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论文】谈高职酒店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店管理论文】谈高职酒店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酒店管理论文】谈高职酒店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出现课程目的不全面、课程设置不规范、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不同程度脱节等问题,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的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以职业岗位为根据开发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总结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的为根据,能够详细地体现人才培养目的,指导育人活动。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教育培养目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具有本身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专业职业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最终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现状当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详细如下。一课程目的不全面职业教育课程目的主要从学生、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的确定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色并关注学生的需要;对职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进行确定,但对职业能力仍存在设定不够全面、
3、与实际岗位职业能力存在差距等问题;对社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主要参考我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指导文件,根据文件中相关指导思想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课程目的时不仅需要考虑当下的社会需求,更应考虑到社会的将来发展趋势,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目的时比拟薄弱。二课程设置规范性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根据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施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程类别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照文件中的公共基础课设置要求,目前普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开齐开足,在思想政治
4、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比拟薄弱。专业课程一直遭到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酒店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但酒店三大核心能力培养已经不能知足当今的酒店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随着酒店市场的国际化,酒店岗位能力要求也在变化,专业课程设置需知足当下的酒店岗位能力。此外,职业类院校仍存在因实训场地现状侧重教授理论知识,缺乏技能培训等情况,这也一定程度阻碍了酒店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三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不匹配课程内容是课程领域的基本要素之一,传统职业院校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好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出现酒店实际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
5、求得不到知足的问题。二、国外课程体系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国外数据库搜索,关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比拟多的是关于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的整体职业教育体系讨论。德国注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采用双元制形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要求进行教学与培训;加拿大社区学院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开发课程,针对职业岗位,对课程进行导向性的任务设计;澳大利亚遭到政府支持的TAFE学院主要负责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以产业为根据,学员完成相应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学员今后持证上岗。瑞士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将职业指导融入整个教育经过。从这些较为典型、成功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
6、系案例来看,都以职业岗位为根据,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校企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以澳大利亚TAFE形式为例进行深化研究,TAFE教育形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各个年龄层的学员都能够参加TAFE培训,该形式的特色之处在于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TAFE形式的成功也归功于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更新,为培养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编排需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充分发挥模块
7、优势,与当地实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最终有效实现课程设定目的,为专业人才培养目的提供支持。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职业教育存在毕业生就业技术技能薄弱,不适应岗位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终是为了培养合适酒店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因而,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建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为其成为实践性人才提供有效培养途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衔接,课程评价也将以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最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离不开校企合作。依托于校企的深度合作,能够
8、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领域与课程领域相衔接,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构成委员会成员,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将校企共建专业落实到专业建设工作的每个细节。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学校骨干专业老师与企业经理组队合作负责专业课程的内容确定,校企有效合作,这将有助于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三基本构建思路1市场需求调研设计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第一步应对当地酒店业进行调研,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细分酒店市场,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调研结果选择目的细分酒店市场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9、,市场需求调研是确定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根据。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根据苏州地区酒店调研结果,国际型酒店占比拟高,每年新增酒店中国际品牌数量较多,经济型酒店也呈国际化趋势,酒店管理专业目的应为培养能适应当代国际型酒店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苏州酒店业市场需求调研结果,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类别是酒店业的前厅服务基层管理、客房服务基层管理、餐饮服务基层管理、酒店营销、人力资源。此外,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确认专业培养目的时应考虑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2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通过酒店企业调研,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当代酒店岗位要求。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
10、是模块化课程框架制定的根据,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访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运用DACUM能力图表,对酒店岗位任务与能力进行分析,提炼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最终确认课程目的。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调研苏州酒店企业,以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能力领域包括通用能力、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客房服务能力、营销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每项能力领域包含了相关专项能力。以餐饮服务能力领域为例,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的专项能力可包括做好餐前准备工作、完成餐间服务、做好餐后收尾工作、介绍中西餐的菜肴特点、设计宴会、销售餐饮产品、熟悉中国
11、饮食文化、熟悉酒水知识、识别选用酒具、调酒用具等专项能力。3课程构造设计第三步确定课程构造,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施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构造。“宽基础模块根据旅游服务业职业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样相通特点,根据我国对职业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要求,搭建了广泛的基础平台,构成思政类、文化类、职业群类、工具类四大板块,强固宽厚的文化和职业基础,对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活模块遵循职业能力的构成逻辑,确立了进阶式的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分析岗
12、位任务与能力确定能力领域,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领域,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对应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和客房服务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对应经营管理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等,职业素养拓展模块包含了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等能力。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计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设定选修课程,如民宿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兴趣进行选择。职业能力根据进阶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能够灵敏调整模块以不断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明晰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既知足了行业用人、学生就业的短期需求,愈加关注
13、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四、结语设计课程体系时以酒店实际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为其成为实践性人才提供有效培养途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衔接,课程评价也将以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响应国家教育部政策,重专业课、重基础课,全面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建议结合学校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调研数据和行业对学生需求,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制定或修订,确保课程标准对接行业标准,推进教学经过和生产经过的融合。由企业专家与学校老师共同介入课程构造建设,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而且有助于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使企业介入学生的培养全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