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途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途径选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途径选择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知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处在城镇化继续深化与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的特色村寨承当着多重角色与历史责任。村寨作为特殊的乡村型态,一方面是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单元。基于此,文章提出“村寨镇化概念及其发展的内生形式,厘清了特色村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在阐述村寨镇化科学内涵基础上,讨论资本聚合、文化旅游、传统工艺、生态农业、老字号品牌五大镇化形式;讨论了村寨镇化推动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分析村寨镇化的施行重点与保障条件,在遵循意识先行政府引导
2、资本拉动以人为本村寨镇化思路的基础上,就详细政策途径略陈管见,以期为探索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形式提供借鉴。关键词:特色村寨;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村寨镇化;内生发展形式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党的“报告指出,“中华特点社会主义进入现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既是对过去几十年发展成绩的总结和肯定,亦是对现代背景下中国何去何从的观照和布局。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知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笔者以为当前和将来较长时期内的最大不平衡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如今中西部、城乡间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与扩大趋
3、势;最大的不充分体现为产业发展不充分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长期以来,城镇化被视作当代化的必经阶段和破解城乡二元构造的重要手段。2014年3月,党和政府在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华特点新型城镇化道路。在这一总框架下我国城镇化获得宏大成就,“指出我国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6%左右攀升至2016年末的574%,年均提高12%,城镇新增就业再创新高,仅2017年就到达1351万人。但在成绩的背后问题也很复杂突出。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多扮演土
4、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供应者的角色,城市在全球化中的角色难以被乡村挑战,致使城乡二元构造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城镇化率虽持续增长,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于我国沿海地区,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必须意识到,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而是要构成城市和农村互相协调的共生关系,改变以往城市剥削农村所造成的农村经济衰退后果。黄琪等结合德国图林根州乡村治理经历,指出现代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村一策的定制规划,以实现资源与资本的高效匹配。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者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城镇化相结合,指出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要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提高群众经济
5、收入、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及地方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刘志宏,李钟国从广西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出发,提出建设“有时代功能特性的宜居村寨“有原始生态机理的自然村寨“有历史记忆的古村寨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明村寨等策略。傅安辉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村寨建设为例,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营造山、水、人、村和谐相融的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保持传统生态文亮堂点、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当代化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示范点。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报告提出要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构成新格局,创造性提出乡村振兴战
6、略,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根据产业兴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当代化。能够讲,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日就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振兴之时,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后一段时间内,广大学者就复兴(振兴)乡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及价值、乡村振兴战略途径探索三个层面。应该讲,前人关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讨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财富,尤其是将城镇化进程与特色村寨结合起来,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仍然存在几点缺乏:第一,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寨建
7、设研究多局限于旅游产业或纯粹的文化保护,缺乏对村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人等进行宏观的综合性分析;第二,受历史背景的限制,之前关涉城镇化形式与策略的选择多是自上而下、由外到里,对自下而上、由内到外式的内生形式探索缺乏;第三,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时间较短,之前的相关研究常把城镇化、特色村寨、乡村振兴割裂开来,对于三者间的关联性、共性问题研究缺乏。鉴于此,笔者提出“村寨镇化这一内生形式,旨在将特色村寨、城镇化、乡村振兴三者置于同一系统之内,就三者间的天然联络、形式选择及途径等略陈管见,以期为全国广大乡村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形式提供借鉴。二、特色村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关系分析无论是特色村寨的保护与
