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银行危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有银行危机 (一)难啃的硬骨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都在担忧,中国很快就要参加WTO了,国有银行能不能经受得起外来的冲击?国有银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坏帐累累,2缺乏创新机制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本就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革开放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垄断局面,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唯独国有银行对金融行业的垄断,谁都碰不得。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金融体制改革,也不知道下太多少文件,作太多少决定,反复强调加强领导,精简机构,端正作风,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反对贪污腐败,催促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这
2、些经年年念,月月念,天天念,念到了今天,金融业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确实,国有银行的改革是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二)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当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历史包袱。这部分不良资产问题和国家当年的“赶超战略有关。在建国初期,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工业国家,政府提出“以钢为纲的方针,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赶超战略给我们留下来一大批背负着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大致上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性政策负担。另一类是社会性政策负担。很多国有企业属于能源、交通、原材料和基础产业,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压低能源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这些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为了
3、实现“自力更生地建设一个完好的工业体系的目的,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不符合我国资源的比拟优势,没有生存能力。还有一批国有企业在“备战的口号下,钻进了深山老林,不具备正常的生产条件。这些企业背负了战略性政策负担,很难摆脱亏损。在“赶超时期,国家把大量资源投入了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余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由于资本密集行业不可能大量提供就业时机,为了保障城镇居民就业,政府只好按“计划叫国有企业安排就业。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冗员比例甚至超过二分之一。除此之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必须承当职工的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福利。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越来越重。这些社会性政策负担把很多国有
4、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政策性负担必然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利润低下,甚至亏损。国家只好采用各种方法扶持国有企业,其中包括直接对国有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在实行了“拨改贷之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3国有企业亏损的“责任归属非常模糊,无论是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负责人都不以为是本人的责任。因而,往往没有谁需要为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详细承当责任。毫无疑问,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必然转化为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负担。一方面,政策性贷款可能直接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这种政策性负担同样加剧了银行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而加速了国有银行内不良贷款的累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当中
5、另外三分之一来自于宏观金融政策的变迁,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各级政府的行政干涉以及银行本身的决策失误。4假如西方的商业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处理方法比拟简单,能够直接追查银行管理人员的责任,直到让这家银行关门倒闭。可是,很难处理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甚至找不到需要直接承当责任的肇事者。既然谁都不必为此负责,那还着什么急?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一年又一年地拖了下来,越积越多。(三)国有银行改革的症结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症结是体制问题,讲到底只要两条:(1)政企分开(2)通过市场竞争选择金融人才。只要政企分开才能避免各级政府过度干涉造成贷款坏帐。只要让优秀金融家来主持银行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这两个
6、条件是改革国有银行的前提条件。第一条是政策环境。假如政府官员不停地干涉银行业务,哪怕就是再优秀的金融专家也难以发挥身手,甚至会被恶劣的经营环境逼走。第二条是讲人的因素,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人的因素第一。尤其是在当代金融行业,千万不能让外行来领导内行。有人讲,那么多的经济学家都主张开放民营银行,为什么不先帮助国有银行搞好改革?经过好多年反复研究讨论,多数经济学家终于认识到,改革国有银行要比创立民营银行困难得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做到上述的两条。政企不分使得国有银行的改革格外困难。国有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政府官员,无论是在组织上、人事上和心理上,国有银行的经理人员都必然高度依靠于各级政府。一方
7、面他们忠实地执行政府的各项计划和意图,另外一方面,一旦国有银行碰到困难也必然会要求政府提供支援。政府提供的担保从根本上削弱和瓦解了国有银行改革的基础和需要。例如,假如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缺乏,政府发国债筹资用于充实银行的资本金;5假如国有银行不良债权过高,资产质量低劣,国家则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在帐面上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6正由于有政府的干涉和担保,国有银行养成了相当严重的“道德危机,补充资本金以后资本充足率又不断下降,债转股以后不良债权又迅速积累。政府的担保一方面毁坏和瓦解着国家信誉,另一方面则阻碍着民间信誉的建立和发展,是债信文化得以构成和发展的宏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银行商业化是化
