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作业课件202206041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作业课件2022060412.ppt(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阶段质量评估(二)(阶段二) (40分钟85分)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天津模拟)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一万多枚。此现象()A.与王朝治国方略密切相关B.与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相关C.与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相关D.与王朝统治的盛衰密切相关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A。“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
2、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一万多枚”从出土的情况来看,秦朝的官吏可能普遍要求这样做,而汉朝则不一定有这样的要求,这种情况与国家对官员的要求相关,故选A;“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泛指国家所有官员,而不仅指中枢官员,排除B;“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一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万多枚”盖不盖印与国家对官员的要求相关,疆域变迁只能改变地名,不能确定是否盖印,排除C;从历史上看,汉
3、朝比秦朝更为强盛,却出土的封泥更少,排除D。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B。根据材料“其中有政令、上下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
4、吏的任免文书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5、程。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3.(2021运城模拟)赵宣,东汉人。他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多年,以此闻名天下。时任州官陈蕃问起大孝子守孝期间的起居生活,却得知他在此期间生了五个子女,于是大怒:你个龌龊东西,给我治罪。假孝子锒铛入狱。这一史实说明()A.选官标准为其提供了机会B.赵宣做假孝子纯为博虚名C.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D.汉代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A。由材料“赵宣,东汉人。他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多年,以此闻名天下”可知东汉以举孝廉的察举制选官,主要标准是道德品行,故选A;“纯博虚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地方管
6、理制度,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察举制的合理性,排除D。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4.(2021内江模拟)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B。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下一体的网状政治结构模式,有利于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故B正确。A中“淡出中国社会”不符合史实
7、,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监察,并且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排除C。西汉开始实行察举制,排除D。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5.(2021衡水模拟)下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并大量设置直属于君主的田官,材料中的“小厩南田”是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说明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故
8、D正确;A、B无法从官印中得出,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的瓦解,故排除C。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6.西汉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商人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C。材料中明确强调降低农业税征收比例,A与材料信息相违背,排除;“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商人”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故排除B、D。加强了对经济
9、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选C。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7.(2021运城模拟)西汉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手工业、工矿业的管理,防止私造钱币,中央政府设立了工官9处,铁官46处,实行专营统管矿产和铸币权。政府还建立完善了工商贸易立法。以上举措()A.意在规范社会经济的秩序B.全面落实工商官营体制C.是新儒学日益成熟的体现D.照搬了工商食官的传统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故选A;“全面”一词过于绝对化,排除B;新儒学是汉武帝时创立,当时并没有成熟,排除C;材料
10、中提到的只是对工商食官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照搬,排除D。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8.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A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
11、集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C正确;D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有反映出“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D错误。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9.(2021承德调研)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A.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B.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C.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C。由材料“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
12、,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灾异谴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故选C;西汉以后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排除A;理学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大一统”的局面,排除D。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10.(2021运城模拟)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郡国学教授经学的目的在于()A.为实行考试选官奠定人才基础B.继承西汉传统的治国策略C.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D.禁绝儒学以外其他各家学说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C。由材
13、料“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可知汉代郡国学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授经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故选C;汉代尚未形成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排除A;汉武帝并未继承西汉传统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排除B;“禁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11.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14、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A。从东汉“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到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种变化反映出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故A正确。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12.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第二十六
15、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选C。屯田区和郡县并置的转型是一种历史现象,故A错误;根据材料“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屯田制与郡县制并置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错误,C正确;根据材料“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典农不再具有军事身份,故D错误。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二、非选择题(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刺史”即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
16、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材料二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
17、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18、(13分)(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并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12分)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可知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第二问对材料一概括可知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第三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目的是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第四问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和整治吏治两个角度回答。第(2)题功能可对材料二进行归纳;根据材料一、二及
19、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答案:(1)特点: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4分)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4分)目的: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3分)(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6分)关系: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
20、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6分)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14.(2021运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净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
21、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设问要求首先从一个角度或整体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据材料“战国时代,百家并起”“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净无为之学”“武帝既听董仲舒的
22、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不一样的,可以从整体上提取观点“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然后分别对不同时期主流思想兴起的背景、影响等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呼应主题。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答案: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2分)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频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8 分)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2分)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本课结束本课结束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四十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