8、发展,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施行,还是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最终都是落脚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区域之间的平衡充分发展。对于处在城镇化趋势与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的特色村寨而言,面临的不是“向左或“向右的选择性问题,而是立足本身实际,把握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机遇,构成对各方的“吸力,三方互融互促。为愈加形象地诠释三者间关系,笔者构思了特色村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交集图。(一)城镇化与特色村寨我们常讲的城镇化进程实际就是农村向城镇转化的经过,显然,乡村是推动城市化的基础和前提,作为特殊乡村型态的特色村寨向城镇转化的经过理应构成城镇化重要内容。城镇化与村寨在功能空间和内容上的重叠催生了“村
9、寨镇化发展形式。详细而言,村寨土地、劳动力、生态文化资源等要素供应使得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成为可能,另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为村寨农副产品、文化产品、剩余劳动力等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二)乡村振兴与特色村寨“报告初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是要求和目的,乡村是主体和对象,“三农问题则是焦点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基于主要矛盾变化,再一次将农村农业农民的振兴事业摆到了愈加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要求。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特色村寨承载着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将“三农问题集中且突出的特色村寨纳入乡村振兴事业中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次特色村寨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为
10、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的形式探索创造了可能。(三)城镇化乡村振兴特色村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多数大中城市在乡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供应下,城镇化水平提升很快,但是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严重,人口流失、耕地荒芜、传统文化流逝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城乡二元构造越来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报告顺应新时展要求,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表明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下,乡村同样需要振兴,只要将城镇化这一必然发展规律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无缝衔接,才能真正破解城乡二元构造,也才能充分体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而村寨作为民族地区的主要聚居方式,是乡村的有
11、机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点和施行的重要载体。(四)特色村寨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特色村寨作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交集部分,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施行有着重要作用。首先,二者都是在特色村寨这一载体上拓展深化的,村寨巧妙地将二者联络了起来,有利于讨论三者间的共性问题;其次,特色村寨在其中扮演着土地、生态文化、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供应者的角色,是二者顺利施行的基础前提;再者,特色村寨作为特殊的乡村型态,具有其他乡村没有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为城镇化与振兴乡村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形式;最后,大部分特色村寨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小、产业构造单一、发展形式传统,往往经济水平低,致贫原因愈加复杂,贫困程度更深,
12、将特色村寨纳入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来,对于丰富二者的科学内涵、践行以人为本的宗旨具有重要意义。三、村寨镇化的内涵及形式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村寨镇化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内在逻辑。由于受市场化冲击和自然的剥蚀,村寨的存续和发展正在经受考验甚至威胁,“村寨镇化的功能性、时代性愈加突出。由于当前关于“村寨镇化形式的研究并不多,并没有多少可遵循的理论和可借鉴的经历,因而对其科学内涵及形式途径的讨论特别必要。(一)村寨镇化的科学内涵笔者将村寨镇化界定为: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立足本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进程中来,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完善村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妥善处理当代
13、与传统、保护与发展间关系,获得部分城镇功能并与周边城镇实现功能对接,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过。为系统科学的阐述“村寨镇化的内涵,就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村寨镇化的提出背景。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邻近,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之间发展呈现新特点,“三农问题成为建设当代化国家的最大短板,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施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根据。“村寨镇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二是“村寨镇化的总体要求与关键举措。村寨镇化是一个长远系统的工程,务必做到政策先行、科学规划、多方介入、权责明晰、形式多元。三是“村寨镇化的主要目的。即要在
