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园林论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乡村建设中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园林论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乡村建设中应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景观园林论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乡村建设中应用摘要:以甘肃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开掘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价值特性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美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途径,为甘肃地区打造宜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提供参考根据。关键词:美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是地域文化传承的根基,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甘肃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随着千村美丽活动、乡村环境治理行动、厕所革命、“四旁绿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施行,甘肃乡村景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由于乡村园
2、林景观建设易遭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形式的影响,在甘肃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出现了复制城市园林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诸如形式类同、或生态环境失调、或地域文化不明显等,这将会导致乡土文化失传,影响将来乡村可持续发展,让甘肃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一时陷入窘境。因而,科学有效地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途径,也是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1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是指要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农牧业兴隆发达、自然生态优美,村落布局独具特色、街巷建筑地域鲜明、居民院落独特风格及民风民俗文化良好传承的当代新型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对村民生活村落的改善提升,更是对整
3、个乡村全方位的改造提升,是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改造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活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1,美丽乡村建设是将“三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建当代智能化新型乡村。新型乡村建设将一定乡村区域范围内与农事相关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聚集在一起,构成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田园生态系统。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升级,涵盖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内容。当前,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农业生活体系、生态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全面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总目的2。2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价值特性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特性:规范性和引导
4、性。即通过规范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正确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地施行。科学性和艺术性。即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观赏性,使乡村环境愈加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灵敏性和创新性。即根据传承民俗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在保护乡村历史景观遗迹完好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中华特点的田园风光。3甘肃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概念以来,甘肃省以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为目的,强化政府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不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坚持“两无、两不干,即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开工的美丽乡村
5、建设原则,在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了美丽“塑形和精神“铸魂并举。同时,全省积极学习其他省市的成功经历,如传承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的做法,自2017年以来,优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0亿元左右,陆续建成1000多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2000多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00多个“万村整洁村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全省遍地开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4.1传承文化基因遗失目前,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经过中,照旧存在“重塑形、轻内涵的现象,如一味地追求城市文化元素、不合时宜地引进西方文化元素,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伪文化等。此外,还有大量仿古建筑的建造、民俗风情
6、街的建设会牵强附带一些与本乡村历史、文化毫无关联的伪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基因的遗失,正使乡村失去原有的乡土文化。4.2乡村自有特征不明显与全国相比拟,甘肃省美丽乡村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水平偏低,甘肃乡村自有的特征不明显,详细表如今:照搬抄袭仍然存在,如复制城市的园林景观或照搬其它省、市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在拆村建楼及村庄整体改造时,毁坏了村落原貌的同时,新居的布局形式雷同,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性;园林景观过于简单化,走形不走心,以为乡村的景观不太重要,只重形式,不重内涵;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不重视乡村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使原有乡村特性人口稀疏、空间充沛、自然景观资源丰盈、寓居分散、低层建筑群等丧
7、失,致使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4.3自然生态景观遭受重创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随着道路硬化、“四旁绿化、厕所革命等措施的落地施行,甘肃省乡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居民寓居环境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也在同步完善。但在施行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时,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照旧存在片面追求乡村经济利益,致使乡村资源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现象频发。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包括自然山体、天然水溪、山泉、植被等,具有改善局部气候、改进土壤、净化水体等生态功能,与人造生态景观相比,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和更高的生态稳定性。但目前大规模的乡村开发建设使基本农田面积
8、、村落面积逐步减少,平山造地和乱砍乱伐使原有自然地貌及其植被消失等,这些都让乡村自然生态、半自然生态景观遭受毁坏,致使乡村区域的生态平衡失调。4.4设计创新形式欠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甘肃省部分乡村规划设计形式类似,造成乡村房屋建筑千村一面,园林景观形式雷同,历史文化内涵短缺。很多乡村复原的古建筑往往是粗制滥造,仅形似都难到达,更难从中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如河口古镇的复原与建设,基本是复制其他省市做法,没有因地制宜深挖本土文化元素。创新和传承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历史文化,唯有创新复古的设计手法,让古村镇、古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永存,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终极目的
9、。5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途径5.1乡村寓居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乡村寓居区是村民日常生活、游憩活动、邻里沟通、村民参加大型活动聚集的场地,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寓居区的外部形态布局、乡土建筑特色、民俗文化展示、乡土小品建造、田园山水营造等方面3。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改造时,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以传承乡土民俗为特色,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相结合,注重保护村落原貌,慎重拆除,实现历史遗迹与当代元素相契合。5.1.1村级主干道路绿化。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村级主干道路绿化宜选取速生强、主干笔直、树形整洁、树冠浓郁、适应性强的乡土乔木树种,并根据地域条件和生长环境合
10、理配置。在自然条件和经济较好的区域,可选择云杉、雪松、银杏、槭树、玉兰等高观赏价值的树种,灌木选择月季、苦水玫瑰、牡丹、黄杨、丁香等,采用混交栽植配置大中型的花灌木、中乔木以及乡土野花野草;对于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差风沙大、干旱地域,可选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乡土树种和经济树种,如柳树、沙枣、香花槐、梨树、枣树、山楂、山杏、李子、西府海棠等进行植物配置。5.1.2前庭后院绿化。前庭后院绿化的原则是前低后高,采用花灌木、果木、蔬菜三者混搭形式进行植物配置,既可美化庭院环境,又可知足居户蔬菜需求,也能增加收入。前庭可选择规则式的树篱、花篱做造型或雕塑,如苦水玫瑰、月季、黄杨等,地被选用多年生草本花
11、卉,对于前庭院面积较大居户,可以乔木、花灌木混合配置。某些地方的后院面积较大,可选择果木、蔬菜、花灌木混搭,如早酥梨、苹果、柿子树,与黄瓜、辣椒、茄子、番茄、玫瑰、月季、黄刺玫等进行植物配置。5.2农业生产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农业生产景观作为美丽乡村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是集生产、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主要类型有农田生产景观、林业生产景观、畜牧业生产景观等。目前,甘肃各地根据其自然资源特点已创立了一批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田园综合体。在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增加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观赏性、生态自然性、农事体验教育性、地域文化性,并
12、将其作为主线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乡村区域内的河流、小溪等水系,经济林、农田等原生态自然景观都能够充分加以利用,对一些斑块化的区域,如田埂沟渠、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谷物晒场等设施,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成游客休息区或节点景观区;可以增加一些乡村的元素,突显乡土气息,如石磨盘做成桌椅、水缸种植盆栽、农事活动或乡土人物卡通雕塑、趣味性原野小品等,更好地将艺术元素融人到农业生产景观中。5.3农业生态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农业生态景观是指由山川、溪水、河流、森林、地被植物及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等多种异质生态资源构成的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对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
13、源时,注重保护自然资源是园林规划设计应遵守的原则,要根据地域特色划定保护范围。同时还要坚持自然主导、生态完好、和谐共生的原则,将乡村自然景观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乡村田园经济综合体,创立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人类改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环境的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2022年第1期当代园艺生态绿化谐共生重要途经之一。乡村振兴内涵丰富,包括环境振兴、文化振兴、经济振兴、产业振兴等,在进行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除了要注重考虑植物配置、景观设计与营造、建设项目资金等因素,更要考虑怎样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实现生产、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智能生活等有机融合,创立一个自然生态优美、农业景观别致、文化气氛浓郁、物流智能化的当代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