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284678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二;走近作者1;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2、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年)经欧阳修推荐,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

3、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其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

4、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那种即便在悲凉苦闷中也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三;研读新课;1;元

5、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点出了夜游承天寺的时间。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这四个字写出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这也是作者夜游的原因。“欣然起行”,是写诗人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

6、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诗人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可是诗人在当时的境遇中,却“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赏月同乐的人。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

7、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那么作者为什么寻的是张怀民而不是别人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面来了解一下这个在作者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张怀民。张怀民,名梦得,又叫偓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他曾筑亭于住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由此可见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与

8、作者有着共同的遭遇,也有共同的心境,是可以同乐的人。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未寝”的“亦”字,写出张怀民同作者一样因喜悦和兴奋而无法入眠。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有着共同的志趣和情怀。 “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也许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岁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o)荇(xng)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在写皎洁的月光。作者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描绘了月

9、景的优美。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正面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作侧面烘托。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给人一种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感觉。这个透明的境界,也正是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的写照。只有在这时,作者才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人间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5;何夜无月?何处无

10、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问;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 答;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字在问中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含义;“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所以“闲”字反映作者贬官谪居的现实;写出了作者赏月时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问;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唯有闲人才有闲情,也才能欣赏到如此月夜美景。否则忙于公务,案牍劳形,哪有清闲来欣赏月夜美景呢?如果沉迷名利,也不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欣赏如此月夜。

11、而作者和张怀民都有职无权,又都淡泊名利,所以才能欣赏到如此月夜美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能坦然面对,毫无悲戚之色,以“闲人”自居,以“闲人”自傲,从而表现出作者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但是作为一个在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他的内心也一定是惆怅和悲凉的,称自己是“闲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和自我安慰,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问;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答;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更多是自我排遣的达观,这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

12、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问;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少闲人”。答;“少闲人”既是对如此月夜美景竟无人欣赏表示惋惜,也是对世人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的做法表示鄙弃。这一句中作者以别人的不闲来反衬自己的闲,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四;小结本文虽然只有八十四歌字,但表达出感情却是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更多是自我排遣的达观,这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

13、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五;主题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给人一种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感受。表达出作者身处逆境但豁达乐观的情怀。六;当堂练习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寻友赏月)2;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答;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寻伴夜游_ 第二段:_庭院月色_ 第三段:_月下感叹_ 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因为月

14、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5;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答;“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盖竹柏影也”描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情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更多是自我排遣的达观,这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8;作者问什么要“寻张怀民”?答;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与作者有着共同的遭遇,也有共同的心境,

15、是可以同乐的人。9;这个“寻”字能不能换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么艺术效果?答;“寻”字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月光的急迫心理。 10;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欣然)?11;文中并未明确写出张怀民是苏轼知己好友,但读者都能感受到他俩的亲密关系。请你思考,文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们的这种关系?答;“遂”和“亦”。“遂”表现出苏轼想找怀民月夜漫步时的不假思索,由此可见二人友谊;而“亦”字更是体现出二人的不谋而合、心有灵犀。这也证明两人乃同道好友。12;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更多是自我排遣的达观,这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明确:欢欣、喜悦)(2)、念无与为乐者。 (明确:低沉、失落)遂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 (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 (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明确:兴奋、惬意)(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明确: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14;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