14、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原则下,力争实现人、文化、经济、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村寨镇化的形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就城镇化的形式进行了深化考虑。李忠斌倡导在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大胆走定制化与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做出了扩边进城,规模适度;小镇吸附,就近转化;一户两居,城乡互动;城乡一体,资源分享;城城过度,自为一体;文化为魂,村镇互促五类形式设想,为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重要参考。张京祥等从要素、城乡联络、空间三个方面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总结了资源置换型、经济依靠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四类形式。鉴于特色村寨历史背景、地理区位、空间布局、资
15、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村寨镇化形式选择将愈加多元。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实地走访情况,对特色村寨镇化形式做出下面设想:1资本聚合形式无论是施行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推动城镇化进程,都少不了金融、人力、技术等资本形式的投入,得益于地理区位与历史渊源。村寨在不断演变中构成了独特的物质、生态、文化等资本类型,资本聚合形式正是内外部资本优化配置、聚成合力,助推村寨镇化的经过。换言之,就是以外部资本为核心动力,来活化村寨资本,并实现其当代经济价值。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理性的外部资本对村寨空间规划布局、产品定位宣传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是也必须处理好外部资本的逐利性与村寨资本的稀缺性间的关系,躲避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最
16、终实现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当代并存共进。万达集团通过注入金融、人力、技术等资本,以苗侗文化为内核打造的丹寨万达小镇正是资本聚合形式的典型代表。2文化旅游形式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的要求,村寨必须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且比例较高,主体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村寨民族特点比拟突出,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价值。显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遴选特色村寨的一条重要标准。村寨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获得了有别于其他村落的发展形式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则是唤醒文化活力的手段,是凸显文化魅力的载体。文化旅游对村寨镇化的作用至少体如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拓展村寨空间,优
17、化村寨空间布局;二是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在知足游客需求基础上,同时知足了村寨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三是文化旅游的就业功能,提供更多创业平台与就业时机,增加村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四是吸引资本进入,丰富产品供应,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五是异文化沟通引起文化观念的变革,进而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当代化的城镇文明意识。西江千户苗寨、都匀市格多苗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了村寨空间的拓展,吸引了人口流入、村寨功能愈加多元,可称文化旅游形式的典范。3传统工艺形式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及完好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
18、。村寨传统工艺主要有传统建筑营造、工具器械制作、传统饮食加工、雕塑、织染等工艺类型。传统工艺形式的核心是将无形的文化遗产具象化、资本化,知足当代化需求。传统工艺振兴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村寨振兴。产业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促使传统工艺构成集设计、生产、宣传、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完好产业链是推动村寨镇化的重要方式,村寨镇化的进程与产业链的构成和成熟经过同步进行:第一,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宣传、销售需要交通、物流、仓储、通讯等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促使村寨获得更多城镇功能;第二,传统工艺及其产品更多的是知足城镇居民对异文化的猎奇心理,与城镇居民通过展览、销售等活动进行频繁
19、互动,互相之间对各自的文化进行甄别与选择,或吸收,或部分借鉴,或基于相互文化进行再创造,村寨的传统文化必将携带着积极的城镇文化元素;第三,发展传统工艺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将吸引村寨居民乃至外部人口流入,使村寨镇化进程既有“人气,更有“人才,这对于推动人口城镇化意义非凡。4生态农业形式民族主义的原基理论以为,民族是基于语言、宗教、人种、亲缘、风俗、生活地域等“原基联络而构成的自然单元和人类经历的整合要素。其中,生态与文化是一个民族产生原基性归属感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了民族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尊重民族地区的生态景观与文化传统,更要重新审视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将村寨原真、完好的生
20、态文化转换成生产要素,打造生态与文化相辅相融的生态农业形式。我们常讲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的,生态农业形式显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益方式:第一,生态农业形式既能够是种养殖业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以获得凭“技术取胜的、节能高产的经济效益,可以以是在原真的农业景观之上加上符号性文化,构成一种“由实向虚的靠“内容取胜的旅游经济。无论哪种形式都没有脱离“强农业的总基调;第二,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农业景观与周边环境协调和谐的形式,自然能到达“美农村目的,比方进行梯度开发的龙脊梯田景观,其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本就是该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三,在“强农业“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将
21、获得更多的话语时机和就业渠道,通过介入实现富有就水到渠成了。如利川夹壁村村民通过发展茶叶、生态漆及楠竹等绿色产业,在回馈大自然更多绿意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收入。5老字号品牌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消费需求愈加多元,消费群体需要的不仅是可触的物质产品,更需要不可触的符号消费。因而树立良好形象,扩大产品服务的知名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供应主体的发展命运。村寨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创造综合的多元的产品和服务来促进村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方位发展,最终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我国广大民族地区乡村,通过老字号品牌实现空间扩展,并获得部分城镇功能的案例不胜枚举,贵州茅台镇便是一例。贵州茅台镇依托沉淀