8、不了的。由于,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是一家,政府、银行、企业紧紧地捆在一起,国有银行的改革没有需求,没有动力,没有基础,也没有条件。假如国有银行能够找到优秀的金融企业家,并且他能够得到上级充分的信任和受权,顶住各种压力,政企分开,拒绝政府过度干涉,那么,即便维持国有产权,也存在着办妥国有银行的可能性。可是,金融人才从哪里来?众所周知,只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公平的竞争才能培养、识别、挑选金融人才。目前,国有银行的行长是由组织部挑选,由各级党委决定的,最后还要经过当地政府发个任命状。在这种体制下就很难避免双重扭曲:首先,组织部难免根据政府官员的标准推荐一些庸才。其次,就算凑巧蒙上一个人才,假如人
9、事权控制在上级政府手中,怎么能够要求行长们做到政企分开?在组织部推荐的人选中,就是根据概率分布,也会有几个比拟好的人才。在这些人才当中,也会有几个能够和上级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上级的支持。因而,国有银行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尽管大部分有问题,总能够找出几个较好的典型。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好的案例,使得很多人仍然对办妥国有银行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有规则地选择合格的金融家来管理国有银行,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现有体制下,要做到这两条非常困难。即便偶然出现几个比拟成功的典型,也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要搞好国有银行的改革,必须改变过去选拔干部的程序,通过公平竞争,从真正懂行
10、的专家当中来选拔银行行长。行长的任命权必须交给银行的董事会,而不能由政府官员或者党委来决定。从理论上说说似乎很容易,真正做到,非常难。由于目前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很难鉴别谁是金融人才。银行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变成了退休老干部俱乐部,没有监督管理的能力。改变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挑选规则必然会涉及到很多既得利益集团。假如试图做到政企分开,必然会遭遇很多政府部门的反对。假如不做出重大的突破,想要让国有银行改革获得较好的成果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四)国有银行改革受制于国有企业改革能够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金融体制有两个特点是不会改变的:以现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格局不会改变,间接融资在社
11、会融资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也不会改变。因而,国有银行改革取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国有企业由于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在改革经过中愈加依靠外部资金的扶持。假如国有银行根据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来运作,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的国有企业将碰到极大的融资困难。目前,国有企业占用了80%左右的银行贷款,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绝对优势。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构造上,都难以知足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样都不会改变国有银行作为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主渠道的地位。国有银行必须承当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大部分功能,它无法完全根据本身改革的需要调整
12、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因而,国有银行能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能否顺利走向商业化经营形式并生存下去,首先取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假如国有银行希望降低不良资产,无论是通过国家财政还是通过资本市场,只要一有动作就势必牵涉到国有企业。例如,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这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也经常这样处理企业债务。“债转股的结果是让国有金融机构持有一部分,甚至相当大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假若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良好,那么持有这些企业的股份并不是一件坏事。银行能够定期分红,假如不想要了,还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把股份转化为资金回收。可是,偏偏那些国有企业几乎都是老大难
13、企业,往往早已资不抵债,连年亏损,哪里谈得上什么利润分红。既然连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改造都一筹莫展,让银行持有一些国有企业的股份就能拿出什么办法来吗?各级政府见了这些国有企业就头痛,银行作为政府的下属单位难道比政府的本事还大?假使国有企业继续亏损下去,银行手中的股票早晚会变成“垃圾。固然在短期内银行的坏帐换了一个方式,作为整体来讲,坏帐还是坏帐,国有银行肩上的坏帐负担并没有减轻。国有银行正在推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无论其产权无论怎样变革,政府必然保持其主导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必然要同时照顾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政府在处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矛盾时,必定会从本身利益出发,确定优先顺序。对于
14、那些经营状况比拟好的国有企业,政府会站在银行这一边,执行金融纪律。但是,当一些国有大企业出现资金流动危机时,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稳定,政府就不能不站到国有企业一边,干涉银行的运作。假如不拯救国有企业可能马上就出乱子,弄得不好,各级官员要丢官撤职。对于各级政府官员来讲,假若能够讲服银行给企业一笔新贷款,就是出问题也不会在眼前。拖一天是一天。贷款到期之日,恐怕已在本人的任期之后了。出问题也是下任官员的费事。假如国有银行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出发,力图减少资产呆滞和被拖欠的风险和损失,势必会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国有银行收缩传统信贷业务将意味着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的减少,大量储蓄沉淀在银行中而不能转化为社会投
