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齐潇逸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摘 要:现阶段,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下,水资源出现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需要在城市的建设中,坚持生态宜居的原则,实现城市规划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对“慢排缓释”几种理念给予高度重视,保证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文章以某市案例为切入点,对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详细分析,意在实现城市文明建设。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的实质为:将城市作为海绵,用以应对城市环境变化,预防城市自然灾害问题
2、的发生,总之,将城市作为弹性循环的条件,用于对环境、自然灾害等状况的控制。海绵城市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在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改善城市内涝与水污染等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对此,本文对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一、 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分析(一)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是对新型雨水处理系统的选择,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用以实现城市用水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海绵城市构建的目的。在传统城市建设过程中,均采用管渠或泵站的方式,完成雨水排放工作,在此过程中,为了解决城市雨水与城市交通、经济与发展的影响,则应按照快速排除、末端集中的城市规划构想,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提
3、升。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加大雨水管网、排涝设施以及水体收纳等工作的难度,还会造成大量污染物流入河道,影响城市水质。另外,在此背景下的雨水处理工作,如因雨水外泄,则会造成水资源大量流失,不利于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即从雨水源头、雨水流向等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和传统雨水处理系统相比,海绵城市更加注重对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等工作,属于持续和绿色化城市雨水排放手段。(二)工程概况 某市位于长三角附近,北起长江,南至太湖,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但因水流速度相对较缓,其河道水容量受到相应的遏制。另外,在对当地降水量研究工作中可知,该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06.6
4、cm左右,每年6月至9月属于雨水汛期,其降水量占据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年,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导致城市水质、水污染问题急剧恶化,尤其是在汛期来临之际,水资源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如城市内涝灾害已成为该市发展的关键制因。对此,为了有效地改善该市城市水质、水污染以及城市内涝问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通过健全、完善雨水处理系统的构建,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二、城市规划中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一)水系湿地 一般情况下,在城市坑塘湿地或河湖水系等场地,均将其划分为天然雨水重要净化场所。某城市中心部分的水面率达到5.14%,而河道两侧位置均具有绿化带,
5、其宽度在5m-50m以上,将此作为雨水、河滨植被等场地的滞留塘和缓冲带,同时也是系统建设重要基础之一,详细措施包括:第一,加大水系湿地保护工作力度,尤其是城市内的中低洼场所需要重点保护,例如:河沟以及坑塘等,严禁对其进行盲目填埋,确保内涝风险得到有效预防。第二,对城市建设具体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河道水系历史填埋问题进行研究,使其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由于调蓄水体不断下降造成的内涝现象,需要对内涝风险地区进行重点治理,使其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在对该城市中整体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以水路并行,城河相依为主,因此,对城市河道、道路间绿化带充分应用,合理建立植被的缓冲带,同时布设
6、横向的泄水渠道,利用该方法将雨水与缓冲带相接。针对绿化带过宽的区域,位于低洼处,需要合理构建湿地系统,确保雨水调蓄与净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封闭坑塘、河沟等场所,应借助相关工程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二)绿地广场 对于城市规划而言,生态绿化的建设至关重要,该城市绿化的覆盖率已经达到40%,城市公园的绿地面积为13m2,为了达到以上规划目标,应在绿地和广场,或者公园等场所进行重点开发,积极挖掘雨水净化和滞蓄所具有的作用,进而为城市水质改善工作提供临时空间。这一城市在公园和绿地等场所的开发方法较少,无法真正对排水防涝、径流污染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基于此,为了达到海绵城市实际需求,可以重点在城市的湿度公
7、园方面着手,将公园、周边场所的竖向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等进行分析,在对其进行全面考虑后,降低公园内部系统开发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游憩服务,为周边雨水的净化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通常来讲,城市广场一系列场所的占地面积会较大,同时具有高硬化特点,需要通过透水路面这一方法,合理应用广场地下的剩余空间,正确构建雨水调蓄等设施,确保雨水可以进行有效储存,并将其应用于绿化的浇洒等方面。(三)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具有径流量大的特点,且水质污染情况也最为严重,属于城市水质污染的主要核心。对此,为了有效地城市规划工作进行管理,则需对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进行综合考究,实现道路空间的合理运用,结合透水路面、下凹式绿
8、地与LID树池构建的方式,降低城市径流速度,改善城市水质污染状况。另外,通过道路绿化带的建设,选用多元化、合理化绿地控制系统,利用绿化带的构建对雨水进行储存、净化以及排放等工作。透水路面的运用,可提升城市雨水渗透能力,其适用范围:负荷过重和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的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道路。LID树池主要采用人行道树木构建的模式,对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四)地块内部 源头分散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有效地对城市径流、水质等进行控制,从而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实际运用工作奠定基础。由此可知,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应从地块内部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坛、透水路面的构建,
9、为城市雨水处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优化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理念,结合城市水质、河道等实际情况,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降低雨水径流对河道的污染。与此同时,对于建成地块而言,其雨水排水管道质量、标准等相对较低,易发生内涝灾害,因此,需采用合理科学地雨水内涝控制问题,实现文明城市的发展。结束语: 总结上文,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可以改善水资源的应用情况,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城市洪涝等灾害的预防作用,使其城市活力得到明显提升。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剧下,海绵城市理论所具有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只有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采取有效的城市规划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而实现生态
10、文明、持续发展的目的,促使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得到明显提高。参考文献:1热依力木麦麦提依明.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3):00081-00082.2吴钱健,林姗姗.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建设探讨J.工业b,2015(40):154-154.3张平.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00272-00272.4吴兰斌,徐美萍.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00265-00265.5邓倩,潘付英.2015规划师深圳论坛 论坛主题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J.规划师,2015(10):148-152.专心-专注-专业