22、百年的“酒文化,构成了完好的酿酒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酿酒小镇。四、村寨镇化推动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2018年3月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现代“城乡中国必须由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发展。应该讲,对城乡关系重新审视与调适,体现了对传统二元治理思维的主动反思,这对于我们讨论推动村寨镇化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村寨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互利共赢城镇化离不开乡村,乡村振兴需要城镇化,
23、乡村振兴与城镇化非此消彼长关系,而是硬币的两面,各方在尊重对方价值前提下才能实现本身价值,在协调融合基础上实现乡村与城市“1+12“1+1=11的效果。详细而言:第一,乡村振兴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城镇化的结果是城乡产业融合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当代化同步发展。乡村振兴也是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标志。因而,带动乡村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衡量我国城镇化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能否带动了乡村发展,能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
24、市民化。第二,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与融合剂。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发达国家一般低于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另外,新型城镇化能够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融合,实现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二)村寨复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特色村寨群的构成并非偶尔
25、,而是各民族生存智慧、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村寨集聚首先是人的社会属性及群居性使然;其次生产生活资源的匮乏促使村民选择群居,以共享公共产品带来的便利及节约生产生活成本;同时崇尚宗法文化的氏族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催生了血缘家族与地理空间的重叠,其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村民聚居,村寨集聚。能够讲特色村寨是联络过往和当代生活的桥梁,是文化沉淀的载体。但我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寨“空心化成为常态、优秀民族文化或异变或流逝、“乡土人情越来越冷淡、部分村寨仍深陷贫困的泥潭,村寨复兴迫在眉睫。村寨作为广大贫困人口与乡村文化的载体和空间,亟待复兴,将村寨复兴纳入乡村振兴中来是可行的、必行的,充分体现全
26、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的重要途径。(三)村寨镇化有利于知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主动性的村寨镇化及供应侧改革将成为中国显著不同于西方既有城镇化途径的独特表征。通过村寨镇化及供应侧改革,为城镇和广大乡村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起到拉动需求的作用,知足城乡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第一,提供服务性产品,如农家乐、分享乡居、休闲养老、特色商品会展;第二,提供生产性产品,如村寨旅游、文化工艺品、旅游商品生产贸易等;第三,提供功能性产品,如艺术创作、人才培训、传习所、总部聚落等;第四,提供公益性产品,如文化博物馆、教育基地等。五、村寨镇化的重点及对策建议(一)村寨镇化的重点
27、1村寨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在村寨镇化经过中,以人为本的宗旨要贯彻到底,以人为本的内涵要不断丰富。一是培育人:遵循报告提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思路理念,建设一支敢作为、乐作为、会作为的基层干部队伍;鼓励支持“乡村精英创业,发挥其“一人带一方的排头兵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提高农民介入建设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二是依靠人:有了构造合理、积极作为的干部队伍,村寨镇化工程才有思路和方向,“乡村精英的参与,村寨镇化工程才有动力和吸引力,农民的积极介入,村寨镇化工程才有活力和持久力。三是服务人:各介入者既是建设服务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
28、村寨镇化最终要落脚于提高各主体对政策、资本、技术、知识外溢效应的捕获能力,从创业环境、要素供应、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保障。2村寨镇化要坚持生态为基。村寨镇化必须遵循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农民的生活、农业的生产、民族文化的存续、生物的多样性、当代化的商业活动等都离不开生态空间。民族地区村寨受当代商业文明冲击较小,原真性、完好性,脆弱性并存。伴随乡村振兴的资金、技术、人等要素的流动是必然的,这要求我们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躲避一边建设一边毁坏、一边毁坏一边修复的现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监控,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自然生态。3村寨镇化要坚持文化为魂。村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村
29、寨文化在城镇化经过中应被赋予更多元的功能和更丰富的内涵: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农民心理需求的知足、乡村秩序的建构、社会信任的培育、脱贫致富的意识自觉等,都应被纳入村寨镇化的整个经过。协调好保护与开发、本土与外来、吸收与再造间的关系。4村寨镇化制度安排要科学。详细科学的制度安排是村寨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要素的趋利性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要素竞争中处于弱势,此时须发挥制度的引导、约束、监控作用。村寨镇化不是简单地土地城市化、建筑当代化,户籍城市化,而是物质知足与当代文明的塑造一致化;村寨镇化不是一味地拆旧建新,而是保护与开发并举,不能把乡村振兴理解为“乡村整新;乡村振兴不是纯粹的要素输
