了解、产生共鸣、提升自信。其次,打造“以文载道,立心铸魂”行动、“铭史润德,共情共鸣”行动、“固本
11、溯源,爱我长城”行动“三载体”;以构建秦皇岛地区大学生历史文化资源库为着力点,通过“具身”教育方式,结合文化传播线上线下阵地建设、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党团课建设,“我是长城小导游”项目体验等方式,形成“第一课堂理论宣讲+第二课堂活动引领+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的教育体系,实现“三课堂”联动的教育模式,使新时代思政理论真正能够“进头脑”,唤起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记忆和认同,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促进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增强对文化弘扬和传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对优秀思想文化的了解、认同、弘扬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多层次、全维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文系202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Y202197。)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A.2017-12-04. 2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130. 3杨希燕.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139-143. (责任编辑:姜秀靓)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