15、资。而银行本身在不能开展投资业务的情况下也同样难以发展。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着眼将来的发展,国有银行改革都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直接融资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国有银行的改革在面对复杂的产权变革时,还要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程度和整个社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状况来调整本身的改革进程,进而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事实上,由于金融改革的一再拖延,国有银行已经大量聚集了来自于国有企业的风险。国有银行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五)国有银行的产权矛盾明晰的产权构造是当代商业银行的基本前提。国有银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商业银行,成为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市场经济主体。银行改革作为整个经
16、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首先要解决国有银行本身的产权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国家作为抽象的、非人格化的所有者,事实上无法行使所有权,这就出现了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由于政府作为国家的人,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于是,在实践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将银行看作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从构筑当代商业银行所需的产权构造出发,为了实现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是无法回避的选择。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经过中,能否通过资本市场引入非国有资产?这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在资本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国有银行上市必然会与国有企业争夺资金。假如国有银行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必然会增加国有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反过来又增加国
17、有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要求。因而,国有银行的产权变革必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国有银行的产权变革还要面临现存的大量不良贷款问题。作为一种历史遗留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十几年改革的成本。在银行产权变革中必须决定怎样分担这种改革成本。显然,由国有银行单独承当巨额改革成本既不合理也不可行,银行没有能力予以消化。比拟可行的做法是通过社会化来消化这些不良贷款,这就必须通过资本市场来运作。这一经过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六)敷衍应付还是彻底改革看到金融当局的困惑,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人物,清朝的李鸿章。他在满清王朝的末年出将入相,职掌大权。办洋务,练海军,办外交,也
18、曾风光过一时。在他手上创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校。他在临死之前讲:“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罢,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补,竟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流露,不可拾掇,但裱糊匠又以何术能负其责?7李鸿章的这段话还有几分自知之明,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裱糊匠的心态。李鸿章
19、把本人的所有作为都定位为一个裱糊匠。发现了窟窿,就拿张纸糊上,从外表来看似乎还挺漂亮,但是,只要风雨一来,就马上分崩离析,不可拾掇。不知道怎么搞的,我们的某些金融官员的所作所为,也象是一个裱糊匠。在嘴上天天叫喊要改革金融体制,但是实际上只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金融体系和满清王朝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满清王朝病入膏肓,不可拯救。但是,中国的金融体制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更何况,金融官员能够换了一茬又一茬,缺了谁,银行都一样要开张。金融体系的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绝非儿戏。国有银行中的某些官员们已经习惯于垄断特权,他们甚至希望把金融改革也垄断起来。他们口口声声要改革金融体制,每年都
20、提出一些改革方案。前几年,人们还很有兴趣,关注官方提出的各种改革金融体制的建议和计划。可是,一年又一年,金融体制的改革趑蹰不前,问题越来越严重。看起来,官方的某些研究机构也“江郎才尽,提不出什么好主意来了。这些金融官员们在口头上也欢迎海外学者回国效力,欢迎懂得当代金融的专家介入改革,但是,当专家们提出改革金融的建议时,马上就暴露出他们“叶公好龙的真面目。他们自知理亏,不敢就金融改革的政策正面展开研究讨论,于是,某些金融官员采取了拖延战术,千方百计,回避争论。当很多学者建议刊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实现对内开放,通过建立民营银行实现金融体制的制度创新,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平竞争逐步提高国
21、有银行的竞争素质。实现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任务。本来应当发动更多的气力,齐心合力,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可是,有些金融官员只想当“裱糊匠,尽量不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只求得外表上过得去,根本不考虑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在国有改革的问题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几个裱糊匠。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并且有能力,有气魄对旧的金融体制实行大破大立的建筑家。1本章是在屡次研讨中综合了林毅夫、张曙光、曹远征等人的观点后写成的,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文中如有错误则应由本人负责。2有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分析请参见本书第14章。3这种扶持能否继续就要看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继续其对金融资源的垄断。4参见周小川,“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原因与出路,(大思路,专家阐述:东亚危机和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第83页。5在1998年中国政府通过增发债券一次向国有银行注入资金2400亿。6在2000年,中国政府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了14000亿,分别交给了新成立的四家金融资产公司,进而在帐面上大大改善了国有银行的金融资产质量。7参见余杰,(火与冰),第111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