30、入或输出,而是依托本土资源,利用外来要素,走内生发展之路。5村寨镇化产业选择要合理。产业兴隆是村寨镇化的核心支点。发展产业要避免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的同构化倾向,应根据村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选择规划优势产业;在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原则指导下,因地制宜,构建特色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要认清村寨镇化是一个长远系统工程,培育壮大村寨主导产业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经过,避免“短平快的狭隘发展思维。6村寨镇化要强调功能建设。我们所谈的“镇化,就是在利用特色村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内外部要素的对接和改造,使之成为区域内集产业、商贸、物流、文化、资本、人口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城镇功能的综合集散
31、中心,成为具有辐射引领、吸纳创新的价值高地。因而,强化功能建设至关重要,否则,特色村寨仍然是“寨而非“镇。7强化村寨镇化保障条件。一是建立村寨镇化的人才保障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二是优化村寨镇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构成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三是健全村寨镇化的资源产权保护机制,明晰产权归属,规范开发行为;四是强化村寨镇化经过的监管机制,做到科学决策,有序推进;五是构成村寨镇化的动态评价体制,到达协调互促、科学发展的目的。(二)村寨镇化对策建议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囿于地理区位、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限制,与中东部乡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村寨镇化无疑是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
32、实现自我突破、赶超发展的一条创造性途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并无多少成熟经历可借鉴,村寨镇化的经过必然是一个长期甚至困难重重的经过,鉴于此,笔者以为应在遵循下面思维逻辑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有条不紊地推动村寨镇化进程。1村寨镇化务必意识先行。意识先行解决的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做,指明一个方向,明确一些重点。笔者以为,在推动村寨镇化经过中,需树立培育两大意识:第一是系统意识。首先,树立纵向系统意识,村寨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是由各部门、各要素搭配起来的一个构造,要求我们整合发挥系统内各元素的优势,助推村寨镇化;其次,横向系统意识,村寨镇化绝对不是一个独立单元,不仅要
33、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战略的互融互促,更要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议、兴边富民等大战略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成果分享。第二是战略意识。村寨镇化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远的民惹事业。首先,唯经济指标马首是瞻、忽略社会、生态、文化发展保护的思想要坚决抛弃;其次,一蹴而就的观念、短平快的发展方式要抛弃,要踏实奋进,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另外,坐享其成的想法要丢掉,村寨镇化不是政府、开发商、村寨居民中某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共同的事业,各方主体需积极主动介入,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村寨镇化。2村寨镇化需要政府引导。我们常讲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弱化或
34、否认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而是既要放开市场又要发挥政府作用。笔者以为,村寨镇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样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流向村寨,实现优化配置以发挥最大效用?此时,政府在村寨镇化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便得以凸显。这种主体作用体如今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村寨镇化的制度性供应。主要有进一步完善村寨土地流转制度、人才引进与保障制度、资源产权制度、镇化经过监管制度、镇化质量验收制度等。二是发挥政府在镇化经过中的监管纠偏作用。对不遵循规章制度的开发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建设质量不达标的要严格追查,对自私自利的个人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对干部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严厉问责。3村寨镇化依靠资本拉动。各类资本的进入与
35、配置是推动村寨镇化的动力。详细而言,完善的制度供应是理性的逐利资本流入的前提,其流入规模与投资领域都是建立在规范的制度之上的。既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更重要的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导村寨内外物质、文化、人力、生态、金融等各类资本形式优化配置,加强资本组合的“溢出效应。4、村寨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村寨镇化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不是将村民等弱势群体排挤在外,否则,城镇化就会偏离正确的目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凝聚“人心,反对个人主义与自私行为,重塑村
36、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激发村民介入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扩村民对外来事物的包涵度,实现包涵式发展。二是聚集“人气,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创造就业创业时机,留住村民,吸引周边地区人口流入。三是吸引“人才,通过改善村寨生产生活环境,发展村寨优势产业,提高收入标准,吸引专业技术性人才进入村寨工作生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技术能手,锻造一支会心、会想、会干的基层干部队伍。四是保障“权利,保障村民介入决策的权利;将村民纳入到村寨镇化的各个环节,以获得劳动性收入;优化投融资环境,保障创业者权益;保障各方介入主体共用资源、分享成果。5村寨镇化须激活内生动力。村寨的主体是人,只要有人的活动村寨才具有活力,而通过村寨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一切活动和经过离开了人的存在和价值实现便失去了意义。从村寨镇化的目的看,全面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其在镇化经过中的主体作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基于此,我们要在推进村寨镇化的经过中,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尊重村民的主体权利,提供介入的便利条件,共享介入的发展红利,进而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村寨镇化的目的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